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碩博連讀,34歲登上麻省理工重量級榜單,他研發"超薄皮膚"轟動國際!

2020-12-11 電子科大本科招生

近日,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頒獎典禮在"名士之鄉"紹興啟幕。峰會上,重磅發布了第四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區榜單。電子科技大學校友于欣格入選"35 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2020年中國區榜單。

于欣格,34歲,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助理教授。本科就讀於電子科技大學光電信息學院,2009年畢業後繼續在學院攻讀光學工程碩士學位,導師為於軍勝教授,碩博連讀期間通過電子科技大學"優秀博士生出國培養計劃"選拔,派至美國西北大學進行聯合培養,2015年獲得電子科技大學光學工程博士學位,隨後曾作為博士後研究助理分別在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和西北大學開展研究。

于欣格的研究方向是柔性光電子器件,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表第一作者論文13篇(其中JCR一區5篇),申請發明專利10項、授權3項,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榮獲"成電傑出研究生"稱號。其中,2015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題為"Spray-combustion synthesis: Efficient solution route to high-performance oxide transistors"的學術論文,作為優秀論文被PNAS收錄為"This week in PNAS",且為ESI高被引論文;2016年,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Materials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題為"Metal oxide for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s"的學術論文,亦為ESI高被引論文。2017年,他的博士學位論文《可用於柔性光電子器件的薄膜電晶體研究》獲第二屆全國光學工程學科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稱號。

于欣格因開發了一種超薄類皮膚、無線的電子觸覺反饋系統,該系統可以實現多觸覺感知,而獲選今年的"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區榜單。

于欣格的研究向業界展示了柔性生物電子的無限可能。他開發了一種可以集成在皮膚上的無線觸覺反饋系統,也被稱作"皮膚 VR",能舒適地貼附在身體的各個部位。最直觀的應用場景是:可以將傳統的聽覺和視覺虛擬實境技術擴展為多觸覺的感知,即便是虛擬的交互形式,也能讓用戶感受到真實的"觸摸"

"皮膚 VR"無需電池驅動,採用無線射頻供電,實驗中,團隊在6*6英寸的大小的"皮膚 VR"系統中集成了32個獨立的無限控制振動反饋單元,可利用近場通信(NFC)技術實現精確控制,工作距離可延展到近1米。此外,他的課題組還成功將氧化物功能材料開發成織物的形態。

這些研究成果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傳感和反饋交互界面,不僅可以產生震動反饋,也能夠收集人體的健康生理信號變化,比如通過肌肉的收縮、動作方向的改變等遠程控制機器人、飛行器等設備,可廣泛應用在社交、遊戲、義肢的控制與反饋以及生物醫療、健康檢測等領域

《Nature》雜誌官網截圖

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感官系統。以于欣格為論文第一作者的"皮膚集成的觸覺界面"系統研究成果發表在了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上,他說:"我們的目標是研發出媲美真人皮膚的電子皮膚。與市面上同類設備相比,這個新系統十分輕薄,可以緊貼皮膚,而且不需要電線和電池。"


延伸閱讀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於2016年正式落地中國,次年,"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榜單正式發布,至今已發布4屆榜單,持續關注和發掘中國科技發展中不斷崛起的新興力量。從實驗室裡最新的技術研發成果,到各前沿領域的科技創業者們所取得的裡程碑式進展,青年科技人才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的目的,不是為了跟隨時下最熱門的話題、追捧已廣為人知的明星,而是要讓更多正在默默耕耘卻值得被矚目的科學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創業者,為更多人所認識、理解、支持、尊敬,進而得聚集更多的中國力量,改變這個世界的未來。

2020 年是全球局勢極端複雜多變的一年,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蓄勢待發,開啟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生物、醫療、環境、糧食、能源,這些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都出現了難以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未來感到迷茫。時代在召喚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的人,那些身處前沿科技領域的先行者。無論是不斷挑戰技術極限的科研工作者,還是致力於讓技術商業價值最大化的科技創業者,中國人的身影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國際舞臺上,中國力量正在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關注"電子科大本科招生"頭條號,獲取更多關於985、211、"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電子科技大學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青塔、電子科技大學新聞網

相關焦點

  • 從985博士到交大教授,他2次破格晉升,如今登上麻省理工重量級榜單!
    》2020年中國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出爐。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於2016年正式落地中國,次年,"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Innovators Under 35)中國榜單正式發布四年來,榜單持續關注和發掘中國科技發展中不斷崛起的新興力量。從實驗室裡最新的技術研發成果,到各前沿領域的科技創業者們所取得的裡程碑式進展,青年科技人才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 科學時報:本碩博連讀也是一種考驗
    北京理工大學今年在上述三個學院試行「本碩博連讀」培養,從當年錄取考生中擇優遴選,學制為8~9年,實行理工結合、貫通培養,希望用一種新的模式培養未來科技戰線具有領軍人物潛質的高端人才。 「我們實行的是8年一貫制,是一個整體的培養計劃,沒有一個很明顯的本科碩士博士階段。」
  • 雅禮中學校友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中國科技創新35人榜單
    2019 年 12 月 14 日,EmTech China 全球新興科技峰會揭曉第三屆「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榜單,湖南省雅禮中學校友陳丹琦作為「先鋒者」入選其中。《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是由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的雜誌。它於1899年作為「技術評論」雜誌而成立,隨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開始商業化,開始面向大眾銷售,其針對人群包括:高級管理人員、研究人員、金融家和政策制定者,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友。
  • 麻省理工研發出半導體薄膜製作新方法
    麻省理工研發出半導體薄膜製作新方法 胡薇 發表於 2018-10-28 09:29:12 麻省理工的工程師們開發出一種新的技術,這種技術除了矽以外還可以使用其他一系列特殊材料製成超薄半導體薄膜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發布
    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影響力極大的新興科技商業媒體,從 1999 年開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一年都會選出一批35 歲以下最具有創新性與影響力的科學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創業者。他們是發明家(Inventors)、創業家(Entrepreneurs)、遠見者(Visionaries)、人文關懷者(Humanitarians)及先鋒者(Pioneers),這就是許多人知道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 35 位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青年」。
  • 這一重要榜單即將在這裡發布
    2004 年,34 歲的她接受史丹福大學的邀請到化學工程系執教,並最終成為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是第一個在斯坦福當院長的華人女性。 如今鮑哲南的研究早已不止於可摺疊屏幕。她希望用人造柔性皮膚為殘障人士重建真實的 「觸摸感」,甚至徹底改變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方式。 做科研,非得數十年的研究才能熬出頭嗎?
  • TR35榜單即將在此揭曉
    2004 年,34 歲的她接受史丹福大學的邀請到化學工程系執教,並最終成為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是第一個在斯坦福當院長的華人女性。如今鮑哲南的研究早已不止於可摺疊屏幕。她希望用人造柔性皮膚為殘障人士重建真實的 「觸摸感」,甚至徹底改變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方式。
  • 中山大學本碩博連讀,顏值竟如此之高!
    徐曄,28歲,南京鼓樓醫院燒傷科的主治醫師。早在2018年,央視的獻禮紀錄片《醫心》在南京鼓樓醫院首映之時,《醫心》導演之一的張徵告就說過,在跟拍鼓樓醫院的7位醫生時,最打動他的就是燒傷整形科的年輕醫生徐曄。那麼徐曄的身上到底有什麼吸引人的呢?和我一起來看看吧!徐曄,一直以來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不僅顏值高,學習成績也一直遙遙領先,小學和初中都曾跳過級。
  • 醫學類本碩博連讀好不好?看看你的分數夠了沒
    醫學類「本碩博連讀」,一共分兩種:一種是本科畢業後直接攻讀博士學位,時間4-6年或更長;另一種是將本科、碩士和博士三個階段打通,統一安排,一般學制是8年或9年。八年制是本碩博連讀,出來是博士學位。八年制招生規模小,招生數少,國內這16所高校能夠「本碩博連讀」招生,所以,如果你的分數夠高,那麼這個八年制畢業後還是相當有優勢的,不論從競爭優勢上還是職業生涯上,都是非常值得的。那麼在浙江都有哪些院校招生八年制的呢?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
  • 上海交大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韓達研究員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2020年12月10日,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揭曉了中國最權威青年人才榜單—《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TR35)評選結果,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和仁濟醫院的PI韓達研究員獲得「遠見者Visionaries」稱號。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50家聰明公司榜單!後疫情時代,聚焦中國
    在 2020 年 11 月 19 日舉辦的 EmTech China 2020 全球新興科技峰會上,《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再次發布了年度 「50 家聰明公司」(50 Smartest Companies,TR50)榜單,於不確定性中預判科技產業最新走向。本屆峰會由蘇州市相城區人民政府與《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聯合主辦。
  • 兩位清華校友上榜麻省理工「世界傑出青年創新家」
    兩位清華校友上榜麻省理工「世界傑出青年創新家」清華新聞網6月20日電 美國東部時間6月19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主辦的《麻省理工技術評論》雜誌(MIT Technology Review)公布了2019年度TR35(35 Innovators Under 35)榜單,即全球35名35歲以下「世界傑出青年創新家」名單。
  • 海南大學2020年碩博連讀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辦法
    為改善博士研究生的生源結構,進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培養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2020年我校將繼續招收碩博連讀博士研究生,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一、申請條件 1.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祖國,願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遵紀守法,品行端正。
  • 14歲上大學,22歲轟動國際。在天才面前偽神童有多可笑
    大學一畢業就被麻省理工大學錄取。2018年3月5號,在《自然》連刊兩文報導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這一發現轟動了國際學界,直接開闢了凝聚態物理的新領域。他的童年沒有過多的曝光,只有同學的佩服。每一步都是實打實的走著。曹原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他沒有一份傲人的簡歷,沒有令人咂舌經歷,只有同學和老師的誇讚。以及一份對人類有貢獻的發現。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發布!三位浙大人入選!
    1999年始,每一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都會選出一批35歲以下最具有創新性與影響力的科學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創業者,他們是:發明家(Inventors)創業家(Entrepreneurs)遠見者(Visionaries)人文關懷者(Humanitarians)先鋒者(Pioneers)這就是許多人知道的
  • 16位北京青年上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
    千龍網北京2月11日訊 據中關村管委會網站消息,近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推出2017年「全球35位35歲以下科技創新青年」榜單中國區評選結果,北京共有16位傑出青年上榜,中關村傑出青年企業家佔6人。
  • 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21年碩博連讀實施細則
    為了做好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21年碩博連讀選拔考核工作,根據《內蒙古大學碩博連讀實施辦法(試行)》精神,結合我院實際情況和特點,制定本實施細則。一、組織辦法1.成立經濟管理學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領導小組。
  • 他高考被中山大學錄取,本碩博連讀8年制,現成為「網紅醫生」
    28歲的他在博士畢業後進入了南京鼓樓醫院工作,到目前已經在鼓樓醫院工作3年。有網友稱,這位徐曄醫生,將一部紀錄片「演」成了偶像劇,也能理解了電視劇中曲筱綃對趙醫生的迷戀,徐曄醫生也被網友們稱為「現實版的江直樹」,成為了「網紅醫生」。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
    【MBA中國網訊】近日,第三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榜單于EmTech China全球新興科技峰會揭曉。其中,3位浙大人入選,分別榮獲「先鋒者(Pioneers)」和「發明家(Inventors)」稱號。
  • 2021年山東財經大學「碩博連讀」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入學考試工作已經展開,新東方在線考博頻道將為廣大2021考博考生發布轉載各博士招生單位發布的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考博專業目錄、考博參考書目、及導師聯繫方式,以下是2021年山東財經大學「碩博連讀」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