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期刊邁向國際一流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2020-11-29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施一公團隊連續多篇重磅論文發表於《Cell Research》雜誌,引起國際矚目

學術大家接連發力之後,中國學術期刊邁向國際一流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日前,施一公團隊在國產英文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以下簡稱CR)上連續發表兩篇最新科研成果,引起國際矚目。「學術大家力挺國產學術期刊」的一片點讚中,中國學術期刊如何加速發展、邁入「世界頂級影響力俱樂部」的議題再次為學界所關注。

中國已經是個科研大國,據《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9)》數據,2018年中國的科技論文數量為39.77萬篇,約佔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數量位居世界第一。「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更是黨中央以及社會各界對我國科研工作者和學術期刊出版界的殷切期許。

「我們期待有更多學術大家、領軍人物鼎力支持國刊。」CR的編輯部主任程磊在接受採訪時對記者說,「從長遠看,通過打造高水平的編輯隊伍等『內功修煉』,方能不斷提升辦刊質量,吸引更多高水平的論文投稿。」

學術領軍人物的鼎力支持,助力中國學刊邁向世界一流

創刊於1990年的CR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以及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這是我國細胞生物學領域以英文發表原創性研究論文、綜述、快報和述評的國際性學術期刊。近年來,CR的影響因子水平連年穩步提升,2019年CR的影響因子為17.8分,在190種細胞生物學分區的SCI學術期刊中位列第9。據第三方學術服務平臺評估,今年CR的影響因子很大概率會歷史性地突破20,比肩世界一流學刊。

CR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眾多國內學科領軍人物的支持。程磊介紹說,施一公團隊從2012年開始就在CR上發表研究成果,獲得的累計他引已經超過400次,說明都是高質量、廣受認可的文章;不久前,中國代謝解析計劃China MAP在CR上發表的一份高深度(40X)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和表型的系統性分析,僅5天時間查看次數就超過了2300次,這個數字在學術領域是較少見的,反映出學術界對這份報告的重視程度;近日,王紅陽院士團隊、陳薇院士團隊一篇關於COVID-19患者早期恢復階段(ERS)的炎症免疫特徵的研究論文也發表在CR的子刊上。這些在生命科學領域分量重、影響大的重要研究成果第一時間出現在CR,充分顯示出學術領軍人物對這本期刊的支持與認可。

程磊介紹說,對於中國細胞生物學界而言,CR是一個中國人自己掌握學術話語權的高端平臺,讓中國科學家在同國際同行的競爭中能處於一個相對公平公正的位置,「同時對推動我國科學家的原始創新、引領國際科研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而外界對施一公團隊連續把最新科研成果發表在CR上,不僅僅簡單地解讀為這是他對國產學術期刊的支持,更應當看到的是CR本身已經是相關學科領域頂尖水平的學術期刊。

打造國際化高水平學刊陣地,把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留在祖國大地上

一流的學術期刊才能吸引到一流的論文投稿。被美國力學科學院評為17種國際核心力學刊物之一的中國英文學術期刊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應用力學和數學》)主編郭興明表示,要把一流的中國科研成果留在中國並吸引國際一流稿件,最根本的解決途徑還是提高國產學術期刊辦刊水平。

近年來,通過熱點論文的數量,可以大致描繪出中國在前沿領域的科研水平。所謂熱點論文,是指近兩年間發表的論文在最近兩個月得到大量引用,且被引用次數進入本學科前1‰的論文。熱點論文往往反映了最新的科學發現和研究動向,是科學研究前沿的風向標。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9月,中國熱點論文數為1056篇,佔世界熱點論文總數的32.6%,排在世界第2位。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中國不僅僅是科研產出的大國,同時在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也躋身前列。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優秀的學術成果大多發表在國外的SCI期刊上,據之前的統計,中國科研人員發表在自己國家的SCI期刊數量只有發表在全球SCI期刊數量的9%左右。

被學術界詬病已久的「一流二流論文投國外,三流四流論文投國內」現象的根本原因,說到底還是國產學術期刊的水平仍與國外有一定的差距。據《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2019)》數據顯示,儘管「中國學術期刊的國際他引總被引頻次連續7年快速增長,顯示出我國學術期刊質量不斷提升」,但與此同時「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科技TOP期刊只與SCI中等期刊水平相當」,而「進入國際頂尖期刊行列」的只有幾種。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2019中國科技期刊圖書相關指標》也佐證了前者的結論:2018年中國184種具有JCR指標的科技期刊平均影響因子為2.582,位列世界第6;平均總被引頻次為2213次,位列世界第20。

因此,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學術期刊的平均質量還有待提高。「這不僅涉及到科研成果的首發權問題,還會影響中國在科技領域的話語權」。郭興明說。

編輯專業化+運作集約化,或是國產學術期刊發展的有效路徑

應當如何補齊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的短板?面對這個問題,學術期刊業內人士建議可以通過期刊群的集約化運作,以及加強期刊的專業化編輯團隊著手。

據 《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9)》的數據,我國科技期刊數量為4973種,儘管數量不少,但平均每個主管單位有3.9種科技期刊、平均每個主辦單位有1.6種科技期刊,「小、弱、散」的特徵較為明顯。

目前,國際知名的學術出版商有德國斯普林格(Springer)、荷蘭愛思唯爾(Elsevier)、美國的Wiley和IEEE等,它們普遍通過資本運作、併購和結盟等方式,走規模化、集團化的經營路線,不僅旗下刊物眾多,還在全球電子刊、資料庫的發行渠道上具有絕對話語權。大型學術出版集團的宣傳、推廣、營銷能力以及資料庫銷售能力,是獨立、分散的期刊社不可比擬的。國外的期刊出版集團模式未必要照搬照抄,但期刊的集約化運作在整合資源、提升辦刊質量方面的作用得到了許多期刊業內人士的認同,在 《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9)》中明確提出了推進期刊集約化的建議。

程磊也肯定了期刊集約化的作用,他認為相關學科領域組成中等規模的期刊集群能提高編輯出版過程的效率,減少人員和時間的浪費。不過,程磊特別強調,期刊的集約化發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把現有的學術期刊簡單地拼接在一起,「『小、弱、散』的期刊即使抱團也不會變強,最關鍵的還是要『修煉內功』,辦出高規格的學術期刊,然後再通過建設子刊或期刊聯盟的形式擴大規模和影響力。」程磊談到,CR在早期與國際學術期刊出版集團的合作中得到了一定幫助,但CR快速發展「最根本的原因是從2006年起建立專業科學編輯模式」。

這些年來,CR前後陸陸續續培養了15個專業科學編輯,目前科學編輯部的編輯全部為博士研究生學歷,且具有生命科學相關專業知識背景。「我們的編輯不再是簡單地處理文字差錯的工作,而是能和學者在專業學術領域交流。」高素養的編輯團隊是CR為作者提供優質服務的基礎,不僅審稿速度快、提出修改意見到位,還能對論文的英文表達進行修訂以達到精準的要求。在程磊看來,無論是科研工作還是學術期刊的出版,人才都是最關鍵的要素。

來源:文匯報

相關焦點

  •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為國爭光」,下一步應建立自己的學術評價體系
    距離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標,還有多遠?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江曉原昨天就此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他指出,真正要擁有一大批高質量的本土科技期刊,下一步,我國應儘快建立自己的學術評價體系。為國爭光,著實不易影響因子突破20,意味著什麼?江曉原坦言,這無疑是一個為國爭光的優異成績,它的取得非常不容易。
  • 【資訊快遞】2020「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名單,175本!
    本報告報導了我國學術期刊被國際期刊引用的他引總被引頻次(TC)、他引影響因子(IF)和影響力指數(CI)等重要的期刊評價指標,遴選CI排名TOP5%的期刊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TOP5-10%的期刊為「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
  • 中國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
    另外,同行評議過程是否遵守了國際相關規範,比如該迴避的利益衝突、該籤署的知情同意、該獲得的版權許可是否都做到了;有違反出版道德的稿件,是否及時規範處理了,都會直接影響我國科技期刊國際聲譽的建立。我們要相信讀者的學術判斷力。科學家是要承擔社會責任的,包括參與論文同行評議工作。
  • 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對標世界一流打造與中國科技水平相稱的高端科技期刊用了15年時間,《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實現從2到20的跨越。15年前,李黨生博士辭去美國《細胞》雜誌編輯職務,應《細胞研究》主編裴鋼院士之邀,出任該雜誌的常務副主編。「我們有著同一個夢想:做出一本世界一流的中國學術期刊。」李黨生說。
  • 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對標世界一流,打造與中國科技水平相稱的高端科技期刊用了15年時間,《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實現從2到20的跨越。15年前,李黨生博士辭去美國《細胞》雜誌編輯職務,應《細胞研究》主編裴鋼院士之邀,出任該雜誌的常務副主編。「我們有著同一個夢想:做出一本世界一流的中國學術期刊。」李黨生說。
  • 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對標世界一流,打造與中國科技水平相稱的高端科技期刊用了15年時間,《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實現從2到20的跨越。15年前,李黨生博士辭去美國《細胞》雜誌編輯職務,應《細胞研究》主編裴鋼院士之邀,出任該雜誌的常務副主編。「我們有著同一個夢想:做出一本世界一流的中國學術期刊。」李黨生說。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在湧現一大批卓越科研成果的同時,著力打造培育了一批中國一流科技期刊,在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道路上,發揮著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有的骨幹引領作用。然而,相關數據表明,中國學者發表在中國期刊上的SCI論文比例僅為7.4%,也就是說,100篇論文中只有7篇發表在中國期刊上。  「世界一流期刊事關智慧財產權優先權,發表時間決定科技成果的獨創性。在當前科技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擁有一批世界一流期刊有利於保護我國的知識創造和技術發明的優先權。」《整合動物學》主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知彬告訴《中國科學報》。
  • 破除「SCI至上」背景下一流科技期刊發展的若干思考
    本文通過分析該文件印發的背景、給科技期刊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提出科技期刊在破除論文「SCI至上」的背景下應注重擴大學術影響力,塑造良好的學術聲譽;回歸期刊出版本質,服務科學研究;開放辦刊,與國際接軌,建設一流科技期刊。
  • 施一公團隊多篇重磅論文發表於《Cell Research》雜誌,引起國際矚目
    學術大家接連發力之後,中國學術期刊邁向國際一流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日前,施一公團隊在國產英文學術期刊CellResearch(《細胞研究》,以下簡稱CR)上連續發表兩篇最新科研成果,引起國際矚目。  學術領軍人物的鼎力支持,助力中國學刊邁向世界一流  創刊於1990年的CR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以及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這是我國細胞生物學領域以英文發表原創性研究論文、綜述、快報和述評的國際性學術期刊。
  • 《Engineering》:建設一流科技期刊 影響力再創新高度—新聞—科學網
    《Engineering》:建設一流科技期刊 影響力再創新高度
  • 中國科學院: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在湧現一大批卓越科研成果的同時,著力打造培育了一批中國一流科技期刊,在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道路上,發揮著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有的骨幹引領作用。在當前科技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擁有一批世界一流期刊有利於保護我國的知識創造和技術發明的優先權。」《整合動物學》主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知彬告訴《中國科學報》。「現實是,我國本土科技期刊的發展,與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的目標不相適應,已經成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短板之一。做大、做強我國科技期刊,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國際影響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迫在眉睫。」
  • 武漢大學專家共議新時代一流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建設
    為了探索新時代一流學術期刊建設的創新路徑,更好地開展學術傳播和交流,更好地服務於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 10月31日,武漢大學召開新時代一流學術期刊建設暨《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刊90周年座談會。來自國內期刊主管部門、行業協會、評價及轉載機構、國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及相關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專家圍繞主題深入研討交流。
  • 期刊內容標準化促進我國一流科技期刊建設
    如何打造與科技進步相匹配的科技期刊集群,擁有與國際科技期刊出版傳播同頻的能力,是我國科技期刊出版界需要解決的最主要問題。2013年,中國科協聯合財政部、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共同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後續研究和調查結果顯示,受資助的大部分科技期刊影響因子和即年指標等學術影響力指標均有所提升,精準的分類扶持已初現成效。
  • 《細胞研究》創刊三十周年 業界探討創建一流學術期刊
    在今年最新期刊引證報告中,《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提升至20.507。這是中國自主創辦的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細胞研究》創刊三十周年之際,業界共同探討中國科技期刊未來發展之路。當時中國生命科學整體處在發展初期,科研工作與國外的交流剛剛起步,在國際英文期刊上發表文章也很困難。建立一個促進中國與國際間細胞生物學交流的平臺就是當年姚錱院士的辦刊宗旨。這份期刊的創立為中國生命領域科學家提供了對外學術交流的窗口,為日後參與國際競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 中華醫學會雜誌社牽手Wiley 打造世界一流期刊和學術平臺
    12月11日,中華醫學會雜誌社與Wiley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期刊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此次籤約,標誌著中國生物醫藥出版領域最具權威性的中華醫學會雜誌社與科研和教育出版領域的全球領導者Wiley強強聯合,資源共享,攜手推動中國醫學領域一流學術期刊和學術平臺建設。
  • ——氣象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解讀
    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 王素琴  日前,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社、清華大學圖書館和中國科學文獻評價研究中心聯合發布2013「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和「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評選結果,175種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類期刊入選第一陣營
  • 聚焦科協十大事件 ▎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新聞—科學網
    強化頂層設計 《意見》的出臺,無疑為中國科技期刊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該《意見》發出後,中國科協會同有關部門,集成科技界、出版界意見,形成貫徹落實意見總體方案、領軍期刊遴選建設方案、集群化改革試點方案等,有序推進實施。
  • 獲得國際學術界認可!鄭大主辦的英文學術期刊EEM被SCIE收錄
    EEM被SCIE收錄,是鄭州大學學術期刊建設取得的重大突破,將極大地提升該校及其所主辦期刊的學術地位和國際影響力。能源和環境是當今世界所面臨的兩大挑戰,開發環境兼容、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材料及技術是人類社會緩解能源危機的必由之路。
  • 上海英文學術期刊已進入國際頂尖評價體系
    國內的年度期刊報告驗證得出同樣的結論,根據中國學術文獻國際評價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圖書館一年一度發布的《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顯示:《細胞研究》自2012年起,已經連續六年國際影響力指數在所有"中國最具影響力學術期刊(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中排名第一;《運動與健康科學》作為我國唯一一種同時被SCI和SSCI收錄的期刊,自2015年起,連續三年國際影響力指數在所有"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
  • Wiley與中華醫學會雜誌社戰略合作,共同打造世界一流期刊和學術平臺
    2020年12月11日,中華醫學會雜誌社與Wiley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期刊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中國科技會堂隆重舉行。此次籤約,標誌著中國生物醫藥出版領域最具權威性的中華醫學會雜誌社與科研和教育出版領域的全球領導者Wiley強強聯合,資源共享,攜手推動中國醫學領域一流學術期刊和學術平臺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