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改變人類文明軌跡的研究和發明,都出自那個時代的青年之手。
1665 年,22 歲的牛頓證明了廣義二項式定理,幫助科學界發展出一套新的數學理論:微積分學。
1877 年,託馬斯愛迪生發明出世界上第一臺留聲機,人類自此能夠記錄和回放聲音,隨後在 1879 年他又發明出了第一個能實際應用的鎢絲燈泡,徹底改變了世界的照明方式,在兩項偉大發明誕生之際,愛迪生不過 30 歲出頭。
1891 年,35 歲的尼古拉特斯拉發明了特斯拉線圈,取得了 「高頻率」 15000 赫茲交流發電機的專利,他的創新揭開了現代交流電力系統的序幕,讓電磁學、電氣工程、無線通信等諸多領域迎來新一輪科技大爆炸,被譽為 「創造出二十世紀的人」。
圖|從左至右依次為青年時期的愛迪生、特斯拉和愛因斯坦
1905 年,年僅 26 歲的愛因斯坦就在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中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同一年,他還給出了光電效應定律的最新理論解釋,後續延展出來的相對論研究和量子力學重塑了人類對自然和時空的認知,奠基了近現代物理學。
1957 年,35 歲的楊振寧與 31 歲的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合力拿下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最早的華人諾獎得主。
在漫漫人類科技發展史中,奇蹟總是不勝枚舉,而青年時期則是一個人創新力、想像力或學術成果迸發的最佳階段。不同時代的科學家和創新者們,憑藉著他們的聰明大腦,在其風華正茂、才思敏捷的年紀開始流光溢彩,他們站在先驅巨人的肩膀上,努力讓世人看得更高更遠,最終自己也化身豐碑。
這些冥冥之中的 「巧合」 似乎也在揭示,成就無關年紀,在 35 歲之前,那些富有勇氣、潛心科研、敢於突破的青年科學家、創新者們,他們具備的潛能十分值得被發掘、被重視、被鼓勵,他們的腦海中蘊藏著無數讓世界變得更好的想法,璀璨猶如繁星。
那麼問題來了:讓當下這個時代熠熠生輝的青年才俊們又是誰?他們正在做什麼?又將為世界帶來哪些改變?
眺望未來,我們需要一個 「窗口」
1861 年,以物理科學、工程學及計算機科學等學科教研聞名世界的麻省理工學院(MIT)建校,1899 年,一些 MIT 校友們創立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 ),該刊物側重關注前沿新興科技和創新商業的發展,助力科技的商業化和資本化。
在 1999 年創刊百年之際,《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團隊就總結出了一種有效預測未來的方式,那便是聚焦科學界的青年力量,起初每年會遴選出 100 位 35 歲以下的青年科技創新者,2005 年該榜單年度上榜名額進一步濃縮到 35 位,最終形成具有權威性的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TR35)榜單。
這份榜單的評選,匯聚了頂尖的優秀青年人才,他們來自知名大學、公司或國家實驗室等機構等,所在的科研領域沒有限定,涵蓋軟體創新、生物醫藥、網際網路、材料科學、硬體傳感、通信技術、新能源等幾乎所有的新興技術。
上榜者的研究成果預示著未來 5 年正在崛起的新興技術浪潮,這些青年才俊所選擇的技術轉化或創業方向,也精準地拼出了未來科技產業版圖。
曾經入榜的知名獲獎者包括 Linux 之父林納斯託瓦茲(1999 年 / 29 歲)、Apple 前設計總監喬納夫伊森(1999 年 / 32 歲)、Google 的聯合創始人拉裡佩奇(2002 年 / 29 歲)和謝爾蓋布林(2002 年 / 28 歲)、Yahoo 創始人楊致遠(1999 年 / 31 歲)、著名華人科學家鮑哲南(2003 年 / 33 歲)、美國科學院院士楊培東(2003 年 / 32 歲)、Facebook 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2007 年 / 23 歲)、世界級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領域權威學者吳恩達(2008 年 / 32 歲)、「基因魔剪」 技術 CRISPR 的先行者張鋒(2013 年 / 31 歲)等等。
各位精英在影響力、創新能力、進取精神、未來發展潛力、溝通能力以及領導力等方面表現卓越,不少上榜者後來都成為了新興科技和創新商業領域的領軍人物,而根據不同的成就方向,《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團隊將上榜者定義為五大類別:發明家(Inventors),先鋒者(Pioneers),遠見者(Visionaries),創業家(Entrepreneurs),人文關懷者(Humanitarians)。
他們從不同的技術角度切入,成為科技創新與應用的關鍵推動者和踐行者,告訴人們未來還有更多可能。
圖 | 第二屆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中國區榜單獲獎人合影
聚焦中國青年科技領袖
近年來,在 TR35 全球榜單中,我們也見證到越來越關鍵的華人面孔,他們的工作正為世界帶來更多可能性,來自中國和在世界各地的華裔青年科學家們,逐步成為世界科技創新舞臺上的有力競逐者。
例如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陳雲霽(2015 年 / 32 歲),他研製出了國際領先的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晶片,激發了行業對深度學習處理器的研究;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助理教授刁瑩(2016 年 / 33 歲),她的研究通過調控分子組裝過程,可利用溶液法來列印柔性電子材料;柔宇科技創始人兼 CEO 劉自鴻(2017/34 歲),其公司研發的新型柔性顯示技術產品,可能會改變未來電子產品的走向;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兼 CEO 印奇(2018 年 / 30 歲),他帶領團隊打造的人臉識別技術平臺改變了中國的商業應用場景。
2019 年,TR35 全球榜單中多達 8 位華人,他們的研究涉及微米機器人、AI 算法自動化、新型 LED 材料、腦科學、基因編輯等,2020 年,在可拉伸微晶片、納米材料、熱離子轉換器、AI 安全等也出現了不少華裔青年科學家領銜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作為《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在中國的獨家運營方,DeepTech 於 2017 年將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榜單落地中國,重點發掘中國最具影響力和潛力的科技創新人才。
在過去 3 屆的年度榜單中,「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中國區榜單先後評選出了 105 位極具創新潛力的科技青年(詳情可查看:2019 年榜單、2018 年榜單、2017 年榜單),發掘了百餘項由中國青年科學家引導的世界級突破性研究成果。
2020 年 12 月 10 - 11 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將在 「名士之鄉」紹興市上虞區開幕。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在紹興的歷史上,古有王充、王獻之、謝靈運、賀知章、陸遊、王冕、王守仁等響噹噹的人物,近現代有蔡元培、周作人、魯迅、陶行知等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在 2020 年抗擊新冠病毒疫情中,中國工程院院士、知名感染病學家李蘭娟也是紹興人。
而出身於紹興市上虞籍的知名科學家也不少,例如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中國稀土之父」徐光憲,有機化學家袁承業,電機工程專家田炳耕,無機化學家、分子篩與多孔材料學家徐如人,天體物理學家景益鵬,環境工程專家朱利中等十多位院士,還有被業界稱為「AI 架構大神」的 80 後青年科學家賈揚清,他是業內主流 AI 框架 Caffe 的創建者,也是 TensorFlow 的作者之一。古往今來,可謂人才輩出。
今年,疫情帶來的不良影響席捲了全球 190 多個國家和地區,地緣摩擦有增無減,無論對於科研學術還是創新商業來說都是一種幹擾,全球經濟回溫之際,亟待尋找新興增長點,諸多創業賽道也對更多的技術突破滿懷期待,來自中國的青年科學家和創新者們相聚紹興上虞,將會給出怎樣的答案?
針對時下大家最關切的問題和挑戰,本屆峰會將圍繞 「引領未來科技之光」、「科技創新的百年傳承」、「生命科學的爆發裂變」、「科創家的變革之路」、「交叉跨界多重奏」、「可持續發展的新世界」 以及 「科技向善」 等 7 大議題展開,匯聚行業頂尖專家展開對話交流,共享智囊決策。
屆時,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區榜單評選結果也將如期揭曉,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