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里耶·瓦謝爾點讚港中大(深圳)瓦謝爾計算生物...

2020-12-01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訊 成立於2017年,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里耶•瓦謝爾教授領銜的港中大(深圳)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於2019年迎來豐收期,陸續產出高品質研究成果。近日,阿里耶•瓦謝爾教授再一次抵達深圳,與團隊成員共同探討學術難題,他每年大約有一個月時間留在深圳,與團隊成員充分交流,親自參與課題研討,對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的科研進展,皆瞭然於心。


  2019年共發20篇重要論文 執行院長上榜「高被引科學家」 

  回顧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兩年多以來的發展,瓦謝爾教授對研究院目前的科研成果感到滿意:「今年,我們的團隊搬進了新的科研大樓,設施設備更加完善。另外,研究團隊不斷壯大,已經發展到了50多人,其中包括6位教授、2位研究員、3位副研究員、15位博士後以及十多位博士生、研究助理。而最重要的是,科研成果豐碩,團隊內的研究人員非常活躍,在《自然通訊》等頂尖期刊上發了很多高水平文章。」

  據悉,該研究院成員於2019年內,共發表20篇重要論文,其中許多刊載於優秀期刊,例如Nature Communication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知名期刊。領域包含基因體信息學、結構生物學、計算化學、多尺度分子模擬等。從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團隊成員共發表數十篇SCI期刊論文,其中部分成果於Journal Citation Reports領域排名於前5%(中科院1區)。這些發表的論文也大量地被全世界的科學家所引用,論文引用率非常高。日前,2019年度「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公布,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執行院長、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黃憲達教授便上榜其中。

  利用現代科技手段 解決瓶頸難題

  「我們試圖用多種方法來應對當今社會的挑戰,其中一個重大問題就是生物的抗藥性,抗生素在過去來說是非常有用的,但現在卻慢慢不起作用了。我鼓勵這裡的研究人員用大數據來解決這個問題,即利用電腦建模。」在談及當今藥物發展所面臨的難題時,瓦謝爾教授表示,研究院將通過大數據、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等現代科技手段,來發現新的生物標記、開展藥物開發以及生物機制的探索等,這也將是未來計算生物的趨勢。

  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以成為世界級的理論生物計算中心為目標,致力於跨學科研究及成果轉化,重點開展以計算結構生物學為主的基礎研究及植根於數據科學的高通量生物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並培育兼具理論與應用的生物信息及系統生物學人才。其中,計算結構生物學方向涵蓋蛋白質工程,蛋白質結構預測和活性改進,酶催化反應機制的探索及酶的設計,蛋白質及核酸功能性構象變化的模擬,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以及相應算法和軟體的開發等。

  港中大(深圳)採用全英文教育 真正做到科學無國界

  「過去的這幾天裡,我也有機會參與了三場小型的研討會,他們都是非常高水準的學術會議。觀眾中有很多學生,他們提的問題非常深刻,對這個領域也很感興趣,充滿熱情。在與學生交流互動中,我感到非常愉快。」每次到訪深圳,除了與研究院的成員進行科研探討外,瓦謝爾教授也通過座談會等形式,主動與港中大(深圳)的學生進行交流,分享人生經驗,而港中大(深圳)學子帶給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優秀的語言能力:「我帶領的團隊成員來自不同的國家,有印度、中國、波蘭、匈牙利、以色列等,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團隊,我認為這所學校的強項就是它的全英文教育,因為在學界能夠用英語進行交流溝通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這裡,就連本科生也是用全英文教學,所以前幾天我與本科生交流的時候覺得非常順暢,沒有任何問題。國際化的團隊從來都不是一個所謂的障礙,因為科學是無國界的。」瓦謝爾教授希望,通過充分的接觸與交流,港中大(深圳)會有更多優秀學生加入他的研究團隊,成為國際化科研人才。

  中國教育在線 林劍 通訊員 馬明霞

相關焦點

  • 深圳再添兩所諾獎科學家實驗室
    晶報訊(記者 李海若 何小西 通訊員 馬明霞/文、圖)4月10日,由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里耶·瓦謝爾教授(Prof. Arieh WARSHEL)領銜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和由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布萊恩·科比爾卡教授(Prof. Brian K. KOBILKA)領銜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比爾卡創新藥物開發研究院同時成立。
  • 活動回顧 | 港中大(深圳)舉辦計算生物與生物信息研討會
    計算生物與生物信息研討會於2018年4月19日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功舉辦,本研討會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以及理工學院聯合主辦。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院長,諾獎獲得者阿里耶•瓦謝爾(Arieh Warshel )教授,研究院副院長黃鎮剛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黃憲達教授,李宗夷教授,香港科技大學黃旭暉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夏江教授,國立交通大學楊進木教授,華大基因的學者們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師生代表出席了本次會議。
  • 2019結構生物學專題研討會在港中大(深圳)舉辦
    「2019結構生物學研討會」於2019年12月16日在港中大(深圳)成功舉辦。
  • 港中大(深圳)兩位教授入選2019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
    原標題:港中大(深圳)兩位教授入選2019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深圳特區報2019年12月3日訊 日前,2019年度「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公布,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張大鵬教授、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黃憲達教授入選,其中張大鵬教授已連續六年入選。
  • 活動回顧 || 計算生物與生物信息研討會
    計算生物與生物信息研討會於2018年4月19日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功舉辦,本研討會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以及理工學院聯合主辦。研究院院長,諾獎獲得者阿里耶•瓦謝爾(Arieh Warshel )教授,研究院副院長黃鎮剛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黃憲達教授,李宗夷教授,香港科技大學黃旭暉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夏江教授,國立交通大學楊進木教授,華大基因的學者們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其他師生們出席了本次會議。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點讚中國抗疫:經驗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借鑑
    長江網11月13日訊 11月12日,在第二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院士論壇上,參會院士們不約而同為武漢點讚,「現在的武漢每個細胞都充滿著創新和活力」。
  • 2020重慶英才大會:諾貝爾獎得主「雲演講」他向重慶提出三個問題
    在11月21日舉行的2020重慶英才大會開幕式上,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里耶·瓦謝爾發表了視頻演講,他向重慶提出了三個問題,並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阿里耶·瓦謝爾是一位以色列裔美國生物化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他是生物分子功能特性計算研究的先驅,化學和生物化學特聘教授。2013年,他因「複雜化學系統多尺度模型的開發」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2020重慶英才大會:諾貝爾獎得主「雲演講」他向重慶提出三個問題
    在11月21日舉行的2020重慶英才大會開幕式上,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里耶·瓦謝爾發表了視頻演講,他向重慶提出了三個問題,並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阿里耶·瓦謝爾是一位以色列裔美國生物化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他是生物分子功能特性計算研究的先驅,化學和生物化學特聘教授。2013年,他因「複雜化學系統多尺度模型的開發」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在視頻演講中,阿里耶·瓦謝爾向大家介紹了他在計算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方面的研究成果,然後就科學和產業人才方面向重慶提出了三個問題,並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 2013 諾貝爾化學獎詳解:將實驗帶入資訊時代
    10月9日消息,2013諾貝爾獎化學獎得主為: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麥可·萊維特(Michael Levitt)和亞利耶·瓦謝爾(Arieh Warshel),以獎勵他們在「發展複雜化學體系多尺度模型」方面所做的貢獻。
  • 11家諾獎實驗室深圳大集結
    2016年10月入駐南方科技大學的格拉布斯研究院,是深圳官方認定的首個諾獎實驗室。作為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格拉布斯站在烯烴複分解領域的頂峰。和格拉布斯一起入駐深圳的,還有10位中外院士。在成立當天的報導裡,研究院稱其定位為「培養諾獎級人才,做出諾獎級成果」。  對於落戶深圳的諾獎得主,深圳格外高看。
  • 港中大(深圳)2020屆本科畢業生錄取就業數據來了!他們去了哪裡?
    但是,在港中大(深圳)這樣一所國際化大學中,無論是專業選取、課程設置、書院制、全人發展、導師體系,還是職業生涯指導、國際交流交換、科研商賽、升學就業指導,都為學生提供了人性化的豐富的機會。很多畢業生能在升學時自如轉換專業方向,並獲得世界一流大學的高度認可,就是得益於港中大(深圳)靈活的專業選取制度和豐富的國際交流交換機會,所帶來的紮實的學科基礎和寬廣的學術視野。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只是為了滿足我的好奇心」
    原標題:「只是為了滿足我的好奇心」   因「為複雜化學系統發展了多尺度模型」,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馬丁·卡普拉斯、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麥可·萊維特和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亞利耶·瓦謝爾共同獲得了2013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 諾貝爾醫學獎及化學獎得主曾獲李嘉誠捐助!基金會:李生高興落淚
    今年諾貝爾獎得主陸續揭曉,其中諾貝爾醫學獎及化學獎得主與李嘉誠甚有淵源,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英國科學家霍頓(Michael Houghton)及化學獎得主美國科學家道納(Jennifer Doudna)同為李嘉誠基金會捐助的研究所教授。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在港逝世
    新華社香港9月23日電(記者丁梓懿 張雅詩)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23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3日對高錕辭世表示深切哀悼,並代表特區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她表示,高錕出類拔萃,是香港人的驕傲。
  • 慧聚英才丨阿里耶·瓦謝爾:促進重慶未來科學研究,可從培養孩子的...
    其中,諾貝爾獎獲得者阿里耶·瓦謝爾教授通過視頻的方式,講述了他對於重慶未來產業發展、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看法。據了解,阿里耶·瓦謝爾是以色列裔美國生物化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他因「複雜化學系統多尺度模型的開發」獲得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在演講的結尾,阿里耶·瓦謝爾也送來了對本次2020年重慶英才大會的祝福。同時他表示,自己曾經短暫路過重慶這一美麗的城市,並期待再次訪問這裡。
  • 2016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歷屆化學獎得主一覽
    中新網10月5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最新消息,讓-皮埃爾•索維奇(Jean-Pierre Sauvage),J•弗雷澤•斯託達特(J. Fraser Stoddart)和伯納德•L•費林加三位科學家因「設計和合成分子機器」獲得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是諾貝爾獎的一個獎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從1901年開始負責頒發。
  • 2015諾貝爾化學獎獲獎人員名單 歷屆化學獎得主一覽
    2015諾貝爾化學獎獲獎人員名單 歷屆化學獎得主一覽  中新網10月7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7日中午11時45分(北京時間17日下午5點45分),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在當地的瑞典皇家科學學院揭曉,託馬斯•林道爾(Tomas Lindahl)、保羅•莫德裡奇(Paul Modrich)以及阿奇茲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歷屆化學獎得主一覽
    中新網10月4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最新消息,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雅克·杜波切特(Jacques Dubochet), 喬基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理察·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表彰他們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以很高的解析度確定了溶液裡的生物分子的結構。
  • 2018諾貝爾化學獎授予3名科學家 盤點歷年得主
    中新網10月3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3日中午,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3名科學獎獲獎。獎項的一半授予美國科學家阿諾德(Frances H. Arnold),表彰她實現了酶的定向演化;另一半授予給美國科學家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國科學家溫特(Gregory P.
  • 港中大(深圳)就業服務中心成立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黃付平 通訊員 潘瑩)大學生求職難題如何對症下藥?大學畢業初入職場,如何做到有備無患?學生與企業之間如何做到精準對接?昨日上午,港中大(深圳)就業服務中心正式成立,務求通過學校和學院層面,為學生一一解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