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軟科公布了11月份內地高校在Nature& Science的論文數量統計,11月Nature和Science(後文簡寫為N&S)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142篇,其中Nature刊出81篇,Science刊出61篇。中國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含共同通訊作者單位)共發表N&S原創論文10篇,佔比為7%,其中Nature論文5篇,Science論文5篇。
中科院佔據榜首,高校新突破
Nature& Science作為國際上最為知名的兩大綜合性學術期刊,N&S發文數也是比較國家和機構科研產出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今年我國在兩大期刊中,共計發文達157篇,其中中科院以總發文27篇佔據榜首,清華大學以23篇位居第二,北京大學與復旦大學均發布了17篇,位居國內第三,值得一提的是廣州中醫藥大學與山東大學2所高校均為今年首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S發文。且今年除了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以及復旦大學外,上海科技大學,中國科技技術大學以及浙江大學在N&S的發文量也上了「兩位數」,是個不錯的突破。
正確對待「自己」,破「唯論文」
但對比以往,在2018年我國發布在Nature& Science的論文就高達237篇,今年截至11月份,我國發布的文章僅157篇,如此一對比,可以看出我國在高端學術論文方面的成果是有所下滑。在今年8月份,日本文部科學省下屬的研究所發布報告稱,在自然科學領域的論文篇數上,中國已超過美國躍居第一位。該發布可以表明中國在總體學術論文數量方面是佔優的,但論文質量缺較差,需進一步改進。目前我國也在加大力度破除「唯論文」,更加把重心放到論文本身的質量上去。
把控內容,更上一步
Nature& Science每年的投稿接受率也僅8%,N&S發表的論文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學科領域內的最高水平,發文數量減少可以直接代表著我國高端水平的學術研究有所下降,同時也激勵著我們仍需努力,應該在原有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追求數量的同時,也應該把控好質量。近幾年我國在學術水平方面有很大的提升,這是個好的發展趨勢,在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把控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讓學術研究往「對」的方向繼續走!
對於以上內容裡怎麼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