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從我們的一年中奪走了春天。」古希臘時,伯利克裡談及陣亡的年輕人時如是說。生命本身沒有貴賤之分,但一個年輕人的離世總是會讓人覺得遺憾,尤其是一個本來有無限可能的年輕人。
物理天才馮奚喬就是這樣一個讓人惋惜的人。他具有驚人的聰明才智和充滿魅力的人格,本來應該具有完美的人生。但就在他的人生最精彩的時候,他卻選擇從法國巴黎的一座高樓上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僅僅三十餘歲的生命,徒留身後無數唏噓。
幸福的童年生活
馮奚喬在1960年10月1日出生於北京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國家級別的總工程師,而母親則是醫院胸外科的主任。富裕、開明、充滿了愛,還有良好的教育,這樣的家庭,可以說是提供了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所有條件。
馮奚喬自幼聰明好學,對世界充滿好奇,2歲半時就學會了水彩畫,七歲時愛上了小提琴。當時學琴並不容易,小提琴曲很難找到,父母為了不剝奪他的愛好,親自為他手抄下一首首練習曲,讓他對著彈奏。這培養了他往後多情浪漫、熱愛生活的性格,小提琴也因此成為他的愛好,伴隨了他的一生。
馮奚喬六歲的時候,家裡又高興地迎來了一個弟弟。父母良好的教育方法讓他和弟弟之間沒有別的家庭裡那些摩擦和矛盾,他還經常和弟弟一起玩,親自去幼兒園接弟弟回家,地震時還把弟弟叫醒逃跑,救了弟弟。父母也深諳「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沒有一味溺愛孩子,而是用心培養兩個孩子的各種能力。可以說,馮奚喬和的童年足夠幸福美滿。
輝煌求學路
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馮奚喬當時還在讀高二,但是因為制度很開放,他也可以報名,成為了第一批參加新高考的考生。馮奚喬認真備考,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的物理系。那一年,馮奚喬才17歲。
高手雲集的北京大學並沒有淹沒馮奚喬身上的光環,馮奚喬依舊名列前茅。他善於思考,對每個學術問題都有自己的深刻理解;他的英語進步得也很快,當時讀完一本英文科幻小說,全書只有6個生詞。平時,馮奚喬還喜歡拉小提琴,別人說他物理學得好,他總要謙虛,但說他小提琴拉得好,他總很高興。
到了大三,他以北大第一的成績通過中美物理研究生考試。美國高校面試時,馮奚喬又順利被哈佛大學錄取,這一年,馮奚喬20歲。如果說北京大學匯聚了全中國的優秀學生,那哈佛大學裡就聚集著全世界的青年才俊,可馮奚喬還是那麼光芒四射。他在知名學刊發表論文,獲得各種學術成就,最終還得到哈佛年度優秀研究生獎。可以說,他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青年之一。
雖然是個天才,馮奚喬並不孤僻。相反,他風趣熱情,是個社交達人。後來他的朋友還回憶道:「每一個接觸過他的人都會被他那的超人的智慧、充沛的精力、無窮的能量和出眾的口才所吸引。」
他也深愛家人,在博士論文首頁上面寫了「獻給我親愛的父母」。後來在導師的推薦下,戴了博士帽的他前往加州大學任教,繼續研究物理學。他不斷攻克世界級別的難題,尤其是在凝聚該理論物理界卓有建樹,發表的論文至今仍被引用,人人都說他是「冉冉升起的新星」。
流星隕落
這是他一生中最燦爛的時候,璀璨的光芒讓人無法不去注意他,崇敬他,甚至是愛慕他。他簡直就是希望的化身,無限可能、無限未來。但也就是在他這樣大放異彩,在所有人以為他會永遠發光發熱,成為下一個錢學森、鄧稼先這樣功勳卓著的大科學家的時候,他卻出乎所有人意料地結束了短暫的一生,如一顆划過天邊的流星,從法國一座高樓上墜落了。
這個時候,馮奚喬才剛剛轉為正教授,才搬進了新房子,很快就要拿到航海執照成為船長了……沒有人願意相信他會就這麼離去。
馮奚喬跳樓身亡的消息傳開後,物理學界都為之遺憾。知名物理雜誌《Physics Today》還專門為他刊了一篇,稱他是一個「罕見的天才」,破例登了他的照片。他所任教的加州大學也為他降下半旗,彰顯他在物理學界作出的卓越貢獻。生榮死哀,他將一直被人懷念。
關於馮奚喬的死因,流言莫衷一是。巴黎警方給出的官方結論是意外死亡,也有人認為他是受了情傷,痛苦難當才跳樓的。熟悉他的親朋好友都否認這個說法,但即使是馮奚喬最親近的那些人也無法說清,他為什麼要如此突然地離開他如此熱愛的世界。
直到現在,馮奚喬的死因仍是謎。但無論如何,他的死都是物理學術界的巨大損失。同樣,對於他的朋友家人們,這樣一個健談愛笑的年輕人離開了,生活的色彩也從此暗淡了。
直到今天,後來的人回顧馮奚喬流星般短暫又輝煌的一生,也不由得驚嘆,他還如此年輕的時候便已取得如此之多的成就,給世界留下了那麼多知識財富,如果馮奚喬活到現在,一定能夠再創新高,為物理學界作出更多不可思議的驚喜發現。
但是人生沒有如果,斯人已逝,馮奚喬如今安然長眠於洛杉磯一個公墓裡,公墓面向太平洋,面向他遙遠的家鄉,北京。
小結:
天才總是不同於普通人的,如果馮奚喬真的是自殺,或許是因為儘管眾星拱月,他內心卻始終覺得孤獨;又或許他太過一帆風順的人生讓他經不起半點變故;又或許,他只是過早地燃盡人生的所有精彩,看透了,看淡了。
馮奚喬這一生的經歷不是普通人能夠模仿的。或許很多人羨慕的也不是他的閃耀,而是他幸福美滿的童年。但無論我們如何成長,成為什麼樣的人,都應該學會好好地接受自己。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