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恆
國家天文臺黨委委員、研究員,現任郭守敬望遠鏡(The 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簡稱LAMOST)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等,曾任國家重大科學工程LAMOST項目總經理、北京天文學會理事長、世界數據中心天文學科中心主任。帶領LAMOST團隊,圓滿完成一期光譜巡天觀測工作。
■王丹 李偉
聽從祖國召喚,結緣LAMOST
趙永恆與LAMOST結緣,還要從一通電話講起。
1995年,還在德國深造的趙永恆,接到北京天文臺臺長的電話,邀請他回國籌建大型天文項目LAMOST。他毅然放棄了國外優厚待遇,回到祖國,懷著激動和熱切的心情,投入到深愛的天文事業,成為LAMOST項目工程指揮部中最年輕的一員。
LAMOST望遠鏡是我國自主創新研製的首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天文大科學裝置,也是目前世界上光譜獲取能力最高的望遠鏡。
2011年9月LAMOST開始為期一年的先導巡天,隨後於2012年9月至2018年6月開啟一期五年正式巡天。六年來,LAMOST望遠鏡共發布近千萬條天體光譜,數量遠超世界其他巡天項目發布光譜數總和,比國際同類望遠鏡發布的光譜數提高了一個數量級。該光譜集是目前世界上天區覆蓋最完備、巡天體積和採樣密度最大、統計一致性最好、樣本數量最多的天文數據集,填補了國內天文基礎資料庫的空白。
趙永恆在2003年臨危受命赴任LAMOST項目第三任總經理,開始每天硬著頭皮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為了提升管理能力,十多年來趙永恆翻閱各類專業書籍,書中精髓他已銘記於心。儘管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他卻總是積極樂觀,不畏困難,勇挑重擔,刻苦攻關。
「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從不擺官架子」「始終與群眾在一起」是大家對趙永恆最深的印象。他總是鼓勵項目組成員,堅信關鍵技術一定能夠突破。由於承接LAMOST項目的單位不止國家天文臺一個,為了協調各個單位的工作,他時常奔走於幾家單位之間,被戲稱為「空中飛人」。
在趙永恆的帶領下項目組齊心協力,攻克難關。項目最終於2009年6月順利通過國家驗收。
為了LAMOST項目,趙永恆耗盡了自己的青春年華,華發早生,但他仍然「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做團隊的防火牆和救火員
趙永恆常戲稱自己像一道「防火牆」,保證科研人員和專家們全身心地投入項目工作,不受外界因素影響。有時,又要做一名「救火隊員」,哪裡出現問題,他都會馬上出現,動用一切力量解決問題。這就是趙永恆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
轉入正式巡天以來,作為望遠鏡運行團隊的領頭羊,趙永恆以敏銳的視角發現望遠鏡運行中的技術問題,帶領項目成員攻克一個個難關。白天他忙於處理項目大小事務,晚上還要投入到緊張的觀測工作中,經常一幹就是一個通宵。
這些年來為了儘量減少經濟發展帶來的光汙染、霧霾引起的大氣透過率降低,及全球氣候變暖給望遠鏡帶來的一系列影響,趙永恆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河北興隆觀測站度過的,除夕、春節和自己的生日,他都沒能和家人團聚,一心撲在項目上。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趙永恆帶領下,到正式巡天的最後一年,LAMOST觀測成功率提高了近30%,故障率下降了10%,為高效地、保質保量完成一期巡天觀測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聚少離多,舍小家為大家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在事業與家庭、大家和小家之間,趙永恆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事業和大家,與家人聚少離多。
趙永恆從小與父親感情篤深,可為了事業,在父親病重時,他仍然堅守崗位。
這些年來,趙永恆忙於LAMOST項目,無暇照顧妻兒。不過,愛人的理解和默默支持是他前進的最大動力。在掌聲、鮮花和榮譽的背後,有幾多辛苦和辛酸,只有身臨其境的人,才能體會。
一期巡天圓滿結束,趙永恆帶領團隊向LAMOST第二個高峰——中解析度光譜巡天進發。如今的興隆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觀測條件越來越差,趙永恆又開始了對LAMOST二期工程的探討,希望在條件更好的觀測地修建一個觀測能力更強大的LAMOST望遠鏡,將光纖數量提高到史無前例的一萬條。
正像LAMOST國際評估報告所說,LAMOST是世界級的巡天設備,一定能夠產生世界級的研究成果。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趙永恆還將在自己的本職崗位中繼續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孜孜不倦地努力前行。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中國科學報》 (2020-04-23 第3版 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