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科研
95後「天才少年」曹原強勢歸來,
一天兩登《自然》雜誌
當地時間5月6日,中科大10級少年班校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95後」博士生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最新一期Nature連發兩篇論文。
曹原曾因發現讓石墨烯實現超導的方法而被譽為「石墨烯的駕馭者」。他還登上了2018年Nature年度人物榜,並被一些報導稱為「中國潛在的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在第一篇Nature論文中,曹原等人致力於通過對扭轉角的控制,將魔角特性推廣到其他二維研究體系,以調諧和控制電子—電子相互作用的強度,實現相似的物理行為。研究結果將為探索多平帶雙扭超晶格中扭角和電場控制的相關物質相提供理論依據。
需要指出的是,通訊作者通常由教授等課題組長擔任。曹原成為通訊作者,表明他是論文的主要創意貢獻者之一。
在另一篇Nature論文中,曹原與其他兩位作者並列文章第一作者。在這項研究中,曹原等人致力於研究扭曲角的分布信息。(來源:澎湃新聞)
Nature全線137種期刊加入中國知網
近日,中國知網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Springer Nature)籤署合作協議,《自然》(Nature)全線137種期刊加入CNKI平臺。
《自然》系列以蜚聲國際的《自然》雜誌(Nature)為核心。該雜誌1869年創刊,從維多利亞時期的科普雜誌,發展為現代科學出版物的國際標杆,見證了19世紀以來科學領域的幾乎所有重大突破。nature.com全球月平均獨立訪問用戶超過千萬,頁面瀏覽量近4500萬。(來源:CNKI 學術搜索)
《自然》系列含84種Nature Research期刊,及其他各類53種期刊,包括科研、綜述、通訊、合作期刊等出版物類型, 涵蓋生物醫學與生命科學、醫學、物理與天文學、工程、化學與材料學、地球與環境科學、能源七大科研領域,更倡導愈加開放的多學科、跨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成果共享。(來源:CNKI 學術搜索)
天文學家發現離太陽系最近黑洞,
距地球1000光年
當地時間5月6日,歐洲南方天文臺官網發布消息稱,歐洲南方天文臺(ESO)和其他研究所組成的一個天文學家小組發現一個距地球1000光年的黑洞。據悉,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距離太陽系最近的黑洞。這個黑洞位於望遠鏡座(Telescopium)的一個編號為HR 6819系統中,有兩顆伴星(藍色軌跡)圍繞黑洞(紅色軌跡)旋轉。(來源:中國新聞網)
海外大學
UCLA通告整學年提供線上課程
近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發出通告,稱:「由於疫情限制,我們知道一部分學生無法安全地回到學校,因此我們計劃至少在秋季學年提供遠程學習的選擇。即使部分課程需要面授,不能來到學校上課的學生也可以遠程上課。」
UCLA的決策標誌著很多名校可能採取同樣的策略。即使秋季正常開學,也會為學生提供遠程網課的選項。UCLA唯一不能保證的就是今年秋季為學生提供住宿,因為需要採取安全預防措施和響應州政府的規定。(來源:UCLA)
國內學校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創造
國內最小年齡和最小體重「雙紀錄」
近日,經北京華信醫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多科室通力合作,為一位罹患先天性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初生兒成功地植入一枚心外膜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標誌著一附院在胎兒心律失常救治方面再次取得新進步,創造了國內此類植入術中最小年齡(出生後1小時)和最小體重(2.4kg)的新紀錄。(來源:清華新聞網)
復旦大學和長寧區籤約共建復旦中學
5月7日,復旦大學和長寧區籤約共建復旦中學。雙方基於復旦發展歷史及復旦大學與復旦中學合作現狀,共同確定了「共同努力,把復旦中學建設成為一所一流的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和享譽國內外的現代名校」的奮鬥目標。
據悉,復旦大學與復旦中學的前身都是1905年馬相伯先生創辦的「復旦公學」。115年來,兩校共唱同一首校歌,遵循同一個校訓,共同傳承和弘揚復旦精神。(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