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所高校「上雙」,11月內地高校Nature & Science統計

2020-12-05 澎湃新聞

7所高校「上雙」,11月內地高校Nature & Science統計

2020-12-04 0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專注高等教育績效 軟科 收錄於話題#突破!N&S論文統計11個

本月9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 Science發文

2020年11月,Nature和Science(後文簡寫為N&S)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142篇,其中Nature刊出81篇,Science刊出61篇。中國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含共同通訊作者單位)共發表N&S原創論文10篇,佔比為7%,其中Nature論文5篇,Science論文5篇(統計數據來自Nature和Science期刊官網,僅包含已經刊出的期刊;部分已經接收或在線發表,但尚未刊出的期刊,會在後續統計中計入其刊出日期的月份內)。

這10篇論文來自於9所高校,其中中國科學院大學、浙江大學均發文3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均發文2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5所高校的發文數均為1篇,廣州中醫藥大學、山東大學2所高校均為今年首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S發文。

中科大潘建偉院士團隊今年第4篇N&S論文出爐

11月19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苑震生教授聯合義大利特倫託大學Philipp Hauke教授作為通訊作者發表的文章「Observationof gauge invariance in a 71-site Bose–Hubbard quantum simulator」在Nature刊出,這也是今年潘建偉院士作為通訊作者發表的第4篇N&S文章。

在本篇文章中,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成功模擬了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Schwinger Model),並通過實驗量化了由物質場和規範場組成的多體系統的規範不變性。這一研究成果為利用可控的大尺度量子模擬器來探索基本粒子相互作用提供了突破性參考。

多體系統動力學的探索(Yang et al., 2020, Nature)

復旦大學徐彥輝/陳飛合作團隊發現新的轉錄調控複合物INTAC

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徐彥輝和陳飛作為共同通訊作者發表的文章「Identification ofIntegrator-PP2A complex (INTAC), an RNA polymerase II phosphatase」於11月27日在Science刊出。在本篇文章中,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轉錄調控複合物 INTAC,並對其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進行了解析。作為一種非經典的PP2A全酶,INTAC複合物可以使RNA聚合酶II在絲氨酸-2、-5和-7的羧基末端重複結構域去磷酸化,從而調節轉錄。這一研究首次將PP2A的功能研究擴展到轉錄調控範圍,也為靶向PP2A的藥物開發提出了重要的指導。

INTAC複合物的整體結構(Zheng et al., 2020, Science)

內地高校單年度發文數首超150篇

截至11月30日,中國內地高校今年的N&S總發文數達到了157篇,首度突破了單年度150篇的大關。目前共有62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S發表至少一篇文章。中國科學院大學單月再增3篇發文,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以27篇的總發文數在內地高校中獨居榜首。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均以17篇的總發文數並列全國第3位。本月新增3篇發文後,浙江大學的總發文數達到了11篇,成為內地今年第7所發文數上雙的高校,總發文數排名第8位的上海交通大學距離上雙也僅有一步之遙。

作為國際上最為知名的兩大綜合性學術期刊,Nature和Science旨在發表原創性強、觀點新穎、影響廣泛,並且對整個科學發展具有推動作用的突破性發現。自十九世紀創刊以來,兩大期刊已經發表了摩爾根的「果蠅實驗」、引力透鏡效應、DNA雙螺旋結構、南極臭氧空洞等諸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研成果。由於競爭激烈,所有投稿至這兩大期刊的原創文章中僅有不足8%被接收和發表。因此N&S發表的論文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學科領域內的最高水平,而N&S發文數也是比較國家和機構科研產出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7所高校「上雙」!11月內地高校Nature & Science統計!》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7所高校「上雙」!11月內地高校Nature&Science統計!
    本月9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 Science發文 2020年11月Nature和Science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142篇,其中Nature81篇,Science61篇。
  • 7所高校「上雙」!11月內地高校Nature & Science統計!
    中國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含共同通訊作者單位)共發表N&S原創論文10篇,佔比為7%,其中Nature論文5篇,Science論文5篇(統計數據來自Nature和Science期刊官網,僅包含已經刊出的期刊;部分已經接收或在線發表,但尚未刊出的期刊,會在後續統計中計入其刊出日期的月份內)。
  • 7所高校「上雙」!11月內地高校Nature & Science統計!
    本月9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 Science發文2020年11月,Nature和Science(後文簡寫為N&S)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中國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含共同通訊作者單位)共發表N&S原創論文10篇,佔比為7%,其中Nature論文5篇,Science論文5篇(統計數據來自Nature和Science期刊官網,僅包含已經刊出的期刊;部分已經接受或在線發表,但尚未刊出的期刊,會在後續統計中計入其刊出日期的月份內)。
  • 內地高校單年度發文數首超150篇!11月高校Nature & Science統計
    內地高校單年度發文數首超150篇截至11月30日,中國內地高校今年的N&S總發文數達到了157篇,首度突破了單年度150篇的大關。目前共有62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S發表至少一篇文章。中國科學院大學單月再增3篇發文,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以27篇的總發文數在內地高校中獨居榜首。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均以17篇的總發文數並列全國第3位。
  • 10月內地高校Nature&Science統計!
    本月12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 & Science發文 2020年10月,Nature和Science(後文簡寫為N&S)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171篇,其中Nature刊出92篇,Science
  • 2020年7月內地高校再添17篇Nature & Science發文
    N&S論文統計本月15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 & Science發文2020年7月,Nature和Science(後文簡寫為N&S)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174篇,其中Nature刊出99篇,Science刊出75篇。
  • 11月份內地高校Nature&Science統計!中科院共23篇
    近日,軟科公布了11月份內地高校在Nature& Science的論文數量統計,11月Nature和Science(後文簡寫為N&S)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142篇,其中Nature刊出81篇,Science刊出61篇。
  • 爆發:11月,浙大等9所中國高校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10篇論文!
    2020年11月,Nature和Science刊出原創論文142篇,中國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含共同通訊作者單位)共發表N&S原創論文10篇,佔比為7%。根據軟科的統計,這10篇論文來自於9所高校,其中中國科學院大學、浙江大學均發文3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均發文2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5所高校的發文數均為1篇,廣州中醫藥大學、山東大學2所高校均為今年首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S發文。
  • 同比增加兩成,2020年前三季度內地高校Nature & Science發文數超過...
    同比增加兩成,2020年前三季度內地高校Nature & Science發文數超過130篇 2020-10-04 13: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4月內地高校新增11篇Nature & Science論文,你的母校上榜了嗎?
    一、4所高校今年首次發表Nature & Science論文2020年4月,Nature和Science(後文簡寫為N&S)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127篇,其中Nature刊出81篇,Science刊出46篇。
  • 「雙一流」建設以來,哪些高校發表最多的Nature&Science論文?
    軟科(ID:zuihaodaxue)整合了2012-2019年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含共同通訊作者單位,因此同一文章可能被統計至多所高校的發文中)的發文數據,對各大高校在「雙一流」建設前後的表現進行了對比分析。
  • 最新11月ESI各高校學科數統計出爐!6所高校新進入ESI前1%行列
    11月15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了2019年11月的ESI最新數據。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是目前世界範圍內普遍用以評價高校、學術機構、國家或地區國際學術水平及影響力的重要評價指標工具之一。
  • 中國內地高校ESI最新排名出爐:318所高校上榜!
    )的統計數據,多所高校進入全國進步最快的高校行列!文末有具體操作指南哦~首先讓我們關注到此次高校排名的具體情況:中國內地有學科進入全球前1%的318所高校中(北京協和醫學院計入高校,北京協和醫院計入機構,分開計算),中國科學院大學全球排名66位居第一,清華大學全球排名76居第二,北京大學全球排名80位屈居第三。
  • 中國內地大學ESI排名出爐:318所高校上榜!
    11月24日晚,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原湯森路透)公布了ESI從2010年1月1日到2020年8月31日(共10年8個月)的統計數據。ESI每2個月公布一次,均為上一次數據的基礎上增加2個月的數據,但是每年5月份會去除掉最舊一年的數據。
  • 2012-2019高校Nature和Science論文發文變化,哪些高校發表最多?
    那麼「雙一流」建設以來,哪些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發表最多的N&S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呢?軟科整合了2012-2019年內地高校雙一流」建設以來Nature和Science發文變化,哪些高校發表最多?
  • 15所香港在內地高校招生政策分析
    香港高校在內地本科招生方式分統招和自主招生兩種。其中,2所高校納入統招,13所高校自主招生。整理了香港高校在內地的招生情況,供大家參考。>  香港嶺南大學  香港演藝學院  香港恒生大學  東華學院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  2所高校納入統招,13所高校自主招生  香港高校在內地本科招生方式分統招和自主招生兩種。
  •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新聞—科學網
    在我國內地高校中,到底哪家的化學學科最強?今天,我們就來盤點化學領域的中國內地頂級高校。 整體學科布局 從全國範圍來看,共有69所高校擁有化學學科一級博士點。結合第四輪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全國範圍內化學一級學科獲得「A-」類及以上的高校共有15所。其中,除福州大學外,其他14所均為「雙一流」建設高校。
  • 1月ESI內地高校學科數統計:萬分之一學科數再創新高
    綜合排名內地前一百的高校中,有15所高校新增17個ESI前1%學科,其中山東大學新增地球科學和微生物學兩個學科,華南農業大學新增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和環境科學與生態學 新進入ESI前1%行列的中國高校還有上海科技大學等9所高校。
  • 2018中國高校ESI排名情況統計:看看哪所大學上升了,誰退步了?
    9月29日,青塔整理了中國內地百強高校近一年來共六期ESI數據,從綜合排名、學科排名和篇均引用三個維度一起看看百強高校近一年來的發展情況。近一年,大多數百強高校ESI綜合排名均有一定進步,部分進步國際排名進步明顯。其中國際排名進步名次超過100位的高校有7所,進步位次在50-100位的高校有34所,進步位次在0-50位的高校有52所。此外,另有7所高校國際排名下降。
  • 中科大位列內地高校第二
    11月18日,科睿唯安發布了2020年「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在中國內地上榜科學家中,有621人來自123所高校。從中國內地高校入選數統計來看,清華大學位居首位,達55人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有30人次,位居第二;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各24人次,並列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