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連發兩篇Science這個院士領銜頂級團隊解決世界難題

2020-11-13 石墨烯聯盟

研究背景

質子交換膜(Proton Exchange Membrane,PEM)是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的核心部件,對電池性能起著關鍵作用。它不僅具有阻隔作用,還具有傳導質子的作用。全質子交換膜主要用氟磺酸型質子交換膜;nafion重鑄膜;非氟聚合物質子交換膜;新型複合質子交換膜等。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具有工作溫度低、啟動快、比功率高、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等優點,被公認為電動汽車、固定發電站等的首選能源。在燃料電池內部,質子交換膜為質子的遷移和輸送提供通道,使得質子經過膜從陽極到達陰極,與外電路的電子轉移構成迴路,向外界提供電流,因此質子交換膜的性能對燃料電池的性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好壞直接影響電池的使用壽命。下圖為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結構圖。

迄今最常用的質子交換膜仍然是美國杜邦公司的Nafion膜,具有質子電導率高和化學穩定性好的優點,目前PEMFC大多採用Nafion全氟磺酸膜,國內裝配PEMFC所用的PEM主要依靠進口。但Nafion類膜仍存在下述缺點:(1)製作困難、成本高,全氟物質的合成和磺化都非常困難,而且在成膜過程中的水解、磺化容易使聚合物變性、降解,使得成膜困難,導致成本較高;(2)對溫度和含水量要求高,Nafion系列膜的最佳工作溫度為70~90℃,超過此溫度會使其含水量急劇降低,導電性迅速下降,阻礙了通過適當提高工作溫度來提高電極反應速度和克服催化劑中毒的難題;(3)某些碳氫化合物,如甲醇等,滲透率較高,不適合用作直接甲醇燃料電池(DMFC)的質子交換膜。

近年來,科學家們也一直在努力探索製備出基於不同材料的質子交換膜,包括無機膜、有機聚合物、金屬有機骨架、生物衍生材料以及二維層狀材料(如石墨烯,過渡金屬硫化物(TMDCs)、MXene、層狀雙金屬氫氧化物(LDH)、六方氮化硼(h-BN)等)。但是,通常得到的質子導電率比商業化的Nafion膜要低得多,小於0.02 S cm -1,因此,研發出高性能質子交換膜材料是解決質子傳輸效率低,高溫、低溼度環境下容易脫水等問題的重要方法。為此,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探索。

研究成果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成會明院士與任文才研究員(通訊作者)課題組報導了一種由二維過渡金屬磷硫化物納米片組裝而成的新型質子膜,其中過渡金屬空位能夠實現極高的離子電導率。這種Cd0.85PS3Li0.15H0.15膜在90℃和98% 的相對溼度下,質子電導率達到了0.95 S/cm,即使在60%的相對溼度下,電導率仍保持在0.26 S/cm!這種性能主要源於大量的質子供體中心,質子解吸容易以及由鎘空位引起的膜極好的水合作用。相關研究工作以「CdPS3 nanosheets-based membrane with high proton conductivity enabled by Cd vacancies」為題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上。

令人驚嘆的是,就在兩個月前,2020年8月7日,任文才研究員團隊由於發現二維層狀MoSi2N4材料家族,也登上Science頂刊。短短兩個月時間,就發了2篇science,厲害!

圖1. Cd 0.85 PS 3 Li 0.3和Cd 0.85 PS 3 Li 0.15 H 0.15納米片的合成與表徵。

過渡金屬三滷化磷(TMPTCs)是一類層狀材料,其分子式為MPX 3(M = Cd,Mn,Fe,Co,Ni,Zn或Cr;X = S或Se)。利用鹼性離子插層交換法,以塊狀CdPS 3晶體為原料,合成了含Cd空位的CdPS 3納米片(圖1)。使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法(ICP-AES)來確定產品的化學成分。

圖2. Cd 0.85 PS 3 Li 0.3和Cd 0.85 PS 3 Li 0.15 H 0.15膜的結構表徵

圖3 Cd 0.85 PS 3 Li 0.3和Cd 0.85 PS 3 Li 0.15 H 0.15膜的質子和Li離子遷移性質

通過真空抽濾從其分散液中製備了獨立的Cd 0.85 PS 3 Li 0.3和Cd 0.85 PS 3 Li 0.15 H 0.15膜(圖2,A和C)。橫截面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圖像顯示,兩個膜均具有良好的層狀結構(圖2,B和D)。Cd的空位使這兩個膜具有高度親水性,接觸角約為20°(圖2,F和G),遠小於原始CdPS 3納米片基膜(約60°)的接觸角。結果,水分子容易吸附在兩個膜上。XRD的強峰提供了在納米通道中插入水分子的證據,而XRD的弱峰類似於CdPS3 晶體,這與某些區域中納米片的重新堆疊有關。

圖4 Cd 0.85 PS 3 Li 0.15 H 0.15膜在不同RH下的質子電導率和層間距離演變

作者還研究了Cd 0.85 PS 3 Li 0.15 H 0.15膜在60°C和30°C下不同相對溼度(30%至98%)下的質子電導率。質子電導率隨RH的增加而增加,在高RH下超過80%時急劇增加(圖4,A和B)。該膜在低相對溼度下也顯示出優異的質子傳導性。在60%RH和60°C下的電導率(0.260 S cm -1)比在100%RH和相同溫度下的Nafion高約三倍。在類似的低溫(30°C)和低RHs(≤75%)下,電導率比報導的質子傳導材料的電導率高1至6個數量級,性能十分優異。

結論與展望

為了展示膜在實際應用中的前景,作者構建了一個模擬的PEM燃料電池。質子傳導率在60°C下在0.6到0.7 S cm -1的範圍內顯示很小的變化,經過36小時的測試後仍未降解,證實了膜的良好穩定性。此外,該膜顯示出良好的柔韌性和更高的拉伸強度比。作者還製作了含錳空位的Mn 0.77 PS 3 Li 0.46膜,它們在90°C和98%RH的條件下顯示出約0.75 S cm -1的超高鋰離子電導率,這表明過渡金屬空位的作用的通用性為促進離子傳輸。這些包含過渡金屬空位的2D TMPTC膜增加了離子遷移膜的種類,呈現極高的質子電導率,這將極大推動二維MPX3膜在儲能方面的應用,真正實現科技造福社會。

來源:材料十

相關焦點

  • 這個院士團隊開掛了!連發三篇Nature,Science,創紀錄的速度,把...
    Sargent教授團隊聯合David Sinton教授團隊設計了一種能夠將氣體、離子和電子解耦合的含金屬-離子聚合物複合結構電解催化體系( CIBH ),在電解COSargent教授,多倫多大學副校長,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科技部納米技術分部主席,InVisage Technologies 創始人,Xagenic共同創始人,AAAS會士,IEEE會士,ACS Photonics副主編。Edward H.
  • 院士領銜,江蘇這個實驗室克服世界頂級難題,創造多個世界紀錄!
    世界礦井凍結表土深度紀錄由它創建、世界上12個最深巖土工程中3個採用了它的技術……這個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教授領銜的實驗室,也是我國唯一一個&34;領域的實驗室,在短短數年間,中國礦業大學深部巖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克服了一個個世界頂級難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紀錄,取得了奪目的成績。
  • 中科院這個科研部門,一個月投中2篇Science!
    任文才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於2020年3月完成兩篇論文並投稿至Science,隨後皆被錄用。第一篇於8月7日刊發,第二篇於10月30日刊發。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此次連發2篇Science的中科院金屬研究生所也是人才輩出,往屆所長就是學術圈的知名學者:盧柯院士,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
  • ——記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
    攻克量子世界的制高點——記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來源:新華網 2013-04-12 李江濤 吳晶晶   初春時節,北京傳出喜訊: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團隊在實驗中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被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稱之為
  • 他是中國天才科學家,解決了困擾世界100年的難題,少年強則國強
    讀博期間,他的研究成果解決了常溫環境下超導這個困擾全世界科學家100年的技術難題。憑藉這個研究成果,2018年3月,他在《自然雜誌》連發兩篇論文,這位中國95後科學家也因此成為了2018年度《自然雜誌》10大人物榜單的榜首。不久前,他再次在自然雜誌連發兩篇論文,介紹了石墨烯超導魔角的最新研究,這件事情到底有多牛呢?
  • Science重磅:上科大免疫化學所饒子和團隊攻克結核病半世紀難題
    其中,上科大免疫化學研究所饒子和院士研究科研團隊六年攻堅,在國際上首次成功解析分枝桿菌關鍵的阿拉伯糖基轉移酶複合體的「藥靶-藥物」三維結構,揭示了一線抗結核藥物乙胺丁醇作用於該靶點的精確分子機制,這也是乙胺丁醇問世半世紀以來,科學家首次從分子水平上破解這一抗結核「傳統老藥」的抑菌機制,為解決結核病耐藥問題、研發新型抗結核藥物奠定了重要基礎。
  • 中國少年連發兩篇Nature震驚世界,為什麼中國論文要發英文期刊?
    我國24歲天才少年曹原與其導師一天之內連發兩篇《Nature》,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曹原是第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以及和導師共同為文章通訊作者。在第二篇論文中曹原和其他兩位作者並列為第一作者。
  • 牛人施一公:剛發1篇Nature 又背靠背連發2篇Science!
    2016年7月22日,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施一公研究組於《科學》(Science)雜誌就剪接體的結構與機理研究發表兩篇長文獲取剪接體在激活及催化反應過程中不同狀態的結構是最基礎也是最富挑戰性的結構生物學難題之一。2015年8月,施一公研究組率先突破,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裂殖酵母剪接體處於ILS狀態的3.6埃高解析度結構。
  • 兩篇論文「驚」世界
    他在全球頂級的科學期刊《自然》(Nature)連發兩篇論文,因其發現了使石墨烯能夠在沒有電阻的情況下導電的方法,破解了困擾物理學界107年的世界難題。科學界認為,曹原的這一發現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該方法將會使能源的使用和運輸更為有效。就在上周,《自然》期刊在線發布了2018年度科學人物,22歲的曹原位居榜首,《自然》不惜溢美之詞,稱其為「石墨烯駕馭者」。
  • 中科大「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取得新進展
    不過中科大除了這些偽天才外,真正的天才也很多,比如這個張亞勤,1978年,年僅12歲的張亞勤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先後全球資深副總裁兼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微軟中國董事長、和微軟移動全球副總裁。
  • 顏寧又Nature上發了兩篇論文,為啥沒有評上中科院院士
    從顏寧離開中國,到現在有很多人為顏寧沒有拿到中科院院士感到忿忿不平。如今,顏寧又在國外頂級期刊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如此高的學術成就,為啥評不上中科院院士呢?一、中科院院士評定標準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要求明確規定: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顏寧雖然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了很多論文,有些影響因子甚至很高很高。
  • 顏寧又Nature上發了兩篇論文,為啥沒有評上中科院院士
    從顏寧離開中國,到現在有很多人為顏寧沒有拿到中科院院士感到忿忿不平。如今,顏寧又在國外頂級期刊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如此高的學術成就,為啥評不上中科院院士呢?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要求明確規定: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
  • Science:華人團隊解決異種器官移植難題
    來自浙江大學、雲南農業大學、重慶第三軍醫大學、哈佛大學以及其他科研機構與公司的團隊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一舉解決了將豬器官移植到人體內的關鍵難題。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是2017全球青年領袖,80後科學家楊璐菡博士。器官移植手術影響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以美國為例,此時此刻,正在排隊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人數高達12萬。
  • 保送北大,連發三篇Science,川妹子再發重磅級研究成果
    開掛人生獲國際奧賽金牌、保送北大、連發3篇Science,公司大獲成功當被問及選擇這項研究是否擔心毫無收穫時,楊璐菡說:「世界上據統計有200萬人缺失器官供體,實際人數或許遠遠大於這個數字。但異種器官移植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動物基因組中攜帶的病毒可能會傳播給人類,並可能造成破壞性後果。二是動物器官與人體之間會出現免疫和生理分子不相容的情況。
  • 95後博士曹原破百年難題,曾在校長辦公室上課,2年讀完初中高中
    倫敦時間5月6日,中科大10級少年班校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95後博士生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最新一期《自然》上連發兩篇石墨烯論文。在《自然》連發2篇論文,由此可以說明,中國的曹原很牛!他是震驚世界的人物!
  • 聚焦老年痴呆關鍵領域 施一公團隊頂級期刊連發兩文
    原標題:聚焦老年痴呆關鍵領域,施一公團隊頂級期刊連發兩文  在與阿爾海默茨症發病密切相關的關鍵蛋白研究領域,施一公研究組連下兩城!  2018年12月31日和2019年1月10日,西湖大學校長、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施一公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分別於《自然》和《科學》發表兩篇長文:《人源γ-分泌酶識別底物Notch的結構機制》、《人源γ-分泌酶底物澱粉樣前體蛋白的識別》,報導了人體γ-分泌酶分別結合底物Notch以及和澱粉樣前體蛋白(APP)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
  • 舉報者等了5年,終於等到這篇Science頂級論文被撤稿
    Plasterk – Science (2007) Vol. 315, Issue 5809, pp. 244-247 – DOI: 10.1126/science.1136699存在圖片重複使用問題,網友eliesbik發現這些問題之後於2015年4月份向Science編輯部進行舉報,但是編輯部遲遲沒有採取行動,直到2020年11月份這篇文章終於被撤稿了,一共歷時五年。
  • 吳以嶺院士領銜科研團隊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領銜團隊完成的「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 天才少年:95後曹原,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又連發2篇論文!
    近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Nature》作為國際頂級期刊,很多大學教授一生都難發一篇論文,而作為95後的曹原不僅發表了,而且一發就是2篇,真是太牛了,國家之驕傲。
  • 院士領銜,聚焦「卡脖子」技術難題,這個重量級科學中心在天津成立
    該中心是學校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的步伐,整合全校在新物質創造領域的科研力量,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創建的。中心首席科學家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周其林教授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