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還沉浸在明星的娛樂花邊新聞裡時,這位24歲的中國天才青年已經在顛覆世界的道路上絕塵而去,他叫曹原。
就在前兩天的5月6日,曹原再次背靠背在《自然》(Nature)雜誌連發兩篇論文,他究竟有多牛。
《自然》雜誌距今有150年歷史,是科學界公認的頂級學術期刊,能在此刊上發文是全球科研人的至高榮譽,過稿率極低,而曹原3年內上搞2次,每次都是2篇,是《自然》雜誌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的最年輕的中國學者,榮登《自然》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榜首。2018年《自然》雜誌的封面就是曹原的成果。
2018年《自然》雜誌封面
榜首意味著他對全世界都做出了貢獻,他才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崇拜的榜樣。那麼他到底做了什麼?
1996年出生在四川成都的曹原,3歲時跟父母來到深圳,此時的深圳正是發展的如火如荼的時候,尤其是電子產品更是發展迅猛,在這樣的氛圍內,從小曹原就對有著各電子設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不僅能拆解電子產品,還能自己製作各種小工具。
父母發現了孩子的興趣後,給了他很大的發揮空間,不僅不怪他,還淘了好多的電子產品,任由他拆裝研究。這也為日後曹原攻克世界難題打下了伏筆。
2007年11歲的曹原被選拔進入深圳耀華實驗學校小六(2)超常班。
這不是一所簡單的學校,以「超常教育」著稱,凡是到此學校的都是人中龍鳳,而曹原更是這些龍鳳中的佼佼者,當年進入超常班的全校只有3名學生,曹原就是其一。由曾在中科大任教超過20年的副校長朱源執教,另外還配了6名老師。
在此期間曹原僅用3年時間學完了小學六年級,初中,高中7年的全部課程,還有多出來的時間去搗鼓實驗,他呆得最多的地方除了家就是學校,因為家和學校都有實驗室。他是同學們頂禮膜拜的神仙級的人物。
中學物理老師黃佳堂對他印象極深:「別看他個頭小,卻很淘氣,他會把教室的講臺和桌子拆下來,就為了看裡面是什麼構造,我們也不知道他沒有工具是怎麼做到的。」
有次在課堂上,黃佳堂跟曹原他們講:「金屬的電阻率隨溫度的降低而減小,當溫度降低到很低的時候就沒有電阻了,這種狀態叫超導狀態。但是目前的技術要在零下160攝氏度才行,沒有人能解決。如果有人能在常溫下發明這種材料,就可能顛覆世界。」
曹原記住了老師的話,就問老師怎樣才能發現,要怎麼做,而老師畢竟不是科學家,他也不知道這個107年都沒解決的難題,只能抱著希翼的眼神說:「這需要你們這代人去研究。」就是這句話在曹原心裡深深紮下了根。
2010年14歲的曹原以總分669的高分考入中科大少年班,他比當時班上最小的同學還小2歲,如果不是年齡的限制,也許他能更早進入中科大少年班。
進了中科大的曹原毫無懸念的進入「嚴濟慈物理英才班」,中科大本身就是人才濟濟的地方,考進少年班的都是各地的精英,而「英才班」更是精英中的精英,他們可都是定向培養的未來的頂級科學家,而曹原就是為科研而生的人。
大二時,他就主動找到中科大物理教授曾長淦指導他做石墨烯的相關實驗,同時發表過一篇論文,曾長淦教授當時就覺得這孩子太厲害了,他回憶說:
我的實驗室出了很多位郭沫若獎,但曹原在其中還是顯得卓爾不群,非常特別。
2012年16歲的曹原代表中科院被派往美國密西根大學學習,同年被英國牛津大學邀請。2014年獲中科大最高榮譽:郭沫若獎學金。2015年19歲的曹原被推薦至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由此打開了他顛覆世界的序幕。
到了麻省理工的曹原廢寢忘食的做實驗,他每天泡在實驗室,最終發現有非矽超導電性的因子存在於石墨烯的排列結構中,因此推測出石墨烯可能會催生出超導體。
然而當時才20出頭的曹原的推測並沒有得到那些經驗老道的物理學家們的支持,他們以為是這個中國的年輕人想出名想瘋了,這是多少頂級的物理學家們前赴後繼100多年都沒解決的難題,能被這20出頭的毛頭中國小子解決?
面對外界無數的質疑聲,曹原沒有過多的心思去想別人說的話,他只堅持自己,埋頭繼續做實驗,他要用結果說話。
一次的成功也許是偶然,他又用了6個月的時間反覆做實驗來證明石墨烯的相關屬性,以得到石墨烯超導性能的全方位理論。
2018年3月5日,他把這些過程和結論寫成了2篇論文投給了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收到稿件的編輯們一片譁然,激動得沒來得及排版就將論文發表。
論文一經發表,引來全球科學家們的矚目,一位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興奮的說:
曹原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我們能做的太多了。
曹原的發現將極大的促進電子消費品工業的發展,在能源傳輸方面,將為全球能源行業省下數千億的資金!
一個22歲的中國天才青年以一己之力,扭轉世界乾坤,他真的做到了「顛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