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
《Nature》作為國際頂級期刊,很多大學教授一生都難發一篇論文,而作為95後的曹原不僅發表了,而且一發就是2篇,真是太牛了,國家之驕傲。
這兩篇論文如下:
在第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人員致力於通過對扭轉角的控制,將魔角特性推廣到其他二維研究體系,以調諧和控制電子-電子相互作用的強度,實現相似的物理行為。他們採用了一種全新的魔角石墨烯體系:基於小角度扭曲的雙層-雙層石墨烯(TBBG)。
另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團隊致力於研究扭曲角的分布信息。他們以六方氮化硼(hBN)封裝的MATBG為研究對象,使用納米級針尖掃描超導量子幹涉裝置(SQUID-on-tip)獲得處於量子霍爾態的朗道能級的斷層圖像,並繪製了局部θ變化圖。該設備的相對精度達到0.002度,空間解析度為幾個莫爾周期。
祝賀曹原,希望他以後做出更多的科研成果。
關於曹原
中國學者、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1996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在2018年,曹原登上《自然》年度科學人物榜首。
曹原是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的最年輕中國學者
2007年,曹原到深圳耀華實驗學校讀書,他用了三年的時間讀完小學六年級、初中和高中的課程。
2010年,高考總分為理科669分,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
來源於:納米人 綜合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