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首項成果發布—新聞—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郭守敬望遠鏡攜手克卜勒望遠鏡
時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首項成果發布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宗偉凱博士、付建寧教授等人發布了LAMOST-Kepler/K2時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的首項成果,相關論文發表於《天體物理學報增刊》。

據悉,美國Kepler(克卜勒)空間望遠鏡於2009~2013年對天鵝座和天琴座附近的Kepler天區進行了長達四年的連續測光觀測,並於2014~2018年進行了第二階段觀測,簡稱K2任務。K2在黃道面上共觀測了20個天區,每個天區的觀測時長約為80天。在共計長達十年的任務期內,Kepler共觀測了超過70萬顆目標源,為系外行星、恆星物理等多個研究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進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LAMOST(郭守敬望遠鏡)是對這些目標源進行後隨光譜觀測的理想的地基望遠鏡。

在LAMOST-Kepler低解析度光譜巡天項目取得重要進展和系列成果的基礎上,隨著LAMOST二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的順利開展,2018年5月,由付建寧等人組成的中解析度Kepler/K2天區工作小組正式啟動了LAMOST-Kepler/K2天區時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計劃,簡稱LK-MRS。

按照該計劃,LAMOST將在為期五年的二期巡天中,對Kepler和K2視場中的20個天區,進行每個天區約60次的中解析度光譜觀測,所用時間約為LAMOST中解析度光譜巡天計劃總觀測時間的1/6。其中,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已對其中13個天區觀測過一次以上,所觀測的目標源超過2.8萬顆,獲得了約37萬條高信噪比光譜,其中單顆目標源最高觀測次數達48次。

基於多次觀測的光譜,宗偉凱等人首先評估了LAMOST中解析度光譜數據的參數精度。經分析發現,LAMOST參數與光譜零點漂移相關性不顯著,結果表明LAMOST中解析度光譜巡天策略、觀測目標及數據處理能力均已達到了預定的設計指標。

同時,通過對比LAMOST中、低解析度光譜以及APOGEE光譜的共同源,宗偉凱等人發現所測恆星大氣參數線性關係很好,表明LAMOST中解析度光譜數據質量可靠性很好。他說:「通過視向速度的對比,我們發現多種光譜巡天數據存在零點系統差,這為結合多種巡天數據進行視向速度變化研究提供了參考依據。」

該項目研究結果將對多個時域研究方向帶來重要影響,有望成為恆星物理研究的重要資料庫資源。付建寧介紹道,LAMOST時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是世界上首次大規模的多目標時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觀測。結合Kepler和TESS的高精度時域測光數據,將為雙星的發現及軌道和物理參數性質的研究帶來重大進展,並為多類脈動變星的精確物理參數以及星震學模型構建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此外,也將為褐矮星的周期與質量分布的「沙漠」地帶研究帶來重要機遇。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847/1538-4365/abbb2d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時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首項成果發布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宗偉凱博士、付建寧教授等人發布了LAMOST-Kepler/K2時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的首項成果,相關論文發表於《天體物理學報增刊》。據悉,美國Kepler(克卜勒)空間望遠鏡於2009~2013年對天鵝座和天琴座附近的Kepler天區進行了長達四年的連續測光觀測,並於2014~2018年進行了第二階段觀測,簡稱K2任務。
  • 中國LAMOST一期巡天成果豐碩 已發布光譜901萬條
    中國LAMOST一期巡天成果豐碩 已發布光譜901萬條 2018-   中新社北京8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給銀河系「重新畫像」、精確估算上百萬顆恆星的年齡、發現熱海星和5顆超高速星、發現逾1.2萬顆類星體……中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英文簡稱LAMOST)一期光譜巡天已經圓滿完成,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 中國LAMOST光譜發布進入千萬量級時代 創多項世界之最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供圖  中新網北京3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28日發布消息說,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英文縮寫LAMOST)第6年光譜觀測任務已圓滿結束,經過9個月的數據處理及質量分析,包含先導巡天及前6年正式巡天的LAMOST-DR6數據集27日正式對中國國內天文學家和國際合作者發布。
  • 中國郭守敬天文望遠鏡發布首批巡天光譜數據研究成果
    我國自主創新研製的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可以幫助您。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19日在位於和河北省承德市的興隆觀測站宣布,使用中國自主創新研製的郭守敬望遠鏡,中外科學家取得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興隆觀測站距離中國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公元1231年-1316年)的家鄉河北邢臺約570公裡。
  • LAMOST一期光譜巡天取得系列亮點成果
    [video:20180808郭守敬望遠鏡發布光譜巡天重大成果:一期巡天共發布光譜901萬條_1]一期巡天共發布光譜901萬,其中高質量光譜(信噪比大於10)777萬,確定534萬組恆星光譜參數。LAMOST發布的光譜數是世界上其他巡天項目發布光譜數總和的1.8倍。該數據集(DR5)已於2017年12月31日對國內天文學家和國際合作者發布。  LAMOST是我國科學家自主創新研製的一架主動反射施密特天文望遠鏡。
  • 郭守敬望遠鏡發布光譜巡天重大成果 發現宇宙中鋰豐度最高恆星
    郭守敬望遠鏡發布光譜巡天重大成果 發現宇宙中鋰豐度最高恆星
  • 科學網—LAMOST巡天引領者
    ,簡稱LAMOST)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等,曾任國家重大科學工程LAMOST項目總經理、北京天文學會理事長、世界數據中心天文學科中心主任。帶領LAMOST團隊,圓滿完成一期光譜巡天觀測工作。   ■王丹 李偉 聽從祖國召喚,結緣LAMOST 趙永恆與LAMOST結緣,還要從一通電話講起。 1995年,還在德國深造的趙永恆,接到北京天文臺臺長的電話,邀請他回國籌建大型天文項目LAMOST。
  • 太赫茲時域光譜技術原理分析_太赫茲時域光譜技術的應用
    太赫茲時域光譜技術是最新的電磁波譜技術。作為近年來頗受關注的一個技術領域,太赫茲技術在很多基礎研究領域、工業應用領域、醫學領域、軍事領域及生物領域中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電磁波譜技術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的工具,擴展了人們觀察世界的能力。
  • 我國天文望遠鏡巡天新發現:銀河系比以前認為的更大!
    ,並取得了一批高顯示度的亮點成果。▲視頻:郭守敬望遠鏡發布光譜巡天重大成果經過五年觀測,LAMOST一期巡天共發布光譜901萬條,是世界上其它巡天項目發布光譜數總和的1.8倍。利用LAMOST數據,天文學家在搜尋奇異天體、給銀河系重新畫像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 我委支持建設的LAMOST望遠鏡DR6數據集向全世界公開發布
    近日,包含LAMOST望遠鏡先導巡天及正式巡天前六年的光譜數據——DR6數據集(v2版本)對全世界公開發布。  LAMOST DR6光譜數據獲得於2011年10月至2018年6月共七年的巡天觀測。DR6 v2版數據共包括4901個觀測天區,共向全世界公開發布1127萬條光譜,其中低解析度光譜991萬,中解析度非時域光譜數據50萬,中解析度時域數據86萬。
  • 分子振動對氫鍵體系紅外光譜的作用機制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相關成果發表於《中國化學會會刊》。 分子振動是構築物質結構、光譜及動力學的基石。在氫鍵或範德華力鍵合的弱相互作用體系中,分子不停地振動轉動、斷鍵成鍵,形成各種動態的瞬態結構和柔性多變的勢能面,給理解分子振動模式的貢獻造成了極大困難。
  • 中國為什麼耗巨資建造巡天望遠鏡?原來它有大用處
    在巡天望遠鏡拍攝的星象圖中,絕大多數的星星都是穩定的,科學家們通常更關注那些突然的變化,這種變化被稱為「瞬態天文事件」。比如說,在兩張巡天望遠鏡拍攝的照片中,某些亮點發生了位置上的移動;某顆星的亮度發生了改變,它比以前更亮或更暗了;某顆星的周圍出現了光暈等等。這些變化發生的時間可能只有幾秒鐘,也可能是幾天、幾周甚至數年。
  • 深度學習方法估計LAMOST中分辨光譜的恆星參數和元素豐度
    該方法為LAMOST中解析度光譜數據的恆星參數星表提供了更為豐富準確的信息。該項成果已發表在國際著名天文期刊《天體物理學報》(2020,ApJ,891,23)上。作為目前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光學望遠鏡,LAMOST二期中分辨巡天極大地擴展了國際上中等解析度恆星光譜庫的數量,為天文學家研究銀河系及一般星系的形成與演化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性數據。
  • 國家天文臺巡天團隊聯合發布巨幅宇宙二維天圖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14日消息,北京時間1月14日,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BASS)團隊和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國際合作項目團隊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為即將開始的新一代宇宙學紅移巡天鋪平了道路。
  • 太赫茲時域光譜技術:交聯聚乙烯電纜絕緣缺陷檢測的新方法
    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重慶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一種基於太赫茲時域光譜技術(THz-TDS)的XLPE無損檢測新方法。基於THz-TDS系統對XLPE隱藏氣隙缺陷無損檢測的新方法,可為電纜絕緣缺陷的無損檢測提供一種新的思路,且可應用於其他電氣設備檢測中。
  • 全光阿秒時域幹涉技術——時域、頻域解析度「雙高」的高精度探測手段 | NSR
    近二十年來,超快光學不斷發展,超短脈衝已經達到了阿秒量級的原子時間尺度,具有極高的時間解析度,因而成為探測微觀物理的重要手段。然而由於傅立葉變換的性質,超高時間分辨尺度往往意味著更低的頻率解析度,為從頻域中提取原子、分子的結構信息帶來困難。因此,尋求一種同時結合時域和頻域解析度的探測手段顯得至關重要。
  • 時域、頻域解析度「雙高」的高精度探測手段
    近二十年來,超快光學不斷發展,超短脈衝已經達到了阿秒量級的原子時間尺度,具有極高的時間解析度,因而成為探測微觀物理的重要手段。然而由於傅立葉變換的性質,超高時間分辨尺度往往意味著更低的頻率解析度,為從頻域中提取原子、分子的結構信息帶來困難。
  • 曾慶存:這是世界最高水平—新聞—科學網
    曾慶存:這是世界最高水平
  • 郭守敬望遠鏡觀測數據對外發布—新聞—科學網
    其公開的光譜數共計220萬條,已超過目前世界上所有已知的恆星巡天項目的光譜總數,是目前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 郭守敬望遠鏡(即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英文簡稱LAMOST)是我國自主研製的中星儀式主動反射施密特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