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百年難題!質子到底有多大?

2020-12-05 騰訊網

採用諾獎技術「光學頻率梳」的1S-3S躍遷測試表明,質子半徑再次指向0.84飛米。

【原子≈質子+電子】

1913年丹麥科學家玻爾首次認識到氫原子光譜是氫原子的電子躍遷產生的,並進一步提出了解釋原子結構的玻爾理論(1922年因原子理論得到證明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隨後,眾多偉大的物理學家,對原子,尤其是最簡單的氫原子(僅僅包含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進行了無休止的探索,包括薛丁格的量子力學(1933年因發展了原子理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狄拉克的相對論形式(1933年因發現了在原子理論裡很有用的新形式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以及費曼-施溫格-朝永振一郎的量子電動力學(1965年因在量子電動力學方面的成就,三人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然而,伴隨著對原子結構研究的深入,一個謎題也已經困擾了物理學家百年之久。作為原子關鍵組分之一的質子,到底有多大?

根據量子力學,每個狀態下氫原子的量子能級結構可以被描述為依賴於量子數n、l和j的能量E:E(n,l,j)=EBohrf(mp,me)+ENS(rp,n,l)+EQED(n,l,j)

其中EBohr表示玻爾結構,ENS描述了原子尺寸效應,EQED代表了量子電動力學修正。而氫原子的整個能級結構可以由兩個未知數得出:一是代表所有原子物理和化學的能量尺度R∞,另一個就是質子半徑rp。

【百年難題,質子半徑之謎】

目前物理學家們使用兩種主要技術來測量質子的大小,一種是利用光譜學技術精確測量各電子能級之間的差別,從而估算質子的半徑rp。這其中又涉及到兩種測量方法:(1)對1S-2S間隔的測量(高達15位精度),由於其2S能級存在達1S且不受海森堡測不準原理的影響,這種測量方法精度更高。許多實驗小組測量了2S能級帶不同能級的躍遷(包括nS, nP, Nd等, 又稱為Rydberg態),並獲得了一系列不同的R∞和rp值。(2)蘭姆位移法(Lamb shift,即2S-2P能級間隔),這種方法由蘭姆和盧瑟福在1948年提出,此後一直在改進。

另一種技術則是電子-質子散射法。也就是將電子束射向一個質子,然後通過電子散射的方式被用來計算質子的大小。但是這種核物理方法需要對零動量散射矢量進行複雜的外推。

【質子半徑的反覆橫跳】

在2010年之前,一切都是美好的,因為上述這些方法測出的質子半徑都是同一個值,即0.877飛米(1飛米=10-15米)

然而,2010年,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物理學家Randolf Pohl等人卻對這個結果提出了質疑,他們對μ子氫(電子被μ子取代的氫原子)的測量結果顯示,質子的半徑(rp)僅為0.84飛米,比之前的值小4%左右,這種質子半徑數值不一致,被稱為「質子半徑之謎」,引發了強烈的科學辯論,困擾著許多理論學家和實驗學家。但至今為止,仍然沒有一個明確的解決方案。

物理學標準模型假設μ子與電子表現相似的物理特性(輕子普適性),其能級結構可以用上述方程1解釋。然而,μ子質量更大(電子的200倍),與原子核重疊更多,因此測出的質子半徑更加精確(rp=0.84飛米)

這一結果引起了原子物理學界的震動,激發了研究人員對氫原子精密光譜的大量實驗。同時對輕子普適性原則以及物理學標準模型提出了質疑。有一陣子,研究人員認為這兩種質子半徑數據的差別揭示了電子和μ介子具有尚且未知的行為差異,這可能會推翻已有的解釋電磁現象的量子理論。

然而,隨著光譜學技術的改進,採用普通氫原子進行測量(包括蘭姆位移法,Rydberg態法,以及電子-質子散射法),測出的rp值都是0.84飛米。這一難題似乎已經得到了解決。

直到2018年,在巴黎索邦大學進行的對1S-3S躍遷的連續波雷射實驗,再次得到了0.877飛米的質子半徑值。有關質子半徑的精確值似乎再一次陷入了困境。

【最新成果】

近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Alexey Grinin等人,藉助於一項諾貝爾獎技術——光學頻率梳(2005年,R.J.Glauber,John L. Hall, 諾貝爾物理學獎),對相同的1S-3S躍遷進行了更加精確的實驗,最終獲得了0.84飛米的質子半徑值,推翻了之前的結論。相關研究以題為「Two-photon frequency comb spectroscopy of atomic hydrogen」的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上。

實驗中的Alexey Grinin等人

【最終解決與新的方向】

荷蘭Vrije Universiteit的Wim Ubachs在撰寫評論文章時說,Alexey Grinin等人的結果「最終解決了」質子半徑難題,他補充說,「這為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提供了一個有趣的科學話題。」

美國傑斐遜實驗室質子半徑實驗(PRad)的負責人,Ashot Gasparian也認為,就光譜測量而言,質子半徑難題已接近解決。但是他堅持認為,關於電子-質子散射的情況更加複雜,需要更準確的實驗才能最終解決這一難題。

作者之一的Thomas Udem認為,無論結果如何,存在新的物理學來決定介子與電子之間不同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很小。這對那些希望打破規則、揭開新物理學的人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

Wim Ubachs進一步指出,實際上,氫原子只有一個長壽命的激發態,妨礙了一系列量子水平上的精確實驗。而H2+和HD+離子支持著許多可以被精確測量的振轉激發態。對這些分子的研究也已經確定了質子與電子的質量比。尤其是中性的H2分子,支持超過300個壽命長達一周的振轉激發態,可以用於測試基礎物理的精密實驗,其精確度可能高達20位。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相關焦點

  • 質子到底有多大?揭開「質子半徑之謎」
    作為氫原子核的「唯一成員」,質子到底有多大?如何準確測量它的大小呢? 在詳察質子大小的測量方法之前,有必要先簡單了解原子的內部圖像。就像許多教科書裡的概念圖所示,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佔的空間比原子核大得多,以至於電子大部分時候在極為「空曠」的原子內部穿行。
  • 質子到底有多大?科學家初步解決質子半徑之謎
    物理學界近10 年來出現了質子半徑之謎,原因是2010 年時科學家測量出質子半徑比預期還小4%。現在,一項耗費8 年時間的物理實驗測出質子精確半徑,並表明質子比我們以前認為的還更小。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中,質子是由2 個上夸克與1 個下夸克組成的強子,所以質子並非基本粒子;確切形容的話,質子沒有明顯表面,不是教科書在介紹原子時示意的那種光滑小球體,從技術上講,質子既然由3 個帶電夸克借強核力捆綁而成,實際上更像「模糊的雲」,我們怎麼定義雲的半徑?物理學家依靠電荷密度,類似雲中水分子的密度。
  • 用μ子製成的氫顯示出質子大小的難題
    導語:用μ子製成的氫顯示出質子大小的難題質子的電荷半徑不應該改變,但似乎。雖然微小,質子佔據了有限的空間,足以容納三個夸克,一大堆虛擬粒子及其相關的餃子。我們可以測量半徑,因為質子的電荷在它上面擴散,這會影響可能繞其旋轉的任何電子的軌道。
  • 科學的瓶頸或來了,2大無解的世界難題,困擾科學家上百年!
    科學的瓶頸或來了,2大無解的世界難題,困擾科學家上百年!炎熱的夏季吹著涼快的空調,玩著手機並吃著零食,這種舒適的生活得益於人類200年前做的一大決定,幸虧選擇科技發展的道路,否則人類的生活水平也不會有質的提升。
  • 太陽系的範圍到底有多大?
    我們的太陽繫到底有多大?實際上這個大小主要在於人類對於太陽系的認識和定義,人類的航天探測歷史也就有五六十年的樣子,太陽系在大多數人眼中就是中心太陽帶著八個大行星在運動,這就是大家印象中太陽系的全部。從距太陽從近到遠,分別有四顆巖石行星和四顆氣態巨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之前的冥王星已經被開除出大行星範圍,變成了柯伊伯帶天體,一顆矮行星。但是太陽系絕不是僅僅如此,太陽系內還含有大量的小行星、矮行星、太空碎片、以及彗星等,這些天體都是在太陽的引力作用下繞太陽在運動,因此太陽系的範圍要更大一些才對。
  • 兩個月連發兩篇Science這個院士領銜頂級團隊解決世界難題
    研究背景質子交換膜(Proton Exchange Membrane,PEM)是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的核心部件,對電池性能起著關鍵作用。它不僅具有阻隔作用,還具有傳導質子的作用。全質子交換膜主要用氟磺酸型質子交換膜;nafion重鑄膜;非氟聚合物質子交換膜;新型複合質子交換膜等。
  • 【科學前沿】「治癌利器」質子刀在線監測難題有望破解 全數字平板PET獲主流媒體廣泛關注
    (CGTN報導數字PET團隊)  數字PET實驗室於近日研發出用於質子放療的全數字平板PET,並首次在臺灣長庚紀念醫院將其用於質子束在線監測,實驗結果表明,運用「數字PET」首次監測到了質子束打到人體組織上產生的氧15。這項成果意味著質子刀在線監測難題有望就此破解,或將極大改善質子刀對癌症的治療效果。
  • 中科院金屬所任文才再發《Science》:超高質子電導率的質子交換膜
    質子交換膜(Proton Exchange Membrane,PEM),又稱為聚合物電解質薄膜。從名稱上就可以看出,它最大的功能就是傳遞質子,另外,也需要隔離燃料與氧化劑,防止滲透引起的直接化學反應。目前市場比較常見的膜材料主要是全氟磺酸質子交換膜,尤其是Chemours公司(杜邦子公司)生產的全氟磺酸Nafion質子交換膜,在實際的電化學過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種質子交換膜在80℃以下,相對溼度(RH)為93%時,質子電導率高達0.2 S/cm。然而,在較高溫度或較低相對溼度(50%以下)時,其電導率嚴重下降。
  • 量子電動力學前所未有的準確性,解決質子半徑難題的巨大飛躍
    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物理學家們利用氫光譜學將量子力學的精確度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在此過程中,他們更接近於解決著名的質子電荷半徑難題。新的測量方法幾乎是之前所有氫測量方法加起來的兩倍,使科學向解決質子大小的難題又邁進了一步。這種高精度是由獲得諾貝爾獎的頻率梳技術實現的。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科學》雜誌上。物理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這意味著物理理論的預測(精確的數字)可以被實驗驗證或證偽。實驗是對任何理論的有效驗證。量子電動力學(量子力學的相對論版本)無疑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理論。
  • 答物理主流學派百年展望的十大物理學難題
    關鍵詞:場物理 光物理 光速不變真實物理 核物理 六種基本作用力說西方主流物理學派的代表:大衛格羅斯,約12年前的美國聖芭芭拉州的諾獎得主展望了未來物理學百年的十大難題,百度網上約有上萬人注意到。說明中國人也是很關心物理學的發展的。
  • Science:鑑定出一類保守的基因家族編碼質子選擇性離子通道
    質子控制溶液是酸性還是鹼性。它們確定著溶液的pH值。毫不奇怪的是,質子不會穿過細胞膜;它們必須通過離子通道等特定蛋白跨膜轉運。儘管編碼讓質子離開細胞的離子通道的基因已被鑑定出,但是人們並不清楚是否需要一個或幾個基因來形成讓質子進入細胞的離子通道。如今,這項針對酸味的研究鑑定出編碼質子傳導離子通道的otopetrin基因家族。
  • 地球到底有多大?
    地球到底有多大?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一張旅行者一號給我們留下的經典照片吧!這就是《暗淡藍點》。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一號在距離地球64億公裡的宇宙深處拍攝的地球。在這張照片中地球只有一個像素大小,它就像一粒發出淡藍色光芒的塵埃懸浮在太陽系中漆黑的背景當中。
  • 解開癌細胞「能量工廠」的百年(1921-2021)難題
    解開癌細胞「能量工廠」的百年(1921-2021)難題關於癌細胞代謝的「沃伯格效應
  • 延續百年的質子半徑之謎,終於被破解了!
    在現代物理學中,物理學家往往把電子看作半徑為0的點粒子,而把質子看成由三個夸克以及一些膠子組成的圓球。這個圓球的半徑不等於0,但質子半逕到底是多少?這個問題不僅沒有明確的答案,還引發了一個爭議:通過兩種方法測得的質子半徑,存在不可調和的分歧。
  • 宇宙的尺度到底有多大?
    質子和中子的內部實際上非常複雜,儘管物理學家早已發現它們,但仍然有許多問題等待被解決,比如質子的半徑是多少?質子的自旋從何而來?以及質子是否會發生衰變?質子和中子會與電子結合,形成大小約為10⁻¹⁰米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質子、中子和電子的數量、構型決定了化學元素的性質。目前已確認發現的元素有118個,但化學家並不知道還有多少個元素等待被發現,以及最後一個元素又會是什麼。
  • 困擾物理學界十年難題終獲解:質子半徑精確到0.833飛米
    困擾物理學界十年難題終獲解:質子半徑精確到0.833飛米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英國研究人員精確測量出了質子半徑:0.833飛米,向解決過去10年來一直困擾物理學家的質子半徑之謎邁出了關鍵一步
  • 前所未有的的精確測量:在量子電動力學中用雷射求解質子電荷半徑
    圖0 Alexey Grinin和 Dery Taray正在1s-3s實驗的真空系統裝備前工作來自德國馬普量子光學研究所的物理學家們在一個完全精密的新水平的層面上進行了量子力學的測試,測量技術使用的是氫光譜學,並且非常接近的解決了著名的質子電荷半徑難題。
  • 最新《Science》重磅!氫鍵和共價鍵的臨界點找到了
    >
  • 太陽繫到底有多大?
    太陽系已知大行星太陽繫到底有多大我們知道,距離我們太陽最近的恆星是比鄰星,而比鄰星則是半人馬座南門二三星系統中的一顆星,這個三星系統距離太陽大約4.37光年,質量大約是太陽的2倍多點,根據萬有引力原理,太陽系與南門二邊界應該是在大約1.81光年處,那麼在已知範圍60億公裡外,到底存在些什麼呢?
  • 質子的半徑始終無法準確測量,新測量方法能否解開質子之謎?
    質子,它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不是一種神秘的物質,有過初中物理知識的同學都知道:質子是一種微觀粒子,質子與中子構成原子核,原子核與電子又構成了原子,而原子則構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所能見到的各種物質,提起質子之謎,可能大家會覺得很奇怪,因為從物理學家發現質子到現在已經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