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LAMOST巡天引領者

2021-01-13 科學網
LAMOST巡天引領者 ——記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永恆

趙永恆

國家天文臺黨委委員、研究員,現任郭守敬望遠鏡(The 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簡稱LAMOST)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等,曾任國家重大科學工程LAMOST項目總經理、北京天文學會理事長、世界數據中心天文學科中心主任。帶領LAMOST團隊,圓滿完成一期光譜巡天觀測工作。

 

王丹 李偉

聽從祖國召喚,結緣LAMOST

趙永恆與LAMOST結緣,還要從一通電話講起。

1995年,還在德國深造的趙永恆,接到北京天文臺臺長的電話,邀請他回國籌建大型天文項目LAMOST。他毅然放棄了國外優厚待遇,回到祖國,懷著激動和熱切的心情,投入到深愛的天文事業,成為LAMOST項目工程指揮部中最年輕的一員。

LAMOST望遠鏡是我國自主創新研製的首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天文大科學裝置,也是目前世界上光譜獲取能力最高的望遠鏡。

2011年9月LAMOST開始為期一年的先導巡天,隨後於2012年9月至2018年6月開啟一期五年正式巡天。六年來,LAMOST望遠鏡共發布近千萬條天體光譜,數量遠超世界其他巡天項目發布光譜數總和,比國際同類望遠鏡發布的光譜數提高了一個數量級。該光譜集是目前世界上天區覆蓋最完備、巡天體積和採樣密度最大、統計一致性最好、樣本數量最多的天文數據集,填補了國內天文基礎資料庫的空白。

趙永恆在2003年臨危受命赴任LAMOST項目第三任總經理,開始每天硬著頭皮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為了提升管理能力,十多年來趙永恆翻閱各類專業書籍,書中精髓他已銘記於心。儘管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他卻總是積極樂觀,不畏困難,勇挑重擔,刻苦攻關。

「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從不擺官架子」「始終與群眾在一起」是大家對趙永恆最深的印象。他總是鼓勵項目組成員,堅信關鍵技術一定能夠突破。由於承接LAMOST項目的單位不止國家天文臺一個,為了協調各個單位的工作,他時常奔走於幾家單位之間,被戲稱為「空中飛人」。

在趙永恆的帶領下項目組齊心協力,攻克難關。項目最終於2009年6月順利通過國家驗收。

為了LAMOST項目,趙永恆耗盡了自己的青春年華,華發早生,但他仍然「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做團隊的防火牆和救火員

趙永恆常戲稱自己像一道「防火牆」,保證科研人員和專家們全身心地投入項目工作,不受外界因素影響。有時,又要做一名「救火隊員」,哪裡出現問題,他都會馬上出現,動用一切力量解決問題。這就是趙永恆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

轉入正式巡天以來,作為望遠鏡運行團隊的領頭羊,趙永恆以敏銳的視角發現望遠鏡運行中的技術問題,帶領項目成員攻克一個個難關。白天他忙於處理項目大小事務,晚上還要投入到緊張的觀測工作中,經常一幹就是一個通宵。

這些年來為了儘量減少經濟發展帶來的光汙染、霧霾引起的大氣透過率降低,及全球氣候變暖給望遠鏡帶來的一系列影響,趙永恆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河北興隆觀測站度過的,除夕、春節和自己的生日,他都沒能和家人團聚,一心撲在項目上。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趙永恆帶領下,到正式巡天的最後一年,LAMOST觀測成功率提高了近30%,故障率下降了10%,為高效地、保質保量完成一期巡天觀測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聚少離多,舍小家為大家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在事業與家庭、大家和小家之間,趙永恆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事業和大家,與家人聚少離多。

趙永恆從小與父親感情篤深,可為了事業,在父親病重時,他仍然堅守崗位。

這些年來,趙永恆忙於LAMOST項目,無暇照顧妻兒。不過,愛人的理解和默默支持是他前進的最大動力。在掌聲、鮮花和榮譽的背後,有幾多辛苦和辛酸,只有身臨其境的人,才能體會。

一期巡天圓滿結束,趙永恆帶領團隊向LAMOST第二個高峰——中解析度光譜巡天進發。如今的興隆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觀測條件越來越差,趙永恆又開始了對LAMOST二期工程的探討,希望在條件更好的觀測地修建一個觀測能力更強大的LAMOST望遠鏡,將光纖數量提高到史無前例的一萬條。

正像LAMOST國際評估報告所說,LAMOST是世界級的巡天設備,一定能夠產生世界級的研究成果。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趙永恆還將在自己的本職崗位中繼續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孜孜不倦地努力前行。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中國科學報》 (2020-04-23 第3版 信息技術)

相關焦點

  • 時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首項成果發布—新聞—科學網
    據悉,美國Kepler(克卜勒)空間望遠鏡於2009~2013年對天鵝座和天琴座附近的Kepler天區進行了長達四年的連續測光觀測,並於2014~2018年進行了第二階段觀測,簡稱K2任務。K2在黃道面上共觀測了20個天區,每個天區的觀測時長約為80天。在共計長達十年的任務期內,Kepler共觀測了超過70萬顆目標源,為系外行星、恆星物理等多個研究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進展。
  • LAMOST一期光譜巡天取得系列亮點成果
    [video:20180808郭守敬望遠鏡發布光譜巡天重大成果:一期巡天共發布光譜901萬條_1]  一期巡天以來,利用LAMOST數據共發表SCI論文345篇,引用3000餘次。  (2)近鄰主星系樣本是21世紀開始的大規模星系光譜巡天中的經典之作。由於光纖碰撞效應,該樣本在小尺度上具有較高的不完備性。LAMOST巡天中將這些遺漏的星系作為補充星系樣本進行觀測。由於巡天範圍廣,在一期巡天中獲得了近萬個補充星系的光譜測量,新增證認了近萬個密近星系對。這些密近星系對對研究星系的併合過程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 中國LAMOST巡天發現銀河系「外來移民」化學證據
    《中國國家天文》/繪圖中新網北京4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30日在北京宣布,基於中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英文縮寫LAMOST)巡天數據最新發現並研究證實,銀河系內一顆重元素含量超高的恆星起源自被銀河系瓦解併合的矮星系。
  • 中國LAMOST一期巡天成果豐碩 已發布光譜901萬條
    中國LAMOST一期巡天成果豐碩 已發布光譜901萬條 2018-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提供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8月7日在北京舉行LAMOST一期巡天科學成果新聞發布會稱,LAMOST已圓滿完成一期光譜巡天觀測,共發布光譜901萬條(每條光譜對應一個天體),其中高質量光譜777萬條,並確定534萬組恆星光譜參數。LAMOST發布的光譜數是世界上其他巡天項目發布光譜數總和的1.8倍,其數據集已於2017年底對中國天文學家和國際合作者發布。
  • 中國郭守敬天文望遠鏡發布首批巡天光譜數據研究成果
    國家天文臺向世界發布了自2011年9月以來先導巡天和第一年正式巡天的首批光譜數據集DR1。這標誌著中國大型巡天望遠鏡獲得的海量數據將被更多的國際天文學家所使用,也充分顯示了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自主創新能力。
  • 中山大學開建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
    新華社廣州11月3日電(記者鄭天虹)記者2日從中山大學獲悉,由中山大學牽頭的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開始建設。據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餘聰介紹,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簡稱CSST)計劃於2024年發射入近地軌道開展巡天觀測,是中國的空間光學天文臺,將為中國科學家提供觀天利器,為中國開展重大原創性科學研究提供有力支撐。
  • 天文巡天:給漫天繁星進行「人口普查」
    為了對儘可能多的星系以及星系中可能的爆發現象進行系統觀測,天文學家採用了無差別掃描的方式來觀測它們,這就是天文巡天觀測,簡稱巡天。根據巡天觀測的天區範圍,可以將巡天分為有目標巡天與無目標巡天。有目標巡天針對那些明亮的星系,逐點跳躍,定期觀測列入表的星系,觀測那些星系或者那些星系內的爆發現象。
  • 7.5億像素,北半球最高巡天能力的巡天望遠鏡,將在中國建成
    預計於2021年建成,建成後將成為北半球具備最高巡天能力的光學時域巡測設備。圖片僅供參考大視場巡天望遠鏡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建的「雙一流」學科平臺,望遠鏡口徑2.5米,採用國際先進的主焦光學設計,提供大視場、高精度和寬波段巡天能力
  • LAMOST獲取海量銀河系恆星光譜
    我國科學家利用位於河北興隆的LAMOST望遠鏡觀測、研究宇宙誕生初期的歷史有了新進展:基於巡天獲取的數以百萬計的銀河系恆星光譜,形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貧金屬星亮源表,這成為研究銀河系早期演化的寶貴資源。在上個月於日本舉行的關於恆星考古的國際會議上,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李海寧就此作了特邀報告。
  • LAMOST望遠鏡即將冠名郭守敬望遠鏡(組圖)
    就在郭守敬天文時代遠去700年之後,王綬琯院士、蘇定強院士等看準中國天文學應瞄準大規模光譜觀測突破口,一個全新的「巡天」望遠鏡橫空出世:公元2008年8月,LAMOST完成全部建設任務,其工程分為8個子系統:光學、主動光學和鏡面支撐、機架和跟蹤裝置、望遠鏡控制、焦面儀器、圓頂、觀測控制和數據處理、輸入星表和巡天戰略。
  • 冠芳:中國山楂汁飲料行業引領者
    對於山楂飲品來說,從2017年下半年的集中爆發到現在半年多的時間,品類發展進入了一個初步沉澱和規模成型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一個主導者去倡導品類責任,引領品類方向。冠芳堅守品質路線,呼籲行業正能量,這是冠芳作為中國山楂汁飲料行業的引領者應該做的。
  • 時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首項成果發布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宗偉凱博士、付建寧教授等人發布了LAMOST-Kepler/K2時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的首項成果,相關論文發表於《天體物理學報增刊》。據悉,美國Kepler(克卜勒)空間望遠鏡於2009~2013年對天鵝座和天琴座附近的Kepler天區進行了長達四年的連續測光觀測,並於2014~2018年進行了第二階段觀測,簡稱K2任務。
  • LAMOST發現大盤點
    文 / LAMOST中心辦公室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利用其光譜巡天優勢,發現了大量新白矮星,以及白矮-主序雙星、脈動白矮星樣本,成為名副其實的白矮星獵手。
  • 國家天文臺巡天團隊聯合發布巨幅宇宙二維天圖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14日消息,北京時間1月14日,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BASS)團隊和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國際合作項目團隊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為即將開始的新一代宇宙學紅移巡天鋪平了道路。
  • 新型巡天設備繪製星系分布圖
    而現在,一臺名為「加速宇宙物理學相機」(PAUCam)的新型天文設備將通過以全新方式開展的巡天觀測來探尋這一問題的答案。  在早期的巡天調查中,天文學家們一次只能將望遠鏡對準一個星系並測定其光譜,進度非常緩慢。而相比之下,現代化的巡天觀測一次觀測可以同時獲得數千個星系的光譜數據。  PAUcam將進一步革新巡天天文學的手段,它一次能夠測定數以萬計星系的距離數據。藉助一臺特製的設備,它能夠將各個星系的光線分隔開來並拍攝40張圖像。
  • 季維智:探尋生命奧秘的引領者
    探尋生命奧秘的引領者——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今年71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季維智,一路走到國際靈長類研究的最前沿。緊盯世界科技最前沿,這是季維智從科技創新的「追逐者」變成「引領者」的又一大秘訣。此外,季維智還不忘為孩子們打開生命科學殿堂的大門,向中小學生灑下科學的雨露。「什麼是生物工程技術?
  • 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召開—新聞—科學網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又恰逢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以下簡稱IAU)成立100周年,圍繞「同一片星空」這一主題,本次論壇邀請了海內外六位知名天文學家共聚一堂,交流天文學前沿進展,探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及世界格局下開展國際合作的更多可能性。 本次論壇分為主論壇和專題論壇兩個環節進行。在主論壇環節,四位來自海內外的知名院士進行了主題演講及圓桌討論。
  • 空間站多色成像與無縫光譜巡天科學研討會通知
    空間站多色成像與無縫光譜巡天科學研討會通知 2014-11-27 國家天文臺 【字體:該巡天立足於2020年代國際天文學研究的戰略前沿,性能指標優異,極具科學競爭力,且與同期的國際大型巡天和巨型望遠鏡項目優勢互補,預期將取得對宇宙認知的重大突破。   為了有效地組織空間站巡天的科學準備工作,並配合研製隊伍優化技術方案與巡天計劃,定於2014年12月21日(周日)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召開「空間站多色成像與無縫光譜巡天科學研討會」。
  • 國家天文臺巡天團隊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BASS)團隊和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國際合作項目團隊,北京時間1月14日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為即將開始的新一代宇宙學紅移巡天鋪平了道路。DESI項目成員、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趙公博表示,DESI被稱為繼斯隆光譜巡天之後的第四代宇宙學巡天項目,計劃利用5年的時間,獲取數千萬星系的紅移,構建當前最大的三維宇宙,有望揭露暗能量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