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為啥不愛投中文期刊?

2020-09-05 瞭望智庫

來看一組數據:

中國SCI論文發表數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發表在國外期刊;

中國期刊的影響因子逐年提高,但很多中文期刊獲差評;

對比國際期刊的「秒回」,一些中文期刊的審稿時間長達9個月;

對比國際期刊全文刊載,不少中文期刊吝嗇地將篇幅限制在8頁;

對比國際期刊的專家審稿,很多中文期刊審稿人將審稿權給了在校生。

學術界不投中文期刊的原因是什麼?

這一老生常談的問題,最近再次出現在某知識問答平臺熱榜。短短兩周,便吸引了180個回答,瀏覽量超過34萬。

中文期刊到底差在哪?面對逐漸邊緣化的態勢,如何摸清定位實現破局?

文 | 卜葉

本文轉載自「中國科學報」官網,原文首發於2020年9月2日,原標題為《超9成SCI論文發在國外!中文期刊到底差在哪?》,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超9成SCI論文發表在國外期刊

問:中國期刊的生存現狀是什麼?

任勝利 《中國科學》雜誌社總編輯:

2019年,中國SCI論文發表數量超過50萬篇,位列世界第二。2000年,中國SCI期刊對中國學者論文的貢獻是41%,到2018年下降到7.4%。也就是說,100篇論文中只有7篇發表在中國期刊上,另93篇都發在國外期刊上。此外,中國的SCI期刊數量也與中國SCI論文發展不匹配,中國期刊越來越滯後於中國論文的發展。9000多種SCI期刊中,中國期刊只有241種。

科研成果不發表在中文期刊上,很難讓廣大中國科研工作者知曉,促進現代化建設無從談起。中文期刊的重要性和發展的急迫性不言而喻。

中文期刊的現狀是小、散、弱,同質化明顯。小即規模小,一本期刊大約發200篇文章;散即分布散,平均每個出版單位只有1.16種期刊;弱即影響力弱,大多出版單位只有一種期刊,很難做大做強。同質化非常嚴重,缺乏學科分布、學術定位的考慮。大學學報中,以大學學院命名的有519種,約佔中文期刊的12%,而大學學報都是綜合性的,很難體現特色。

從影響因子看,中國SCI期刊影響因子的上升幅度遠遠高於國際總平均水平。這是因為影響因子只代表平均論文引用,部分中國期刊為了追求影響因子的提升,大大縮減了刊登論文的總數量,減少分母大小而博取高分。

一般來說,期刊影響因子越來越高,影響力越來越大,因為論文數也在增加,但上述部分中國期刊為了把影響因子做高而不斷減少分母,這種做法是沒有可持續性的。因而,中國期刊的總被引與國際總體差距依然很大。

綜上所述,中國期刊面臨質量不高、評價導嚮導致缺乏優秀稿源、學術定位不夠明晰等核心問題。

問:如何看待「差評」中文期刊的現象?

崔鵬 清華大學副教授:

差評中文期刊可以說是一個普遍現象,很多科技領域優秀科研工作者的頂級成果一般不會考慮投稿到中文期刊。以計算機領域舉例,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學術話語權不在中國,科研工作者發論文實際上希望能夠得到學術共同體的認可。學術共同體是分層次的,有些是引領性的,有些是跟隨性的。引領性的不在中國,這種情況下國外期刊就是最好的選擇。

從這個角度看,某些領域的中文期刊沒搞好的客觀原因是,我們的科技發達程度不足以支撐打造一本該領域的一流國際期刊。

二是,一部分科研工作者要受到國際同行認可,需要國際舞臺交流學術進展。

包雲崗 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

學術發表只是整個科研活動中一個環節,現在都盯著為什麼差評中文期刊這件事,其實大可不必。很多時候整個鏈條尚未完全運轉起來的情況下,僅僅看一個環節未免偏頗,因此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推到中文期刊上。

計算機領域,很多頂級會議獲得認可,一定程度是因為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源頭就在會議上,或者來自某一個期刊,學術界與期刊、會議的互動經形成正向循環。如果哪一天中國的需求走在世界前沿,又能夠在國內找到技術方案,那這些技術來自哪裡,哪裡就會形成新的輿論陣地。

問:絕大部分優秀論文流向國外,中國是否是學術全球化的受害者?

崔鵬 清華大學副教授:

學術全球化,中國到底是受益者還是受害者,學術界一直在討論。國際期刊向中國開放,是把中國學者逼到國際舞臺,逼到國際學術圈,中國是受益者而不是受害者。假如現在貿然禁止所有論文發表到國外,那就是變相加速了外界對中國的學術封鎖。

2 定位不清是中文期刊發展的攔路虎

問:如何解決部分中國辦的英文期刊,既不受中文期刊的待見,在國際上競爭也很尷尬的問題?

王靜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副教授:

定位不清晰是影響中文期刊發展的關鍵。語言是中文期刊國際化傳播的劣勢,大多數歐美一流學者是不懂中文的。在這種情況下,中文期刊的讀者群體就被限制在中國。那麼就必須考慮,中國的讀者群體需要什麼。如果不想清楚這個問題,找不準市場定位,片面辦中文期刊的英文版,是無法提升中文期刊的國際影響力的。

高志鵬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

儘管可能95%的中文期刊很差,還有5%的中文期刊比較好,比如計算機學報、軟體學報、自動化學報、通信學報等,從我們學校的角度來看還是認可的。

李季萌 愛思唯爾學術期刊部出版人:

中文期刊應該向期刊集群發展成熟的出版商學習經驗,比如期刊定位。一本好的期刊首先需要做完善的市場需求分析,同時精準定位,不一定所有的期刊都要以發展成頂級期刊為目標。成功的期刊離不開一個盡職的、活躍的編輯團隊。另外,要有強大的內容推廣平臺來增加可見性,同時在期刊發展過程中不斷提升用戶體驗。

李浥東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

中文期刊到底服務於國內學術界的哪些人呢?如果一開始就把中文科技期刊跟國際頂刊相比,那是不現實的。所有的期刊,都是隨著研究成果而來。國內絕大多數前沿研究成果的學者都是英文體系培養出來的,幾乎無一例外。讓學者再去花時間,寫一個很好的中文文章,這是對科技資源的浪費。所以中文期刊的定位最重要。只有定位精準,服務好目標人群,中文期刊才有可能提升影響力。

問:有的中文期刊審稿需要9個月,如何破解?

鹿澤光 中科國鼎數據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副研究員:

計算機領域的中文期刊編輯很難找,基本上CCF的15本會刊全都缺編輯。

李季萌 愛思唯爾學術期刊部出版人:

愛思唯爾的計算機期刊集群在亞洲有700多個編輯,這個數量顯然無法滿足目前的需要。所以這也說明我們需更加緊密地跟亞洲科研工作者聯繫起來。目前,亞太學者在期刊出版中的話語權還是不夠強,所以我們也是想跟學術界一起探討,怎麼增加亞洲學者在期刊領域的話語權。

任勝利 《中國科學》雜誌社總編輯:

國際上有像Nature、Science、Cell這樣有專職編輯的高端期刊,但更多的還是Springer—Nature、Elsevier等大型出版社主辦的以編委會力量為主的學術期刊,充分依靠編委初篩稿件或邀請審稿人等辦法解決審稿這一難題。對中文期刊來說,我覺得也要充分發揮編委會的作用,發揮專家辦刊的優勢。

問:中文期刊收版權費,因而限制了版面。一般投稿到中文期刊的論文不能超過8頁,導致很多論文虎頭蛇尾,是這樣嗎?

任勝利 《中國科學》雜誌社總編輯:

這種情況確實存在。實際上,對論文篇幅和參考文獻的限制也是部分期刊編輯的人為規定。有關期刊總頁數也是可以彈性的,在上報期刊主管部門和郵局發行時可適當放寬某一期的頁數,出版時儘量不超過上報的頁數就可以。

問:中文期刊發展空間有多大?

任勝利 《中國科學》雜誌社總編輯:

2019年我們曾做過問卷調查,從反饋發現,94%的科研工作者認為需要中文期刊,同時對中文期刊的未來表示憂慮。如果認為中文期刊做得不好,差評中文期刊,那麼科研工作者的投稿意願就會降低,造成惡性循環。但是,95%的科研工作者願意為中文期刊做貢獻,就是說中文期刊還是有潛力,可以發展好的。

李季萌 愛思唯爾學術期刊部出版人:

計算機領域出版量位居前四的出版商,IEEE、 Springer-Nature、ACM和愛思唯爾論文數量加在一起,也只佔了整個英文學術論文市場的1/3,其他2/3由其他出版商或出版形式佔據。從這個角度看,計算機領域並不是一個壟斷的出版市場,反而是一個百花齊放,極具活力的市場,中文期刊仍有很多機會。

3 抓住本土學者以破局

問:中文期刊如何把學術界拉回來,建立學術聲譽?

鄔明權 中科院遙感所副研究員:

從用戶的角度來說,學者不去發中文期刊,首先是因為指揮棒的原因,學生畢業要求發SCI,所以所有人都去發SCI,而不是去發中文期刊。學術界不發中文期刊,不是因為中文期刊不好,而是因為指揮棒的原因。

羅訓 天津理工大學教授:

一個期刊的水平跟一個期刊的學術志願者水平直接相關,但是學術志願者精神現在在國內學術圈是欠缺的。有的導師會把期刊論文交給學生去審,是因為他們覺得審稿浪費時間。在某種程度上,這也導致審稿質量難以保證。

而事實上,學術的互相評議,前人不傳幫帶,後人的學術水平就很難提升。前人不對期刊把關,誰又能當好期刊的守門人呢?

李季萌 愛思唯爾學術期刊部出版人:

中國學者一年發表很多文章,發表一篇文章背後有很多學者和出版從業者的參與和支持。要保持科研平衡,就需要大量學者貢獻時間、精力。從這一點來講,對比發表論文的數量,亞洲學者的貢獻程度還明顯不夠。

王靜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副教授:

ACM、IEEE會議辦得好,就是抓住了學術共同體。中文期刊如果想要辦好,辦成頂級,一定要抓住本土學者,發動一群學術志願者來審稿這一點很重要。

問:具體如何操作?

任勝利 《中國科學》雜誌社總編輯:

應該說中文期刊在學術成果交流和人才培養中是十分重要的。很多中文期刊的作者以研究生為主,也有期刊編輯或編委調侃中文期刊就是研究生的「作業本」,也就是說研究生最初的幾篇文章都是通過審稿人的審稿、把關後在中文期刊發表的。這個過程對於提升學生對研究的認識、提高學生的研究素養是很有幫助的。所謂的研究能力培養,寫文章和修改文章應該是最好的培養方式之一。

建議青年科學家更多、更早地參與到中文期刊的建設中,如建立青年編委會或青年審稿人制度,讓年輕有為的學者先參與進來,做期刊的審稿工作,提升中文期刊的學術質量和影響力,以獲得廣大科研人員和學生的認可。

崔鵬 清華大學副教授:

每年有大量優秀年輕學者從海外學成歸來,這對中國科技期刊發展是利好的。希望在後續科技期刊發展和建設方面,能夠更大程度引入學術共同體的力量,共同呼籲國家做相應的政策調整,更好地運營學術共同體。

相關焦點

  • 「輕鬆閱讀」學術界為啥不愛投中文期刊?
    學術界為啥不愛投中文期刊?學術界不投中文期刊的原因是什麼?這一老生常談的問題,最近再次出現在某知識問答平臺熱榜。短短兩周,便吸引了180個回答,瀏覽量超過34萬。中文期刊到底差在哪?面對逐漸邊緣化的態勢,如何摸清定位實現破局?
  •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中文期刊望「洋」興嘆
    優秀論文爭相「出國」 中文期刊望「洋」興嘆——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一)本報記者 陳 磊「一流和二流稿件投國外,三流和四流稿件投國內,這是中國學術界的一種現象,也反映了我國科技期刊的尷尬境地。「我們形成了一個怪圈:期刊水平不高造成論文外流,論文外流造成期刊水平下降。」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鄔書林以化學領域為例,中國作者高被引論文佔全球高被引論文比例為30.42%,但中國期刊高被引論文佔比數只有0.37%。
  • 中國科技期刊尷尬境地:一流稿件投國外三四流投國內
    優秀論文爭相「出國」 中文期刊望「洋」興嘆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一)  本報記者 陳 磊  「一流和二流稿件投國外,三流和四流稿件投國內,這是中國學術界的一種現象,也反映了我國科技期刊的尷尬境地。」
  • 中文論文翻譯成英文論文再投英文期刊算不算一稿多投?
    很多問題都是我始料未及的,比如這條:「中文論文翻譯成英文論文再投英文期刊算不算一稿多投?」這個問題問的人非常多,很多人都有疑惑或者是內心有不安。因為近年來爆出的很多學術不端的事情讓大家都人心惶惶。中文論文已經在國內發表,可又想改為英文論文去投國際會議或者國際期刊。其實這樣的情況也是比較常見的,但也要根據具體的論文的修改情況來看。
  • 【權威】學術界的大動作!中文期刊排名來了!
    2019年4月,CCF決定啟動《CCF推薦中文科技期刊目錄》遴選工作。本次遴選的原則是:把握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等不同類型科技期刊的功能,充分發揮CCF的學術公信力和影響力,按照領域學科特色、發展目標,引導國內科技期刊堅持以價值導向辦刊、引導期刊專注提升學術水平、引導優秀科研成果在高質量中文期刊首發。
  • 優秀論文爭相「出國」 中文期刊望「洋」興嘆
    「一流和二流稿件投國外,三流和四流稿件投國內,這是中國學術界的一種現象,也反映了我國科技期刊的尷尬境地。」在近日召開的香山科學會議上,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劉忠範院士的一句話引起與會者的共鳴。  「我們形成了一個怪圈:期刊水平不高造成論文外流,論文外流造成期刊水平下降。」
  • 中文核心期刊劃分標準有哪些?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是學術界對某類期刊的定義,屬於期刊等級的劃分類別。這種期刊的面向對象是中文學術期刊。是根據期刊影響因子等諸多因素所劃分的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是北京大學圖書館聯合眾多學術界權威專家鑑定,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同。
  • 中文期刊到底差在哪
    學術界不投中文期刊的原因是什麼?這一老生常談的問題,最近再次出現在某知識問答平臺熱榜。短短兩周,便吸引了180個回答,瀏覽量超過34萬。中文期刊到底差在哪?面對逐漸邊緣化的態勢,如何摸清定位實現破局?定位不清是中文期刊發展的攔路虎問:如何解決部分國內辦的英文期刊,既不受中文期刊的待見,在國際上競爭也很尷尬的問題?王靜遠(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副教授):定位不清晰是影響中文期刊發展的關鍵。
  • 中文期刊到底差在哪?
    學術界不投中文期刊的原因是什麼?這一老生常談的問題,最近再次出現在某知識問答平臺熱榜。短短兩周,便吸引了180個回答,瀏覽量超過34萬。中文期刊到底差在哪?定位不清是中文期刊發展的攔路虎問:如何解決部分中國辦的英文期刊,既不受中文期刊的待見,在國際上競爭也很尷尬的問題?
  • 論文寫好了,但投什麼期刊呢?學術期刊SCI、EI、C刊…到底是什麼?
    SCI所收錄期刊的內容主要涉及農業、生物學、環境科學、工程技術、應用科學、醫學與生命科學、物理學、化學等基礎科學研究領域,選用刊物來源於40多個國家,50多種文字。其中以生命科學及醫學、化學、物理所佔比例最大,收錄範圍是當年國際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現出獨特的科學參考價值,在學術界佔有重要地位。
  • 學術期刊平臺:助力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守正出新
    、迎接挑戰、探索新的發展對策,這其中國際中文教育學術界理應走在前面,而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成果需要藉助學術期刊來呈現。建設學術期刊平臺,即包括支持本專業期刊提質增效、與國內外高水平學報合作設置「國際中文教育專欄」、鼓勵有條件的社會機構創辦「學術文摘」「學術通訊」等具有「集萃」「廣播」功能的新刊,為優秀的國際中文教育研究成果提供更多發表、交流和推廣的機會。我們建議,不妨先從學術期刊平臺建設有哪些益處和是否可行兩個方面展開討論,有助於理解為國際中文教育提供助力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性。
  • 頂尖論文為何不會選擇投中文期刊?不僅顯得不專業而且會被埋沒!
    並且強調了非「三高論文」不與報銷,這樣也會降低中國SCI論文的撤稿率,畢竟三高論文不僅難發表,而且會獲得來自全球科研人員的審核!一份來自世界頂級期刊《nature》的數據,截止2017年中國發表論文佔全球比例8.2%,而撤稿數量佔比卻高達24.2%。
  • 中文學術界知名「奇葩論文」賞析
    中文二次元彈幕界有詩云: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 機制難尋,腸道菌群。 可謂一語道盡了中國當代民科的「基本學術路徑」。
  • 一篇論文到底能不能同時投多個期刊
    有些作者由於種種原因,導致學科論文很難在短時間內出版,所以他們打算同時提交幾份出版物,以增加稿件的出版概率,提高論文的出版效率,一篇論文能不能投很多期刊呢?它是一篇論文中一個草稿和多篇文章的行為。學術界是命令禁止這種行為的。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一文多頭都會給作者帶來嚴重的後果。
  • 為啥中國9成SCI論文發在國外?
    學術界不投中文期刊的原因是什麼?定位不清是中文期刊發展的攔路虎問:如何解決部分國內辦的英文期刊,既不受中文期刊的待見,在國際上競爭也很尷尬的問題?王靜遠(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副教授):定位不清晰是影響中文期刊發展的關鍵。語言是中文期刊國際化傳播的劣勢,大多數歐美一流學者是不懂中文的。
  • 中山大學被曝列中文學術期刊黑名單
    通知並未明確黑名單作用,只是在重要核心期刊的認定原則中提及,被CSSCI(含擴展版、集刊)收錄的重要期刊都為重要核心期刊,但列入黑名單期刊的除外。  CSSCI全名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用來檢索中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論文收錄和文獻被引用情況。目前收錄包括法學、管理學、經濟學、歷史學、政治學等在內的25大類的500多種學術期刊。
  • 期刊論文投會議算一稿多投嗎_一篇論文既投會議又投期刊 - CSDN
    還有,有些給國內「高水平」英文刊投稿的作者,其目的為了獲得評審意見和英文潤色,在稿件的評審、修改、文字加工等完成之後,看作者校樣時再提出撤稿,理由是「還需要增加一些新的研究結果和討論」、「感覺還不滿意」,等等,最終目的是要把通過「騙改」而得到提高的稿件投到國外的「高級別」期刊發表。
  • 我校學報(社科版)入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
    本網訊 日前,我校學報(社科版)入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七版「農業經濟類」核心期刊,即著名的「北大版核心期刊」。  此次入選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核心期刊,是我校學報(社科版)影響力再次得到國家權威機構肯定的標誌;是繼2008年入選CSSCI期刊、2014年入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後,我校學報(社科版)取得的又一質量飛躍。
  • 國內三大常見核心期刊體系簡介——CSSCI、CSCD與中文核心期刊
    目前國內有7大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遴選體系:(1)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來源期刊」;(2)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3)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4)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又稱「中國科技核心期刊」);(5)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
  • 關於EI核心期刊論文發表的相關知識
    EI在全球的學術界、工程界、信息界中享有盛譽,是科技界共同認可的重要檢索工具。1992年,EI公司開始收錄中國期刊。EI每月出版1期,文摘1.3萬至1.4萬條。資料庫每年新增500000條工程類文獻,數據來自5100種工程類期刊、會議論文和技術報告,原始文獻來自40餘個國家,涉及的語言多達39種,其中3600種有文摘。年報導文獻量16萬餘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