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施一公團隊連續多篇重磅論文發表於《Cell Research》雜誌,引起國際矚目
學術大家接連發力之後,中國學術期刊邁向國際一流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日前,施一公團隊在國產英文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以下簡稱CR)上連續發表兩篇最新科研成果,引起國際矚目。「學術大家力挺國產學術期刊」的一片點讚中,中國學術期刊如何加速發展、邁入「世界頂級影響力俱樂部」的議題再次為學界所關注。
中國已經是個科研大國,據《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9)》數據,2018年中國的科技論文數量為39.77萬篇,約佔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數量位居世界第一。「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更是黨中央以及社會各界對我國科研工作者和學術期刊出版界的殷切期許。
「我們期待有更多學術大家、領軍人物鼎力支持國刊。」CR的編輯部主任程磊在接受採訪時對記者說,「從長遠看,通過打造高水平的編輯隊伍等『內功修煉』,方能不斷提升辦刊質量,吸引更多高水平的論文投稿。」
學術領軍人物的鼎力支持,助力中國學刊邁向世界一流
創刊於1990年的CR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以及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這是我國細胞生物學領域以英文發表原創性研究論文、綜述、快報和述評的國際性學術期刊。近年來,CR的影響因子水平連年穩步提升,2019年CR的影響因子為17.8分,在190種細胞生物學分區的SCI學術期刊中位列第9。據第三方學術服務平臺評估,今年CR的影響因子很大概率會歷史性地突破20,比肩世界一流學刊。
CR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眾多國內學科領軍人物的支持。程磊介紹說,施一公團隊從2012年開始就在CR上發表研究成果,獲得的累計他引已經超過400次,說明都是高質量、廣受認可的文章;不久前,中國代謝解析計劃China MAP在CR上發表的一份高深度(40X)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和表型的系統性分析,僅5天時間查看次數就超過了2300次,這個數字在學術領域是較少見的,反映出學術界對這份報告的重視程度;近日,王紅陽院士團隊、陳薇院士團隊一篇關於COVID-19患者早期恢復階段(ERS)的炎症免疫特徵的研究論文也發表在CR的子刊上。這些在生命科學領域分量重、影響大的重要研究成果第一時間出現在CR,充分顯示出學術領軍人物對這本期刊的支持與認可。
程磊介紹說,對於中國細胞生物學界而言,CR是一個中國人自己掌握學術話語權的高端平臺,讓中國科學家在同國際同行的競爭中能處於一個相對公平公正的位置,「同時對推動我國科學家的原始創新、引領國際科研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而外界對施一公團隊連續把最新科研成果發表在CR上,不僅僅簡單地解讀為這是他對國產學術期刊的支持,更應當看到的是CR本身已經是相關學科領域頂尖水平的學術期刊。
打造國際化高水平學刊陣地,把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留在祖國大地上
一流的學術期刊才能吸引到一流的論文投稿。被美國力學科學院評為17種國際核心力學刊物之一的中國英文學術期刊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應用力學和數學》)主編郭興明表示,要把一流的中國科研成果留在中國並吸引國際一流稿件,最根本的解決途徑還是提高國產學術期刊辦刊水平。
近年來,通過熱點論文的數量,可以大致描繪出中國在前沿領域的科研水平。所謂熱點論文,是指近兩年間發表的論文在最近兩個月得到大量引用,且被引用次數進入本學科前1‰的論文。熱點論文往往反映了最新的科學發現和研究動向,是科學研究前沿的風向標。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9月,中國熱點論文數為1056篇,佔世界熱點論文總數的32.6%,排在世界第2位。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中國不僅僅是科研產出的大國,同時在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也躋身前列。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優秀的學術成果大多發表在國外的SCI期刊上,據之前的統計,中國科研人員發表在自己國家的SCI期刊數量只有發表在全球SCI期刊數量的9%左右。
被學術界詬病已久的「一流二流論文投國外,三流四流論文投國內」現象的根本原因,說到底還是國產學術期刊的水平仍與國外有一定的差距。據《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2019)》數據顯示,儘管「中國學術期刊的國際他引總被引頻次連續7年快速增長,顯示出我國學術期刊質量不斷提升」,但與此同時「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科技TOP期刊只與SCI中等期刊水平相當」,而「進入國際頂尖期刊行列」的只有幾種。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2019中國科技期刊圖書相關指標》也佐證了前者的結論:2018年中國184種具有JCR指標的科技期刊平均影響因子為2.582,位列世界第6;平均總被引頻次為2213次,位列世界第20。
因此,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學術期刊的平均質量還有待提高。「這不僅涉及到科研成果的首發權問題,還會影響中國在科技領域的話語權」。郭興明說。
編輯專業化+運作集約化,或是國產學術期刊發展的有效路徑
應當如何補齊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的短板?面對這個問題,學術期刊業內人士建議可以通過期刊群的集約化運作,以及加強期刊的專業化編輯團隊著手。
據 《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9)》的數據,我國科技期刊數量為4973種,儘管數量不少,但平均每個主管單位有3.9種科技期刊、平均每個主辦單位有1.6種科技期刊,「小、弱、散」的特徵較為明顯。
目前,國際知名的學術出版商有德國斯普林格(Springer)、荷蘭愛思唯爾(Elsevier)、美國的Wiley和IEEE等,它們普遍通過資本運作、併購和結盟等方式,走規模化、集團化的經營路線,不僅旗下刊物眾多,還在全球電子刊、資料庫的發行渠道上具有絕對話語權。大型學術出版集團的宣傳、推廣、營銷能力以及資料庫銷售能力,是獨立、分散的期刊社不可比擬的。國外的期刊出版集團模式未必要照搬照抄,但期刊的集約化運作在整合資源、提升辦刊質量方面的作用得到了許多期刊業內人士的認同,在 《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9)》中明確提出了推進期刊集約化的建議。
程磊也肯定了期刊集約化的作用,他認為相關學科領域組成中等規模的期刊集群能提高編輯出版過程的效率,減少人員和時間的浪費。不過,程磊特別強調,期刊的集約化發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把現有的學術期刊簡單地拼接在一起,「『小、弱、散』的期刊即使抱團也不會變強,最關鍵的還是要『修煉內功』,辦出高規格的學術期刊,然後再通過建設子刊或期刊聯盟的形式擴大規模和影響力。」程磊談到,CR在早期與國際學術期刊出版集團的合作中得到了一定幫助,但CR快速發展「最根本的原因是從2006年起建立專業科學編輯模式」。
這些年來,CR前後陸陸續續培養了15個專業科學編輯,目前科學編輯部的編輯全部為博士研究生學歷,且具有生命科學相關專業知識背景。「我們的編輯不再是簡單地處理文字差錯的工作,而是能和學者在專業學術領域交流。」高素養的編輯團隊是CR為作者提供優質服務的基礎,不僅審稿速度快、提出修改意見到位,還能對論文的英文表達進行修訂以達到精準的要求。在程磊看來,無論是科研工作還是學術期刊的出版,人才都是最關鍵的要素。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