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中國9成SCI論文發在國外?

2020-12-05 深圳共青團

來看一組數據:

中國SCI論文發表數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發表在國外期刊;對比國際期刊的「秒回」,一些中文期刊的審稿時間長達9個月;對比國際期刊全文刊載,不少中文期刊吝嗇地將篇幅限制在8頁;……

學術界不投中文期刊的原因是什麼?

這一老生常談的問題,最近再次出現在某知識問答平臺熱榜。短短兩周,便吸引了180個回答,瀏覽量超過34萬。

中文期刊到底差距在哪兒?如何摸清定位實現破局?

近日,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CCF YOCSEF)邀請科技界、出版界專家,就此問題展開討論。

超9成SCI論文發表在國外期刊

問:中國期刊的生存現狀是什麼?

任勝利(《中國科學》雜誌社總編輯):2019年,中國SCI論文發表數量超過50萬篇,位列世界第二。2000年,中國SCI期刊對中國學者論文的貢獻是41%,到2018年下降到7.4%。也就是說,100篇論文中只有7篇發表在中國期刊上,另93篇都發在國外期刊上。此外,中國的SCI期刊數量也與中國SCI論文發展不匹配,中國期刊越來越滯後於中國論文的發展。9000多種SCI期刊中,中國期刊只有241種。

中文期刊的重要性和發展的急迫性不言而喻,但中文期刊的現狀是小、散、弱,同質化明顯。小即規模小,一本期刊大約發200篇文章;散即分布散,平均每個出版單位只有1.16種期刊;弱即影響力弱,大多出版單位只有一種期刊,很難做大做強。同質化嚴重,缺乏學科分布、學術定位的考慮。大學學報中,以大學學院命名的有519種,約佔中文期刊的12%,而大學學報都是綜合性的,很難體現特色。

綜上所述,中國期刊面臨質量不高、評價導嚮導致缺乏優秀稿源、學術定位不夠明晰等核心問題,尤其是中文期刊。

問:如何看待「差評」中文期刊的現象?

崔鵬(清華大學副教授):差評中文期刊可以說是一個普遍現象,很多科技領域優秀科研工作者的頂級成果一般不會考慮投稿到中文期刊。以計算機領域舉例,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學術話語權不在中國科研工作者發論文實際上希望能夠得到學術共同體的認可。學術共同體是分層次的,有些是引領性的,有些是跟隨性的。引領性的不在中國,這種情況下國外期刊就是最好的選擇。

從這個角度看,某些領域的中文期刊沒搞好的客觀原因是,我們的科技發達程度不足以支撐打造一本該領域的一流國際期刊。

二是,一部分科研工作者要受到國際同行認可,需要國際舞臺交流學術進展。

包雲崗(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學術發表只是整個科研活動中一個環節,現在都盯著為什麼差評中文期刊這件事,其實大可不必。很多時候整個鏈條尚未完全運轉起來的情況下,僅僅看一個環節未免偏頗,因此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推到中文期刊上。

計算機領域,很多頂級會議獲得認可,一定程度是因為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源頭就在會議上,或者來自某一個期刊,學術界與期刊、會議的互動經形成正向循環。如果哪一天中國的需求走在世界前沿,又能夠在國內找到技術方案,那這些技術來自哪裡,哪裡就會形成新的輿論陣地。

問:絕大部分優秀論文流向國外,中國是否是學術全球化的受害者?

崔鵬:學術全球化,中國到底是受益者還是受害者,學術界一直在討論國際期刊向中國開放,是把中國學者逼到國際舞臺,逼到國際學術圈,中國是受益者而不是受害者。假如現在貿然禁止所有論文發表到國外,那就是變相加速了外界對中國的學術封鎖。

定位不清是中文期刊發展的攔路虎

問:如何解決部分國內辦的英文期刊,既不受中文期刊的待見,在國際上競爭也很尷尬的問題?

王靜遠(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副教授):定位不清晰是影響中文期刊發展的關鍵。語言是中文期刊國際化傳播的劣勢,大多數歐美一流學者是不懂中文的。在這種情況下,中文期刊的讀者群體就被限制在中國。那麼就必須考慮,中國的讀者群體需要什麼。如果不想清楚這個問題,找不準市場定位,片面辦中文期刊的英文版,是無法提升中文期刊的國際影響力的。

問:有的中文期刊審稿需要9個月,如何破解?

鹿澤光(中科國鼎數據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副研究員):計算機領域的中文期刊編輯很難找,基本上CCF的15本會刊全都缺編輯。

李季萌(愛思唯爾學術期刊部出版人):愛思唯爾的計算機期刊集群在亞洲有700多個編輯,這個數量顯然無法滿足目前的需要。所以這也說明我們需更加緊密地跟亞洲科研工作者聯繫起來。目前,亞太學者在期刊出版中的話語權還是不夠強,所以我們也是想跟學術界一起探討,怎麼增加亞洲學者在期刊領域的話語權。

任勝利:國際上有像Nature、Science、Cell這樣有專職編輯的高端期刊,但更多的還是Springer—Nature、Elsevier等大型出版社主辦的以編委會力量為主的學術期刊,充分依靠編委初篩稿件或邀請審稿人等辦法解決審稿這一難題。對中文期刊來說,我覺得也要充分發揮編委會的作用,發揮專家辦刊的優勢。

問:中文期刊收版權費,因而限制了版面。一般投稿到中文期刊的論文不能超過8頁,導致很多論文虎頭蛇尾,是這樣嗎?

任勝利:這種情況確實存在。實際上,對論文篇幅和參考文獻的限制也是部分期刊編輯的人為規定。有關期刊總頁數也是可以彈性的,在上報期刊主管部門和郵局發行時可適當放寬某一期的頁數,出版時儘量不超過上報的頁數就可以。

問:中文期刊發展空間有多大?

任勝利:2019年我們曾做過問卷調查,從反饋發現,94%的科研工作者認為需要中文期刊,同時對中文期刊的未來表示憂慮。如果認為中文期刊做得不好,差評中文期刊,那麼科研工作者的投稿意願就會降低,造成惡性循環。但是,95%的科研工作者願意為中文期刊做貢獻,就是說中文期刊還是有潛力,可以發展好的。

抓住本土學者以破局

問:中文期刊如何把學術界拉回來,建立學術聲譽?

鄔明權(中科院遙感所副研究員):從用戶的角度來說,學者不去發中文期刊,首先是因為指揮棒的原因,學生畢業要求發SCI,所以所有人都去發SCI,而不是去發中文期刊。學術界不發中文期刊,不是因為中文期刊不好,而是因為指揮棒的原因。

羅訓(天津理工大學教授):一個期刊的水平跟一個期刊的學術志願者水平直接相關,但是學術志願者精神現在在國內學術圈是欠缺的。

事實上,學術的互相評議,前人不傳幫帶,後人的學術水平就很難提升。前人不對期刊把關,誰又能當好期刊的守門人呢?

王靜遠:ACM、IEEE會議辦得好,就是抓住了學術共同體。中文期刊如果想要辦好,辦成頂級,一定要抓住本土學者,發動一群學術志願者來審稿這一點很重要。

問:具體如何操作?

任勝利:應該說中文期刊在學術成果交流和人才培養中是十分重要的。很多中文期刊的作者以研究生為主,也有期刊編輯或編委調侃中文期刊就是研究生的「作業本」,也就是說研究生最初的幾篇文章都是通過審稿人的審稿、把關後在中文期刊發表的。這個過程對於提升學生對研究的認識、提高學生的研究素養是很有幫助的。所謂的研究能力培養,寫文章和修改文章應該是最好的培養方式之一。

建議青年科學家更多、更早地參與到中文期刊的建設中,如建立青年編委會或青年審稿人制度,讓年輕有為的學者先參與進來,做期刊的審稿工作,提升中文期刊的學術質量和影響力,以獲得廣大科研人員和學生的認可。

崔鵬:每年有大量優秀年輕學者從海外學成歸來,這對中國科技期刊發展是利好的。希望在後續科技期刊發展和建設方面,能夠更大程度引入學術共同體的力量,共同呼籲國家做相應的政策調整,更好地運營學術共同體。

編輯:陳顯琳

核校:郭小花

來源:摘編自中國科學報官網、瞭望智庫、共青團中央等

原標題:超9成SCI論文發在國外!中文期刊到底差在哪、作者:卜葉

相關焦點

  • 超9成SCI論文發在國外!中文期刊到底差在哪?
    超9成SCI論文發表在國外期刊問:中國期刊的生存現狀是什麼?2000年,中國SCI期刊對中國學者論文的貢獻是41%,到2018年下降到7.4%。也就是說,100篇論文中只有7篇發表在中國期刊上,另93篇都發在國外期刊上。
  • 超9成SCI論文發在國外!中文期刊到底差在哪
    ·中國SCI論文發表數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發表在國外期刊;·中國期刊的影響因子逐年提高,但很多中文期刊評價不高;·對比國際期刊的「秒回」,一些中文期刊的審稿時間長達9個月;·對比國際期刊全文刊載,不少中文期刊吝嗇地將篇幅限制在8頁;
  • 英文不行怎麼發sci論文
    發sci論文,要匹配sci期刊。大多數sci期刊的語言要求是英文,這讓英文不行的作者很是困惱,擔心自己寫作的sci論文會因自己的英文不行而無法發表。那麼,英文不行怎麼發sci論文?對我國作者來說,英文不行是發sci論文路上的絆腳石,解決不了英文語言問題,就無法保證文章的質量,成功發表就變得非常渺茫。而解決英文不行的方法,一是可以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但這個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來不及;二是找英文好的人來翻譯潤色,比如有過發表sci論文經驗且英文水平高的人。簡單地說,就是自己英文不行,找英文行的人來做。
  • sci期刊可以快速發論文嗎
    sci期刊可以快速發論文嗎?當然可以。一個領域的sci期刊,都不止一本,每本sci期刊都有其既定的發行周期和排刊要求,只要投稿發表的論文水平與投稿的sci期刊要求一致,就能夠比較順利的安排發表,否則會耽誤不少的時間。
  • 雙非院校讀研,有幸發了二區SCI論文,不讀博如何利用論文優勢?
    小西上午看到一個碩士生留下的疑惑:在雙非學校讀研期間有幸發了一篇二區的SCI論文,如果不準備去讀博的情況下,該如何去利用論文的優勢?不清楚這位學生所在的具體學科或研究方向是什麼,也沒有說清楚是中科院sci分區(指定閾值劃分)或是JCR分區(Q4均分)?
  • sci是什麼級別的論文
    sci是什麼級別的論文?sci論文是國際學術界的頂尖論文。你說你的學術水平在某一領域達到國際水平,卻沒有sci論文來證明,是缺少說服力的,是很難得到學術界圈內人士認可的。足見,sci論文地位之高。其中,國內核心論文,就是常說的北大核心論文、南大核心論文、科技核心論文。國際核心論文,常見的就是sci論文。可以說,sci論文的級別比國內核心還要高。當然這並不代表,國內所有的科研機構,對sci論文認可度比國內核心高。但在國際舞臺上,國內核心論文,是不被認可的。sci論文它可以代表本專業在全球的最先進技術以及發展趨勢。
  • 九成SCI論文「出逃」國外 中科報:中國期刊亟待逆風翻盤
    來源:澎湃新聞中國科學報9月16日消息,中國SCI論文發表數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發表在國外期刊;中國期刊的影響因子逐年提高,但很多中國期刊評價不高;對比國際期刊的「秒回」,一些中國期刊的審稿時間長達9個月……面對中國期刊在國內研究界逐漸邊緣化的態勢,如何摸清定位實現破局?
  • 九成SCI論文「出逃」國外,中科報:中國期刊亟待逆風翻盤
    中國科學報9月16日消息,中國SCI論文發表數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發表在國外期刊;中國期刊的影響因子逐年提高,但很多中國期刊評價不高;對比國際期刊的「秒回」,一些中國期刊的審稿時間長達9個月……面對中國期刊在國內研究界逐漸邊緣化的態勢,如何摸清定位實現破局?
  • 如何搜索sci一區論文
    發表一篇論文,哪怕是一篇普刊,對於選題的創新性也是有要求的,更別說檔次很高的sci一區論文。所以,在定sci一區論文選題或者日常閱讀研究領域發展狀態文獻時,免不了要搜索sci一區論文。那麼,如何搜索sci一區論文?
  • sci論文審稿一般多久
    sci論文要想成功發表,就必須過審稿這一關。審稿備受sci期刊重視,自然要花費一定的時間辦理嚴格規範的審稿程序。那麼,sci論文審稿一般多久?sci論文審稿要經過初審、審稿人審核、修改/拒稿、返修審核、最終決定幾個步驟。
  • 發表sci論文必須全部是英語嗎
    發表sci論文必須全部是英語嗎?不是。發表sci論文經常遇到英語的要求,甚至很多作者因為英語水平不夠高,影響了sci論文發表。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sci期刊要求英語,但不是所有的sci期刊都要求英語。sci中收錄的期刊來自很多個國家,包含很多本期刊,每本期刊都有各自相應的要求。
  • SCI論文多久能發出來-英輯編輯
    SCI論文的價值與類型是什麼?sci論文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先來說說sci論文的類型,sci論文一把可以分為綜述性文章、實驗型文章、報告型文章和信件形式的文章幾個類型,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文章類型進行寫作,sci論文的價值想必大家一定有所耳聞,sci論文是被sci檢索的頂尖學術論文,sci論文通常代表著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與發展方向
  • 為什麼要發表sci論文,有多難
    sci論文是國際核心論文,隨著學術國際化的發展,發表sci論文成為一項常見的要求。但sci論文發表,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但依舊有那麼多人努力著、爭搶著要發表,肯定是有原因所在。那麼,為什麼要發表sci論文,有多難?
  • sci論文如何分區和影響因子
    發表sci論文有一定的用途時,比如評獎、評職稱等,要滿足相應的評審標準要求,否則會導致發表的sci論文達不到目的。在提出的評審標準要求中,不少人對分區和影響因子一頭霧水,鬧不懂它們怎麼來的。本文就回答下關於sci論文如何分區和影響因子的問題。
  • SCI論文查重是SCI論文發表前必須的一個環節
    Sci論文查重是sci論文發表前必須的一個環節,主要是為了確保論文的原創性、新穎性是否達到刊登標準,同時也是為了防止有抄襲的行為出現。那sci期刊哪個階段查重呢?下面學術顧問給大家介紹介紹。sci期刊查重都是在作者將sci論文提交給雜誌社後,雜誌社會對sci論文進行三審,三個審分為:初審、覆審和終審。Sci論文查重是在初審階段進行的,往往是將sci查重放在初審的第一位。只有sci論文查重率符合投稿要求後,才會進行接下來的審稿流程。
  • 一篇sci論文可以有幾個第一作者
    sci論文在學術界很有地位,成為sci論文的作者,尤其是第一作者,是一項極大的榮譽。但查閱sci文獻後發現,第一作者人數並不一樣,反而讓我們很困惑,不知道安排幾個第一作者是好。那麼,一篇sci論文可以有幾個第一作者?
  • sci論文比較好的翻譯方法
    發表sci論文,要匹配合適的sci期刊。而sci期刊目錄中,英文期刊最多,即我國學者發表sci論文,往往是先寫中文,再翻譯成英文,這需要作者掌握一些比較好的翻譯方法。對於我國學者來說,sci論文比較好的翻譯方法是增(減)譯法、正(反)譯法、轉換法。
  • 顏寧又Nature上發了兩篇論文,為啥沒有評上中科院院士
    從顏寧離開中國,到現在有很多人為顏寧沒有拿到中科院院士感到忿忿不平。如今,顏寧又在國外頂級期刊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如此高的學術成就,為啥評不上中科院院士呢?二、論文有價值,不代表就是萬能的論文作為現在學術成績評定的重要考核標準。尤其在國外期刊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更是相當厲害。我們不能因為發論文厲害,就認為這個人就很厲害,當然我不否認顏寧不厲害。
  • 顏寧又Nature上發了兩篇論文,為啥沒有評上中科院院士
    從顏寧離開中國,到現在有很多人為顏寧沒有拿到中科院院士感到忿忿不平。如今,顏寧又在國外頂級期刊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如此高的學術成就,為啥評不上中科院院士呢?顏寧雖然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了很多論文,有些影響因子甚至很高很高。但是,她的成果大多數都是建立在冷凍電鏡的基礎上,並沒有對蛋白質結構進行系統和創造性的研究和說明。蛋白質結構多種多樣,任何一種蛋白質的結構分析出來都是一個進步,也是一個 成就,但是這個成就,還沒有達到系統性的深度,創造性的深度我認為也沒有達到。
  • SCI論文屬於核心論文嗎?
    》(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而核心期刊則是中國國內的一種期刊分類方法,雖說是兩種概念,但有時二者是可以共同存在的,比如一個刊物既是國內核心期刊,同時又被SCI檢索,成為SCI期刊,這種情況下,作者發表了該期刊論文,這篇文章既是SCI論文又是核心期刊論文,一本SCI期刊是否能算作核心期刊,這要看期刊的具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