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送北大,連發三篇Science,川妹子再發重磅級研究成果

2020-10-03 學術圈

本文募格學術綜合自雷鋒網、央廣網、BioWorld、科研大匠等。


2020年9月21日,啟函生物楊璐菡博士等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雜誌上發表了題為:Extensive germline genome engineering in pigs 的研究論文。


楊璐菡


楊璐菡帶領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第一代可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


十幾頭經過CRISPR基因編輯的「豬3.0」成功問世,它們是迄今為止基因編輯數量最多的動物。根據研究人員對細胞的各種測試,這些小豬的器官和人有更好的免疫兼容性,並且完全消除了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PERV),可以滿足安全、成功移植到人類體內的要求。



對於這項研究成果,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Science 雜誌給予高度評價:可能是目前適合捐獻器官給人體的豬當中「全世界最好的候選者」。


我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便是這位土生土長的中國80後川妹子——楊璐菡


開掛人生

獲國際奧賽金牌、保送北大、連發3篇Science,公司大獲成功



01

獲國際奧賽金牌、保送北大


從小在小縣城長大,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會計師,楊璐菡是一個標準的「川妹子」。


幼年時期和七歲時的楊璐菡


2001年,她以峨眉山市中考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成都七中。


楊璐菡剛考入成都七中時,口音很重,可她偏要報名參加學校的朗誦比賽。在繁重學業、競賽的各種壓力下,她利用各種零散時間來練習普通話,終於,在高二時一舉拿下校朗誦比賽二等獎。


也因為這樣,認真、執著,是楊璐菡給母校的老師們留下的一致印象。



同樣在高二的時候,楊璐菡開始為要參加的奧數競賽做準備,她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讀懂10多本大學課程書籍,特別是生物化學


楊璐菡回憶說,她抱定「必勝」信念,自己去四川大學聽課,自己做習題。最終,她在高二時學會了大學最難的生物化學知識。


2004年,還在上中學的楊璐菡,代表中國參加了澳大利亞舉行的第十五屆國際中學生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獲得金牌。


「競賽讓我有了敢為人先的勇氣和信心,讓我有機會培養自己自學的方法和定力。」楊璐菡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別人不做的事情,不是辦不到,只是不常規而已。」


隨後,她被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點招進北大。


2008年,從北大生命科學和心理學雙學位畢業後,楊璐菡前往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在哈佛,她師從有「合成生物學之父」美譽的美國科學院與工程學院雙料院士George Church教授,研究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


但即便是標準學霸的楊璐菡,也因為英語太差,差點沒通過博士資格考試。導師Church向委員會求情答應給她補習英語才勉強通過。楊璐菡稱其為「在學術上遭遇的第一個挫折」。


不過,都說越挫越勇。楊璐菡在哈佛念博士時選擇了當時已經停滯15年,看起來毫無進展,異常艱難的研究課題——異種基因移植。


這也是她好奇心、勇氣 、熱愛與夢想堅持下的選擇。


楊璐菡也曾和學弟學妹們分享說:


「當我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直到博士畢業後,我就有一個想法:我知道的越多,其實我不知道的也就越多。現在這個計算機的存儲量、運算能量都越來越發達的時代,人腦的優勢其實就是計算機不具備的好奇心和創新能力。」保持好奇心,不斷的探索,會讓你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讓你變得有競爭力。


當被問及選擇這項研究是否擔心毫無收穫時,楊璐菡說:「世界上據統計有200萬人缺失器官供體,實際人數或許遠遠大於這個數字。特別是在亞洲沒有器官捐獻傳統,器官供體缺失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和醫療問題。科學家最本質的職責就是探索真理,推動社會科學進步。」



02

連發3篇Science


2013年秋天,楊璐菡從哈佛博士畢業,獲得哈佛大學生物和轉化醫學博士學位。並開始親手組建和帶領團隊,設計實驗,開展異種器官移植的工作。並於同年以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上發表題為:RNA-Guided Human Genome Engineering via Cas9 的研究論文。


所謂「異種器官移植」,就是指向人體移植非人類器官,這種技術目的在於緩解人體移植器官的短缺問題。


但異種器官移植面臨兩大難題。


  • 一是動物基因組中攜帶的病毒可能會傳播給人類,並可能造成破壞性後果。


  • 二是動物器官與人體之間會出現免疫和生理分子不相容的情況。



楊璐菡的論文首次將CRISPR基因編輯成功應用於哺乳動物和人類細胞,標誌著CRISPR基因編輯時代的正式到來。


2015年,楊璐菡作為並列第一作者在 Science 雜誌上發表了CRISPR-Cas9技術在細胞內修改基因組的工作,並在全世界引起轟動。



他們運用一種新興熱門的基因編輯技術,敲除了豬基因組中可能有害的病毒基因,攻克了豬器官用於人體移植的重大難關,給全世界眾多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帶來希望。


2017年,楊璐菡作為通訊作者在 Science 雜誌發表題為:Inactivation of porcine endogenous retrovirus in pigs using CRISPR-Cas9 的封面論文。


該研究成功克隆世界首批內源性逆轉錄病毒活性滅活豬,成功解決了異種器官移植臨床化最重要的安全性問題。這意味著異種器官移植研究邁出關鍵性一步。



據說,是鑑於這項成果的革命性,Science才打破慣例,一次性審稿,並提前在線刊登論文。楊璐菡可愛的基因編輯小豬1.0「萊卡」這才登上當期的Science封面。


通過基因編輯實現豬器官的異種移植


隨後,在 2018 年,楊璐菡團隊的「豬 2.0」重磅公布,此次該團隊解決了異種器官移植第二項難題——器官移植免疫排斥問題。


2020年,楊璐菡團隊題為 Extensive germline genome engineering in pigs(大規模的豬種系基因組工程)的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子刊《自然·生物醫學工程》。


這一次,團隊是將 CRISPR-Cas9 和轉座子(transposon)技術結合,證明所有 PERV 失活小豬都可通過基因工程來消除 3 種異種抗原、表達 9 種人類轉基因,從而增強豬器官和人類受體之間的免疫相容性、凝血相容性。


團隊表示,他們所編輯的 13 個基因和 42 個等位基因在 豬 3.0 的生理、生育和種系遺傳上均表現正常。通過體外試驗,來自豬 3.0 的細胞對人類體液排斥反應、細胞介導的損傷和與凝血失調相關的發病機制具有抗性。


豬 3.0 的照片



03

公司大獲成功


2015 年,楊璐菡和 George Church 共同創辦了名為 eGenesis 的生物技術公司,致力於推動異種器官移植臨床應用,她也是 eGenesis 的首席科學執行員。


2017 年,楊璐菡和老師 George Church 又共同創立了杭州啟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希望解決人體移植器官嚴重短缺的問題。


同年,楊璐菡入選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評出的 2017 年度「全球青年領袖」。值得一提的是,2017 年度該榜單上的中國名字只有兩個,一是楊璐菡,另一個則是騰訊公司總裁劉熾平。

談到為什麼會選擇開公司,楊璐菡稱:


這是推動異種器官移植最有效率的方法。我們已經證明了技術的可能性,一個有執行力和明確目標的公司會更有效率地推動研發。異種器官移植,除了是一個科研問題,還是一個很複雜的商業和社會問題,涉及生物倫理、安全、醫療監管和操作,需要多方面專業人士合作應對。我個人的抱負也是一個因素。作為一個科研人員,在我看來,能親身參與自己發明的技術轉化成跨時代的改變人類健康的方案,是一件很欣慰的事情。



2019年9月23日,杭州啟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2550萬美元A+輪融資。啟函生物於2018年7月獲得A輪融資,至此完成A輪總融資金額合計3300萬美元。


楊璐菡談自身學習經歷

「我有責任回饋社會」


當被記者問到從峨眉山到成都,然後北大四年,哈佛七年,這一路走來,你最深的感觸是什麼?


楊璐菡回答稱:我在四川小縣城長大,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80後」。對我來說,能夠有機會和平臺做我現在能做的事情,是因為社會給予了我很多的教育資源,我有責任力所能及地回饋這個社會。



談到對學習的看法時,楊璐菡表示:


我覺得學習是終身的過程。學習有很多途徑:課本學習,跟周圍人學習,通過閱讀學習,通過自我了解和自我反省來學習。對學生來說,課本學習是最高效的系統學習方法,所以不要浪費學校的光陰。


向周圍人學習及拓展閱讀能豐富人生閱歷和擴展視野。我們每個人生階段認識的人和讀的書,都隨著周遭環境和知識訴求的變化而發生改變。比如說,我現在比較喜歡讀政治人物的傳記。一方面汲取能量,比起他們處理的事情的複雜程度,自己遇到的困難還算簡單的;另一方面,他們看世界的方法和做決定的邏輯也給我提供新的思維方式。


最後,我感覺很受益的學習方法是多去了解自己。我儘量在生活中留點發呆的時間,消化自己的情緒,整合思路和信息,建立自己獨立的價值體系。


談到未來,楊璐菡表示:


這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但同時,這也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需要幾年,幾十年,甚至是一個終身的事業。


科研辛苦是一定的。但我深知自己肩負著很大的使命和壓力,我們作為新一代的科學家,掌握最新的技術,希望能從前人跌倒的地方爬起來,並且走得更遠。

相關焦點

  • 保送北大,三篇Science,80後川妹子再發重磅級研究成果
    我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便是這位土生土長的中國80後川妹子——楊璐菡。開掛人生獲國際奧賽金牌、保送北大、連發3篇Science,公司大獲成功01、獲國際奧賽金牌、保送北大從小在小縣城長大,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會計師,楊璐菡是一個標準的「川妹子」。
  • 保送北大,連發三篇Science,這位80後川妹子近日再發重磅級研究成果
    我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便是這位土生土長的中國80後川妹子——楊璐菡。開掛人生獲國際奧賽金牌、保送北大、連發3篇Science,公司大獲成功01 獲國際奧賽金牌、保送北大從小在小縣城長大,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會計師,楊璐菡是一個標準的「川妹子」。
  • 她獲國際奧賽金牌、保送北大、連發3篇Science論文,公司大獲成功
    楊璐菡,2004年,楊璐菡參加國際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獲得金牌,保送北京大學,2008年從北京大學本科畢業後,進入George Church實驗室讀博,成為CRISPR基因編輯開創者之一。隨後,連發三篇Science論文,入選福布斯2014年30歲以下30個科學醫療領域領軍人物,入選2017年度「全球青年領袖」榜單……並且在2017年,楊璐菡和George Church教授共同創立了杭州啟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使用基因編輯技術生產出可用於人體移植的安全有效的細胞、組織和器官,解決中國和世界器官移植供體嚴重短缺的問題。
  • 80後美女學者連發頂尖論文,近日又出重磅研究成果
    對於這項研究成果,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Science 雜誌給予高度評價:可能是目前適合捐獻器官給人體的豬當中我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便是這位土生土長的中國80後川妹子——楊璐菡。獲國際奧賽金牌、保送北大從小在小縣城長大,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會計師,楊璐菡是一個標準的「川妹子」。
  • 中國女科學家,高三被保送北大,35歲當博士生導師,研究成果拯救數億人
    她是中國美女科學家,從小就是學霸,18歲被保送北大,35歲成為博士生導師,帶領團隊攻克世界級難題,研究成果拯救數億人,有著「亞洲第一人」的美譽,她就是浙江大學教授胡海嵐,一位低調而不張揚、溫文爾雅且博識多識的女科學家。今天花小妹就給大家分享下這位學霸的故事。
  • 中科大「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取得新進展
    曾經比肩清華北大。很多人知道中科大,就是因為中科大出了很多的天才,比如著名的天才寧鉑,寧鉑(1965年--)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78級少年班成員,當時曾被譽為「第一神童」,不過2003年,中科大第一神通出家為僧。讓中科大曾經灰頭土臉。
  • 牛人施一公:剛發1篇Nature 又背靠背連發2篇Science!
    清華大學醫學院三年級博士生萬蕊雪、生命學院博士後閆創業、生命學院一年級博士生白蕊為兩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生命學院一年級博士黃高興宇為第二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施一公為通訊作者。電鏡數據採集於清華大學冷凍電鏡平臺,計算工作得到清華大學高性能計算平臺、國家蛋白質設施實驗技術中心(北京)、聯想高性能計算、以及榮之聯董事長王東輝先生的支持。
  • 再獲第一!2020國際數學奧賽,中國獲5金1銀,隊員保送清華北大
    通過競賽獲得保送資格,是不是一條很好的升學途徑?曾經獲獎的那些奧賽選手現在又在哪裡?咱們先從國際數學奧賽的性質開始說起吧。 中國隊成績最高的三名選手,也在所有選手中排在前三位。俄羅斯和美國分列選手總成績的二、三位。
  • 連發三篇Nature,Science,創紀錄的速度,把...
    Sargent院士和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Stefaan De Wolf合作,溶液處理的微米級鈣鈦礦頂部電池與全織構晶體矽異質結底部電池相結合,組成雙疊層電池。  為了克服微米級鈣鈦礦中電荷收集的挑戰,該課題組將矽錐體底部的耗盡寬度增加了三倍。此外,通過將自限鈍化劑(1-丁硫醇)固定在鈣鈦礦表面上,增加了擴散長度並進一步抑制了相分離。
  • 揭秘:青年才俊如何被保送至清華北大(組圖)
    陳紅宇馮一陽汪小雄受(訪者供圖)  昨日,記者從市一中、南開中學、市八中、巴蜀中學、育才中學等學校了解到,截至目前,重慶市已經有200多名學生被保送至北大、清華、浙大等重點大學,其中,40名學生被保送至北大、清華。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今日在Science連發兩篇重要成果
    相關成果以「WUSCHEL triggers innate antiviral immunity in plant stem cells」為題,於2020年10月9日發表於《Science》雜誌。Lohmann教授也參與了該研究。該研究得到了中科院B類先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大研究計劃項目的資助。
  • 獲奧賽金牌保送北大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21日訊 青島二中的化學創新實驗室裡,2018級生化MT的李原寧在整理自己做過的試卷、看過的書,一會兒功夫,就裝了滿滿一行李箱。11月17日晚,在浙江杭州舉行的第34屆中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決賽上,他以山東省第一的優異成績獲得競賽金牌,並進入國家集訓隊,保送北京大學。
  • 在《Science》上連發九篇letters,是種什麼體驗?
    除開如《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這樣的專業類期刊之外,綜合性期刊IF排名裡面,還就數這三家最高。按2019年公布的IF數據,《自然》總排名第13,《科學》第14,《細胞》第18。以《科學》為例,該刊內容大致可分為科學新聞報導,面向科學家約稿組成的書評、綜述、政策論壇等觀點性文章和研究成果三大類。其中研究成果又可分為三種:研究論文(Research article)、研究報導(Report)和通訊(Letter)。上述三種的篇幅各有不同,研究論文最長,而通訊最短(一般不能超過1頁的版面)。
  • 北大研究團隊Science發表最新成果,可用於未來生物傳感器與驅動器
    北大研究團隊Science發表最新成果,可用於未來生物傳感器與驅動器 2020-06-23 05: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川今日凌晨再連發3次地震,四川地震局:均為汶川地震餘震
    北川今日凌晨再連發3次地震,四川地震局:均為汶川地震餘震 川觀新聞10月23日消息,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0月23日凌晨,在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連續發生兩次3.0級和一次2.8級地震。
  • 兩次獲國際數學奧賽金牌的韋東奕,10年前被保送北大,現在怎樣
    在教育部第四次學科評估中,北京大學的數學學科位居全國第一位,而且北大的數學辦學歷史也已經延續了百餘年,從1913年開始招生,北京大學的高等數學教育在我國的高等教育歷史上,成為最先開創者。10年前,來自山東的韋東奕被保送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在這裡完成了北大本碩博連讀,可以算的上我國自主培養的數學屆大咖。說到韋東奕,他可不是簡單的人物,曾經是兩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得主,年紀輕輕就已經收穫了很高的學術成績,僅僅從2016-2019年,他就在國際頂尖的數學期刊上發表了十幾篇論文,這種成績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
  • 保送北大的「數學天才」最終選擇出家,當他說出理由,父母道歉了
    能夠培養出一個上北大的孩子,對家長來說該是多麼有面子的事情。不知道有多少家長對自己的孩子說過:「以後長大了考大學,清華北大你選一個」的話?不得不說這兩個大學的誘惑力還是相當大的。結果等到孩子長大後,考清華北大早就成了奢望,能不能考上大學都是一個問題。如果學校裡出了一個保送清華北大的學生,那簡直是要被學校用大紅花表彰起來表揚。保送北大的「數學天才」最終出家曾經北大有一個學生的名字,被很多家長記住,他就是柳智宇。
  • 最新Science期刊連發三篇Report類型文章和1篇Letter類型文章...
    因此,這些研究結果可能將成為HIV替代療法的一個藍圖,同時也將幫助人們開發出有效的新型疫苗。這種潛在治療SIV/HIV感染的新聞迅速傳播到生物科學界,導致其他人試圖複製2016年那項研究的成果,但是沒有人能夠成功做到這一點。隨後,有報導表明參與2016年那項研究的一個研究成員在研究期間沒有告訴任何人就替換了不同類型的SIV病毒。
  • 麓山國際丁一塵,保送北大!
    不久前,第29屆全國中學生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在重慶落下帷幕,長沙市麓山國際實驗中學高三學生丁一塵獲得金牌並被選入國家集訓隊,保送到北京大學。他也是今年湖南省唯一入選生物國家集訓隊的隊員,這個創造學校歷史的成績,在教練看來,絕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