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位頂尖青年科技領袖齊聚魯迅故裡!TR35榜單即將在此揭曉

2020-12-03 DeepTech深科技

一個人在 35 歲之前能做到什麼?或許遠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得多。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花落法國科學家 Emmanuelle Charpentier 和美國科學家 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她們 「開發了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這種基因組編輯方法正是 CRISPR Cas9。2012 年,兩位女科學家在調查鏈球菌細菌的免疫系統時,發現了後來被稱為 「基因魔剪」 的 CRISPR Cas9,這把 「剪刀」 可以定點編輯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 DNA,且易於使用。

這兩位女科學家是 「基因魔剪」 最早的發現者,但關注生命科學領域的讀者或許知道,一位年輕的華人科學家同樣在 「基因魔剪」 的發展和應用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就是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 —— 張鋒。

張鋒在老鼠和人類細胞中應用了 CRISPR Cas9 基因編輯技術,這項試驗讓他躋身於世界頂尖生物學家,闖進 2016 年的諾獎預測名單。他所創辦的公司 Editas Medicine,目前正在開展全球首個基因編輯的人體臨床試驗 Brilliance,這一試驗使用基於 CRISPR Cas9 技術的藥物治療曾經無藥可治的罕見遺傳疾病 —— 萊伯先天性黑蒙症(LCA),今年 3 月完成了首例患者給藥。

早在 2017 年時,35 歲的張鋒就晉升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

圖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前主編兼出版人 Jason Pontin 對話張鋒

和張鋒一樣在博士期間就嶄露頭角的還有另外一位華人科學家 —— 鮑哲南。

鮑哲南一直致力於材料化學的研究,特別是高分子導電材料的研究。她曾在一次演講中回憶道,25 歲時,她科學生涯的第一個夢想是讓電視屏幕變得可摺疊,「我們可以放在口袋裡,也可以隨時隨地拿出來用。但是在 25 年前,我們還沒有手機。當時如果要做成摺疊的這些電子器件,我們沒有任何可用的材料。從那時起,我們就開始設計新的材料,去發現怎樣能夠把摺疊屏幕做成柔性的。」

經過 8 年的研究,在 2003 年,鮑哲南團隊做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可以摺疊的屏幕。2004 年,34 歲的她接受史丹福大學的邀請到化學工程系執教,並最終成為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是第一個在斯坦福當院長的華人女性。

如今鮑哲南的研究早已不止於可摺疊屏幕。她希望用人造柔性皮膚為殘障人士重建真實的 「觸摸感」,甚至徹底改變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方式。

做科研,非得數十年的研究才能熬出頭嗎?或許青壯年時期的精力和創造力同樣重要。

在尤其需要創造力和旺盛精力的文體界,年輕所帶來的品質甚至是一個人不可多得的資本。

在 NBA 歷史上,一共有 40 人曾經拿到過 MVP,這些球星大部分都是在 30 歲之前拿到的。在 30 歲之後,球星除了自身狀態下滑之外,還要面對崛起的年輕球員的競爭,歷史上只有兩位球星在 35 歲後還能拿到 MVP,分別是喬丹和卡爾馬龍。而且,他們拿到職業生涯第一個 MVP 的時間也早於 35 歲。

圖 | 喬丹和卡爾馬龍(來源:NBA)

35 歲,黃渤跑了 8 年龍套終於拿到第一個影帝,李安開始籌拍他的第一部電影長片。莫言發表轟動文壇的《紅高粱》時 31 歲,胡波的首部電影作品《大象席地而坐》斬獲柏林電影節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和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拍攝時他只有 29 歲。

一個更為人熟知的故事是馬化騰的創業歷程。大學畢業後,馬化騰作為工程師進入傳呼行業絕對的壟斷巨頭 —— 潤訊,這是一份 「半體制內」 的穩定工作。見證了網易依靠免費電子郵箱而崛起,他腦海中冒出一個想法:既然網際網路可以用來發郵件,為什麼不能用來做更簡短、更實時的交流?當時還在潤訊工作的馬化騰向公司提出了 「類 QQ 軟體」 的方案,然而沒有受到公司的重視。

於是在 1998 年,27 歲的馬化騰選擇辭職,與他的同學張志東註冊了深圳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這是網際網路崛起的前夜,或許在當時沒有人會意識到 QQ 會在幾年後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成為年輕人的代名詞。2004 年,騰訊在香港聯交所主板公開上市,那一年馬化騰只有 33 歲。

「大器晚成」 不一定是一種定律。年齡的增長意味著經驗的積累,但是,青壯年時期往往是創造力和精力最為旺盛的人生階段。

不管是理論研究、技術研發還是商業發展,科學技術創新都離不開人的努力。自 1899 年創刊以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一直都是科技創新的倡導者和見證者,致力於關注技術突破與創新。關注年輕人的力量,這是自《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成立起就秉持的初心。

也正是因為如此,1999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創辦了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Innovators Under 35)榜單,其目的不是為了追捧已廣為人知的明星,而是要讓更多值得被看見的科學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創業家,被更多人認識、理解、支持,進而得以聚集更多的能量,改變這個世界的未來。

2003 年,33 歲的鮑哲南憑藉世界第一款可摺疊屏幕入選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2013 年,張鋒的名字也位列這份榜單之上,那一年他只有 31 歲。

在這份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榜中,曾經的獲獎者還包括谷歌創始人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Facebook 創始人 Mark Zuckerberg 、前蘋果首席設計官 Jonathan Ive、前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以及 Paypal 和 Slide 的創始人 Max Levchin,從這些如今如雷貫耳的名字中,我們可以窺見年輕人所蘊藏的巨大能量。

圖 |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榜單往屆獲獎者

2016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正式落地中國,次年,「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榜單也落地中國。四年成長、三屆榜單,我們持續關注和發掘中國科技發展中不斷崛起的新興力量。從實驗室裡最新的技術研發成果,到各前沿領域的科技創業者們所取得的裡程碑式進展,青年科技人才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在宏大的時代視角下,有一批年輕人仍然秉承著 「十年磨一劍」 的專業精神,默默地將科學問題抽絲剝繭式地揭露,在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學、生物科技、計算機科學等多個尖端領域發光發熱,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孕育著下一個可能重塑世界的契機。

他們中,有在人類科學邊界不斷求索的先鋒者,有洞悉技術變化方向的遠見者,有靈感不斷湧現的發明家,還有積極推動高端技術落地的創業家,更有科技向善、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者。

這一群年輕的人,正在用科技的力量創造更好的世界。當我們走近他們,似乎就能看到充滿希望的未來。

歷經三屆淬鍊,2020 年 12 月 10 - 11 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將在魯迅故鄉——紹興開啟。

魯迅身為一名文學家與社會活動家,其認知體系是建立在對當時傳入中國的科學知識的基礎之上的。「蓋科學者,以其知識,歷探自然見象之深微,久而得效,改革遂及於社會,繼複流衍,來濺遠東,浸及震旦,而洪流所向,則尚浩蕩而未有止也。」在 20 世紀初技術、文化、觀念、社會全方位變革和重建的背景下,魯迅在《科學史教篇》中的這一段論述,將科學進步和社會進步聯繫在一起。

百年之後,魯迅故鄉紹興如今不僅是名士之鄉,更是科技創新之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峰會舉辦的紹興市上虞區,這裡曾培育出地理學家竺可楨、天文學家景益鵬、無機化學家徐如人、上海醫學院創辦者高鏡朗、物理化學家徐光憲等知名科學家,為中國的發展貢獻了寶貴的人才財富。

今年,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首次在紹興市上虞區落地,將圍繞「引領未來科技之光」、「科技創新的百年傳承」、「生命科學的爆發裂變」、「科創家的變革之路」、「交叉跨界多重奏」、「可持續發展的新世界」以及「科技向善」七大會議主題展開。

在會議現場,我們也將重磅發布全球權威的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2020 年中國區榜單。

「大鵬一日乘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而我們願做那股風,助力有望改變世界的中國新興科技力量,扶搖直上。

掃描下圖二維碼或點擊 「閱讀原文」,與我們共同見證中國科技發展中不斷崛起的新興力量。

相關焦點

  • 35位頂尖青年科學家!這一重要榜單即將在這裡發布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正式落地中國,次年,「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榜單也落地中國。四年成長、三屆榜單,我們持續關注和發掘中國科技發展中不斷崛起的新興力量。從實驗室裡最新的技術研發成果,到各前沿領域的科技創業者們所取得的裡程碑式進展,青年科技人才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 MIT「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揭曉,這10餘位青年科學家如何顛覆生命科學領域?
    12月10日,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揭曉了中國最權威青年人才榜單—《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TR35)評選結果。據悉,《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自1999年起每年在全球範圍內評選35歲以下的科技創新領軍人物,自2017年落地中國以來,這一權威榜單評選得到了國內外眾多專業領域權威人士的支持。
  • 牛頓22歲證明廣義二項式定理,中國青年科學家又將如何改變世界
    在 1999 年創刊百年之際,《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團隊就總結出了一種有效預測未來的方式,那便是聚焦科學界的青年力量,起初每年會遴選出 100 位 35 歲以下的青年科技創新者,2005 年該榜單年度上榜名額進一步濃縮到 35 位,最終形成具有權威性的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TR35)榜單。
  • 35位35歲以下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中國科大八仙過海
    第三屆「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榜單在2019 年 12 月 14 日的EmTech China全球新興科技峰會揭曉。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確認如下方璐(0306)、張旭(05203)、戴磊(05203)、盧培龍(0508),徐飛虎(0523)、朱林曉(06203) 、汪淏田(07203)、鄧磊(0809)等至少8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生入選。他們全部入選的是先鋒者與遠見者。
  • 雅禮中學校友陳丹琦入選「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榜單
    三湘都市報12月17日訊(通訊員 何仁芳 鍾漓 記者 劉鎮東 黃京)近日,EmTech China全球新興科技峰會揭曉第三屆「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榜單,雅禮中學校友陳丹琦作為「先鋒者」入選其中。
  • 3位浙大人榜上有名!《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
    【MBA中國網訊】近日,第三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榜單于EmTech China全球新興科技峰會揭曉。其中,3位浙大人入選,分別榮獲「先鋒者(Pioneers)」和「發明家(Inventors)」稱號。
  • 從985博士到交大教授,他2次破格晉升,如今登上麻省理工重量級榜單!
    》2020年中國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出爐。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於2016年正式落地中國,次年,"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Innovators Under 35)中國榜單正式發布四年來,榜單持續關注和發掘中國科技發展中不斷崛起的新興力量。從實驗室裡最新的技術研發成果,到各前沿領域的科技創業者們所取得的裡程碑式進展,青年科技人才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 16位北京青年上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
    千龍網北京2月11日訊 據中關村管委會網站消息,近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推出2017年「全球35位35歲以下科技創新青年」榜單中國區評選結果,北京共有16位傑出青年上榜,中關村傑出青年企業家佔6人。
  • 雅禮中學校友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中國科技創新35人榜單
    2019 年 12 月 14 日,EmTech China 全球新興科技峰會揭曉第三屆「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榜單,湖南省雅禮中學校友陳丹琦作為「先鋒者」入選其中。是源自麻省理工學院,是全球歷史最久之一的科技商業媒體,也是是全球歷史最久之一的科技商業媒體。
  • 趙保丹:破解鈣鈦礦中隱藏的能效密碼|「創新35人」中國榜單專欄
    2019 年 12 月 14 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公布了 2019 年「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中國區榜單。在本屆榜單上,雖然缺失了「創業家」的身影,但是我們看到了許多在具有產業化潛能的領域堅持科研使命的獲獎人,也看到更多散布在海外頂尖學術機構的科學家們,用自身不改初心的堅持努力,取得了世界級標竿成就的科研成果,其中有超過半數以上的獲獎者,都取得了世界級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與發現。我們將陸續發出對 35 位獲獎者的獨家專訪,介紹他們的科技創新成果與經驗,以及他們對科技趨勢的理解與判斷。
  • MIT科技評論發布中國35歲以下英雄榜:含陸朝陽陳雲霽
    人類就是依靠科技,一步步進化到今日的文明。科技就是實力,不僅關係民生福祉,也關係民族的盛衰安危。《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全球 35 位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青年」(Innovators Under 35)評選,就是在全球範圍內尋覓傑出的科技人物和科技項目。
  • 何慶林:向拓撲量子計算進軍 | 「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榜單專欄
    》每年都會推出「35歲以下創新35人」(Innovators Under 35)榜單,旨在於全球範圍內評選出被認為最有才華、最具創新精神,以及最有可能改變世界的 35 位年輕技術創新者或企業家,共分為發明家、創業家、遠見者、人文關懷者及先鋒者五類。
  • 5位浙大人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發布
    2019-01-22 19:47 | 起航號「浙江大學」近日,第二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區「35 歲以下科技創新35 人」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並發布了2018年度獲獎名單。其中,5位浙大人入選,分別榮獲發明家(Inventors)、先鋒者(Pioneers)、遠見者(Visionaries)稱號。
  • 2019年度青年科學家揭曉
    青年科學家獎是一項全球範圍的獎項,由《科學》雜誌、美國科學促進會、瑞典國立生命科學實驗室及4所著名高校共同發起。該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從來自全世界的申報者中遴選出在各自領域最為出色的青年研究者。2019年,全球獲此殊榮的僅有4人!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發布!三位浙大人入選!
    2017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協同中國地區獨家合作夥伴DeepTech一道將榜單落地中國,正式推出《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並在2018年1月舉辦的EmTech China全球新興科技峰會上公布了第一屆中國「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並於2019年1月公布了第二屆中國「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
  • 職場人物/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揭曉:西湖大學萬蕊雪等入選
    12月10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2020年中國區榜單在浙江省紹興市揭曉。這是全球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榜「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榜單第四次落地中國。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發布會現場了解到,此次中國區榜單匯聚國內頂尖的青年科技精英。
  • 科學界"最強大腦"齊聚上海 在此激蕩腦力
    29日,包括26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37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和17位中國兩院院士、18位中外傑出青年科學家齊聚上海,共同參與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論壇舉辦地就在臨港滴水湖畔。滴水湖,正圓形,總面積約556萬平方米,其設計構思獨特,"一滴來自天上的水滴,落入大海,泛起層層漣漪,水滴落入處形成湖面"。
  • 常翠祖:2000個失敗樣品之後,他成為全球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第一人 | 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人物專欄
    2018完整榜單↑2019年1月21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公布了2018年「35歲以下創新35人」(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中國區榜單。從榜單中,我們看到更多中國創新科研力量的崛起,也看到跨學科、跨領域、並且對落地應用有更強烈企圖心與使命感的科研創新,這其中涵蓋人工智慧研究與應用、NLP、腦科學、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學、生物科技、自動駕駛等多個不同領域。我們將陸續發出對35位獲獎者的獨家專訪,介紹他們的科技創新成果與經驗,以及他們對科技趨勢的理解與判斷。
  • 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創新企業50強榜單揭曉
    在現場400多位來自政府、投資機構、生物科技企業、科研院校及媒體代表的共同見證下,「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創新企業50強榜單」(下稱「50強榜單」)隆重發布。50強榜單發布廣深約佔比八成在50強榜單中,聚集於廣州的企業最多,佔比42%;深圳僅次於廣州,佔比35%;位於珠海的企業佔比8%,位於香港的佔比7%。另有部分企業分布於佛山、中山、東莞等地。
  • 4洲6國的七位全球頂尖科學家齊聚2020騰訊科學WE大會
    原標題:4洲6國的七位全球頂尖科學家齊聚2020騰訊科學WE大會     11月7日,2020騰訊科學WE大會正式舉行。在全球疫情持續的嚴峻形勢下,人們難以跨國面對面交流。但是來自4洲6國的七位全球頂尖科學家,依然突破阻隔,登上騰訊設在全球多個國家的線下演講舞臺,與公眾分享天文、物理、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