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向微觀發起挑戰,科學家精確測量了質子的半徑

2020-12-04 萬象經驗

利用半個世紀以來第一個通過電子散射測量質子大小的新方法,在能源部的託馬斯·傑斐遜國家加速器設施進行的實驗中產生了質子半徑的新值。

這一結果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是電子散射實驗中最精確的測量結果之一。得到的質子半徑新值為0.831飛米,與最近的介子原子光譜結果一致。

實驗發言人阿肖特·加斯帕裡安說:「我們很高興多年的艱苦合作終於有了一個好的結果,這對所謂的質子半徑之謎的解決起到了關鍵作用。」

宇宙中所有可見的物質都是建立在一個由三個夸克組成的雲上,它們以強大的能量結合在一起。無處不在的質子位於每個原子的中心,它是無數研究和實驗的主題。然而,根據均方根電荷半徑來測量這片雲的大小的實驗卻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這讓原子物理學家和核物理學家們忙得團團轉,必須得重新審視質子這個基本量。

在2010年之前,對質子半徑最精確的測量來自於兩種不同的實驗方法。在電子散射實驗中,電子被射向質子,質子的電荷半徑由電子被質子反彈或散射後的路徑變化決定。在原子光譜測量法中,當電子圍繞一個小原子核旋轉時,可以觀察到電子在能級之間的躍遷。通常觀察到的原子核有氫(有一個質子)或氘(有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這兩種不同的方法得到的質子半徑約為0.88飛米。

2010年,原子物理學家公布了一種新方法的結果。他們測量了實驗室製造的氫原子周圍軌道上的電子能級之間的躍遷,這些氫原子用介子取代了軌道上的電子,介子的軌道更靠近質子,而且對質子的電荷半徑更敏感。這個結果產生了一個比以前小4%的值,大約是0.84飛米。

2012年,由加斯帕裡安領導的一群科學家在傑佛遜實驗室合作,改進了電子散射方法,希望能製造出一種新的、更精確測量質子電荷半徑的方法。PRad實驗被優先安排,作為獲取數據並完成其運行的第一批實驗之一,該實驗是在美國能源部用於核物理研究的連續電子束加速器設施升級之後進行的。實驗於2016年在傑弗遜實驗室B實驗大廳進行電子散射數據採集。

當我們開始這個實驗時,人們都在尋找答案。但是為了做另一個電子-質子散射實驗,許多懷疑者不相信我們可以做任何新的事情。」加斯帕裡安說,「如果你想出一些新的東西,你必須想出一些新的工具,一些新的方法。我們做了一個完全不同於其他電子散射實驗的實驗。」

合作制定了三項新技術來提高新測量的精度。首先是一種新型無窗靶標系統的實現,該系統由國家科學基金會重大研究儀器撥款資助,主要由傑斐遜實驗室的靶標小組開發、製造和操作。

下一個主要的改進方法是使用量熱計而不是傳統的磁譜儀來檢測由於入射電子撞擊氫的質子或電子而產生的散射電子。重新使用的混合量熱計HyCal測量了散射電子的能量和位置,而新建的氣體電子倍增器GEM探測器也以更高的精度檢測電子的位置。

最後一個主要的改進是把這些探測器安置在離電子束擊中氫靶的角距離非常近的地方。這次合作能夠把距離縮短到不到一度。

科學家說這個結果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使用了一種通過電子散射來確定質子電荷半徑的新技術。現在,他們期待著將這一結果與新的「質子半徑的光譜測定」以及即將在世界範圍內進行的「電子和μ子散射測量」進行比較。此外,這一結果也為質子半徑難題首次出現時提出的一種新的自然力的猜想提供了新的線索。

相關焦點

  • 迄今最精確質子電荷半徑測出
    科技日報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劉霞)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德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利用高精度頻梳技術,在高解析度氫光譜中激發氫原子,首次將量子動力學的測試精確到小數點後13位,在此過程中測得質子電荷半徑為0.8482(38)飛米(1飛米為10-15米),精度是此前所有測量結果的2倍。  無處不在的質子,位於每個原子的核心,已成為許多研究和實驗的主題,但質子電荷半徑究竟有多大,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 前所未有的的精確測量:在量子電動力學中用雷射求解質子電荷半徑
    來自馬普量子光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成功的測試了量子電動力學,並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精度,即達到了13個小數點位數。這一新的測量幾乎是早先所有的氫測試結果的2倍高的精度,使得科學研究在解決質子大小之謎的道路上更進了一步。
  • 質子半徑精確到0.833飛米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英國研究人員精確測量出了質子半徑:0.833飛米,向解決過去10年來一直困擾物理學家的質子半徑之謎邁出了關鍵一步。解決這一謎團對理解物理定律意義重大,比如描述光和物質如何相互作用的量子電動力學理論。
  • 迄今最精確質子電荷半徑測出 精度是此前所有測量結果的2倍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德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利用高精度頻梳技術...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
  • 迄今最精確質子電荷半徑測出—新聞—科學網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
  • 科學家測量出真實質子半徑!粒子界將被重新定義!
    在剛剛一項期待已久的實驗結果中,科學家首次發現質子的真實半徑,測量值比之前普遍接受的值要小5%左右,為0.831飛米。這一發現一經公布立刻轟動粒子界,這一歷史性的發現將有助於重新定義該粒子的大小,自2010年以來一直令物理學家迷惑的「質子半徑之謎」正式被揭曉!
  • 質子的半徑始終無法準確測量,新測量方法能否解開質子之謎?
    ,也就是說物理學家研究質子這種微觀粒子也已經有一百年了,對於這樣一個大家熟知的微觀粒子,它身上到底有什麼至今還沒有解開的謎團呢?肯定不會是用尺子量,因為質子實在是太小了,想要測量質子,就一定需要使用微觀的測量手段,目前測量質子半徑通常採用兩種方式:電子散射實驗與氫光譜實驗。
  • 質子半徑之謎或將被揭開?質子半徑就這麼難測?
    質子的半徑是有多大?或許你會想,這很難嗎?畢竟離質子發現已經100年過去了,難道科學家還無法得出一個結果?事實上,要精確的測量比想像中難很多,因為與我們在宏觀世界中看到的那些球體不同的是,質子並沒有一個清晰的物理邊界。
  • 困擾物理學界十年難題終獲解:質子半徑精確到0.833飛米
    困擾物理學界十年難題終獲解:質子半徑精確到0.833飛米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英國研究人員精確測量出了質子半徑:0.833飛米,向解決過去10年來一直困擾物理學家的質子半徑之謎邁出了關鍵一步
  • 質子電荷半徑之謎真的解決了嗎?
    質子究竟有多大?十多年前,測量質子電荷半徑的兩種方法——光譜學法與散射法給出了基本一致的測量結果,0.88飛米(fm,1飛米=10^-15米)。然而在2010年,用μ子-氫原子光譜法測得的質子電荷半徑卻給出了0.84飛米的結果,質子變小了!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努力探尋這個不同尋常的「質子電荷半徑之謎」。
  • 英科學家測量出質子的直徑,把1毫米分成1萬億份,質子佔1份多
    ,中子和電子這三種基本粒子中,質子和中子幾乎有著一樣的體積,質量方面中子略微大一點點,電子則比較難測,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想知道這三種基本粒子的確切的體積和質量大小,並且也進行過很多次的研究和測算。就在昨天,英國約克大學的科學家們再一次給出了質子半徑的精確數值——0.833飛米。
  • 質子到底有多大?科學家初步解決質子半徑之謎
    物理學界近10 年來出現了質子半徑之謎,原因是2010 年時科學家測量出質子半徑比預期還小4%。現在,一項耗費8 年時間的物理實驗測出質子精確半徑,並表明質子比我們以前認為的還更小。過去,科學家從質子與電子形成的氫原子實驗測量蘭姆位移,在此邊界範圍得出質子半徑(更確切地說是「電荷半徑」),約0.8768 飛米。
  • 延續百年的質子半徑之謎,終於被破解了!
    現在,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的最新研究中,這個謎題似乎有了眉目:研究團隊通過質子-電子散射測得的最新質子半徑為0.831飛米(1飛米=10-15米),比先前的測量值小了約5%。這時,兩種實驗手段得到的質子半徑,終於達成了一致。
  • 質子半徑之謎,已被解開?
    物理學家們用獨特的新測量質子電荷半徑的方法來接近解決質子半徑之謎 利用半個世紀以來第一種通過電子散射測量質子大小的新方法,PRad的合作在能源部的Thomas Jefferson國家加速器設施進行的一項實驗中為質子半徑產生了一個新的值。
  • 質子半徑之謎或終結?最新測量結果比原以為的小5%
    原文作者:Davide Castelvecchi 精確測量結果表明,質子半徑比物理學家們之前公認的結果還要小。 期待已久的實驗結果表明,質子尺寸比先前大家公認的值小約5%。
  • 質子半徑0.831飛米,精確到十億分之一毫米,十年之謎終於解開
    對於其中一種被稱為電荷半徑的特性的實驗分歧,讓科學家開啟了十年來越來越精確的測量之路,科學家們在11月6日的《自然》雜誌上公布了一種新的測量方法的結果。期待已久的實驗結果表明,質子比先前接受的值小約5%。研究人員認為這個不確定性的謎題正在接近尾聲,十年之謎終於解開。
  • 科學家指出質子半徑可能比以前的計算小4%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8日(北京時間)報導,科學家在最新出版的《自然》雜誌指出,質子的半徑比以前認為的要小4%。如果這個結論在未來進一步獲得證實,那意味著,要麼闡釋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的量子電動力學理論本身有問題,要麼許多基於現有質子大小計算所使用的裡德伯常量(原子物理學中的基本物理常量之一,為一經驗常數)是錯誤的。不管是何種情況,都意味著我們需要重寫基礎物理理論。
  • 「質子半徑之謎」或將揭曉答案
    phys.org網站近日報導,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MPQ)的物理學家們,利用頻率梳技術,將質子電荷半徑值的精確度提升至小數點後13位,成功驗證了量子電動力學。這意味著他們向著解決質子電荷半徑難題邁進了一步。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科學》雜誌中。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簡單的元素,它只包含一個電子。然而,關於氫元素,還有很多未解之謎。
  • 單個質子磁矩最精確的測量記錄誕生
    單個質子磁矩最精確的測量記錄誕生2017-12-05 09:27 來源: 科技日報 ——表徵磁矩的g因子等於2.79284734462,精確度是2014年測量結果的十倍,創造了有史以來最精確的測量記錄。
  • 質子到底有多大?揭開「質子半徑之謎」
    於是,測量質子有多大的問題留給物理學家的疑難本質是,他們要根據實驗測量和理論推演,掌握當一顆顆小球(電子)在地球(原子)那麼大的空間裡運動時,把正中央的籃球(質子)看作一個點(半徑為0)和慮及籃球的實際大小(半徑不為0)這兩種情況之間的差別,並從這種差別中精確計算質子的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