中國LAMOST巡天發現銀河系「外來移民」化學證據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來自矮星系的亞巨星。《中國國家天文》/繪圖

中新網北京4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30日在北京宣布,基於中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英文縮寫LAMOST)巡天數據最新發現並研究證實,銀河系內一顆重元素含量超高的恆星起源自被銀河系瓦解併合的矮星系。這一被天文學家形象稱為確認是銀河系「外來移民」的恆星,是國際上首次在銀河系中發現的低鎂重元素超豐恆星。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LAMOST運行和發展中心主任、成果論文通訊作者趙剛研究員發布成果。 孫自法 攝

由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LAMOST運行和發展中心主任、成果論文通訊作者趙剛研究員領導中日合作研究團隊完成的這項重大天文發現及研究成果,已於北京時間當天凌晨獲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在線發表。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薛隨建主持成果發布新聞通氣會。 孫自法 攝

趙剛介紹說,研究團隊利用LAMOST現已突破千萬量級的光譜巡天數據,在銀河系暈(銀暈)中發現了一顆快中子俘獲過程元素(包括銪、鈾、金等)含量超高的特殊恆星,其化學成分明顯異於銀河系的暈族恆星,卻與銀河系近鄰矮星系中的恆星極為相似。

研究團隊通過進一步分析基於日本國立天文臺8米昴星團望遠鏡拍攝的高解析度光譜,精確測量了該顆特殊恆星的24種化學元素含量,發現其銪相對於鐵的比率是太陽的10倍多,但鎂元素以及其他阿爾法(Alpha)元素(包括矽、鈣和鈦等元素)的含量異常低,僅為同類恆星的五分之一。研究發現該恆星的化學成分與矮星系恆星高度吻合,明確了該恆星源自被銀河系瓦解的矮星系,並揭示了該恆星重金屬元素含量超高的形成機制,是在其原屬矮星系經歷了極為罕見的中子星併合之後形成。

成果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助理研究員邢千帆博士介紹最新發布成果亮點。 孫自法 攝

趙剛表示,這項發現及研究成果,為銀河系併合事件提供了確切和可靠的化學新證據,快中子俘獲過程元素超豐的化學特徵也將成為識別銀河系「外來移民」的新線索。

成果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助理研究員邢千帆博士指出,類似銀河系這樣的大型星系被認為是通過併合矮星系形成,但此前天文學家對銀河系中有多少恆星來自於矮星系以及這些恆星具有什麼樣的特徵仍知之甚少,而恆星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它誕生時所處環境的化學成分,通過分析恆星的化學成分可以追溯它們的起源。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團隊依託LAMOST巡天提供的海量光譜數據,在銀暈內發現目前已知鐵含量最高的快中子俘獲過程元素超豐恆星,後續通過與日本國立天文臺科研人員進行8米光學望遠鏡高解析度光譜聯合觀測,證實該顆重元素含量超高的恆星起源自被銀河系瓦解併合的矮星系。

邢千帆表示,這顆恆星的發現首次揭示了銀河系內快中子俘獲過程元素超豐恆星的吸積起源,為銀河系併合矮星系提供了清晰的證據,顯示銀暈中的快中子俘獲過程元素超豐恆星極可能全部來自於瓦解的矮星系,同時為中子星併合是快中子俘獲過程發生的主要天體物理場所提供了證據支持。該成果將為研究銀河系的併合歷史提供理想的示蹤體,並加深人類對星系形成和演化的認識。(完)

相關焦點

  • 中國LAMOST破解銀河系「吞噬」矮星系之謎
    中新網北京4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不斷成長的銀河系是如何瓦解、吞噬其周圍矮星系的?怎樣分辨銀河系中的恆星是「原住民」還是「外來移民」?中國天文學家主導的一項重大科學發現及研究成果,順利破解了這些謎題。
  • 「DNA」鑑定「移民」身世,銀河系吞併矮星系添新證據
    研究團隊通過分析其「DNA」發現,這顆恆星並非銀河系「原住民」,而是被銀河系吸入瓦解的矮星系的「外來移民」。據介紹,這一研究發現,為銀河系「吞併」矮星系提供了確切可靠的化學證據,將加深人類對星系形成和演化的認識。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4月30日獲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在線發表。
  • 銀河系吞併矮星系發現新證
    受訪者供圖  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是個令人著迷的科學問題。天文學界此前認為,銀河系是通過不斷「吞併」附近的矮星系壯大的。近日,一項新發現為銀河系「吞併」矮星系提供了新證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領導的中日合作研究團隊,首次在銀河系發現了一顆奇特的恆星。研究團隊通過分析其「DNA」發現,這顆恆星並非銀河系「原住民」,而是被銀河系吸入瓦解的矮星系「外來移民」。
  • 中國LAMOST一期巡天成果豐碩 已發布光譜901萬條
    中新社北京8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給銀河系「重新畫像」、精確估算上百萬顆恆星的年齡、發現熱海星和5顆超高速星、發現逾1.2萬顆類星體……中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英文簡稱LAMOST)一期光譜巡天已經圓滿完成,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 LAMOST一期光譜巡天取得系列亮點成果
    一批高顯示度的亮點成果引起公眾廣泛關注:  1、利用LAMOST數據的大樣本優勢,給銀河系「重新畫像」   (1)銀盤半徑大小被兩次刷新,從2017年發現增大25%,到2018年增大到一倍,這一成果使天文學家重新審視星系形成及宇宙演化的一般規律;  (2)改寫銀河系暈的結構特徵,確立為內扁外圓的新結構,這一清晰的證據推翻了前人關於恆星暈是一個軸比不變的扁球體的猜測
  • 中國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併合形成新證據
    中新社北京10月29日電 (黃京一 張素)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員趙剛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銀河系併合形成的新證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天文雜誌《天體物理學報》。  「星流」是指具有共同本質特徵的一群恆星,因其在空間中呈現長條形水流狀分布得名。
  • 中國郭守敬天文望遠鏡發布首批巡天光譜數據研究成果
    興隆觀測站距離中國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公元1231年-1316年)的家鄉河北邢臺約570公裡。 國家天文臺向世界發布了自2011年9月以來先導巡天和第一年正式巡天的首批光譜數據集DR1。這標誌著中國大型巡天望遠鏡獲得的海量數據將被更多的國際天文學家所使用,也充分顯示了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自主創新能力。
  • LAMOST獲取海量銀河系恆星光譜
    我國科學家利用位於河北興隆的LAMOST望遠鏡觀測、研究宇宙誕生初期的歷史有了新進展:基於巡天獲取的數以百萬計的銀河系恆星光譜,形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貧金屬星亮源表,這成為研究銀河系早期演化的寶貴資源。在上個月於日本舉行的關於恆星考古的國際會議上,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李海寧就此作了特邀報告。
  • 探索| 突破世界技術難題,「光譜之王」LAMOST讓銀河系有了新「畫像」
    交匯點訊  4月以來,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英文縮寫LAMOST)捷報頻傳:中國LAMOST發現目前銀河系中自轉最快恆星,LAMOST巡天光譜總數達1448萬條成為光譜之王,LAMOST去年收穫「發現恆星級黑洞」等11項代表成果……  累累碩果背後,「LAMOST的核心創新和關鍵技術」正是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 中國天文學家通過星系巡天發現迄今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官網20日發布消息稱,中國天文學家通過星系巡天發現迄今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為後續開展暗能量本質的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其中,eBOSS國際合作組科學工作組主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趙公博研究員團隊基於eBOSS項目,在此前從未被探索的、距地球7億到18億光年的宇宙時空範圍內,成功測量了宇宙背景膨脹及結構增長率,這也是迄今為止依託星系巡天得到的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 我國天文望遠鏡巡天新發現:銀河系比以前認為的更大!
    ▲視頻:郭守敬望遠鏡發布光譜巡天重大成果經過五年觀測,LAMOST一期巡天共發布光譜901萬條,是世界上其它巡天項目發布光譜數總和的1.8倍。利用LAMOST數據,天文學家在搜尋奇異天體、給銀河系重新畫像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 中國天文學家通過星系巡天發現迄今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網站7月20日發布消息稱,國家天文臺科研人員在暗能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通過星系巡天發現迄今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為後續開展暗能量本質的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趙公博解釋說:「此工作在11個標準差水平證實了暗能量的存在,是迄今為止依託星系巡天得到的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該研究發現eBOSS觀測數據支持我們此前發現的暗能量動力學行為。暗能量是目前宇宙的主體成分,揭示其本質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eBOSS國際合作組由包括國家天文臺在內的30餘所國際一流天文研究單位組成。
  • LAMOST發現大盤點
    《中國國家天文》編輯部聯合LAMOST中心辦公室採寫了一組文章,將其科研成果中的有趣發現做了摘錄整理,希望讀者對LAMOST的科研成果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白矮星獵手文 / LAMOST中心辦公室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利用其光譜巡天優勢,發現了大量新白矮星,以及白矮-主序雙星、脈動白矮星樣本,成為名副其實的白矮星獵手。
  • 依託星系巡天 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新華網北京7月20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基於目前國際上最大規模的星系巡天eBOSS項目,國家天文臺趙公博團隊在距今7億到18億光年的宇宙時空範圍內,成功測量了宇宙背景膨脹及結構增長率,是迄今為止依託星系巡天得到的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 中國天文學家新發現銀河系兩處「恆星搖籃」
    【解說】4月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研究人員分別將它們命名為「大江分子雲」和「鳳凰分子雲」。  【解說】據了解,人類所處的銀河系是一個旋渦狀星系,它的旋臂附近隱藏著一些濃濃的雲團,其中一些主要由氫氣分子組成的雲團,就是分子雲。
  • 在銀河系中尋找星際戰俘:星際移民蛛絲馬跡,它們就是形成於銀河系...
    是銀河系旋臂的引力迫使它們進入了古怪的軌道,還是它們根本就是形成於銀河系外的「星際移民」?   近年來,一些尖端調查技術被運用到天文學等諸多科學領域。藉助這些技術,天文學家發現,兩種起源都是存在的。一些非典型恆星確實誕生於銀河系中,後來被推入了特殊的軌道;然而也有數量大得驚人的非典型恆星(包括大角星在內)是貨真價實的「星際移民」。
  • 科學網—LAMOST巡天引領者
    巡天引領者 「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從不擺官架子」「始終與群眾在一起」是大家對趙永恆最深的印象。他總是鼓勵項目組成員,堅信關鍵技術一定能夠突破。由於承接LAMOST項目的單位不止國家天文臺一個,為了協調各個單位的工作,他時常奔走於幾家單位之間,被戲稱為「空中飛人」。 在趙永恆的帶領下項目組齊心協力,攻克難關。項目最終於2009年6月順利通過國家驗收。
  • 中國郭守敬巡天望遠鏡構建世界最大恆星光譜庫
    天文學家說,光譜包含著關於恆星各種特性的信息,能夠揭示星星們的運動狀態、溫度、質量和化學成分,類似籍貫、住址、年齡、性別、職業等每家每戶的戶籍信息……因此,巡天望遠鏡堪稱宇宙「戶籍警」。新華社記者近日走近位於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全方位揭秘這位宇宙「戶籍警」。
  • 中科院發現銀河系兩處恆星搖籃!中國「銀河畫卷」已完成80%
    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研究人員分別將它們命名為「大江分子雲(River Cloud)」和「鳳凰分子雲(Phoenix Cloud)」。
  • 中國天文學家新發現銀河系兩處「恆星搖籃」「組圖」
    新華社發(紫金山天文臺供圖)新華社南京4月29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研究人員分別將它們命名為「大江分子雲(River Cloud)」和「鳳凰分子雲(Phoenix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