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用他們的智慧,讓科學之樹,在土壤裡生根,用不同凡響的理念引領時代的深刻變革。
或許正是因為科學家眼中的世界不同尋常,造就他們特立獨行的性格,一不小心就會將他們引向悲慘結局,引得眾人扼腕痛惜。
1977年,受十年浩劫的影響中斷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再次恢復。在舉國上下的一片歡呼聲中,高三學生開始緊鑼密鼓地複習,其中有個人卻有異於他人,他就是馮奚喬。
當時他還在讀高二,高考恢復的消息一出,讓他興奮不已,隨即他立馬調整學習進度,全力備戰高考。
幾乎毫無懸念,馮奚喬那年在高考獨木橋上脫穎而出,年僅17歲便考進北京大學,就讀於物理系。
馮奚喬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國家級工程師,母親是外科醫生,他們在馮奚喬小時候就注重對他的培養,2歲時學習繪畫,7歲開始學小提琴,確保他全方位發展。
多年來,一直保持優異成績的馮奚喬,已將優秀當做習慣,對"卓越"有不一般的執著。
不斷奮進的馮奚喬,在人才濟濟的北大也是名列前茅的。
大三那年,他聽聞中美物理研究生考試即將開始,考試通過將有機會進入到美國頂尖大學深造。大家一致認為這是不可多得的留學機會,都卯足了勁兒開始複習。
美國研究生院出的題與國內的考題大不一樣,題目新穎,涉獵的知識面廣,並且十分深奧。為了這次備考,大家都處於大腦緊張的狀態,奮力備考的馮奚喬更甚。
這期間他失眠十分嚴重,時常要靠安眠藥才能入睡。終於熬到考試結束,每個人都已筋疲力盡,仿佛褪了一層皮。
不久後,成績公布,全國僅有126位考生通過考試,其中馮奚喬的成績排名在全國第四,北大第一。
當時馮奚喬年僅20歲,是通過考試的學生裡年紀較小的一位,全國排名在他之前的前三甲,年齡都比他大,人們忍不住讚嘆,真是少年天才。
馮奚喬不僅通過了中美物理研究生考試,還在全國物理普通考試上奪得第一名的桂冠,同年,馮奚喬考進哈佛大學。
1981年,20歲的馮奚喬第一次搭乘飛機,踏上美國國土,前往哈佛大學就讀。
馮奚喬在哈佛大學混得風生水起,他是尖子中的尖子,僅用別人一半的學習時間就能將課程掌握,考試也常常名列前茅。
他還曾經獲得過哈佛文理學院的優秀研究生獎,這個獎項全校只有極少數的傑出人才能夠獲得,馮奚喬就是其中之一。
四年半後,馮奚喬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身份又上一個臺階,成為哈佛大學的馮博士。他的論文撰寫得十分出彩,現在它仍然陳列於哈佛大學圖書館的櫥窗裡,透過櫥窗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論文首頁赫然寫著:
"獻給我親愛的父母, 感謝他們給予我的所有靈感和愛。"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過十載,他這個帶著光芒的金子,卻在34歲選擇自殺。這樣一位前途無量,心懷仁愛的物理新星,就此隕落。
1996年9月16日,年僅34歲的馮奚喬在法國縱身一躍,墜樓身亡。
他的離去給物理界帶來巨大的悲痛,他生前就職的加州大學,為他降半旗默哀;世界知名物理雜誌《Physics Today》,撰文表達對馮奚喬離去的惋惜之情;遠在大洋彼岸的北大人聽聞此噩耗,特別設立了馮奚喬紀念獎學金,以示悼念。
馮奚喬是散發光芒的金子,照耀物理界多年,遺憾卻英年早逝,但人們不會將他遺忘,光亮不會就此熄滅。
馮奚喬突然離世,也沒有留下任何遺言或遺書,對此人們對他的死因,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馮奚喬是他殺而非自殺,但是後來經法國警方調查證實,他是意外身亡。
排除他殺,又有人猜測馮奚喬是殉情離世,據傳當時馮奚喬正在追求一位法國女郎,但是遭到拒絕,悲痛欲絕下,選擇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
人們的猜想愈演愈烈,這時馮奚喬生前的好友郭衛站出來,他認為馮奚喬不是為情而死。
據郭衛回憶,馮奚喬並非死讀書的書,他多才多藝,也經常參加交誼舞會,他為人聰慧、熱情、並且風趣幽默,贏得許多人的愛戴,其中不乏金髮碧眼的美麗女郎。
馮奚喬不僅物理成就眾多,他約會的頻率同樣多到讓人望其項背。由此,好友郭衛並不認為,馮奚喬是個為情所困,甚至為情自殺的人。
郭衛補充道,他看過法國警方的勘察記錄,在死亡現場有一本被倒扣的書,顯然是被人讀過了。
郭衛到書店找到這本書來讀,讀完郭衛對馮奚喬的死因,有了新的想法。
郭衛稱他與馮奚喬多年好友,深知他心高氣傲、自命不凡,也正是他對追求卓越的執著,才有他時下的輝煌成就。
郭衛還分享了一則故事,當時馮奚喬載著郭衛開著一輛時髦的跑車,郭衛見到前面有一輛更為亮眼的紅色敞篷車,說了一句前面那輛車很拉風,馮奚喬聽聞立即加滿油門,衝那輛紅色跑車撞去,那天郭衛在警局陪了他一下午。
郭衛找到那本書,是一本比爾蓋茨的自傳,書中說到比爾蓋茨在三十八歲那年,成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男人,而巧的是馮奚喬跳樓的時候,他正好過完三十八歲的生日。
無論是為情所困,還是過分執著於功成名就,他的離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真相或許會在某一天水落石出,但是他的成就將會永遠受益科學。
在一顆新星耀眼而又短暫的一生裡,早已將光輝灑向世界各地,千百次的演算,其中蘊藏對真理的執著,手中的筆如同撥開烏雲的道具,散發著風雨過後的耀眼光芒,或許人生就此定格,但景仰永不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