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高被引科學家
入榜「高被引科學家」名單的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均發表了多篇高被引論文,其被引頻次位於同學科前1%,彰顯了他們在同行之中的重要學術影響力。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記者 許蔚菡 通訊員 歐陽桂蓮) 近日,2019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由科睿唯安(Clarivate)學術研究事業部公布,廈門大學有6名科學家名列其中,分別是林伯強、劉剛、鄭南峰、王偉俊(馬來西亞分校)、蔡偉偉以及謝兆雄。
據廈門大學科技處介紹,這6位科學家上榜,均是基於課題組所發表的論文被引次數。
科睿唯安公布的「高被引科學家」名單是評價學者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指標,對學校的發展和聲譽有積極影響。今年公布的名單是從2008-2018年ESI資料庫中統計篩選得出的。
2019年全球共有近60個國家的6216人次來自各領域的高被引科學家入榜。中國內地上榜人數激增,本年度有636人次上榜,佔名單總人數的10.2%,取代英國,成為全球第二大「高被引科學家」所在地。不過,美國高被引科學家數量依舊遙遙領先,共計2737人次入選,佔名單總人數44%。
上榜的廈大科學家名單
謝兆雄
長期致力於固體納米材料及其物理化學性質的研究,在固體納米材料表界面的調控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實現了包括溼化學法製備{211}高指數晶面裸露的Au三八面體納米晶、合成了由高表面能{110}面裸露的超薄納米片互相組裝而成的片狀內凹菱形十二面體PtCu3合金納米晶、合成出六方晶系的鉑鎳合金枝狀納米晶等多個首次。
林伯強
致力能源方面的研究。
鄭南峰
主要從事金屬材料的表界面化學研究,在納米尺度表界面配位化學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其課題組研究成果「金屬納米材料的表面配位化學」榮獲了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研究成果開發的若干金屬納米催化劑已被工業應用於醫藥、染料、農藥等中間體生產,實現汙染物的大幅減排,形成顯著的環境和社會效益。
王偉俊
研究興趣包括通過非均相和均相催化來研發有機和無機雜化納米結構,應用於能源和環境領域。
蔡偉偉
長期從事石墨烯及其相關材料製備、表徵和應用研究,在石墨烯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和規模化宏量製備等領域做出一系列標誌性的工作。
劉剛
研究領域為分子影像探針、生物醫用高分子以及藥物/基因傳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