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指出質子半徑可能比以前的計算小4%

2020-11-25 科學技術部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8日(北京時間)報導,科學家在最新出版的《自然》雜誌指出,質子的半徑比以前認為的要小4%。如果這個結論在未來進一步獲得證實,那意味著,要麼闡釋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的量子電動力學理論本身有問題,要麼許多基於現有質子大小計算所使用的裡德伯常量(原子物理學中的基本物理常量之一,為一經驗常數)是錯誤的。不管是何種情況,都意味著我們需要重寫基礎物理理論。

  一個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倫道夫·波爾領導、有32名科學家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表示,他們的最新實驗將精確度提高了10多倍,結果表明,質子半徑要比以前認為的小4%。或許,用來計算質子大小的裡德伯常量將失去價值,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其他基礎的計算也都要重新修訂。

  質子是帶正電荷的基本粒子,它同中子和電子一起,組成了宇宙的基本元件——原子。幾十年來,粒子物理學一直使用由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組成的氫原子作為基準來測量質子大小。

  在實驗中,科學家使用μ介子取代氫原子中的電子。μ介子是一種帶負電、質量為電子207倍的基本粒子,由於其質量比電子大許多,所帶的負電可以屏蔽原子核的正電,所以,它能夠同原子核更接近,發生的作用力更大,讓科學家能夠更精確地探測質子的結構。

  另外,μ介子以不同的能量狀態存在,能量狀態會影響其圍繞質子旋轉的方式,同時,質子的大小也會影響這些能量狀態,也會影響讓μ介子從一種能量狀態躍遷到另一種能量狀態所需的能量。

  為了測量質子的大小,研究人員精確地讓一束雷射束對準包含了μ介子的氫原子,刺激μ介子從一種能量狀態躍遷到另外一種能量狀態,最終,研究人員精確地找到了他們正在尋找的躍遷,也測算出了質子的大小。

  英國國家物理實驗所的傑夫·弗勞爾斯表示,如果該研究獲得證實,其意義可能要遠遠大於耗資100多億美元的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正在進行的測試所謂「標準模型」的對撞,將會把粒子物理理論帶入新的領域。

  法國巴黎第六大學卡斯特勒·布羅塞爾實驗室主任保羅·印第裡卡託指出,現在很多理論學家準備重新進行演算,另外,還需要更多的實驗來證實或者推翻新的結論。在接下來的兩年內,該研究團隊將使用同樣的設備,使用含有μ介子的氦原子再進行一次實驗。不管結果如何,都說明物理學還蒙著很多神秘的「面紗」,需要人們逐一揭開。

相關焦點

  • 《自然》:質子半徑可能比以前認為的要小4%
  • 質子到底有多大?科學家初步解決質子半徑之謎
    物理學界近10 年來出現了質子半徑之謎,原因是2010 年時科學家測量出質子半徑比預期還小4%。現在,一項耗費8 年時間的物理實驗測出質子精確半徑,並表明質子比我們以前認為的還更小。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中,質子是由2 個上夸克與1 個下夸克組成的強子,所以質子並非基本粒子;確切形容的話,質子沒有明顯表面,不是教科書在介紹原子時示意的那種光滑小球體,從技術上講,質子既然由3 個帶電夸克借強核力捆綁而成,實際上更像「模糊的雲」,我們怎麼定義雲的半徑?物理學家依靠電荷密度,類似雲中水分子的密度。
  • 質子半徑之謎或將被揭開?質子半徑就這麼難測?
    質子的半徑是有多大?或許你會想,這很難嗎?畢竟離質子發現已經100年過去了,難道科學家還無法得出一個結果?事實上,要精確的測量比想像中難很多,因為與我們在宏觀世界中看到的那些球體不同的是,質子並沒有一個清晰的物理邊界。
  • 質子到底有多大?揭開「質子半徑之謎」
    於是,測量質子有多大的問題留給物理學家的疑難本質是,他們要根據實驗測量和理論推演,掌握當一顆顆小球(電子)在地球(原子)那麼大的空間裡運動時,把正中央的籃球(質子)看作一個點(半徑為0)和慮及籃球的實際大小(半徑不為0)這兩種情況之間的差別,並從這種差別中精確計算質子的半徑。
  • 延續百年的質子半徑之謎,終於被破解了!
    現在,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的最新研究中,這個謎題似乎有了眉目:研究團隊通過質子-電子散射測得的最新質子半徑為0.831飛米(1飛米=10-15米),比先前的測量值小了約5%。這時,兩種實驗手段得到的質子半徑,終於達成了一致。
  • 質子比想像的還小——物理定律可能因此改寫
    ——圖片由Dorling Kindersley, Getty Images提供  組成原子的質子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小-這個意外的發現有可能改變一些已經取得最廣泛認同的物理定律。  雷射發現更小半徑質子  在一個歷時10年的實驗中,由德國加爾興馬普量子光學研究所Randolf Pohl 領導的實驗小組,用一種特殊的粒子加速器來改變只有一個質子和電子組成的氫原子的速度。  他們用質量比電子大200倍的介子替換每個氫原子的電子。
  • 迄今最精確質子電荷半徑測出
    科技日報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劉霞)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德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利用高精度頻梳技術,在高解析度氫光譜中激發氫原子,首次將量子動力學的測試精確到小數點後13位,在此過程中測得質子電荷半徑為0.8482(38)飛米(1飛米為10-15米),精度是此前所有測量結果的2倍。  無處不在的質子,位於每個原子的核心,已成為許多研究和實驗的主題,但質子電荷半徑究竟有多大,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 不斷向微觀發起挑戰,科學家精確測量了質子的半徑
    得到的質子半徑新值為0.831飛米,與最近的介子原子光譜結果一致。實驗發言人阿肖特·加斯帕裡安說:「我們很高興多年的艱苦合作終於有了一個好的結果,這對所謂的質子半徑之謎的解決起到了關鍵作用。」宇宙中所有可見的物質都是建立在一個由三個夸克組成的雲上,它們以強大的能量結合在一起。
  • 質子半徑之謎,已被解開?
    物理學家們用獨特的新測量質子電荷半徑的方法來接近解決質子半徑之謎 利用半個世紀以來第一種通過電子散射測量質子大小的新方法,PRad的合作在能源部的Thomas Jefferson國家加速器設施進行的一項實驗中為質子半徑產生了一個新的值。
  • 「質子半徑之謎」或將揭曉答案
    phys.org網站近日報導,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MPQ)的物理學家們,利用頻率梳技術,將質子電荷半徑值的精確度提升至小數點後13位,成功驗證了量子電動力學。這意味著他們向著解決質子電荷半徑難題邁進了一步。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科學》雜誌中。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簡單的元素,它只包含一個電子。然而,關於氫元素,還有很多未解之謎。
  • 迄今最精確質子電荷半徑測出—新聞—科學網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
  • 質子電荷半徑之謎真的解決了嗎?
    質子究竟有多大?十多年前,測量質子電荷半徑的兩種方法——光譜學法與散射法給出了基本一致的測量結果,0.88飛米(fm,1飛米=10^-15米)。然而在2010年,用μ子-氫原子光譜法測得的質子電荷半徑卻給出了0.84飛米的結果,質子變小了!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努力探尋這個不同尋常的「質子電荷半徑之謎」。
  • 科學家測量出真實質子半徑!粒子界將被重新定義!
    在剛剛一項期待已久的實驗結果中,科學家首次發現質子的真實半徑,測量值比之前普遍接受的值要小5%左右,為0.831飛米。這一發現一經公布立刻轟動粒子界,這一歷史性的發現將有助於重新定義該粒子的大小,自2010年以來一直令物理學家迷惑的「質子半徑之謎」正式被揭曉!
  • 質子的半徑始終無法準確測量,新測量方法能否解開質子之謎?
    因為質子實在是太小了,它比最小的原子:氫原子的半徑還要小6、7萬倍,想要測量質子的半徑,就要比在大海中捕撈一粒沙子一樣困難,所以物理學家在測量質子半徑方面耗費了大量的時間,有的讀者會說:現在的科技手段如此發達,質子太小,不能作為無法測量質子半徑的理由,是的,質子太小,並不是阻礙測量其半徑的全部因素,質子除了非常小之外,它還不是最基本的粒子,也就是說質子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一種實體球,而是一種由三個夸克構成的複合粒子
  • 測量結果表明質子半徑比預期的要小,是否會重新定義裡德伯常數?
    通過新的測量顯示,質子的半徑比先前預想的要小4%到5%。因此,科學家們建議應該重新定義裡德伯常數。因此,對許多科學領域來說,測量質子的大小是很重要的。此外,近年來,其他測量結果表明,官方的信息並非永遠正確。2010年,科學家用雷射光譜對質子-介子化合物進行了研究。測量結果表明,質子電荷半徑為0.84184飛米,比先前官方認可的數值(0.8768飛米)小了4%左右。
  • 迄今最精確質子電荷半徑測出 精度是此前所有測量結果的2倍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德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利用高精度頻梳技術...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
  • 質子半徑精確到0.833飛米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英國研究人員精確測量出了質子半徑:0.833飛米,向解決過去10年來一直困擾物理學家的質子半徑之謎邁出了關鍵一步。解決這一謎團對理解物理定律意義重大,比如描述光和物質如何相互作用的量子電動力學理論。
  • 質子半徑之謎或終結?最新測量結果比原以為的小5%
    原文作者:Davide Castelvecchi 精確測量結果表明,質子半徑比物理學家們之前公認的結果還要小。 期待已久的實驗結果表明,質子尺寸比先前大家公認的值小約5%。
  • 量子電動力學前所未有的準確性,解決質子半徑難題的巨大飛躍
    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MPQ)的科學家們成功地測試了量子電動力學,其精確度達到了小數點後13位。新的測量方法幾乎是之前所有氫測量方法加起來的兩倍,使科學向解決質子大小的難題又邁進了一步。這種高精度是由獲得諾貝爾獎的頻率梳技術實現的。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科學》雜誌上。物理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
  • 新計算讓宇宙「瘦身」,半徑小了3.2億光年
    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消息,該國科學家利用新數據進行的計算給出了答案:可觀測宇宙的半徑為453.4億光年,比13年前科學家們得出的數據少了3.2億光年。   如果要計算宇宙大小,光速是一個很好的指標。現有理論認為,宇宙產生於約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因此有人認為,可見宇宙半徑約為138億光年。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因為在過去100年間,物理學家們已經反覆證明,宇宙在加速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