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位35歲以下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中國科大八仙過海

2020-11-30 騰訊網

第三屆「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榜單在2019 年 12 月 14 日的EmTech China全球新興科技峰會揭曉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確認如下方璐(0306)、張旭(05203)、戴磊(05203)、盧培龍(0508),徐飛虎(0523)、朱林曉(06203) 、汪淏田(07203)、鄧磊(0809)等至少8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生入選。他們全部入選的是先鋒者與遠見者。

先鋒者

方璐

年齡:33歲

職位:清華大學副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0306校友,優秀青年基金入選者。

獲獎理由:她提出了新一代智能光場成像理論與技術,突破人眼極限,面向大範圍動態場景的視覺感知與處理,實現了機器看的全、看的清和看的真,成為智慧城市的重要利器。

獲獎人創造性地提出了結構自適應光場成像新原理,建立了大場景自適應光場感知新模型,研製出十億像素級陣列像感器成像裝備和智能處理平臺,在理論和技術上突破了大範圍動態場景成像中寬視場和高分辨的固有矛盾,建立了智能分析處理平臺,使得機器在智慧城市等複雜現實場景中不再「管中窺豹」,或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進一步,獲獎人構建國際首個十億像素級動態大場景數據集 PANDA,率先實現單圖像下萬級物體檢測與識別,千組對象群體關係分析,百倍尺度變化的長程跟蹤。該動態大場景數據集為視覺算法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有望實現更大的突破。

戴磊

年齡:32歲

職位: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05203校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

獲獎理由:他在合成微生物組領域做出開創性工作,為微生物組改造及預測提供關鍵手段。

獲獎人專注於種群生態學、微生物進化、生物物理交叉等學科的基礎研究與應用。通過高通量實驗、生物信息學、統計模型等手段研究微生物的生態與進化機制,為理解和改造微生物組、抑制微生物的耐藥性進化等眾多實際應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基礎。

開拓合成微生物組領域,構建定量生物學模型和合成生物學工具平臺,為微生物組改造及預測提供關鍵手段。這些開創性工作具有巨大的商業化前景,或將成為我國在相關醫療、農業領域衝擊世界前列的重要砝碼。

盧培龍

年齡:32歲

職位:西湖大學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0508校友。

獲獎理由:他首次實現了多次跨膜蛋白三維結構的精確設計。

蛋白質設計是結構生物學的重要分支和新興的前沿學科,需要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合成生物學以及計算生物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

獲獎人通過計算生物學手段模擬蛋白質極性殘基在膜環境內部形成的相互作用,設計了能夠在膜環境中穩定存在的蛋白質三維結構,並進行重組表達、生化性質測定、三維結構解析等一系列實驗來進行驗證。

獲獎人利用這一方法成功設計了多種具有極高熱穩定性的跨膜蛋白質,並證明了計算機設計的蛋白質序列可以在膜環境中自發摺疊形成與設計模型一致的結構。

該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多次跨膜蛋白三維結構的精確設計,為設計具有全新結構和全新功能的跨膜蛋白鋪平了道路,並可能對疫苗設計、DNA 納米孔測序、人工細胞信號環路設計等重要領域產生深遠影響。

徐飛虎

年齡:33歲

職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0523校友,多倫多大學博士

獲獎理由:他致力於將量子信息技術實用化,不斷拓展量子通信和成像的邊界。

獲獎人專注於量子信息技術的實用化十餘載,完成了全球首個對商用量子密鑰分發系統的破解,首次實現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系統與量子指紋識別的理論和實驗驗證,並且首次完成全光量子中繼器和晶片化量子密鑰分發的實驗驗證,證明了量子通信在實際安全性和高效性等方面的重要性。

近年來,獲獎人開拓了新的科研方向,帶領團隊發明了高靈敏度單光子量子成像系統,打破了單光子量子成像的最遠距離記錄。其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在量子信息領域影響深遠,為量子通信安全性、遠距離量子通信和量子成像技術的發展和實用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汪淏田

年齡:29 歲

職位:萊斯大學助理教授,中國科大07203校友,史丹福大學博士(導師是9312崔屹教授)

獲獎理由:他從事清潔能源的存儲與轉化技術研究,在發展高性能、廉價的催化劑材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獲獎人開發出了一種全新固態離子導體電解池,可以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電能,將工廠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直接經濟、高效地轉化為高純度的乙醇、甲酸等液體燃料。

獲獎人所開發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和金屬單原子催化劑,其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換效率比自然界的光合作用高出一到兩個數量級。相關成果為未來能源催化領域的應用開闢了新的道路,有望讓化工行業擺脫化石燃料、擁抱清潔能源,對於溫室氣體減排、化工原料合成等領域有著重要的意義。

鄧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0809校友

年齡:29歲

職位: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博士後

獲獎理由:他是世界首款異構融合類腦晶片「天機芯」的主要設計者,用自動駕駛自行車驗證通用智能的可行性。

獲獎人作為主要設計者完成了世界首款異構融合類腦晶片「天機芯」的研製。該晶片區別於傳統的智能解決方案,既可支持脈衝神經網絡,又可支持人工神經網絡,創造性地將計算機科學導向的機器學習與腦科學導向的神經形態計算在同一平臺上相互融合。

在真實的無人駕駛自行車應用場景中,「天機芯」驗證了其解決感知、追蹤、過障、避障、自動控制、語音理解、自主決策場景的能力,可體現 10 倍以上的能效比。

「天機芯」為未來的人工智慧和腦科學研究帶來了新的計算平臺,或將在科學研究中成為下一代人工智慧和腦科學的重要基礎設施,為通用人工智慧的實現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遠見者

朱林曉

年齡:32歲

職位:密西根大學博士後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06203校友

獲獎理由:他專注於研究製冷和熱光伏技術,不斷解鎖高效利用能源的障礙。

獲獎人深耕納米光子學和製冷技術多年,在熱輻射控制理論和實驗兩個方面均做出了突破性貢獻。

獲獎人使用納米光電子器件首次實現了無需雷射的光致製冷技術,在電子元件散熱和航空航天領域擁有巨大應用潛力,為熱輻射控制領域開拓了全新的科研方向。在此之前,他與合作者從理論上證明了可以利用發光二極體發出的非相干光實現製冷。

獲獎人還致力於研究新的熱光伏技術,把熱發射體和熱光伏電池間的距離降低到納米尺度,大幅提升了廢熱轉電能的效率,對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拓展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前景做出了重要貢獻。

張旭

年齡:32歲

職位:卡內基梅隆大學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系助理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05203校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

獲獎理由:他設計製造出僅為原子級厚度的高頻集成電路,為「後摩爾時代」超越傳統矽基晶片探索新的可能性。

獲獎人專注於探索柔性二維半導體材料的結構與應用,帶領團隊設計製造出原子級厚度的柔性高頻集成電路,不僅攻克了高頻無線能量採集的技術挑戰,突破了傳統柔性半導體的頻率瓶頸,而且還刷新了系統集成的柔性整流天線截止頻率的最高紀錄,成功涵蓋 Wi-Fi、藍牙波段的無線供電。

獲獎人的創新成果對於可穿戴設備、柔性電子學和物聯網等領域擁有重要應用價值,為「後摩爾時代」超越傳統矽基晶片開拓了新的突破口。

以上部分信息來自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DeepTech深科技。中國科大校友信息由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核實編輯。

相關焦點

  • MIT科技評論發布中國35歲以下英雄榜:含陸朝陽陳雲霽
    人類就是依靠科技,一步步進化到今日的文明。科技就是實力,不僅關係民生福祉,也關係民族的盛衰安危。《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全球 35 位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青年」(Innovators Under 35)評選,就是在全球範圍內尋覓傑出的科技人物和科技項目。
  • 5位浙大人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發布
    2019-01-22 19:47 | 起航號「浙江大學」近日,第二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區「35 歲以下科技創新35 人」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並發布了2018年度獲獎名單。其中,5位浙大人入選,分別榮獲發明家(Inventors)、先鋒者(Pioneers)、遠見者(Visionaries)稱號。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發布!三位浙大人入選!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 (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2017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協同中國地區獨家合作夥伴DeepTech一道將榜單落地中國,正式推出《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並在2018年1月舉辦的EmTech China全球新興科技峰會上公布了第一屆中國「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並於2019年1月公布了第二屆中國「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
  • 16位北京青年上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
    千龍網北京2月11日訊 據中關村管委會網站消息,近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推出2017年「全球35位35歲以下科技創新青年」榜單中國區評選結果,北京共有16位傑出青年上榜,中關村傑出青年企業家佔6人。
  • 3位浙大人榜上有名!《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
    【MBA中國網訊】近日,第三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榜單于EmTech China全球新興科技峰會揭曉。其中,3位浙大人入選,分別榮獲「先鋒者(Pioneers)」和「發明家(Inventors)」稱號。
  • 何慶林:向拓撲量子計算進軍 | 「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榜單專欄
    》每年都會推出「35歲以下創新35人」(Innovators Under 35)榜單,旨在於全球範圍內評選出被認為最有才華、最具創新精神,以及最有可能改變世界的 35 位年輕技術創新者或企業家,共分為發明家、創業家、遠見者、人文關懷者及先鋒者五類。
  • MIT「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揭曉,這10餘位青年科學家如何顛覆生命科學領域?
    12月10日,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揭曉了中國最權威青年人才榜單—《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TR35)評選結果。據悉,《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自1999年起每年在全球範圍內評選35歲以下的科技創新領軍人物,自2017年落地中國以來,這一權威榜單評選得到了國內外眾多專業領域權威人士的支持。
  • 雅禮中學校友陳丹琦入選「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榜單
    三湘都市報12月17日訊(通訊員 何仁芳 鍾漓 記者 劉鎮東 黃京)近日,EmTech China全球新興科技峰會揭曉第三屆「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榜單,雅禮中學校友陳丹琦作為「先鋒者」入選其中。
  • 35位頂尖青年科技領袖齊聚魯迅故裡!TR35榜單即將在此揭曉
    也正是因為如此,1999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創辦了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Innovators Under 35)榜單,其目的不是為了追捧已廣為人知的明星,而是要讓更多值得被看見的科學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創業家,被更多人認識、理解、支持,進而得以聚集更多的能量,改變這個世界的未來。
  • 35位頂尖青年科學家!這一重要榜單即將在這裡發布
    也正是因為如此,1999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創辦了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Innovators Under 35)榜單,其目的不是為了追捧已廣為人知的明星,而是要讓更多值得被看見的科學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創業家,被更多人認識、理解、支持,進而得以聚集更多的能量,改變這個世界的未來。
  • 來看看崔屹團隊走出來的麻省理工科技青年英雄榜!
    2017年至今,《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Innovators Under 35)榜單每年都會引起社會關注,至此已成功舉辦三屆。2020年12月10-11日,新一輪的中國區榜單在浙江紹興發布,評選了35位近年來中國最具創新力的青年科學家。
  • 職場人物/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揭曉:西湖大學萬蕊雪等入選
    12月10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2020年中國區榜單在浙江省紹興市揭曉。這是全球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榜「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榜單第四次落地中國。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發布會現場了解到,此次中國區榜單匯聚國內頂尖的青年科技精英。
  • MIT發布2019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誰將定義一個新時代?
    從 1999 年開始,每一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都會選出一批 35 歲以下最具有創新性與影響力的科學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創業者,他們是: 這就是許多人知道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MIT Technology ReviewInnovators Under 35)。
  • 牛頓22歲證明廣義二項式定理,中國青年科學家又將如何改變世界
    在 1999 年創刊百年之際,《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團隊就總結出了一種有效預測未來的方式,那便是聚焦科學界的青年力量,起初每年會遴選出 100 位 35 歲以下的青年科技創新者,2005 年該榜單年度上榜名額進一步濃縮到 35 位,最終形成具有權威性的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TR35)榜單。
  • 四位清華校友入榜麻省理工「世界傑出青年創新家」
    四位清華校友入榜麻省理工「世界傑出青年創新家」清華新聞網8月23日電 美國時間8月23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主辦的《技術評論》雜誌(Technology Review)公布了2016年度TR35榜單,即全球35名35歲以下「世界傑出青年創新家」名單。
  • 常翠祖:2000個失敗樣品之後,他成為全球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第一人 | 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人物專欄
    2018完整榜單↑2019年1月21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公布了2018年「35歲以下創新35人」(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中國區榜單。從榜單中,我們看到更多中國創新科研力量的崛起,也看到跨學科、跨領域、並且對落地應用有更強烈企圖心與使命感的科研創新,這其中涵蓋人工智慧研究與應用、NLP、腦科學、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學、生物科技、自動駕駛等多個不同領域。我們將陸續發出對35位獲獎者的獨家專訪,介紹他們的科技創新成果與經驗,以及他們對科技趨勢的理解與判斷。
  • 2014中國40位40歲以下商界精英:劉強東蟬聯榜首
    《財富》於今日正式公布2014年「中國40位40歲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單。  今年榜單亮點頗多,有超過20位新上榜者,90後創業者逐漸登上創業舞臺。多位新上榜的年輕企業家以其技術等核心優勢,在各自的領域嶄露頭角。  這一代的青年創業者逐漸呈現出具有時代特色的創業模式,以他們特有的把握時局的能力、膽識和戰術不斷開疆擴土。
  • 雅禮中學校友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中國科技創新35人榜單
    2019 年 12 月 14 日,EmTech China 全球新興科技峰會揭曉第三屆「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榜單,湖南省雅禮中學校友陳丹琦作為「先鋒者」入選其中。是源自麻省理工學院,是全球歷史最久之一的科技商業媒體,也是是全球歷史最久之一的科技商業媒體。
  • 中科院:首次進入科技創新崗位人員不得超35歲
    中科院規定首次進入科技創新崗位的現有人員年齡一般不超過35歲,新增科技創新崗位人員從研究所外招聘的比例不低於80%,項目聘用崗位原則上不設正高級專業技術崗位或五級職員及以上崗位,項目聘用人員平均年齡不超過
  • 24歲被委以重任、35歲破格晉升,41歲他候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政事兒」注意到,在這222位候選人中,最年輕的是出生於1978年1月的王東,現年41歲。他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專業為電氣工程,提名在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4月30日,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在531位候選人中,王東也是最年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