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方法估計LAMOST中分辨光譜的恆星參數和元素豐度

2021-01-15 LAMOST之聲
近日,國家天文臺王瑞博士、羅阿理研究員和陳建軍副研究員等人通過深度學習方法估計了LAMOST二期中解析度巡天147萬光譜數據的恆星參數(有效溫度和表面重力)和13種化學元素豐度該方法為LAMOST中解析度光譜數據的恆星參數星表提供了更為豐富準確的信息。該項成果已發表在國際著名天文期刊《天體物理學報》(2020,ApJ,891,23)上。

                                                  

恆星基本參數和化學元素豐度是恆星光譜包含的重要信息,是研究銀河系化學演化的重要基礎。作為目前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光學望遠鏡,LAMOST二期中分辨巡天極大地擴展了國際上中等解析度恆星光譜庫的數量,為天文學家研究銀河系及一般星系的形成與演化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性數據。

                             


研究人員通過交叉APOGEE-Payne星表(Ting et al. 2019)得到LAMOST二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中帶有恆星參數標籤的標記樣本,根據LAMOST中解析度光譜窗口中所含元素的譜線信息,構建並優化了專門的神經網絡SPCANet來表徵光譜流量到恆星參數和元素豐度之間的映射關係。對於信噪比大於 10 的LAMOST 中解析度光譜,其有效溫度和表面重力誤差水平為119 K和0.17 dex,13 種化學元素[C/H]、 [N/H]、[O/H]、[Mg/H]、[Al/H]、[Si/H]、[S/H]、[Ca/H]、[Ti/H]、[Cr/H]、[Fe/H]和[Ni/H]的誤差水平為0.06-0.12 dex,[Cu/H]的精度為0.19 dex。通過和國際上其它巡天(APOGEE、RAVE、GALAH)及之前的文獻數據集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同源樣本的SPCANet結果和參考集的結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圖1. LAMOST觀測的同一個源多次曝光的中解析度光譜(藍端),袁海龍繪製。

  圖2. LAMOST觀測的同一個源多次曝光的中解析度光譜(紅端),袁海龍繪製。

該研究成果豐富了LAMOST中解析度光譜巡天的數據產品,提升了LAMOST中分辨光譜的使用價值。

             

圖3. LAMOST中分辨光譜巡天第一年天區覆蓋圖




相關焦點

  • 中國SONG項目1米望遠鏡成功實現初光並獲取首批時序恆星光譜
    此套設備將服務於恆星物理研究中兩個主要的科學目標:(1)基於幸運成像技術的微引力透鏡方法探測系外行星;(2)基於視向速度的星震學方法研究恆星內部結構。這是當前時域天文學的兩個典型科學目標,其科學成果依賴於網絡的建設。
  • 郭守敬望遠鏡發布光譜巡天重大成果 發現宇宙中鋰豐度最高恆星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為首的科研團隊日前發現了一顆奇特天體,它的鋰元素含量約是同類天體的3000倍,這是目前人類已知鋰元素豐度最高的恆星。它的質量不足太陽的1.5倍,鋰元素含量卻是太陽的3000倍,將國際上鋰含量觀測極限提高一倍。
  • 光與恆星光譜
    隨著光譜分析應用到天文學,恆星光譜不但可以看出恆星的元素組成與元素的豐度,也可以通過光譜中的吸收譜線,我們可以大致知道恆星的溫度高低。然而恆星光譜的研究內容特別廣泛,但從觀測角度來看,主要有三條途徑。第一是認證譜線和確定元素的豐度。就像我們發現了一個新的超新星時,必須要對它證認譜線。
  • 研究表明:這顆恆星自轉速度為20.4千米每秒,磁場達3300G!
    天文學家對一顆名為HD 108662的磁性化學奇特(CP)恆星大氣進行了光譜分析,其研究發表在《arxiv》上,研究結果確定了這顆恆星的基本參數。化學奇特恆星是那些金屬豐度不尋常的恆星,因此對某些元素表現出強或弱的譜線。
  • 研究表明:這顆恆星自轉速度為20.4千米每秒,磁場達3300G
    天文學家對一顆名為HD 108662的磁性化學奇特(CP)恆星大氣進行了光譜分析,其研究發表在《arxiv》上,研究結果確定了這顆恆星的基本參數。化學奇特恆星是那些金屬豐度不尋常的恆星,因此對某些元素表現出強或弱的譜線。一些化學奇特(CP)恆星比經典的A型或B型星具有更強的磁場,從幾十個高斯到幾萬個高斯不等,因此被稱為磁化學奇特(MCP)星(AP星和BP星)。
  • 【中國科學報】施建榮:遙望晚型恆星
    他們也詳細分析了Si I和Si II譜線在貧金屬和近鄰恆星中的NLTE效應,確定了這些恆星中的Si元素豐度,並利用日本的Subaru望遠鏡的紅外光譜,研究Si I紅外譜線在恆星中的NLTE效應,結果表明,要確定貧金屬恆星的Si元素豐度,一定要考慮NLTE效應。在Zn原子模型的研究方面,他們也積累了很好的研究基礎及計算了原子參數,相關論文已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
  • 通過「恆星光譜」可以提供關於恆星非常多的信息
    這是在《數學與想像》裡面的一段話,它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天文學家利用星光來探討恆星內部結構的這樣一個特點,在今天如果我們去比較一下太陽和地球的內部結構,你會發現對於太陽的了解要遠遠地比地球豐富深入的多,從太陽的核心到太陽的表面,人們建立的物理模型所得到的太陽基本的物理參數的變化和觀測得到結果非常精確地吻合,可能你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對於遙遠的太陽反而比腳下的地球了解的更多一些?
  • LAMOST一期光譜巡天取得系列亮點成果
    一期巡天共發布光譜901萬,其中高質量光譜(信噪比大於10)777萬,確定534萬組恆星光譜參數。LAMOST發布的光譜數是世界上其他巡天項目發布光譜數總和的1.8倍。該數據集(DR5)已於2017年12月31日對國內天文學家和國際合作者發布。  LAMOST是我國科學家自主創新研製的一架主動反射施密特天文望遠鏡。
  • 從12萬顆恆星光譜數據中,首次挖掘出:3萬顆M型矮星的基本參數!
    基於天空大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發布的數據(DR1),天文學家首次推導出近3萬顆M型矮星的基本參數,其研究成果發表在《arxiv》上。M型矮星也是我們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恆星,也是尋找系外行星的絕佳目標。
  • 宇宙中第一批原子是咋來的?科學家如何測量這些元素的豐度?
    並沒有形成更重的元素,以上就是宇宙大爆炸對宇宙輕元素形成的預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對輕元素豐度的驗證後來根據我們對宇宙微波背景的了解,(微波輻射中的物質功率譜)我們可以精確地確定氦-4、氦-3、氘和鋰-7的確切含量。也進一步驗證了宇宙大爆炸模型中最偉大的預測之一:宇宙輕元素豐度。
  • 中國LAMOST一期巡天成果豐碩 已發布光譜901萬條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提供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8月7日在北京舉行LAMOST一期巡天科學成果新聞發布會稱,LAMOST已圓滿完成一期光譜巡天觀測,共發布光譜901萬條(每條光譜對應一個天體),其中高質量光譜777萬條,並確定534萬組恆星光譜參數。LAMOST發布的光譜數是世界上其他巡天項目發布光譜數總和的1.8倍,其數據集已於2017年底對中國天文學家和國際合作者發布。
  • 新金屬豐度證明太陽壽命比我們預計還要短10億年?
    但是在20世紀,隨著對太陽光譜日益精確的測量(這是一種通過每個元素在光譜中創造出不同的吸收線來直接測量太陽成分的方式),都顯示太陽的金屬含量低於1.3%。但與此同時,基於日震學測量(一種競爭性方法,通過不同頻率的聲波在太陽內部的傳播方式來間接推斷金屬度),顯示金屬含量仍在1.8%左右。
  • 利用深度學習估計再分析數據集中的大氣重力波參數
    深度學習已經被證明是大氣科學以及天氣和氣候預測應用中的一個強大工具。
  • 中國LAMOST發現改寫恆星演化理論的黑洞
    那麼恆星演化理論就預言,在銀河系內應該有上億個黑洞,而且有人還估計在我們太陽系附近每100光年左右就應該有一個黑洞,那麼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是4.2光年,如果未來我們人類文明要開始星海徵程,100光年似乎不是一個非常遙遠的距離,對吧?
  • 中國郭守敬天文望遠鏡發布首批巡天光譜數據研究成果
    「DR1」包含有220萬光譜,其中信噪比大於10的恆星光譜172萬條,超過目前世界上所有已知恆星巡天項目的光譜總數。此外,還包括108萬顆恆星光譜參數星表,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恆星光譜參數星表。」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說,需要使用專業數據的用戶可登錄http://dr1.lamost.org/網站進行數據查詢和下載。
  • 依靠中國LAMOST望遠鏡,天文學家已獲得近3萬顆M型紅矮星的基本參數
    基於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第一批發布的數據(DR1),天文學家已經獲得了近3萬顆M型紅矮星的基本參數。12月13日,發表在arXiv預印本庫上的研究論文展示了這些發現。M型紅矮星是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恆星,也是搜尋系外行星的最佳目標。
  • 關於恆星光譜的一些基礎知識
    圖:[北京同好會]>[觀測]>[光譜觀測]>[恆星光譜型]恆星光譜概述在天文學中,恆星分類是根據恆星的光譜特徵來對恆星進行分類的。來自恆星的電磁輻射需要通過用稜鏡或衍射光柵分成光譜來分析,該光譜表現出散布具有光譜線的彩虹色。
  • 新疆天文臺在近鄰星系M51-NGC5195的恆星形成區觀測研究中獲進展
    星族年齡、金屬豐度和恆星形成率是星系的重要物理參數。金屬豐度是示蹤星系過去的恆星形成活動的重要指標。恆星形成率(SFR)對於理解星系的誕生和演化十分重要,其提供星系中氣體的含量以及恆星形成效率等信息。近鄰星系由於其視大小較大,可在更寬的波長範圍內進行高空間分辨的圖像和光譜觀測,因此,它是研究星系形成與演化的理想天體物理實驗室。
  • 科學家是怎樣知道恆星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
    事實上構成太陽的元素和地球的基本相同!地球上有什麼太陽裡就有什麼?幾乎一樣,我這裡說的是種類!是不是覺得這個說法有點荒謬,請看以下的證據:不同的元素有自己的特徵譜線(發射線和吸收線)我們都知道元素周期表上的每一個元素都有一個特徵譜線。
  • LAMOST獲取海量銀河系恆星光譜
    我國科學家利用位於河北興隆的LAMOST望遠鏡觀測、研究宇宙誕生初期的歷史有了新進展:基於巡天獲取的數以百萬計的銀河系恆星光譜,形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貧金屬星亮源表,這成為研究銀河系早期演化的寶貴資源。在上個月於日本舉行的關於恆星考古的國際會議上,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李海寧就此作了特邀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