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期刊尷尬境地:一流稿件投國外三四流投國內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優秀論文爭相「出國」 中文期刊望「洋」興嘆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一)

  本報記者 陳 磊

  「一流和二流稿件投國外,三流和四流稿件投國內,這是中國學術界的一種現象,也反映了我國科技期刊的尷尬境地。」在近日召開的香山科學會議上,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劉忠範院士的一句話引起與會者的共鳴。

  「我們形成了一個怪圈:期刊水平不高造成論文外流,論文外流造成期刊水平下降。」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鄔書林以化學領域為例,中國作者高被引論文佔全球高被引論文比例為30.42%,但中國期刊高被引論文佔比數只有0.37%。

  在這次主題為「強化中文科技期刊在國家科技創新戰略中的作用」的會議上,大家為中國優質論文成果外流而憂心忡忡。

  中科院院士汪品先認為,我國科學亟待向「深加工」方向轉型,擺脫從源頭到出口「兩頭在外」的外包工處境,這首先要從提高漢語的科學「幣值」、振興中文科技期刊做起。

  發表重大原創成果首選國外

  截至2017年底,我國中文科技期刊 4599種,佔我國科技期刊總量的91%。

  「中文科技期刊總量可觀,但產業規模小,發展滯緩;地域分布廣,但同質化嚴重;學科覆蓋面大,但不適應發展需要;學術指標上升,但對優秀成果的吸引力不大。」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彭斌這樣分析現狀。他舉例,以「大學/學院名稱+學報」命名的綜合高校學報有519種,佔中文科技期刊總數的11.29%,無論是刊名還是內容,都存在同質化問題。

  「此外,中文科技期刊優秀稿源緊張狀況始終未得到緩解。」彭斌透露,據相關統計顯示,2016年,中國學者在全球SCI期刊發文32.24萬餘篇,在中國SCI期刊發文2.24萬餘篇。有30萬篇論文發在國外SCI期刊上,可見中國科技期刊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力整體較弱。

  「目前我國在數量上可稱為科技期刊大國,但遠不能稱為科技期刊強國。」《科學通報》主編高福院士認為,我國中文科技期刊發展與科學研究的進步、服務能力與科技工作者的期待、作用與其應承載的社會責任都不相匹配。

  其實,中文科技期刊也有過輝煌歷史。結晶牛胰島素的全合成、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高溫鐵基超導等以及我國第一個諾貝爾科學獎的論文青蒿素等重大學術成果,都是發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而被世界認可的。

  「但是,近30年來我國重要科研成果基本都是首發於國外期刊。」高福坦承。

  影響因子等評價「魔咒」難破除

  「導致中國優質論文外流的主要原因,在於目前國內科研成果和人才評價過於偏重SCI影響因子。」劉忠範認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學傳播中心任勝利編審舉了一個例子:某研究所計算科研成果績效獎勵,赫然將期刊進行分類並依次折算成論文的得分,位於期刊分類金字塔尖的只有兩份期刊——《科學》和《自然》。

  「很多科研機構的『計分本』明確將一些外國雜誌制定的指數作為依據,這很要命!這不是鼓勵作者向這些雜誌投稿,讓政府背書嗎?」一位科學家告訴記者。

  「寫文章看影響因子,發一篇高影響因子的文章,『傑青』『長江』等各種帽子都來了。有些高校發表一篇CNS論文獎勵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風氣堪憂。」中科院院士歐陽鍾燦認為,看論文價值除影響因子,還要看它的「壽命」,即是否一直在被引用。歐陽鍾燦用他老領導周光召先生的一句話說:「不要單一追求SCI論文和所謂的影響因子及熱門課題,要做出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真正有生命力的科研工作,SCI各種因子中,引用的生命周期是最重要的。」

  一方面,優質論文頻頻投向國外名刊;另一方面,低水平論文紛紛投向國內劣質期刊。「由於評職稱、畢業論文等各種需求,劣質期刊靠收取版面費也活得很好,死不了。」劉忠範說。

  內憂外患下國內期刊如何突圍

  任勝利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近年來,各大國際出版集團紛紛創辦新期刊,搶佔學術資源。「特別是一些大牌期刊社採取『級聯式評審』方式,品牌期刊如果不能錄用,編輯就向稿件作者推薦轉投其下一級子刊,通過逐級『篩選』的方式消化了大量優秀科技論文。有些期刊一年就可以發表2萬多篇文章。」

  為了促進我國科技期刊成長,2015年五部委出臺了《關於準確把握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作用的若干意見》,中科院學部也通過鼓勵院士候選人在中文科技期刊發表論文等措施,提升國內中文科技期刊的影響力。

  在此次會議上,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朱邦芬院士建議,對中文期刊實行分類分級評估和管理,即以學術和服務功能為導向,鼓勵期刊的差異化發展,對不同性質的中文期刊採用不同的評估和管理辦法。

  「關鍵是倡導開放競爭的辦刊機制。」高福認為,要增強期刊出版機構的內生發展動力,同時促進以市場化發展為基礎的資源整合。

  劉忠範透露,此次會議圍繞科技期刊去行政化、加強頂層設計、實行分類管理,降低SCI評估權重、增強科學家責任、借鑑國際一流期刊經驗、促進集約化和數位化發展、加大對優秀中文期刊經費和政策支持等形成相關意見和建議。

  (科技日報北京9月17日電)

相關焦點

  •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中文期刊望「洋」興嘆
    優秀論文爭相「出國」 中文期刊望「洋」興嘆——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一)本報記者 陳 磊「一流和二流稿件投國外,三流和四流稿件投國內,這是中國學術界的一種現象,也反映了我國科技期刊的尷尬境地。彭斌透露,據相關統計顯示,2016年,中國學者在全球SCI期刊發文32.24萬餘篇,在中國SCI期刊發文2.24萬餘篇。有30萬篇論文發在國外SCI期刊上,可見中國科技期刊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力整體較弱。「目前我國在數量上可稱為科技期刊大國,但遠不能稱為科技期刊強國。」
  • 期刊論文投會議算一稿多投嗎_一篇論文既投會議又投期刊 - CSDN
    還有,有些給國內「高水平」英文刊投稿的作者,其目的為了獲得評審意見和英文潤色,在稿件的評審、修改、文字加工等完成之後,看作者校樣時再提出撤稿,理由是「還需要增加一些新的研究結果和討論」、「感覺還不滿意」,等等,最終目的是要把通過「騙改」而得到提高的稿件投到國外的「高級別」期刊發表。
  • 破除「SCI至上」背景下一流科技期刊發展的若干思考
    因此,《若干意見》的印發,必將促使科研評價日益重視國內科技期刊所發論文的價值,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將在未來的科技評獎、職稱晉升、人才評價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將使一部分本打算投往國外SCI期刊的優質稿件回流,轉投至國內的刊物,從而使我國科技期刊優質論文的總量獲得較大的增加。 2.
  • 優秀論文爭相「出國」 中文期刊望「洋」興嘆
    「一流和二流稿件投國外,三流和四流稿件投國內,這是中國學術界的一種現象,也反映了我國科技期刊的尷尬境地。」在近日召開的香山科學會議上,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劉忠範院士的一句話引起與會者的共鳴。  「我們形成了一個怪圈:期刊水平不高造成論文外流,論文外流造成期刊水平下降。」
  • 一稿多投但不發表_arxiv 不違背 一稿多投 - CSDN
    還有,有些給國內「高水平」英文刊投稿的作者,其目的為了獲得評審意見和英文潤色,在稿件的評審、修改、文字加工等完成之後,看作者校樣時再提出撤稿,理由是「還需要增加一些新的研究結果和討論」、「感覺還不滿意」,等等,最終目的是要把通過「騙改」而得到提高的稿件投到國外的「高級別」期刊發表。
  • 學術界為啥不愛投中文期刊?
    1 超9成SCI論文發表在國外期刊問:中國期刊的生存現狀是什麼?引領性的不在中國,這種情況下國外期刊就是最好的選擇。從這個角度看,某些領域的中文期刊沒搞好的客觀原因是,我們的科技發達程度不足以支撐打造一本該領域的一流國際期刊。二是,一部分科研工作者要受到國際同行認可,需要國際舞臺交流學術進展。
  • 中國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
    中國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如下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一、安瑞:對建設植根中國的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的幾點思考因此,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不論是中文刊還是英文刊,我們擁有一批以情懷和堅守默默支持國內期刊發展的科學家,他們一直在努力。植根中國就是我國本土科技期刊得以發展的最大優勢和特色。
  • 「輕鬆閱讀」學術界為啥不愛投中文期刊?
    學術界為啥不愛投中文期刊?引領性的不在中國,這種情況下國外期刊就是最好的選擇。從這個角度看,某些領域的中文期刊沒搞好的客觀原因是,我們的科技發達程度不足以支撐打造一本該領域的一流國際期刊。二是,一部分科研工作者要受到國際同行認可,需要國際舞臺交流學術進展。
  • 中國學術期刊邁向國際一流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近年來,CR的影響因子水平連年穩步提升,2019年CR的影響因子為17.8分,在190種細胞生物學分區的SCI學術期刊中位列第9。據第三方學術服務平臺評估,今年CR的影響因子很大概率會歷史性地突破20,比肩世界一流學刊。CR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眾多國內學科領軍人物的支持。
  • 一篇論文到底能不能同時投多個期刊
    有些作者由於種種原因,導致學科論文很難在短時間內出版,所以他們打算同時提交幾份出版物,以增加稿件的出版概率,提高論文的出版效率,一篇論文能不能投很多期刊呢?它是一篇論文中一個草稿和多篇文章的行為。學術界是命令禁止這種行為的。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一文多頭都會給作者帶來嚴重的後果。
  • 比較好投的醫學科技核心期刊博士畢業發表,審稿發表快的期刊
    發正高評審要求的刊物,比如:刊物要求具有CN刊號的單位正規刊物,或者是學選擇一些專業性的學術期刊,因為專業性的都比較符合評審委員們的口味,根據我這麼多年的經驗,說白了一些評委是馬大哈,根本不懂這些期刊知識。《科學》、《自然》影響因子很高,CPCI收錄中國期刊影響因子都在1.00以下。期刊影響因子愈大,有用信息愈多。作者可根據期刊的影響因子排名決定投稿方向。
  • 比較好投的護理期刊
    對於想要發表護理論文的作者而言,最終目的就是成功發表;但有時候很難選擇到合適的期刊,或者是比較好發的期刊,選擇一本好發的期刊,投稿成功率也會大大提升。那麼,比較好投的護理期刊都有哪些呢?
  • 中國科技期刊的「外患內憂」
    視覺中國供圖  □儘管我國科技期刊和國際論文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但質量提升之路仍任重道遠  □這些撤稿事件逐漸讓科技期刊成為大眾媒體的焦點,其所暴露出來的科研誠信問題,也成為科技期刊界的一大挑戰  □真正優秀的論文、具有發現性的成果並不會因為期刊是「中國」的而被人忽略-  在中國科技界,有個令人頗為尷尬的現象屢屢被提及。
  • 聚焦科協十大事件 ▎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新聞—科學網
    2019年8月,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四部門印發《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並與財政部、中科院、工程院等七部門共同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全面推進科技期刊專業化、數位化、集團化、國際化進程。
  • 一稿多投,都是作者惹的禍?
    他還指出:「近年來一些民間人士自發維護學術規範,揭露了大量一稿多投等學術腐敗現象,這是好事。但也應該注意到,並非所有的一稿多投全部都是作者的惡意行為造成的。至少在我這個案例中,這個學術期刊的用稿程序不規範也是造成一稿兩投的重要原因。該刊在向我要版面費未果、不向我發用稿通知的情況下,刊登了這篇文章。而我改投了其他期刊,看起來好像是我一稿多投,但我一直沒有收到樣刊。
  • 中文論文翻譯成英文論文再投英文期刊算不算一稿多投?
    中文論文已經在國內發表,可又想改為英文論文去投國際會議或者國際期刊。其實這樣的情況也是比較常見的,但也要根據具體的論文的修改情況來看。編譯外國人的論文在國內的中文學術期刊上發表,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而且很多人並沒有取得論文作者的授權,也沒有取得國外那家期刊社的授權。我在小木蟲上搜這個問題時,也得到一個很有趣的答案。
  • 比較好投的護理期刊有哪些
    比較好投的護理期刊 對於想要發表護理論文的作者而言,最終目的就是成功發表;但有時候很難選擇到合適的期刊,或者是比較好發的期刊,選擇一本好發的期刊,投稿成功率也會大大提升。那麼,比較好投的護理期刊都有哪些呢?
  • 走進稿件轉投:誰在向您提供投稿建議?| Transfer Desk轉投服務
    | Transfer Desk轉投服務 微信:https://mp.weixin.qq.com/s/fkAjzFVVQEjV1YLwm8b9fw 作者:Scott Epstein 為了更好地滿足不同作者在投稿各階段的需求,施普林格•自然提供了一項名為Transfer Desk 的轉投服務,希望幫助編輯和作者們更好地將被拒稿的投稿傳遞給更適合它們的期刊。
  •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
    指揮棒往「西」,優秀論文怎能往「東」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二)   本報記者 張蓋倫   「評職稱、畢業、獎勵都要看SCI、EI,國內就這麼幾個期刊,還有各種地方保護主義,還不如直接投國外呢。」
  • 投實與泛鈦客戰略合作 打造「金融科技+內容科技」新模式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泛鈦客最新資訊 > 正文 投實與泛鈦客戰略合作 打造「金融科技+內容科技」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