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今日在Science連發兩篇重要成果

2020-10-14 科轉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分子與細胞生物物理研究部趙忠教授課題組,近期揭示了植物幹細胞抵禦病毒侵染的分子機制首次在植物廣譜病毒抗性和分生組織維持機制之間建立了精確的分子聯繫,回答了為什麼大部分植物病毒不能侵染頂端分生組織這一長期未決的生物學問題。相關成果以「WUSCHEL triggers innate antiviral immunity in plant stem cells」為題,於2020年10月9日發表於《Science》雜誌。


植物幹細胞是植物胚後發育所有組織和器官分化的源泉,具有自我更新和無限分化的潛能。在植物胚後發育中,除子葉、下胚軸和初生根之外所有的組織和器官均來自幹細胞的分化。幹細胞功能的穩定對植物的胚後發育至關重要,因此幹細胞受到了植物體的嚴密保護,以避免其遭受外界生物或非生物的脅迫。


植物病毒病害是危害農業的第二大病害,嚴重影響了作物的產量和品質,甚至絕收。目前尚無有效的農藥或化學製劑能夠特異性地防治植物病毒,必要時只能將染病植株剷除,以防止病毒擴散。而莖尖脫毒技術是迄今唯一有效的、能夠清除植物體內多種病毒的生物技術。該技術自上世紀50年代起,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以獲得脫毒苗,並在馬鈴薯、蔬菜、果樹、草莓、花卉等作物中大面積推廣。該技術適用作物範圍廣,能夠清除多種病毒,具有廣譜抗病毒的特點。這一技術應用的生物學基礎是植物莖頂端分生組織病毒含量少,甚至沒有病毒,其機制長期以來一直是未解之謎。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趙忠教授課題組首先在擬南芥體內追蹤定位了黃瓜花葉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的分布模式。發現在莖頂端分生組織中CMV病毒恰好分布在幹細胞重要調節子WUSCHELWUS)基因表達的下沿,不能感染植物幹細胞所在中央區以及分化細胞所在的周邊區和幼嫩花原基(圖1)。進一步的發現表明,幹細胞中WUS蛋白受病毒誘導積累,且異位移動到周邊區,保護幹細胞及其分化的子細胞不受病毒的侵染(圖1)。


該研究證實如果在擬南芥葉片中異位表達WUS蛋白,可以保護整株植物不受CMV病毒的侵染。反之,在植物幹細胞中可誘導的降解WUS蛋白,則導致CMV病毒侵染整個莖頂端分生組織。通過正反改變內源WUS的含量,研究人員證實了幹細胞重要調控基因WUS在免疫病毒中的關鍵作用。


圖1 植物病毒不能侵染WUS蛋白所在的幹細胞區域及周邊分化細胞


為了解析WUS介導的幹細胞免疫病毒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通過轉錄組學分析,鑑定了一類受WUS蛋白直接調控的下遊基因:SAM甲基轉移酶(S-adenosyl-L-methionine-dependent methyltransferases, MTases)。生化實驗證明該甲基轉移酶參與了25S核糖體RNA(25S rRNAs)的m5C甲基化。WUS直接抑制MTases基因的表達,影響了核糖體RNA的加工和核糖體的穩態,進而可以抑制病毒蛋白質的合成。


為了研究WUS介導的幹細胞抗病毒免疫是否具有廣譜性,該研究還檢測了其他三種植物病毒:蕪菁皺縮病毒(Turnip crinkle virus, TCV)、菸草脆裂病毒(tobacco rattle virus, TRV)和蕪菁花葉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 TuMV),得到了一致的結論,說明WUS介導的抗病毒免疫可以針對多種植物病毒的侵染。由於WUS及其同源基因在植物中廣泛存在,具有高度的功能保守性。這就進一步解釋了為什麼莖尖脫毒可以應用於多種不同種屬的植物,並且能夠清除感染這些植物的多種多樣的病毒。


總之,該研究揭示了植物莖頂端分生組織存在廣譜抗病毒免疫的分子機制。在侵染過程中,病毒必須利用植物細胞內的蛋白質合成系統合成自身的蛋白,以完成自身的複製、組裝和侵染過程。而幹細胞關鍵調節基因WUS則通過直接抑制細胞內蛋白質合成的速率,限制了病毒的複製和傳播(圖2)。該研究不僅回答了為什麼植物病毒不能侵染植物分生組織這一長而未決的生物學問題,同時也為未來作物抗病毒防治提供了新的技術策略。


圖2 圖示說明WUS介導幹細胞免疫病毒的分子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教授和田朝霞副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武海軍副研究員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廣州大學董志誠教授和德國海德堡大學Jan U. Lohmann教授也參與了該研究。該研究得到了中科院B類先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大研究計劃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gi/doi/10.1126/science.abb7360




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中科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季恆星教授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教授等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Black Phosphorus Composites with Engineered Interfaces for High-Rate High-Capacity Lithium Storage」為題,於2020年10月9日發表於《Science》雜誌。


消費電子、電動汽車、分布式儲能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對鋰離子電池綜合性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例如:傳統燃油汽車僅需五分鐘即可滿油增程500公裡,而目前市售最先進的電動汽車則需要充電一小時才能達到同樣的增程效果,雖然電動汽車愈發受到市場青睞,但漫長的充電時間也讓人望而卻步。發展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長循環壽命的鋰離子電池已成為電化學能源領域的重要方向。


決定鋰離子電池功率密度的關鍵之一在於負極材料的倍率性能。季恆星課題組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黑磷用作鹼金屬離子電池負極具有極高的質量容量Angew. Chem. Int. Ed.2020,59, 2318;ACS Appl. Mater. Inter.2019,11, 16656),且黑磷的層狀結構和半導體性質也預示黑磷應具有極高的倍率性能。但是深入研究發現黑磷容易從二維片層的邊緣開始發生結構的破壞(J. Am. Chem. Soc.2018,140, 7561),通過化學修飾可以穩定黑磷的邊界結構並伴隨著相關物理性質的重現(Angew. Chem. Int. Ed.2019,58, 1479;Adv. Mater.2017,29, 1605776)。受這些研究結果啟發,季恆星等採用高能球磨的辦法獲得了黑磷納米片與石墨納米片並肩平行排列且通過碳-磷共價鍵連接的複合材料,使鋰離子能夠在複合材料內高效穿梭;更進一步通過聚苯胺包覆優化固態電解質界面膜,使鋰離子能夠快速進入複合材料(圖1)。


圖1.黑磷複合負極材料結構和儲鋰性能(原圖摘自論文並由課題組提供)


複合材料在壓實密度達到1.49 g/cm-3的條件下可在13 A/g的電流密度下實現近500 mAh/g(複合材料)的可逆質量容量,並穩定循環達2000次。電化學原位X-射線吸收譜和飛行時間二次離子質譜測試結果分別表明:碳-磷共價鍵的形成是提高黑磷電化學反應能力的關鍵;聚苯胺經電解液溶劑溶脹形成富含有機組分的固態電解質界面膜,是提高鋰離子進入複合材料顆粒能力的關鍵。


本工作對優選電極材料體系並通過界面設計挖掘電極性能潛力具有重要的借鑑,以期推動鋰離子電池的包括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環壽命在內的綜合性能指標的進步。論文第一作者是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的博士研究生金洪昌。該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安徽省等的支持。


全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gi/doi/10.1126/science.aav5842

相關焦點

  • 連發3篇Nature/Science,潘建偉團隊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7月31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苑震生共同通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34;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理論上提出並實驗實現原子深度冷卻新機制的基礎上2020年6月15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彭承志共同通訊在Nature
  • 成果斐然!2019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表9篇CNS
    2019年,對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快速發展的一年,科研成果斐然,截至5月31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Science 發表了4篇文章,Nature 發表了4篇,Cell 發表了1篇。
  • 中科大「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技大學,這可是一所傳奇大學。聽名字,是中國科學和技術的最高學府,中科大學也對得起名字,作為隸屬於中科院的全國重點大學。曾經比肩清華北大。很多人知道中科大,就是因為中科大出了很多的天才,比如著名的天才寧鉑,寧鉑(1965年--)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78級少年班成員,當時曾被譽為「第一神童」,不過2003年,中科大第一神通出家為僧。讓中科大曾經灰頭土臉。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騁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的離子傳輸機理上取得重要發現。研究者用球差校正透射電鏡直接觀測到了一種奇特的非周期性機構。該研究成果近日以「Single-atom-layer traps in a solid electrolyte for lithium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時隔兩年天才少年再現壯舉
    雖然此次連發兩篇Nature引發廣泛關注,但對曹原來說並非難事。《Nature》上連發兩篇文章,發現當兩層平行石墨烯堆成約1.1°的微妙角度,賦予石墨烯超導能力的「魔角」,從而引發奇特的超導效應,當時Nature雜誌來不及排版就連發兩篇關於轉角石墨烯的重大成果,並配以評述。
  • 牛人施一公:剛發1篇Nature 又背靠背連發2篇Science!
    2016年7月22日,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施一公研究組於《科學》(Science)雜誌就剪接體的結構與機理研究發表兩篇長文  清華大學醫學院三年級博士生萬蕊雪、生命學院博士後閆創業、生命學院一年級博士生白蕊為兩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生命學院一年級博士黃高興宇為第二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施一公為通訊作者。電鏡數據採集於清華大學冷凍電鏡平臺,計算工作得到清華大學高性能計算平臺、國家蛋白質設施實驗技術中心(北京)、聯想高性能計算、以及榮之聯董事長王東輝先生的支持。
  • 保送北大,連發三篇Science,川妹子再發重磅級研究成果
    開掛人生獲國際奧賽金牌、保送北大、連發3篇Science,公司大獲成功楊璐菡回憶說,她抱定「必勝」信念,自己去四川大學聽課,自己做習題。最終,她在高二時學會了大學最難的生物化學知識。3篇Science2013年秋天,楊璐菡從哈佛博士畢業,獲得哈佛大學生物和轉化醫學博士學位。
  • 中國科大少年班校友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
    當地時間5月6日,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曹原(10少校友)再次連發兩篇《自然》(Nature),介紹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在兩篇論文中曹原分別作為第一共同作者和第一作者、共同通訊作者。而早在2018年3月5日,《自然》就在網站連發兩篇以曹原為第一作者的重磅石墨烯論文,並專門配發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Eugene J. Mele對這一重大突破的評述。曹原也因此成為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的最年輕中國學者。
  • 浙江大學:最近連發2篇Science和多篇Nature子刊!
    9月21日,教育部雙一流名單公布,浙江大學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入選一流學科數共有18個,位居全國高校第三。  在國家雙一流名單公布的最近一個多月裡,浙江大學在科研方面就取得了很大突破,連續發表2篇Science(含參與發表1篇)和5篇Nature子刊,上升勢頭可謂非常強勁。
  • 天才少年:95後曹原,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又連發2篇論文!
    近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Nature》作為國際頂級期刊,很多大學教授一生都難發一篇論文,而作為95後的曹原不僅發表了,而且一發就是2篇,真是太牛了,國家之驕傲。
  • 中國少年連發兩篇Nature震驚世界,為什麼中國論文要發英文期刊?
    我國24歲天才少年曹原與其導師一天之內連發兩篇《Nature》,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曹原是第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以及和導師共同為文章通訊作者。在第二篇論文中曹原和其他兩位作者並列為第一作者。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在魔角石墨烯取得系列新進展
    5月7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據納米人微信號消息,第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人員致力於通過對扭轉角的控制,將魔角特性推廣到其他二維研究體系,以調諧和控制電子-電子相互作用的強度,實現相似的物理行為。他們採用了一種全新的魔角石墨烯體系:基於小角度扭曲的雙層-雙層石墨烯(TBBG)。另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團隊致力於研究扭曲角的分布信息。
  • 上海大學本科生在超分子化學與催化領域研究連發兩篇PNAS
    )上先後發表了兩篇研究論文,題目分別為「Recognition with metallo cavitands」和「Relative hydrophilicities of cis and trans formamides」。
  • 2020年2月21日Science期刊精華,復旦大學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紐卡斯爾大學、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和比利時根特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繪製出胸腺組織在人類一生中的圖譜,以了解它如何發育和產生重要的稱為T細胞的免疫細胞。在未來,這些信息可能有助於科學家們構建出人造胸腺和設計改進的治療性T細胞。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駕馭者」王者歸來
    這也是在繼2018年3月5日在 Nature以背靠背長文形式在網站刊登了重大研究成果後,曹原再次背靠背連發兩篇Nature。曹原Nature以背靠背長文形式在網站刊登的曹原這兩篇重大研究成果,甚至來不及排版,文章就配以第三篇文章作為評述前述成果。
  • 今日兩篇《科學》論文揭示治療...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近日,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在線連發兩篇論文,向我們揭示了新冠疾病背後令人意想不到的原因:超過10%的新冠重症源自自身免疫系統的「內鬼」,另外3.5%的重症則是由於一些特殊的基因突變……
  • 她獲國際奧賽金牌、保送北大、連發3篇Science論文,公司大獲成功
    隨後,連發三篇Science論文,入選福布斯2014年30歲以下30個科學醫療領域領軍人物,入選2017年度「全球青年領袖」榜單……並且在2017年,楊璐菡和George Church教授共同創立了杭州啟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使用基因編輯技術生產出可用於人體移植的安全有效的細胞、組織和器官,解決中國和世界器官移植供體嚴重短缺的問題。
  • 保送北大,連發三篇Science,這位80後川妹子近日再發重磅級研究成果
    開掛人生獲國際奧賽金牌、保送北大、連發3篇Science,公司大獲成功01 獲國際奧賽金牌、保送北大楊璐菡回憶說,她抱定「必勝」信念,自己去四川大學聽課,自己做習題。最終,她在高二時學會了大學最難的生物化學知識。2004年,還在上中學的楊璐菡,代表中國參加了澳大利亞舉行的第十五屆國際中學生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獲得金牌。
  • 24歲「天才少年」曹原再次一天連發2篇Nature
    5月6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 Nature 上連發2篇論文。不是第一次兩年前也曾連發兩篇Nature這已經不是曹原第一次這麼「牛」了。2018年3月5日,《自然》背靠背發表了兩篇以曹原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重磅論文。
  • 中科院這個科研部門,一個月投中2篇Science!
    任文才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於2020年3月完成兩篇論文並投稿至Science,隨後皆被錄用。第一篇於8月7日刊發,第二篇於10月30日刊發。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此次連發2篇Science的中科院金屬研究生所也是人才輩出,往屆所長就是學術圈的知名學者:盧柯院士,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