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論語》:「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人的一生不過幾十年的光景,又有多少人在這一生結束後,能夠在歷史中留下讓人們難以忘懷的事跡呢?馮奚喬的一生是短暫的,同時也是絢爛的,即使是在花一般的年紀悄然地離去,但他的光輝仍然灑滿人間,照亮人們前行的路。
01
1960年,馮奚喬在北京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中出生,他的父親馮宙鵬是當時享有盛名的總設計師,而母親沈文筠是一家重點醫院的外科主任,在那個大部分中國人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這樣的家庭條件已經是十分優渥。
馮奚喬的成長環境優越,父母竭盡全力為他創造出最好的家庭環境和學習氛圍,儘管那是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很多條件無法滿足,但父母依然努力保護著孩子的學習熱情,儘可能給馮奚喬創造寬鬆,舒適的成長空間。

開明的父母從不對兒子的喜好和志向橫加幹涉,他們給予馮奚喬充分自由,讓他能夠自己進行選擇。在他們看來,孩子是具有獨立意志的個體,而並不是父母的附屬品,父母應該放手讓他們像雛鷹一樣去飛,儘管前路會有無數挫折,但是他們相信,只有嘗過失敗滋味的人,才能夠明白成功意義。
在這樣自由溫暖的家庭中長大的馮奚喬,自然是品學兼優,不僅學習成績非常優異,而且性情也非常溫和,遇事總是不驕不躁,敢於表達出自己獨特見解。這樣一個優秀人才,自然也是學校裡的風雲人物,老師和同學都對他讚不絕口。
02
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制度,正在上高二的馮奚喬立刻就報名,為考上心儀大學,馮奚喬一頭扎進圖書館,在書山題海之中奮筆疾書,從沒有過一絲一毫的懈怠。正如《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中說的:「只要功夫深,鐵鐵杵磨成針。」17歲的馮奚喬不負眾望,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北京大學的物理學專業。

在學習中他慢慢建立起學習物理學的興趣,在1980年,馮奚喬又參加中美聯合培養物理學研究生計劃的考試,並以北大第一、全國第四的卓越成績順利通過測試,成功取得入學哈佛大學的資格。

在世界的頂級學府哈佛大學中匯集著世界各地的精英,馮奚喬沒有在人群中黯然失色,反而因出眾的才華更加耀眼。許多的物理學教授都對他非常的賞識,這位東方年輕人的天賦和勤奮,深深吸引他們的目光。後來24歲的馮奚喬順利從哈佛畢業,再次選擇去到美國麻省理工學習。
03
在麻省理工,馮奚喬接觸到更多物理方面的專業知識,認識許多物理學界赫赫有名的科學家們,有著完美履歷和超常天賦的馮奚喬備受人們關注,等到他從麻省理工畢業後便被人邀請到加州大學任教,而這一年他才剛到而立之年。

在加州大學任教時,馮奚喬沒有停下自己的科研腳步,幾乎每年他都會發表十餘篇的優質期刊論文,這些成就無不讓人嘆為觀止。到目前為止,他的人生都可謂是一帆風順,從17歲考上北大、再到30歲擔任名牌大學的年輕教授,他的人生路上簡直鋪滿優秀勳章,若繼續向前邁進,必定能取得更大成就。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誰能想到一顆正在冉冉升起的科學之星竟然被會被命運無情調侃呢?本來前途一片大好的馮奚喬、受到無數學界前輩誇讚的馮奚喬、承載著物理界發展希望的馮奚喬卻選擇在34歲時結束自己的短暫而絢爛的生命。

當他的死訊從巴黎傳來時,無人不為他而感到心痛,加州大學分校校長甚至還因為馮奚喬的死而降半旗致哀。物理學家李政道也曾經在唁電裡說道:「奚喬是他那一代的領軍物理學家之一,物理學失去了一顆明亮的新星。」 物理雜誌《Physics Today》還特地為馮奚喬發布,把他稱之為「一個罕見的天才」。
結語
後來的馮奚喬永遠地安眠在洛杉磯的公墓裡,從那裡正好可以眺望他的故鄉,北京。馮奚喬的一生,正如曇花乍現一般,雖然轉瞬即逝,但卻又那麼的絢爛迷人。這個天賦異稟的物理奇才曾在世間短暫的停留便又悄然離去,給人們留下無盡的哀傷和悲嘆。
參考資料《論語》《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