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港中大(深圳)兩位教授入選2019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
深圳特區報2019年12月3日訊 日前,2019年度「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公布,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張大鵬教授、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黃憲達教授入選,其中張大鵬教授已連續六年入選。
科睿唯安每年發布「高被引科學家」榜單,遴選出全球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頂尖人才。數據來源於科睿唯安InCites平臺上的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資料庫以及學術研究平臺Web of Science,統計過去10年(2008-2018年)發表論文及總引用次數。入榜的科學家均發表了多篇高被引論文,其被引頻次位於同學科前1%,彰顯了他們在同行之中的重要學術影響力。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面向全球招聘,已建立一支具國際水準的師資隊伍。截至目前,大學已引進知名教師300多位,其中包括諾貝爾獎得主4位,圖靈獎得主2位,菲爾茲獎獲得者1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皇家工程院院士等16名,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會士18名等,國家級專家及相當水平學者30名,教育部及廣東省人才計劃入選者14名,深圳及龍崗區各類人才項目入選者超過350人次等。目前引進的教師100%具有在國際一流高校執教或研究工作經驗,75%以上的教授年齡在40周歲以下,是一群具有國際視野、富有創新精神、積極進取、思維活躍和站在學科前沿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青年教師。
張大鵬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校長講座教授、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中心主任。他是國際圖像和圖形學報以及Springer國際生物識別叢書(KISB)的創始人和主編,IEEE計算機學會傑出演講人,以及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終身會士和國際模式識別協會(IAPR)會士。30多年來,張大鵬教授一直從事模式識別,圖像處理以及生物特徵識別研究,是掌紋識別、中醫四診量化及人臉美學等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領軍人,已出版了20多部相關專著,400餘篇國際期刊論文和近40項美國/日本/中國香港/中國專利。其研究成果曾多次獲獎,如中韓授予的發明金獎及特殊金獎、日內瓦發明展銀獎,以及授予的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最高科學技術獎項「裘槎(Chroucher Foundation)優秀科研者」獎等。
黃憲達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教授,並擔任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執行院長。主要研究集中在計算生物、生物信息、基因體學、宏觀基因組學、智能生物醫藥科技(藥物設計、基因檢測、精準醫療)、生物資料庫設計與開發等領域,曾獲臺灣科技傑出研究獎(2010年及2015年),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優秀年輕學者(2009年)。黃憲達教授所開發的 MicroRNA資料庫(miRTarBase),目前為國際認可匯集最完整數據的微小RNA生物資料庫,已廣為全世界科學家所使用,在生命科學與生物醫藥領域有重大影響。
(記者 何亞南 通訊員 馬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