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望遠鏡攜手克卜勒望遠鏡 |
時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首項成果發布 |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宗偉凱博士、付建寧教授等人發布了LAMOST-Kepler/K2時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的首項成果,相關論文發表於《天體物理學報增刊》。
據悉,美國Kepler(克卜勒)空間望遠鏡於2009~2013年對天鵝座和天琴座附近的Kepler天區進行了長達四年的連續測光觀測,並於2014~2018年進行了第二階段觀測,簡稱K2任務。K2在黃道面上共觀測了20個天區,每個天區的觀測時長約為80天。在共計長達十年的任務期內,Kepler共觀測了超過70萬顆目標源,為系外行星、恆星物理等多個研究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進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LAMOST(郭守敬望遠鏡)是對這些目標源進行後隨光譜觀測的理想的地基望遠鏡。
在LAMOST-Kepler低解析度光譜巡天項目取得重要進展和系列成果的基礎上,隨著LAMOST二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的順利開展,2018年5月,由付建寧等人組成的中解析度Kepler/K2天區工作小組正式啟動了LAMOST-Kepler/K2天區時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計劃,簡稱LK-MRS。
按照該計劃,LAMOST將在為期五年的二期巡天中,對Kepler和K2視場中的20個天區,進行每個天區約60次的中解析度光譜觀測,所用時間約為LAMOST中解析度光譜巡天計劃總觀測時間的1/6。其中,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已對其中13個天區觀測過一次以上,所觀測的目標源超過2.8萬顆,獲得了約37萬條高信噪比光譜,其中單顆目標源最高觀測次數達48次。
基於多次觀測的光譜,宗偉凱等人首先評估了LAMOST中解析度光譜數據的參數精度。經分析發現,LAMOST參數與光譜零點漂移相關性不顯著,結果表明LAMOST中解析度光譜巡天策略、觀測目標及數據處理能力均已達到了預定的設計指標。
同時,通過對比LAMOST中、低解析度光譜以及APOGEE光譜的共同源,宗偉凱等人發現所測恆星大氣參數線性關係很好,表明LAMOST中解析度光譜數據質量可靠性很好。他說:「通過視向速度的對比,我們發現多種光譜巡天數據存在零點系統差,這為結合多種巡天數據進行視向速度變化研究提供了參考依據。」
該項目研究結果將對多個時域研究方向帶來重要影響,有望成為恆星物理研究的重要資料庫資源。付建寧介紹道,LAMOST時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是世界上首次大規模的多目標時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觀測。結合Kepler和TESS的高精度時域測光數據,將為雙星的發現及軌道和物理參數性質的研究帶來重大進展,並為多類脈動變星的精確物理參數以及星震學模型構建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此外,也將為褐矮星的周期與質量分布的「沙漠」地帶研究帶來重要機遇。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847/1538-4365/abbb2d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