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25歲的博士生曹原登上了熱搜
當地時間 5 月 6 日,中科大 2010 級少年班畢業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95 後」博士生曹原與其博導 Pablo Jarillo-Herrero 連發兩篇 《自然》(Nature)雜誌文章,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曹原同樣以第一作者的身份
連發了兩篇《自然》雜誌的文章
世界頂尖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
2018年12月18日
發布了2018年度科學人物
曹原登上榜首
他是登上《自然》雜誌
最年輕的一位中國人!
而且他是從深圳走出去的青年學子!
曹原 1996 年出生於四川成都,2007年,曹原入讀深圳耀華實驗學校,並在此後用了三年時間讀完了小學六年級、初中和高中的全部課程,14 歲通過高考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嚴濟慈物理英才班。儘管表現出超越常人的學術天賦,但曹原仍然讀滿了四年本科,他說:「我只是跳過了中學裡一些無聊的事情。」本科畢業後,18歲的他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
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時,進入 Pablo Jarillo-Herrero 小組,在此期間,曹原發現了石墨烯的非規超導電性。
《自然》雜誌在年度文章中如此介紹這位當時史上年齡最小的入榜者、年僅 22 歲的曹原:
「從本質上講,他是一個『工匠』。閒暇時候,他用自製的相機和望遠鏡拍攝夜空,這些器械的零件通常散落在他辦公室的各個地方。」
曹原一直致力於石墨烯的研究,此次背靠背連發兩篇《自然》雜誌文章,進一步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在第一篇《自然》雜誌論文中,曹原等人介紹了一種基於小角扭曲雙層石墨烯(twisted bilayer-bilayer graphene, TBBG)的高度可調諧關聯繫統。研究人員發現,TBBG 表現出豐富的相圖性質,並具有對扭曲角和電位移場高度敏感的可調諧關聯絕緣態,這種可調諧關聯絕緣態又能夠基於電位移場的開關狀態進行轉換。最後他們認為這些研究結果有利於在扭曲超晶格中探索扭曲角 / 電場可控的關聯相。除第一作者身份之外,曹原還與其導師 Pablo Jarillo-Herrero 教授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在第二篇《自然》雜誌論文中,曹原等人展示了魔角扭曲雙層石墨烯(magic-angle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 MATBG)的研究。他們利用納米級針尖掃描超導量子幹涉裝置(SQUID-on-tip)獲得量子霍爾態下朗道能級的斷層圖像,並繪製六方氮化硼(hBN)封裝的 MATBG 器件的局部 θ 變化圖,相對精度達到 0.002 度,空間解析度也為幾個莫爾周期。最後,研究者確立了 θ 無序作為非傳統無序類型的重要性,從而可以將扭曲角梯度用於能帶結構工程,以及器件應用的門可調諧內置平面電場。曹原與另外兩位作者 A. Uri 和 S. Grover 並列文章第一作者。知友 @Genoa 表示,相比於那些吃瓜事件,這才是應該上科學區熱榜的問題。
有人說,這才是真正的「後浪」:我看著你們,滿懷敬意。
也有網友的關注點
漸漸轉移到了頭髮上……
這位 25 歲的年輕學者,或許已用行動詮釋了這句話:「我們這一代人的想像力,不足以想像你們的未來。」
來源 | 機器之心、新浪微博
編輯 | 郝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