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南海十三郎》中有這樣一段話,「千萬別以為自己是天才,因為真正的天才只有兩個結局,一種是早死;一種是瘋了。最終都是悲劇收場,因為天才是永遠不會跟世俗妥協的。」雖然這句臺詞是為了劇情需要,拎出來有些太過絕對,但在當時確實給許多年少的人心裡留下滿滿的嘆息。
南康白起寫出火遍大江南北的著名作品《浮生六記》和《我等你到三十五歲》,卻年紀輕輕了此殘生;寫出「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這種驚世絕倫詩句的當代著名詩人顧城,最終自已在紐西蘭的一棵樹下。
曾經17歲考上北大,也是北大校史上最有名的天才馮奚喬,卻在34歲時跳樓身亡,令無數人嘆惋。
一帆風順的天之驕子人生
1960年馮奚喬出生在北京,父親是國家級總工程師,母親是一個醫生,是一個高知家庭。良好的家庭條件給馮奚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學習環境。
自上學起馮奚喬的學習成績在班上就總名列前茅,學習上的任務他總是學得很快,理解的也透徹。班上同學有無法解決的難題也總愛請教他,馮奚喬總是細緻耐心地給同學解答,因此深受同學們的喜愛和老師們的「偏心」。
馮奚喬不光文化課優秀,他的父母都比較開放,覺得不能讓孩子死讀書而是要注重全面發展,很注重挖掘馮奚喬在其他方面的長處。2歲時馮奚喬就拿著水彩筆同爺爺學習作畫,不一定要在繪畫領域做出成績,但是起碼可以豐富一下思維方式;7歲時又練習小提琴,挖掘出自己在音樂方面的特長。
馮奚喬在理科方面有著驚人的天賦,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次考試,馮奚喬就全力備戰最終以出色的成績進入我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在北京大學讀書期間,馮奚喬充分展示了在物理方面的天分,即使是在人才濟濟的北大,他的成績也依然名列前茅。同學們也都常用「天才」稱呼他。
大三那年以北大第一、全國第四的出色成績通過了中美物理研究生考試,接著當年僅20歲又憑藉自己流利的口語和敏捷的思維成功通過面試,成功考進哈佛大學。
哈佛大學作為全球頂尖大學,匯聚了各國精英人才,馮奚喬遇強則強更加優秀。物理研究晦澀難懂,馮奚喬接受起知識來卻輕鬆得很。在他看來,那些其他人眼中複雜的符號,對自己來說更像是音符,他很享受沉浸在其中的快樂。
馮奚喬甚至拿下了哈佛大學的最高榮譽「年度優秀研究生獎」,這個獎要求非常高,只有少之又少的人獲得過。哈佛大學的教授還曾經評價他,「馮奚喬會成為世界上第一流的學者。」
獲得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後,剛畢業的馮奚喬就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聘為教授。馮奚喬學術研究上更加精進,在知名學術期刊發表了70多篇論文,受到了物理研究界的認可。1992年馮奚喬32歲成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終身教授。
正值人生巔峰,跳樓自殺
一帆風順的人生,就像偶像劇中的男主人設一樣,家世出眾、性溫溫柔、英俊帥氣還是個超級大學霸,風靡萬千少女。
大多數天才小時候,由於父母教育問題,或者自身性格內向謹慎,總是不擅長與人交流,更嚴重者甚至有心理問題,輕微的自閉傾向。然而馮奚喬沒有如此,用現在的流行語講,他就是一個校園中的「社交達人」。
也許是自小父母的開放式教育,又加上繪畫和音樂方面的薰陶,馮奚喬是一個天生浪漫的人,從骨子裡散發出紳士感。曾經在哈佛大學當過輔導員的他,也經常組織一些學術交流活動和課外聚會。藝術展覽、音樂鑑賞會、以及宣傳中國文化的聚會,這些聚會不光使大家感情升溫,也使馮奚喬贏得了愛戴。
就在大家覺得他一定會越來越成功時,1996年「平地一聲驚雷」傳出了馮奚喬在巴黎跳樓自殺的消息。這個消息震驚國內外科學界,年紀輕輕正是大展宏圖的好時候,事業上也一路向上,實在是讓人可惜。
對於馮奚喬的死因至今仍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是大眾向流傳最廣的說法是說他為情所困。浪漫的人總是多情,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可能感情只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中的調劑品。可是對於馮奚喬這種思維異於常人的天才來說,在某種階段感情之於他是信仰、是生命。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馮奚喬最終沒有走出感情的困境,把大好的人生停留在最美好的花季。他的骨灰也像他的愛一樣被留在了大洋彼岸,朝著他家鄉北京的方向。
北大設獎學金,美高校為其降半旗
比英雄末路、美人遲暮還要讓人痛心的,就屬天才的英年早逝了。馮奚喬的自殺一時讓人難以接受。
同窗的情誼格外珍貴,馮奚喬在北大時經常熱心幫助同學們。為了紀念馮奚喬,發揚馮奚喬的科研精神,他在北大物理系的校友們合夥設立了一個「馮奚喬紀念獎學金」。馮奚喬紀念獎學金旨在幫助熱愛物理成績優秀的本科生,獲得者成績必須在班級排名前百分之十。
哈佛大學的教授、校友還有當初在加州大學的學生們,也都為此感到非常惋惜,他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著馮奚喬。在他所任教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竟然為了馮奚喬一個外國人降半旗一天以示默哀。
物理研究屆知名學術雜誌《Physics Today》也為馮奚喬刊登訃告,對他的離開表示非常痛心,雜誌稱馮奚喬是罕見的天才,家人、朋友、同事、物理學界乃至整個世界失去他都是不可彌補的損失。
即使在最美好的年華裡離去,馮奚喬這短暫而精彩的一生也足以讓我們回味和仰望。就像詩句裡寫的那樣「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