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天才少年一天兩登Nature,倫敦時間5月6日上線的Nature雜誌,因為一位天才少年而格外受關注。中科大10級少年班校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95後」博士生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最新一期Nature連發兩篇論文。這則消息一布公,便引起熱議。網友們紛紛表態:後生可畏……實在是太優秀了……請收下我的膝蓋……等等。不禁讓人感嘆這才是真正的後浪!
五四青年節前夕,B站發布了一條不到四分鐘演講視頻——《後浪》,這個視頻是為了致敬五四青年節,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國家一級演員何冰走上舞臺,以青年宣言《後浪》為詞,認可、讚美和寄語年輕一代。我想,「後浪」這個詞語用在曹原身上一點也不為過。網友甚至稱他為「不是後浪,是海嘯」,究竟是怎樣一位英才,能讓眾多網友為之傾倒。
「天才少年」——曹原,出生於1996年,14歲就被中科大少年班錄取,並在2014年,前往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22歲在石墨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為物理學界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成就,破解了物理界百年難題,同年,在3月5日,《自然》還在網站發表了兩篇以曹原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論文其主要貢獻為讓石墨烯實現超導,「魔角」石墨烯中超導電性地發現也讓曹原在2018年登上了《自然》年度十大科學家之首,他還登上了2018年《自然》年度人物榜。
可能大多數人並不了解能在《自然》上發表論文,究竟有多厲害。《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細胞》(Call)並稱世界三大頂級科學期刊。能在這三大期刊上發表文章,是無數科學家不懈追求的目標,更是評選諾貝爾獎、精選院士、展示大學和科學機構研究實力的重要依據。甚至可以說在《自然》期刊上發表過兩篇文章的,可就職於國內任何一所211、985院校做正教授。而曹原在21歲的年紀就以第一作者,一次性發表了兩篇,這足以證明自己的的實力。曹原在中科大的研究生導師、物理學家曾長淦稱「在中國的凝聚態物理學界,人人都知道曹原的名字」。
曹原曾因發現讓石墨烯實現超導的方法而被譽為「石墨烯的駕馭者」,2018年《自然》十大科學家。並被一些報導稱為「中國潛在的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不禁讓人肅然起敬,年輕的曹原儼然成為了當今世界科學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看到這裡,你認為他就是只靠老天爺賞飯吃,那你就錯了。曹原這樣介紹自己:情況有別於常人,但自己本人並不特別。在中科大少年班這個不缺神童的地方,很多人容易才高氣傲,但曹原卻十分沉穩低調,大學時期的他,鑽研學術勤勤懇懇,愛動手,愛思考,天馬行空的同時,他始終沒有忘記腳踏實地。有這樣一句話:偉人所達到並保持著的高處,並不是一飛就到的,而是他們在同伴們都睡著的時候,一步步艱辛地向上攀爬的。曹原在課餘時間還不忘培養自己的愛好,在個人網站中,曹原分別用中英日三國語言介紹自己,並在簡歷中寫道自己的興趣是攝影、鋼琴、畫畫。
在《後浪》演講中有這樣一句話:向你們的自信致敬,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和否定,內心強大的人從不吝嗇讚美和鼓勵。所以我們常人雖然很難像曹原一般天資超凡,但不要否定自己,我們可以為之標榜,去努力、奮鬥。
我們作為新的一代、作為後浪該是怎麼樣的新青年?看到抗疫醫護戰士裡的90後、00後;看到高校自習室、高三畢業班自習室,圖書館裡努力學習為了考研、高考的學生;看到各個扶貧點積極工作的大學生村官;看到守衛邊疆無畏嚴寒酷暑的90後、00後邊防戰士。我想到梁啓超先生曾在《少年中國說》中講到的一句話: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則吾中國為未來之國,其進步未可量也;使舉國之少年而亦為老大也,則吾中國為過去之國,其澌亡可翹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所以,奔湧吧,後浪!
讓我們每一個人,不負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