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同時測量出冷亞矮星的質量和半徑

2020-12-05 科學網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博士任娟娟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首顆存在掩食現象的白矮星+冷亞矮星雙星(圖1),並藉助該雙星首次同時準確測量出了冷亞矮星的質量和半徑。該研究工作由來自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理工大學(UPC)、加泰隆尼亞太空研究所(IEEC)、英國謝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共同合作完成。相關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上。

 

冷亞矮星形成於銀河系早期階段,攜帶有揭示銀河繫結構和化學演化的重要信息。當銀河系形成時,第一代恆星主要由氫組成。比氫或氦重的元素在天文中一般被稱為金屬元素,它們決定了恆星的金屬豐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及恆星的演化死亡,這些金屬元素在銀河系及新誕生的恆星中逐漸增加。因此,年老的恆星比年輕的恆星有著更低的金屬豐度。

 

由於年老的恆星可以揭示銀河系的結構和化學演化,因此測量這些恆星最基本的恆星參數如質量和半徑非常重要。但是,年老的恆星非常暗,在太陽鄰域相對比較稀少。目前,僅有88顆冷亞矮星有測量的半徑信息,僅有6顆冷亞矮星的質量被估算出。然而,此前沒有任何一顆冷亞矮星同時準確測量出質量和半徑,這也使得在此發現之前仍無法從觀測數據上檢驗此類天體的理論研究。

 

通過掩食雙星系統,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以極高的精度直接測量出兩子星的質量和半徑的絕佳機會。該研究使用了位於西班牙拉帕爾瑪島(La Palma)上的GTC望遠鏡新安裝的終端設備HiPERCAM(獲得的光變曲線見圖2),及位於智利的VLT望遠鏡的終端設備X-Shooter(獲得的光學光譜見圖3),藉助這些科研利器,使得該研究能首次準確測量出冷亞矮星的質量和半徑。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成果也是HiPERCAM/GTC的首篇科學產出論文。HiPERCAM相機可同時獲得5個波段的圖像,且最快可每毫秒拍攝一幅圖像,其極高的拍攝速度,使得它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來研究由於掩食或爆發導致的亮度快速變化的天體。

 

基於測量的質量和半徑信息,再結合估算出的冷亞矮星的溫度和光度,使得該研究團隊得以首次驗證銀河系中最古老的一類恆星——冷亞矮星的質量、半徑、光度、溫度之間的理論關係。

 

該研究得到中方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項目(U1531244及U1831209)和重點項目(11833006)及國家天文臺青年人才基金項目的支持。(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圖1. 掩食白矮星+冷亞矮星雙星示意圖(圖片製作: Mark Garlick)

 

 

圖2. HiPERCAM/GTC拍攝的5個波段的光變曲線

 

 

該白矮星+冷亞矮星雙星的光學光譜。上圖中黑色實線顯示的是X-Shooter/VLT拍攝的光學光譜:在藍端可以看到明顯的DA型白矮星特徵——氫巴爾末吸收線;紅端可以看到冷亞矮星的特徵——在6800埃附近有寬的CaH分子帶。上圖中黑色虛線顯示的是最佳擬合的兩子星(白矮星和冷亞矮星)的模板譜。下圖顯示的是擬合殘差。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國家天文臺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首次同時測量出冷亞矮星的質量和半徑
    近日,由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任娟娟博士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首顆存在掩食現象的白矮星+冷亞矮星雙星(圖1),並藉助該雙星首次同時準確測量出了冷亞矮星的質量和半徑。掩食白矮星+冷亞矮星雙星示意圖(圖片製作: Mark Garlick)冷亞矮星形成於銀河系早期階段,攜帶有揭示銀河繫結構和化學演化的重要信息。當銀河系形成時,第一代恆星主要由氫組成。比氫或氦重的元素在天文中一般被稱為金屬元素,它們決定了恆星的金屬豐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及恆星的演化死亡,這些金屬元素在銀河系及新誕生的恆星中逐漸增加。
  • 科學家測量出真實質子半徑!粒子界將被重新定義!
    在在瑞士維利根的保羅舍爾研究所(PSI),物理學家們用介子代替電子創造出了奇異的氫原子,介子是一種基本粒子,與電子相似,但質量是電子的200倍。由於介子在質子內停留的時間較長,它們的能級受到的影響比電子要大得多。這意味著對質子半徑的介子測量應該比用普通氫精確數百萬倍。最後研究小組測量出了質子半徑為0.84184飛米。
  • 國家天文臺在LAMOST DR4中證認2791顆M型亞矮星
    【環球網科技 綜合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通過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國家天文臺張碩、羅阿理、王瑞等研究員與國外天文學家Georges Comte等合作,利用LAMOST海量恆星光譜數據,修改了小質量亞矮星的分類標準,並在LAMOST DR4中證認了2791顆 M 型亞矮星。
  • 用唯一的方法測量紅矮星的半徑!
    由此,我們必須試著去理解所有類型的恆星是如何誕生、進化、生存和最終死亡的。紅矮星,通常被稱為M矮星,尤其棘手,這使得它們更難研究。理論模型甚至直接觀測都對它們有多大以及應該有多大存在分歧,但希望一些關於日食雙星的新觀測能讓我們窺見它們的內部結構。
  • 用雷射測量氦原子核的半徑
    近日,瑞士的保羅謝爾研究所(Paul Scherrer Institute,PSI)的研究小組發表了最新的氦原子核半徑的測量結果。此次測量結果相比於之前精確度提高了5倍。更加精確的測量結果有助於驗證物理學理論和確定物理基本常數的數值。該實驗採用了μ子—一種類似於電子,但比電子重兩百倍的基本粒子。PSI也有著全球唯一的低能量μ子源。
  • 從12萬顆恆星光譜數據中,首次挖掘出:3萬顆M型矮星的基本參數!
    基於天空大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發布的數據(DR1),天文學家首次推導出近3萬顆M型矮星的基本參數,其研究成果發表在《arxiv》上。M型矮星也是我們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恆星,也是尋找系外行星的絕佳目標。
  • 觀測證實:在22.17光年之外,舒爾茨星擁有一顆巨大的T矮星
    通過將高精度天體測量和自適應光學分辨成像相結合,天文學家發現了雙星系統WISE J0720−0846,即更廣為人知的舒爾茨星,擁有一顆T矮星,證實了之前的研究假設,這一發現發表在《arxiv》上。褐矮星是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的中間天體,天文學家們普遍同意,它質量範圍在13到80個木星質量範圍內的亞星體。
  • 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出地球的質量約為60萬億億噸的?
    這裡很多人都會有所疑惑,我們的地球如此巨大,它的質量究竟是如何測出來的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地球的測量方式。自1697年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之後,他便敏銳地意識到,只要能夠知道地球的重力加速度,地球的平均半徑以及萬有引力常量,我們就能夠根據萬有引力公式計算出地球的質量。對於牛頓來說,重力加速度和地球半徑這兩個數據比較容易獲得,但是萬有引力常量在當時卻很難測定。
  • 一顆微小的超冷矮星釋放了10000倍太陽耀斑的超級耀斑
    翻閱星表,很快就發現恆星SDSSJ013333在大約490光年外獨自悶悶不樂,如此黑暗和遙遠,天文學家們很難確定它到底有多遠。SDSSJ013333不是一顆你會想到會爆炸出這麼亮光的恆星。SDSSJ013333屬於一類被稱為超冷矮星的恆星天體。通常是太陽質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它們的有效溫度只有太陽的一半,而緩慢燃燒的熔爐可以維持數千億年。
  • 發現最古怪的M矮星雙星,互相發生日食,距離我們才390光年!
    在食雙星中,兩顆恆星的軌道平面離觀測者視線太近,以至於兩個恆星組成部分都經歷了相互的日食,這樣的系統可以直接測量恆星的質量、半徑和有效溫度。NGTS J214358.5-380102(簡稱NGTS J2143-38)距離地球約390光年,首次被探測到是在NGTS光度曲線中的周期源。
  • 國家天文臺利用郭守敬望遠鏡搜尋熱亞矮星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博士後卜育德、雷振新與研究員趙剛提出了基於深度學習的熱亞矮星搜尋方法。
  • 3萬顆M型矮星的基本參數被推測出!天文學家是如何推導的?
    就好比利用天空大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觀測得到的數據,天文學家首次推導出近3萬顆M型矮星的基本參數。這份研究成果被發表在《arxiv》上,M型矮星算是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恆星,也是人類尋找系外行星的絕佳目標。至於為什麼要尋找這些系外行星,那當然就是為了對這些恆星進行觀測從而利用徑向速度或是凌日光度技術來識別新行星和超過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
  • 史瓦西半徑和錢德拉塞卡極限殊途同歸
    史瓦西半徑是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史瓦西在1916年求出的廣義相對論場方程關於球體物質分布的一個解,如果一個球忲對稱、不自轉天體的半徑小於「史瓦西半徑」,那麼這個天體將變成看不見的「黑體」、或黑洞。黑洞奇點和宇宙奇點的高密、高壓、高能符合極端物理條件的等效關係,或黑洞的形成和宇宙的起源符合物理哲學極端條件論的「等效原理」,這是科學家從黑洞的形成尋找宇宙起源的內在原因。一些科學家諷刺和質疑哲學對科學的指導作用,將哲學看成是無用的「概念遊戲」,然而,他們自覺和不自覺地運用了科學哲學思維,自覺性和不自覺性的哲學思維取得了等效性的科學效果。
  • 科學家首次利用射電觀測發現褐矮星—新聞—科學網
    (IRTF)合作,首次利用其無線電波長發射直接發現了一顆冷棕矮星。這顆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的星體,是第一個通過無線電觀測發現的亞恆星——迄今為止,褐矮星已經在大規模的紅外和光學探測中被發現。通過像LOFAR這樣的射電望遠鏡直接發現這些天體是一個重大突破,因為它證明了天文學家可以探測到在現有的紅外探測中無法發現的過冷、過暗的天體——甚至可能是大型的自由漂浮的系外行星。
  • 一次「巧合」,科學家發現第三例罕見褐矮星系統
    【來源:科技日報】一次「巧合」,科學家發現第三例罕見褐矮星系統 它們比恆星小,是一種低溫且昏暗的星球;它們的質量卻比行星大,甚至擁有圍繞自己運行的行星;它們是宇宙中的「少數派」,很難被發現,關於它們的半徑
  • 行星的質量是如何測量出來的?科學家給出了幾種方法,每種都實用
    科學的方法當你站在秤上面時,秤測量的是地球引力對你的引力有多大,而地球引力的大小不僅取決於你的體重,還取決於地球的重量。行星越重,它的引力就越大,所以科學家可以通過測量地球對另一個物體的引力來測量地球的重量。
  • 不斷向微觀發起挑戰,科學家精確測量了質子的半徑
    無處不在的質子位於每個原子的中心,它是無數研究和實驗的主題。然而,根據均方根電荷半徑來測量這片雲的大小的實驗卻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這讓原子物理學家和核物理學家們忙得團團轉,必須得重新審視質子這個基本量。在2010年之前,對質子半徑最精確的測量來自於兩種不同的實驗方法。
  • 科學家發現最冷褐矮星 溫度僅100多攝氏度(圖)
    據美國探索頻道報導,科學家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一顆最冷的褐矮星,溫度只有一百多攝氏度,距離地球40光年中,其大小如同木星,但密度是木星的20-30倍。這顆褐矮星名為Wolf 940B,是由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的天文學家克里斯多福·迪尼及其同事發現的。迪尼說:"它肯定是至今發現的最冷的一顆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