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萬顆恆星光譜數據中,首次挖掘出:3萬顆M型矮星的基本參數!

2020-12-03 博科園

基於天空大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發布的數據(DR1),天文學家首次推導出近3萬顆M型矮星的基本參數,其研究成果發表在《arxiv》上。M型矮星也是我們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恆星,也是尋找系外行星的絕佳目標。對這些恆星的觀測有可能利用徑向速度測量或凌日光度技術來識別新行星和超過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因此,確定M型矮星的基本參數,如半徑和質量,對於更好地描述圍繞它們運行的潛在外星世界至關重要。

LAMOST光學光譜觀測發布的數據DR1,提供了約121000顆矮星光譜。然而這些天體中的大多數,還沒有被表徵為除了由顏色光度學確定的簡單光譜亞型之外的其他類型。因此,田納西州納什維爾菲斯克大學的布裡安娜·加爾加諾(Brianna Galgano)領導了一個天文學家團隊,採用了一種數據驅動的方法,根據恆星的光譜確定物理參數和化學豐度,這種方法被稱為「大炮」。這項技術使他們能夠從LAMOST DR1數據集中獲得了近3萬顆M型矮星的基本參數。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討論了大炮如何成功地對低解析度、低到中等信噪比的M型矮星光譜進行建模,並使用大炮模型對LAMOST DR1星表中29678顆以前未描述過的M型矮星光譜性質進行了。總的來說,研究人員設法推導出了光譜類型從M0到M6的29678顆M型矮星的溫度、半徑、質量和亮度。這些恆星的半徑在0.14到0.66個太陽半徑之間,而它們的質量在0.1到0.71個太陽質量之間。M型矮星的有效溫度在2901~4113K之間變化,光度在0.002~0.115太陽光度之間。

研究人員指出,這四個導出參數的典型不確定性是0.065太陽半徑、0.054太陽質量、110K和0.012太陽光度。雖然數據中的不確定性令人滿意,但天文學家們也表示,為了獲得更準確的結果,有可能進一步改進該模型。提高精確度的一個特別領域將是納入參數測量不確定性,作為模型的額外權重。該方法也可能對異常值敏感,特別是在訓練集較小的情況下,因此需要仔細檢查並消除異常值。總而言之,為DR1使用的模型,可以用於未來LAMOST數據的發布。

這將意味著可以使用新的、完全基於數據的建模方法,將特徵良好的M矮星樣本擴展到整個天空。M型矮星是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恆星類型,由於其體積較小,是搜索地球大小凌日系外行星的首選目標。目前和即將進行的全天光譜測量,如大天空區域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提供了一個系統地確定比以前可能更多M矮星物理性質的機會。本研究給出了LAMOST第一次數據發布(DR1)中M0-M6譜型的29678顆M型矮星新的有效溫度、半徑、質量和亮度。

博科園|Copyright Science X Network/Tomasz Nowakowski,Phys參考期刊《arXiv》Cite: arXiv:1912.06648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3萬顆M型矮星的基本參數被推測出!天文學家是如何推導的?
    當今時代,科技越來越發達,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也越來越深入,也得益於許多先進儀器,我們能更好的了解宇宙中的物質。就好比利用天空大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觀測得到的數據,天文學家首次推導出近3萬顆M型矮星的基本參數。
  • 依靠中國LAMOST望遠鏡,天文學家已獲得近3萬顆M型紅矮星的基本參數
    依靠中國LAMOST望遠鏡,天文學家已獲得近3萬顆M型紅矮星的基本參數  Connor Feng • 2019-12-27 15:20:50 來源:前瞻網 E1671G0
  • 國家天文臺在LAMOST DR4中證認2791顆M型亞矮星
    【環球網科技 綜合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通過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國家天文臺張碩、羅阿理、王瑞等研究員與國外天文學家Georges Comte等合作,利用LAMOST海量恆星光譜數據,修改了小質量亞矮星的分類標準,並在LAMOST DR4中證認了2791顆 M 型亞矮星。
  • 國家天文臺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首次同時測量出冷亞矮星的質量和半徑
    近日,由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任娟娟博士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首顆存在掩食現象的白矮星+冷亞矮星雙星(圖1),並藉助該雙星首次同時準確測量出了冷亞矮星的質量和半徑。因此,年老的恆星比年輕的恆星有著更低的金屬豐度。   由於年老的恆星可以揭示銀河系的結構和化學演化,因此測量這些恆星最基本的恆星參數如質量和半徑非常重要。但是,年老的恆星非常暗,在太陽鄰域相對比較稀少。目前,僅有88顆冷亞矮星有測量的半徑信息,僅有6顆冷亞矮星的質量被估算出。
  • 科學家同時測量出冷亞矮星的質量和半徑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博士任娟娟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首顆存在掩食現象的白矮星+冷亞矮星雙星(圖1),並藉助該雙星首次同時準確測量出了冷亞矮星的質量和半徑
  • 最精細銀河系恆星地圖發布!蓋亞望遠鏡完成20億顆恆星的數據測定
    圖片來源:ESA/Gaia/DPAC; CC BY-SA 3.0 IGO.12 月 3 日,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公布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銀河系大片區域恆星名錄。歐洲航天局(ESA)蓋亞空間望遠鏡(Gaia)發布第三版早期數據,包含了近 20 億顆恆星的位置、運動、亮度和顏色等參數的高精度數據,以及首次對太陽系加速度進行光學測量的原始結果,這些數據將向公眾開放。數據集和早期科學發現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主辦的一個特別新聞發布會公布。
  • 蓋亞望遠鏡完成了20億顆恆星的數據測量
    最近,歐洲航天局的蓋亞太空望遠鏡發布了迄今為止最詳盡,最準確的星圖,其中包含近20億顆恆星的高精度數據,為了解銀河系的起源和未來提供了關鍵信息。12月3日,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發布了迄今為止銀河系大範圍內最詳細的恆星清單。
  • 中國科學家:591顆恆星正在高速逃離銀河系,43顆已成功
    流浪恆星。591顆高速星的位置和運行軌跡。
  • 【前沿】中國發布世界最大的恆星光譜參數星表
    」(LAMOST)首批巡天光譜數據正式對全世界發布。LAMOST創造性地應用主動光學技術,實現在觀測中鏡面曲面連續變化,突破瞭望遠鏡大口徑與大視場難以兼得的瓶頸,通光口徑最大4.9米(工程規模相當於8米望遠鏡),視場直徑最大5度,是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光譜巡天望遠鏡,也是世界上新型的、可以實現10米以上更大口徑的大視場望遠鏡的最好方案。
  • 在7500萬光年外,首次發現一顆恆星,直接坍塌成黑洞消失了!
    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VLT),天文學家發現矮星系中不穩定的大質量恆星。科學家們認為,這可能表明這顆恆星變得不那麼明亮,部分被塵埃遮蔽了。另一種解釋是,這顆恆星直接坍塌成黑洞,沒有發生超新星爆炸。
  • 銀河系直徑12萬光年,分布著4000億顆恆星,你敢想像嗎?
    科學家們通過觀測發現,銀河系的銀心區域分布著4200萬顆恆星,這個密度比太陽系的恆星密度高出了7200萬倍。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家們發現錯了,因為沒有任何一顆恆星可以直接掌控著銀河系中的所有恆星。後來,科學家們在銀河系中發現了很強的射電源,這個射電源被命名為人馬座A。其實這個人馬座A就是一個非常巨大的黑洞,銀河係數千億顆恆星都在圍繞著人馬座A進行運轉。
  • 中國郭守敬天文望遠鏡發布首批巡天光譜數據研究成果
    「DR1」包含有220萬光譜,其中信噪比大於10的恆星光譜172萬條,超過目前世界上所有已知恆星巡天項目的光譜總數。此外,還包括108萬顆恆星光譜參數星表,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恆星光譜參數星表。」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說,需要使用專業數據的用戶可登錄http://dr1.lamost.org/網站進行數據查詢和下載。
  • 發現最古怪的M矮星雙星,互相發生日食,距離我們才390光年!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新的M-矮星雙星系統,這也是下一代凌日觀測(NGTS)任務的一部分。新發現的M-矮星雙星系統,被命名為NGTJ214358.5-380102,是迄今為止已知最古怪的M-矮星雙星,其研究發現發表在《arxiv》上。M矮星,尤其是食雙星,對於提高我們對低質量恆星的基本恆星參數的理解至關重要。
  • 科學家在太陽系附近發現95顆褐矮星,比行星大但比恆星輕!
    最新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一篇研究報告稱,該項目團隊在太陽系附近發現了1500顆「褐矮星」,其中已識別了95顆。結果發現了1500多顆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的天體,已初步識別出了95顆是褐矮星。 其中新發現的褐矮星中最接近地球的距離僅23光年,其他都在30-60光年之間。此外部分褐矮星的溫度接近地球,可能會存在水雲。
  • NASA:39光年外7顆類地行星繞同一恆星運轉3顆或有生命
    天文學家發現,距離地球只有39光年的宇宙中,有7顆類地行星圍繞著一顆叫做Trappist-1的矮星運轉, 所有這7顆行星表面上都可能有維繫生命所必需的水的存在。其中3顆行星條件尤其適宜,科學家稱上面可能已經有生命在演化。這些行星上可能有巖石類物質,大小與地球類似,其中六顆行星的表面溫度在0到100攝氏度之間。這為生物的生長提供了必要的大氣條件。
  • 走進銀河系,12萬光年4000億顆恆星,超乎你的想像!
    走進銀河系,12萬光年4000億顆恆星,超乎你的想像!20:04 來源:科技看天下 原標題:走進銀河系,12
  • 銀河系1500億顆恆星,你看到的都比太陽大
    太陽的質量佔到整個太陽系的99%以上,相當於130萬顆地球的總重量。那麼在銀河系中,太陽又能排到什麼位置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在太陽系裡,太陽是絕對的權威,沒有任何天體能夠跟太陽抗衡。但是到了銀河系,情況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 蓋亞望遠鏡追蹤測定20億顆恆星,描繪出史上最精細銀河系...
    蓋亞望遠鏡追蹤測定20億顆恆星,描繪出史上最精細銀河系恆星地圖  Evelyn Zhang • 2020-12-05 17:54:43 來源:前瞻網 E2843G0
  • 比地球更適合居住,科學家發現24顆宜居星球,地球已不再完美?
    近日,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關於什麼是「宜居星球」,科學家並沒有想去找地球的克隆版,而是確定了「超宜居」標準,以符合潛在的超級宜居性,例如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有水、與恆星距離等。
  • 139億歲的瑪土撒拉星,為什麼這顆恆星比宇宙的年齡還大?
    恆星的演化有太多的秘密等待人類探索,早在一個世紀之前,就有科學家發現了這顆恆星,但是在2000年才有科學家針對這顆恆星進行具體的觀測,當時歐洲天文局的「依巴谷衛星」發現了這顆恆星,它距離地球190光年,一開始計算出這顆恆星的年齡是160億歲,比宇宙還要古老20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