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在線訊 成立於2017年,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里耶•瓦謝爾教授領銜的港中大(深圳)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於2019年迎來豐收期,陸續產出高品質研究成果。近日,阿里耶•瓦謝爾教授再一次抵達深圳,與團隊成員共同探討學術難題,他每年大約有一個月時間留在深圳,與團隊成員充分交流,親自參與課題研討,對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的科研進展,皆瞭然於心。
2019年共發20篇重要論文 執行院長上榜「高被引科學家」
回顧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兩年多以來的發展,瓦謝爾教授對研究院目前的科研成果感到滿意:「今年,我們的團隊搬進了新的科研大樓,設施設備更加完善。另外,研究團隊不斷壯大,已經發展到了50多人,其中包括6位教授、2位研究員、3位副研究員、15位博士後以及十多位博士生、研究助理。而最重要的是,科研成果豐碩,團隊內的研究人員非常活躍,在《自然通訊》等頂尖期刊上發了很多高水平文章。」
據悉,該研究院成員於2019年內,共發表20篇重要論文,其中許多刊載於優秀期刊,例如Nature Communication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知名期刊。領域包含基因體信息學、結構生物學、計算化學、多尺度分子模擬等。從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團隊成員共發表數十篇SCI期刊論文,其中部分成果於Journal Citation Reports領域排名於前5%(中科院1區)。這些發表的論文也大量地被全世界的科學家所引用,論文引用率非常高。日前,2019年度「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公布,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執行院長、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黃憲達教授便上榜其中。
利用現代科技手段 解決瓶頸難題
「我們試圖用多種方法來應對當今社會的挑戰,其中一個重大問題就是生物的抗藥性,抗生素在過去來說是非常有用的,但現在卻慢慢不起作用了。我鼓勵這裡的研究人員用大數據來解決這個問題,即利用電腦建模。」在談及當今藥物發展所面臨的難題時,瓦謝爾教授表示,研究院將通過大數據、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等現代科技手段,來發現新的生物標記、開展藥物開發以及生物機制的探索等,這也將是未來計算生物的趨勢。
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以成為世界級的理論生物計算中心為目標,致力於跨學科研究及成果轉化,重點開展以計算結構生物學為主的基礎研究及植根於數據科學的高通量生物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並培育兼具理論與應用的生物信息及系統生物學人才。其中,計算結構生物學方向涵蓋蛋白質工程,蛋白質結構預測和活性改進,酶催化反應機制的探索及酶的設計,蛋白質及核酸功能性構象變化的模擬,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以及相應算法和軟體的開發等。
港中大(深圳)採用全英文教育 真正做到科學無國界
「過去的這幾天裡,我也有機會參與了三場小型的研討會,他們都是非常高水準的學術會議。觀眾中有很多學生,他們提的問題非常深刻,對這個領域也很感興趣,充滿熱情。在與學生交流互動中,我感到非常愉快。」每次到訪深圳,除了與研究院的成員進行科研探討外,瓦謝爾教授也通過座談會等形式,主動與港中大(深圳)的學生進行交流,分享人生經驗,而港中大(深圳)學子帶給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優秀的語言能力:「我帶領的團隊成員來自不同的國家,有印度、中國、波蘭、匈牙利、以色列等,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團隊,我認為這所學校的強項就是它的全英文教育,因為在學界能夠用英語進行交流溝通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這裡,就連本科生也是用全英文教學,所以前幾天我與本科生交流的時候覺得非常順暢,沒有任何問題。國際化的團隊從來都不是一個所謂的障礙,因為科學是無國界的。」瓦謝爾教授希望,通過充分的接觸與交流,港中大(深圳)會有更多優秀學生加入他的研究團隊,成為國際化科研人才。
中國教育在線 林劍 通訊員 馬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