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學》雜誌和SciLifeLab頒發的2019年度青年科學家獎(Science & SciLifeLab Prize for Young Scientists)揭曉,曾就讀於杭州高級中學的青年科學家陳子博,憑藉設計了可編程並且模塊化的人工蛋白質,當選為細胞和分子生物學類別的勝出者。
青年科學家獎是一項全球範圍的獎項,由《科學》雜誌、美國科學促進會、瑞典國立生命科學實驗室及4所著名高校共同發起。該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從來自全世界的申報者中遴選出在各自領域最為出色的青年研究者。2019年,全球獲此殊榮的僅有4人!
同時,《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區榜單在2019年12月14日的EmTech China全球新興科技峰會上揭曉。陳子博的名字赫然在列!
從 1999 年開始,每一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都會選出一批 35 歲以下最具有創新性與影響力的科學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創業者,他們是:發明家(Inventors)、創業家(Entrepreneurs)、遠見者(Visionaries)、人文關懷者(Humanitarians)、先鋒者(Pioneers)。這就是許多人知道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
陳子博,這位從杭州走向世界的青年科學家,是怎麼做到的?他的成長過程與普通人有什麼不同?昨天,在杭高老師的幫助下,鹿姐姐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
陳子博此次的獲獎理由是——「他用人工設計的蛋白質,來從頭編程生命。」
陳子博通過精確地設計蛋白質氫鍵網絡,實現蛋白質之間的結合特異性,從頭設計並驗證了高度特異性的蛋白質同源和異源二聚體,且都是自然界不曾有過的蛋白質,這是蛋白質設計領域第一次將「蛋白質版本的 DNA 鹼基配對」這種新型相互作用方式應用在人工設計的蛋白質上。
此外,他還成功把從頭設計的蛋白質自組裝成二維材料,並演示了如何通過優化相互作用界面處的序列,將單個構建塊設計為兩個不同的陣列幾何結構,在可編程化的智能材料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陳子博參加德國林島諾貝爾獎得主會議
作為科技界的青年才俊,28歲的陳子博學長是一位非常熱愛生活的人。用他自己的話說:
我的興趣愛好比較雜,喜歡遊山玩水的同時用無人機航拍記錄美景。至今已經去過了智利復活節島、法屬玻里尼西亞、德國、斯洛維尼亞等許多國家旅行。
我小時候還有一個夢想是當太空人,然而一直疏於鍛鍊自覺沒什麼希望,於是退而求其次夢想當起了飛行員。剛剛來加州理工的時候得知學校有一個飛行俱樂部,於是毫不猶豫地加入並開始了飛行訓練,過了一把自己駕駛飛機的癮。
學飛行其實對我來說是一門嶄新的學科,需要空氣動力學,氣象學,導航學等很多知識,還需要較好的手眼協調,所以每次訓練都會學到新的東西,這讓我很開心。現在我周末有空的時候就會去開飛機,在洛杉磯的上空飛行,以不一樣的視角看世界。
飛行中的陳子博
正在瑞典領獎的陳子博,回憶了他的成長經歷,尤其是在杭高的生活:
我於2006年到杭高求學,後來保送去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生命科學,又於2013年去了美國華盛頓大學念博士,並於2018年取得生物化學的博士學位。現在在加州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的科研工作。
之前被報導拿的獎是Science & SciLifeLab Prize,是由美國《科學》雜誌聯合瑞典的機構和大學每年在全球範圍內選出4位在各自領域有所成就的青年科研學者。因為拿了這個獎,才有了今天(12月14日)在瑞典領獎並發表演說的機會。同時,我也受邀在此期間參加今年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和歡迎酒會。今天公布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全球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區榜單 ,我有幸入選,但更多的是為充滿熱切希望與夢想的當下中國由衷驕傲與自豪。
杭高是一個讓人可以天馬行空的地方,這裡有獨特的氣質,有詩和遠方。記得我在2006年剛入學時,第一節語文課周老師就告訴我們,語文課不是學文而是學人,然後我們就連著看了兩節課的《死亡詩社》電影。至今我還記得裡面的那句 「O Captain! My Captain!」。
學校裡有魯迅文學社、櫻花文會,還有天文社——我的天文社小夥伴會在周末帶我去那裡用望遠鏡看星空。在杭高,我遇到了博學多才、和學生打成一片的老師,以及相互關心、互相鼓勵的摯友。至今,我都懷念學光敏電阻和敲榔頭的那個高二。那時我們有聽《藍色狂想曲》的音樂課,有一整個學期學《論語》的語文課。亨頤園裡的幽靜讓人記憶猶新,有趣的生物實驗課與生物競賽,至今讓人難以忘懷。
我很懷念因病過世的班主任李老師,他對我們關懷備至就像父親一樣,他去世的那天我的腦海裡只有那句「O Captain! My Captain!」。
至於在杭高的學習經歷——因為我是一個有整理癖的人,所以筆記做得比較好,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我複習時的時間。我覺得學習主要還是看興趣的,有了興趣自然就有動力。因為我一直想做科學家,所以對相關學科特別感興趣。我的數學老師丁老師曾經說過,做題目就像偵探破案,我覺得所言極是!如今回想起來,解出難題那一瞬間的快感真是無以言表。直到現在我在做實驗成功的時候也是與之類似的感覺——這是讓我一直留在科研界的原因之一。
小的時候我的夢想是做一名科學家,因為這可以滿足我的好奇心,並且為人類做一點點貢獻。在杭高的求學經歷讓我擁有了接近夢想的可能,她對我最大的影響是,做有「情懷」的人。這個詞現在好像被用爛了,但是杭高就是這樣一種氣質,她教會了我人生的詩和遠方的田野。杭高的教育,讓我覺得我可以堅持自己的夢想而不必顧及外界對我職業選擇的建議和幹擾。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可以堅持著自己的理想,成為一名科研工作者。當然,我也特別佩服我的很多同班同學,他們同樣在大學畢業後沒有隨波逐流而是守住了自己的夢想,如今在各自的領域都有所建樹。
在我的求學生涯中,經歷過許多名校(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本科、加州理工學院的暑期研究和博士後、哈佛的暑期研究、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交換),而在杭高求學的這段時光,對我個人的影響是最為深遠的!
文:杭州高級中學
編輯/製作:沈蒙和 姚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