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這個科研部門,一個月投中2篇Science!

2021-01-07 騰訊網

來源 | 募格課堂、中科院金屬所、新華社、材料學網、百度百科

編輯 | 學術君

一個月內連投2篇論文到全球最為頂級科研期刊 Science,而且2篇全部「命中」刊發,是種什麼體驗?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再度發力,獲得了這樣的科研佳績!任文才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於2020年3月完成兩篇論文並投稿至Science,隨後皆被錄用。第一篇於8月7日刊發,第二篇於10月30日刊發。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此次連發2篇Science的中科院金屬研究生所也是人才輩出,往屆所長就是學術圈的知名學者:盧柯院士,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增選為中科院院士,擁有「超音速」科研進程的他,帶領著大家共同奮進。

讓我們首先關注到任文才科研團隊發表的這兩篇Science論文的具體情況(以近日發表文章為優先介紹):

‖ 第一篇:發現空位誘導的二維材料薄膜超快離子傳輸

10月30日,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在線發表了該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在二維材料物性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題目為「CdPS3 nanosheets-based membrane with high proton conductivity enabled by Cd vacancies」。

納米孔道中的離子傳輸對能量存儲和轉換應用至關重要,如質子和鋰離子傳導膜分別是燃料電池和鋰離子電池的關鍵材料。

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任文才、成會明團隊製備出一類由二維過渡金屬磷硫化物(MPX3,其中M = Cd、Mn、Fe、Co、Ni、Zn、Cr等,X = S 或 Se)納米片組裝而成的膜,發現過渡金屬空位使該類薄膜具有超快的離子傳輸性能。

Cd0.85PS3Li0.15H0.15納米片組裝膜及其離子傳輸性能(98%相對溼度)

空位誘導離子快速傳輸為設計與開發高性能離子傳導膜提供了一種新思路。Science 同期發表了Perspective,以「Speeding protons with metal vacancies」為題對該工作進行了介紹。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科學院從0到1原始創新項目、先導項目以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的資助。

‖ 第二篇:發現二維層狀新型材料家族

2020年8月7日,中科院瀋陽金屬所任文才團隊在新型二維材料方面的最新進展,相關成果於8月7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題目為「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of layered two-dimensional MoSi2N4 materials」。

2015年,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任文才、成會明團隊發明了雙金屬基底化學氣相沉積(CVD)方法,製備出了多種不同結構的非層狀二維過渡金屬碳化物晶體,如正交Mo2C、六方WC和立方TaC,並發現超薄Mo2C為二維超導體(Nature Materials, 2015)。然而受表面能約束,富含表面懸鍵的非層狀材料傾向於島狀生長,因此難以得到厚度均一的單層材料。

該團隊最近研究發現,在CVD生長非層狀二維氮化鉬的過程中,引入矽元素可以鈍化其表面懸鍵,從而製備出一種不存在已知母體材料的全新的二維範德華層狀材料MoSi2N4,並獲得了釐米級單層薄膜。

CVD生長二維層狀MoSi2N4

該工作不僅開拓了全新的二維層狀MoSi2N4材料家族,拓展了二維材料的物性和應用,而且開闢了製備全新二維範德華層狀材料的研究方向,為獲得更多新型二維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任文才研究員個人簡介

此次連投中兩篇Science的科研團隊,就是由任文才研究員帶領的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這個課題組。他是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主要從事石墨烯等二維材料的製備及其在光電、儲能、複合材料等領域的應用研究。在Nature Materials等期刊發表SCI論文130多篇,被SCI引用近22,000次,是材料領域高被引學者;獲授權發明專利40餘項(含4項國際專利),2項已產業化。

任文才本碩階段畢業於東北大學材料冶金學院,隨後攻讀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的博士學位,期間獲科學院資助成為中外合培博士生,完成了博士學業。工作進入到了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成為了一名研究員。

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7,2006)、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遼寧省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等獎項,併入選了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盧柯院士及其團隊

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的專家,就是這位盧柯院士。他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8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0歲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41歲成為國際科學界公認的權威刊物《Science》雜誌的首位中國評審編輯,48歲成為中國「萬人計劃」的首批傑出人才6位人選之一。

9月6日,盧柯院士榮獲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的「物質科學獎」,以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盧柯及其研究團隊發現了兩種新型納米結構可以提高銅金屬材料的強度,而不損失其良好的塑性和導電性,在金屬材料強化原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紮根東北的盧柯院士,於2001.07—2012.7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如今作為該所的研究員依舊十分關注當地的振興發展。新華社採訪時他說:「對遼寧來說,全省工業增加值的三分之二來自與材料關係密切的裝備製造、冶金、化工三大行業。我們要促進原創,要補基礎,從整個科學基礎、技術基礎補起,從根上抓起,努力把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建成世界級高水平的研究平臺。」

儘管早早成名,盧柯仍然堅持在一線研究、教學。盧柯認為,科學研究是興趣驅動的學習過程,是一種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藝術,理想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動力。這些年,他都會給每一位畢業生送一本名叫《博士還不夠》的書,告誡學生,從博士到科學家,路還很長。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創建於1953年,1982年,成立中國科學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1999年,原金屬研究所與原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整合,成立新的"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東北高性能材料研究發展基地"。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主要學科方向和研究領域包括納米尺度下超高性能材料的設計與製備、耐苛刻環境超級結構材料、金屬材料失效機理與防護技術、材料製備加工技術、基於計算的材料與工藝設計、新型能源材料與生物材料等。

截至2014年底,金屬研究所共有工作人員1700餘人;共有儀器設備109臺套,總價值達1.26億元;建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聯合)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中心;共有在學研究生715人(其中碩士生302人、博士生413人)。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6/596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4/670

本文來源:募格課堂整合。參考來源:中科院金屬所、新華社、材料學網、百度百科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源。

相關焦點

  • 半個月,中科院金屬所兩篇Science
    10月30日,Science在線發表中科院金屬所在二維材料物性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CdPS3 nanosheets-based membrane with high proton conductivity enabled by Cd vacancies」。
  • 牛人施一公:剛發1篇Nature 又背靠背連發2篇Science!
    其主要執行者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分子機器——剪接體。通過剪接反應,前體信使RNA中數量、長度不等的內含子被剔除,剩下的外顯子按照特異順序連接起來從而形成成熟的信使RNA(mRNA),進一步在核糖體的催化下被翻譯成蛋白質。RNA剪接的化學本質就是前體信使RNA經歷兩步轉酯反應完成剪和接在兩個關鍵步驟,而每一步都需要由剪接體催化完成。
  • 投必得助力3篇SCI論文發表,快來看看有沒有適合你的期刊
    投必得學術的喜報不僅僅是宣傳成功案例,而且更是乾貨滿滿,相信小夥伴們一定能從投必得的喜報中獲取有用信息!文末有投必得新上線的「期刊查詢、影響因子預測」新功能介紹!今天,投必得學術帶領大家回顧一波近期投必得參與潤色發表的SCI論文,這些論文投稿的期刊影響因子不高(1-3分),但論文和成果的質量還是槓槓的!這些期刊主要是生物、醫學、工程技術學科,可以滿足很多研究生、科研人員發表論文的需求。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這些論文和期刊吧!
  • 2020年2月21日Science期刊精華,復旦大學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2020年2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20年2月21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2月21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cell atlas of human thymic development defines T cell repertoire formation」。這些研究人員使用單細胞技術從發育中的胸腺以及兒童和成人的胸腺組織中分離並分析了約20萬個細胞。
  • 2018年6月8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時發表5篇Science!
    與這些來自小鼠的研究結果相一致的是,這些研究人員發現在人類哮喘患者中,PNEC的數量和它們形成的自聚集單元大小都增加了,這可能是這些患者對過敏原作出更強免疫反應的原因。這些研究結果證實儘管PNEC是氣道中一個罕見的細胞群體,但是它們在將氣道中的過敏原信號放大為黏膜2型免疫反應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PNEC通過它們產生的產物GABA刺激氣道上皮粘液產生。
  • Cell子刊iScience到底怎麼樣
    該雜誌將成為一個多學科交叉和開放獲取的同行評閱期刊。iScience於2018年3月首刊,2019年12月份入選SCIE。不到2年的時間即入選SCIE證明了該期刊的運作能力。iScience號稱對標Nature communications和Science Advances,野心不小。
  • 中科院提醒: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恪守科研倫理
    中科院提醒: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恪守科研倫理 「中科院之聲」微信公號 2019-04-30 12:45
  • 中科院就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恪守科研倫理髮出提醒
    中新網4月30日電 日前,中國科學院科研道德委員會就生物醫學研究中有悖於倫理規範的常見問題發出「倫理提醒」,倡導在科研實踐中恪守各類倫理要求,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圖為節律紊亂克隆猴寶寶。文/孫自法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供圖 (圖文無關)科研道德委員會在此次提醒中指出,恪守科研倫理是科研機構的基本社會責任。中科院屬各有關單位是科研倫理工作的第一責任主體,應切實提高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的思想意識,高度重視科研倫理工作,設立倫理委員會並採取有效措施保障其獨立開展倫理審查工作。
  • 中國科研:誠信好轉 倫理堪憂
    2008年,有一個著名的事件,一位年輕的副教授被撤稿8篇,他的大部分成果有些編造了實驗數據,有些竊取了實驗室老師、師兄師姐的成果,被看成是一件很大的學術誠信網絡事件。所以從2008年開始,國家多個部門進行大規模的誠信教育。以後由中國科協組織,每年在人民大會堂和各個學校開展對研究生新生的學術道德教育。我記得那時候我還專門到清華大學,給清華大學研究生新生做過誠信方面的教育。
  • 期刊鑑賞-Cell子刊iScience到底怎麼樣
    該雜誌將成為一個多學科交叉和開放獲取的同行評閱期刊。 iScience於2018年3月首刊,2019年12月份入選SCIE。不到2年的時間即入選SCIE證明了該期刊的運作能力。 iScience號稱對標Nature communications和Science Advances,野心不小。
  • 駱利群院士近年科研成果盤點:4篇Cell,2篇Science等
    本文系統回顧駱利群院士近幾年的重要科研成果,包括4篇Cell,2篇Science, 1篇Nature和 1篇 Nat Protoc。 第一篇:2020 《Cell》 2020年12月17日,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駱利群課題組和Stephen R.
  • 2020年狂發71篇Science,國內科研成果大爆發
    截至2020年8月31日,Science(《科學》)共刊發國內機構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文獻71篇,主要涉及的欄目包括 RESEARCH ARTICLE 、REPORT 、PERSPECTIVE 、TECHNICAL COMMENTS 、LETTERS 以及 WORKING LIFE 等。
  • 斯坦福駱利群院士2年5篇CNS:3篇Cell,1篇Nature和1篇Science
    本文系統回顧駱利群院士近兩年的重要科研成果,包括 3篇Cell,1篇Nature,1篇Science。【主要參考:inature 報導文章】第一篇 2020 《Cell》: "原位"進行蛋白質組學在細胞界面上的分子相互作用介導了單細胞到組織的組裝,並因此控制著多細胞生物的發育和生理。2020年1月16日,史丹福大學駱利群及Alice Y.
  • 11月份內地高校Nature&Science統計!中科院共23篇
    近日,軟科公布了11月份內地高校在Nature& Science的論文數量統計,11月Nature和Science(後文簡寫為N&S)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142篇,其中Nature刊出81篇,Science刊出61篇。
  • 中國科技期刊尷尬境地:一流稿件投國外三四流投國內
    「我們形成了一個怪圈:期刊水平不高造成論文外流,論文外流造成期刊水平下降。」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鄔書林以化學領域為例,中國作者高被引論文佔全球高被引論文比例為30.42%,但中國期刊高被引論文佔比數只有0.37%。  在這次主題為「強化中文科技期刊在國家科技創新戰略中的作用」的會議上,大家為中國優質論文成果外流而憂心忡忡。
  • 再發2篇 Science,TESCAN TOF-SIMS 電鏡質譜聯用系統助力上交大
    >被譽為「東方麻省理工」,又有著「清北復交」美譽之一的上海交通大學,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度,上海交通大學在 Science 上又發表了2篇高質量文章具有該異質結結構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一個標準太陽光光強和60 ℃條件下連續工作1000小時的後,仍然保有初始效率的90%,而且電池的穩態輸出效率通過了國際公認電池評測機構-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光伏技術研究中心的認證。
  • 2020年2月7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2020年2月12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20年2月7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2月7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osquito heat seeking is driven by an ancestral cooling receptor」。在實驗中,這些研究人員敲除了負責產生IR21a受體的蚊子基因。
  • 2020年5月22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三篇Science論文
    這個專家小組還建議,以倫理的方式進行此類研究,需要由世界衛生組織等受人尊敬的機構進行協調和監督。這個專家小組還建議,志願者應從不會出現較嚴重的疾病症狀的低風險群體中挑選,沒有基礎疾病的年輕、健康的成年人是很好的候選者。他們還建議對此類測試的地點進行仔細選擇。
  • 淮安市委黨校講師劉東傑多篇論文涉一稿多投被舉報
    但北青報記者發現,早在2013年8月,就有網友質疑過此事,稱中共淮安市委黨校的劉東傑「一稿11投」,並附有網頁截圖。北青報記者以「政府管理與基層自治協調困境研究」為篇名在中國知網上搜索發現,與上述題目完全相同的文章共10篇,作者皆為劉東傑一人,工作機構多為中國淮安市委黨校科研處;而與「政府管理與基層自治協調困境研究」篇名類似的文章共6篇,5篇作者為劉東傑,另一篇作者為劉東傑和張長立。
  • 編輯部發函關切中國學者,或成我國首篇被撤稿Science論文
    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