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電動力學前所未有的準確性,解決質子半徑難題的巨大飛躍

2020-11-29 老胡說科學

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物理學家們利用氫光譜學將量子力學的精確度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在此過程中,他們更接近於解決著名的質子電荷半徑難題。

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MPQ)的科學家們成功地測試了量子電動力學,其精確度達到了小數點後13位。新的測量方法幾乎是之前所有氫測量方法加起來的兩倍,使科學向解決質子大小的難題又邁進了一步。這種高精度是由獲得諾貝爾獎的頻率梳技術實現的。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科學》雜誌上。

物理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這意味著物理理論的預測(精確的數字)可以被實驗驗證或證偽。實驗是對任何理論的有效驗證。量子電動力學(量子力學的相對論版本)無疑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理論。它允許進行極其精確的計算,例如,將氫原子的光譜描述到小數點後12位。氫是宇宙中最常見的元素,同時也是最簡單的,只有一個電子的元素。然而,它仍然是一個未知的謎。

質子大小之謎

氫原子中的電子「感知」質子的大小,而質子的大小在能級上的最小變化中得到反映。幾十年來,無數次對氫的測量都得出了一致的質子半徑。但對所謂的介子氫的光譜研究揭示了一個謎。在這種氫中,電子被比它重200倍的介子取代。這些測量是在2010年與蘭道夫波爾合作進行的。從這些實驗中得到的質子半徑值比普通氫的半徑小百分之四。如果所有的實驗都是正確的,那麼就會出現與量子電動力學理論相矛盾的情況,因為所有用介子和普通氫進行的測量必須具有相同的質子半徑,而所有的理論條件都是正確的。因此,這個「質子半徑之謎」激發了全世界新的精確測量方法。然而,當來自加興和多倫多的新測量結果證實質子半徑變小時,來自巴黎的測量結果再次支持了之前較大的數值。

科學在獨立的比較中蓬勃發展。利用所謂的無都卜勒雙光子頻率梳光譜學,研究小組已經成功地將精確度提高了四倍。現在對質子半徑的測量結果比之前所有對氫的測量結果加在一起要精確兩倍。這是量子力學第一次被測量到十三位小數。該方法確定的質子半徑值證實了質子半徑較小,從而排除了該理論的原因。因為對於相同的躍遷,無論理論如何,實驗結果必須一致。

對量子電動力學有效性的評價只能通過幾個獨立的測量值進行比較。如果理論是正確的,並且所有的實驗都是正確的,那麼質子半徑的值必須在實驗不確定度的範圍內一致。但事實並非如此,正如我們在圖中看到的那樣。這個差異的解釋(質子之謎)開啟了量子電動力學(最精確的物理理論)可能存在一個根本缺陷的可能性。然而,新的結果表明,這個問題是實驗性的,而不是根本性的。量子電動力學又一次成功了。

頻率梳光譜學的新裡程碑

脈衝鈦藍寶石雷射器在放大非線性晶體時產生了二次諧波,產生了410nm的藍色雷射。

頻率梳光譜學在這個項目中的成功也意味著一個重要的科學裡程碑。迄今為止,對氫和其他原子和分子的精確光譜學幾乎完全是用連續波雷射器進行的。相比之下,頻率梳是由脈衝雷射產生的。有了這種雷射器,就有可能穿透到波長更短的紫外線範圍。使用連續波雷射器,這似乎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努力。非常有趣的離子,比如類似氫的氦離子,在這個光譜範圍內有它們的躍遷,但即使在第一個量子理論發展100多年後,它們也不能被精確地研究。現在提出的實驗是改變這種不令人滿意情況的必要步驟。此外,人們希望這些紫外頻率梳能夠使重要的生物和化學元素,如氫和碳,通過雷射直接冷卻,使科學能夠以更高的精度研究它們。

相關焦點

  • 前所未有的的精確測量:在量子電動力學中用雷射求解質子電荷半徑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研究組對原子氫的1S-3S躍遷進行了雙光子紫外直接頻率梳光譜分析,以闡明所謂的質子半徑之謎,並證明這種方法的潛力。質子半徑之謎是指介子氫和常規原子氫所得數據之間的顯著差異,這在量子電動力學框架內無法解釋。通過將研究組的結果與之前對1S-2S躍遷頻率的測量結果相結合,研究組得出了裡德堡常數的最新值。
  • 「質子半徑之謎」或將揭曉答案
    phys.org網站近日報導,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MPQ)的物理學家們,利用頻率梳技術,將質子電荷半徑值的精確度提升至小數點後13位,成功驗證了量子電動力學。這意味著他們向著解決質子電荷半徑難題邁進了一步。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科學》雜誌中。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簡單的元素,它只包含一個電子。然而,關於氫元素,還有很多未解之謎。
  • 《Science》:百年難題!質子到底有多大?
    隨後,眾多偉大的物理學家,對原子,尤其是最簡單的氫原子(僅僅包含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進行了無休止的探索,包括薛丁格的量子力學(1933年因發展了原子理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狄拉克的相對論形式(1933年因發現了在原子理論裡很有用的新形式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以及費曼-施溫格-朝永振一郎的量子電動力學(1965年因在量子電動力學方面的成就,三人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質子到底有多大?科學家初步解決質子半徑之謎
    物理學界近10 年來出現了質子半徑之謎,原因是2010 年時科學家測量出質子半徑比預期還小4%。現在,一項耗費8 年時間的物理實驗測出質子精確半徑,並表明質子比我們以前認為的還更小。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中,質子是由2 個上夸克與1 個下夸克組成的強子,所以質子並非基本粒子;確切形容的話,質子沒有明顯表面,不是教科書在介紹原子時示意的那種光滑小球體,從技術上講,質子既然由3 個帶電夸克借強核力捆綁而成,實際上更像「模糊的雲」,我們怎麼定義雲的半徑?物理學家依靠電荷密度,類似雲中水分子的密度。
  • 困擾物理學界十年難題終獲解:質子半徑精確到0.833飛米
    困擾物理學界十年難題終獲解:質子半徑精確到0.833飛米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英國研究人員精確測量出了質子半徑:0.833飛米,向解決過去10年來一直困擾物理學家的質子半徑之謎邁出了關鍵一步
  • 質子半徑精確到0.833飛米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英國研究人員精確測量出了質子半徑:0.833飛米,向解決過去10年來一直困擾物理學家的質子半徑之謎邁出了關鍵一步。解決這一謎團對理解物理定律意義重大,比如描述光和物質如何相互作用的量子電動力學理論。
  • 我們快要解開質子半徑之謎了
    近日,一項新的測量方法證實了 2010 年的發現:質子比之前認為的要小。2013 年用量子顯微鏡拍攝的氫原子電子軌道圖。近十年來,物理學家們一直試圖用氫原子來解決在質子半徑上的相互矛盾的實驗結果。圖|氫原子電子軌道圖(來源:APS/Alan Stonebraker)多倫多約克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在過去 8 年裡精心進行了一項敏感的實驗,用來測量質子的電荷半徑,希望能解決過去10 年裡進行的幾次類似實驗得出的相互矛盾的數值難題。這個難題被稱為「質子半徑之謎」。
  • 質子電荷半徑之謎真的解決了嗎?
    到11月,PRad實驗合作組在發表於 Nature 的文章中宣布他們在美國託馬斯·傑斐遜國家實驗室(Thomas Jefferson Laboratory)完成的電子-質子散射實驗中測得最新的質子電荷半徑,結果為0.831飛米[2]。 那麼,質子電荷半徑之謎真的解決了嗎?《返樸》特邀上述 Nature 文章的兩位作者來講述質子半徑之謎的探索。
  • 質子半徑之謎或將被揭開?質子半徑就這麼難測?
    根據量子力學,我們知道一個原子中的電子只能在一定距離上繞著它的原子核公轉,這一距離對應於不同的能級。如果電子以光子的形式吸收或釋放了能量,它可以在能級之間跳躍。因此,氫原子就變成了一個很好的測量對象,它只有一個電子和一個質子。氫原子光譜實驗便是研究質子半徑的一種重要方法。
  • 用μ子製成的氫顯示出質子大小的難題
    導語:用μ子製成的氫顯示出質子大小的難題質子的電荷半徑不應該改變,但似乎。雖然微小,質子佔據了有限的空間,足以容納三個夸克,一大堆虛擬粒子及其相關的餃子。我們可以測量半徑,因為質子的電荷在它上面擴散,這會影響可能繞其旋轉的任何電子的軌道。
  • 科學家指出質子半徑可能比以前的計算小4%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8日(北京時間)報導,科學家在最新出版的《自然》雜誌指出,質子的半徑比以前認為的要小4%。如果這個結論在未來進一步獲得證實,那意味著,要麼闡釋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的量子電動力學理論本身有問題,要麼許多基於現有質子大小計算所使用的裡德伯常量(原子物理學中的基本物理常量之一,為一經驗常數)是錯誤的。不管是何種情況,都意味著我們需要重寫基礎物理理論。
  • 《自然》:質子半徑可能比以前認為的要小4%
  • 質子到底有多大?揭開「質子半徑之謎」
    於是,測量質子有多大的問題留給物理學家的疑難本質是,他們要根據實驗測量和理論推演,掌握當一顆顆小球(電子)在地球(原子)那麼大的空間裡運動時,把正中央的籃球(質子)看作一個點(半徑為0)和慮及籃球的實際大小(半徑不為0)這兩種情況之間的差別,並從這種差別中精確計算質子的半徑。
  • 外媒選讀|質子半徑之謎終揭曉
    (英文朗讀:李雯露)Don't be muonic: proton size注/李雯露審訂/重光會王暖流題解質子到底有多大?2010年,因為測量方法的不同,科學家測得的質子半徑比預期小了4%。自此,質子半徑之謎困擾人們近十年。近日,科學家們終於解開了這一謎題。
  • 質子半徑之謎,已被解開?
    物理學家們用獨特的新測量質子電荷半徑的方法來接近解決質子半徑之謎 利用半個世紀以來第一種通過電子散射測量質子大小的新方法,PRad的合作在能源部的Thomas Jefferson國家加速器設施進行的一項實驗中為質子半徑產生了一個新的值。
  • 科學的歷史 物質波二元性及量子電動力學--中國數字科技館
    早期的量子理論物理學家紛紛在微觀世界裡尋求合理解釋這一難題的答案,其中有兩人獲得成功。  1925年,海森伯設計了一個與觀察對象相關的數學公式。次年,埃爾文·薛丁格根據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理論採用新方法進行研究。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認為,電子等物質顆粒都屬于波。薛定鍔關于波的方程解決了「物質波」運動問題。
  • 迄今最精確質子電荷半徑測出
    科技日報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劉霞)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德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利用高精度頻梳技術,在高解析度氫光譜中激發氫原子,首次將量子動力學的測試精確到小數點後13位,在此過程中測得質子電荷半徑為0.8482(38)飛米(1飛米為10-15米),精度是此前所有測量結果的2倍。  無處不在的質子,位於每個原子的核心,已成為許多研究和實驗的主題,但質子電荷半徑究竟有多大,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 重磅突破:證明超強耦合腔量子電動力學的規範不變性!
    量子Rabi模型常被用來描述腔-量子電動力學中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但在超強光-物質耦合存在的情況下,它被發現違反了這一原則,過去的研究將這一失敗歸因於物質系統的有限級截斷。日本理研所、義大利墨西拿大學和美國密西根大學一組研究人員對這一課題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
  • 質子的半徑始終無法準確測量,新測量方法能否解開質子之謎?
    例如:質子的質量、電荷、半徑等等,質子的質量、電荷是很好測量的,因為質子帶正電荷,所以可以根據質子在電場與磁場運動中所產生的偏轉,來測量質子的質量與電荷,但是唯獨在測量質子的半徑上,物理學家犯了難,關於測量質子半徑的問題就是物理學家所稱的:質子之謎。為何質子的半徑不容易測量的呢?
  • 物理學的基本定律:利用超冷原子,構建出量子電動力學的對稱性
    現在,海德堡大學(Heidelberg University)科學家利用超冷原子實驗構建了量子電動力學的對稱性,他們希望為實現未來可以模擬複雜物理現象的量子技術獲得新見解,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期刊上。量子電動力學理論研究電子和輕粒子之間的電磁相互作用,它基於所謂的U(1)對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