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2020-12-05 讀創

◎編者按

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要辦好一流學術期刊和各類學術平臺。就目前現實來看,我國本土科技期刊的發展,與科技事業發展、科研成果產出,以及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的目標不相適應,已成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短板之一。2019年,為貫徹落實《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中國科協等7部門聯合組織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動科技期刊改革發展。本報今起開設「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經驗談」欄目,通過對期刊主編、期刊編輯、院士專家等進行深度訪談,剖析一系列中國科學院的辦刊案例,梳理創新舉措、分享成功經驗,以期為廣大讀者帶來更多的啟示與思考。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科技創新的風向標和驅動器,科技強國建設離不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支撐。2019年8月,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強調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實進軍世界科技強國的科技與文化基礎。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在湧現一大批卓越科研成果的同時,著力打造培育了一批中國一流科技期刊,在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道路上,發揮著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有的骨幹引領作用。

現實:迫在眉睫

科技期刊是科技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學術交流平臺、人才培養、科研評價,以及國際科技話語權重要陣地等功能與使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發展水平大幅提升。據相關統計,被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的中國論文發表數量超過50萬篇,位列世界第二,中國高被引論文位居世界第二。然而,相關數據表明,中國學者發表在中國期刊上的SCI論文比例僅為7.4%,也就是說,100篇論文中只有7篇發表在中國期刊上。

「世界一流期刊事關智慧財產權優先權,發表時間決定科技成果的獨創性。在當前科技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擁有一批世界一流期刊有利於保護我國的知識創造和技術發明的優先權。」《整合動物學》主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知彬告訴《中國科學報》。

「現實是,我國本土科技期刊的發展,與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的目標不相適應,已經成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短板之一。做大、做強我國科技期刊,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國際影響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迫在眉睫。」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高級業務主管徐雁龍表示。

中國科學院擔當新時代科技創新「排頭兵」的同時,在一流科技期刊上也發揮著引領示範作用。

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學院不斷加大科技期刊改革發展力度,提升學術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2013年5月,中國科學院在院機關科研管理改革中專門成立了科學傳播局,設置了專門負責科技期刊工作的處室,並將科技期刊作為專門規劃列入院「十三五」規劃體系。

目前,中國科學院主管主辦承辦期刊共422種、科普期刊27種。2020年,中國科學院被SCI收錄期刊增至95種,在全國佔比39%;有37種期刊(全部為英文刊)位於國際同學科期刊排名的Q1區,在全國佔比46%。這在記載和傳承中國重要科研成果、傳播科學思想、引領學科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迄今,中國科學院逐步建立起了基本覆蓋自然科學和高技術主要領域的科技期刊體系,它們被認為代表著我國科技出版和期刊的最高水平,在引領學術發展前沿、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改革:推陳出新

為推動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在認真分析所屬期刊存在的問題並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確立了「產出目標導向和改革目標導向」相結合的期刊改革發展思路,並實施了一系列改革舉措和相關保障措施。

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科學院大力推進期刊體制機制改革,切實推動全院期刊編輯部整合,引導辦刊單位打破內部不同期刊編輯部的壁壘,推動人員、財務、業務等方面的實質性整合,提高集約化效率,促進研究所辦刊整體實力增強。

中國科學院還持續探索科技期刊集群化、規模化發展模式,整合匯聚院內外優質學術資源,著力提高科技期刊質量,目前已形成材料科學、光學、地理資源、物理學、資源環境、整合生物學等6個學科刊群。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還著力推動光學、地理資源和物理學刊群進一步「再集群」。「我們的路線是清晰的,就是通過小學科集群發展形成『小群』,學科領域相近或有共性的『小群』再集群為『大群』,通過點上的突破,帶動面上的突破,最終形成一個有國際競爭力的綜合性期刊集群。」徐雁龍說。

在規模化發展方面,2019年11月,中國科學院所屬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收購法國歷史悠久的科技出版機構EDP Sciences,顯著擴大了高水平期刊集群的規模,探索了一條中國期刊走出去的新道路。

面對新興交叉學科發展和數位化轉型的戰略機遇,中國科學院積極推動全院期刊數字平臺建設,部署了預出版、採編發、出版生產3個覆蓋全業務鏈的信息化平臺,為科技期刊資源整合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和保障。

此外,中國科學院還實施了打造精品學術期刊、促進中文刊可持續發展、實施科技期刊國際合作新策略及培育新形態期刊等舉措。

人才是高水平科技期刊發展的關鍵所在。2017年「中國科學院期刊出版領域引進優秀人才計劃」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能源化學》編輯部主任張麗娟表示,「真正辦好『一個』世界一流期刊很難,辦好一系列世界一流期刊更難,因為期刊發展需要國際化的編輯隊伍、出版流程和出版平臺及相應的技術人才。」

為強化培育和凝聚期刊編輯出版人才隊伍,中國科學院出臺並實施了《中國科學院期刊出版領域引進優秀人才計劃管理辦法》,同時加強科技期刊人才出境學習培訓、交流合作。「十三五」以來,已引進16名專業人才,20餘人次入選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出版界)、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獲得中國出版政府獎優秀出版人物(優秀編輯)獎,期刊出版隊伍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

張麗娟告訴《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院一直追求世界一流的工作作風,為建設世界一流期刊提供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工作氛圍,也給予了很多政策和項目支持。比如,採取不同的運營模式發展期刊、編輯出國參會、公派出國留學等,《能源化學》能做到來稿數量、出版數量、出版質量和國際影響力連續提升與這些支持密不可分。」

中國科學院還設立了出版基金,對期刊進行重點支持。1990年起設立中國科學院出版基金,每年提供經費400萬元對優秀期刊進行擇優支持,至今已經投入7000多萬元。

學術期刊是科研誠信和學術規範建設的重要關口和主要陣地。為杜絕學術不端行為、淨化學術風氣,中國科學院自我加壓,不斷提升和加強期刊規範管理和服務能力,開展期刊自查自糾及績效統計工作,確保出版政治質量、學術質量和出版質量;主動改進期刊審讀工作方式及工作機制,與中國知網合作開發在線審讀系統,甄別期刊發表論文中存在的學術不端、不規範行為,推動科技期刊在學風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跨越:從量到質

中國科學院始終堅持期刊出版的專業化、精品化、國際化,諸多改革舉措取得良好成效,打造了一批在學科領域能夠起到主導和引領作用的精品中英文科技期刊。

目前,中國科學院有19種期刊躋身國際同學科排名前10%,它們代表了我國同類科技期刊的最高水平。其中,《細胞研究》在亞太地區生命科學領域學術期刊中繼續排名第一;《國家科學評論》成為位居《自然》和《科學》之後、在全球多學科綜合性期刊中排名第三的學術期刊。《微系統與納米工程(英文)》首次獲得影響因子,在國際同學科排名第三。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科學院在推動精品中文期刊可持續發展方面成績顯著。比如,《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系列的17種期刊,依託中國科學院學部平臺辦刊,是我國學術類科技期刊中的知名品牌,曾獲得第一、二、三屆國家期刊獎,第二、三、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等榮譽。《中國科學院院刊》作為「國家科學思想庫核心媒體」,已成為積極宣傳黨和國家的科技戰略及科技政策、構建科技輿論導向的陣地。

基礎資源和平臺建設也取得較大進展,新模式辦刊探索實現了良好開局。先後有近百個刊次在「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中國科技期刊登峰行動計劃」中獲得了較大力度的支持,並在若干學科期刊群網絡平臺和開放獲取期刊平臺建設方面初見成效。

整體來看,近年來,中國科學院科技期刊整體影響力持續增強,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啟動了「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2019—2023年)」,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在科技期刊領域實施的力度最大、資金最多、範圍最廣的重大支持專項。其中,中國科學院共計96個項目入選,佔項目總數的33.7%,獲得支持經費佔「卓越行動計劃」本年度項目資金總額的36.2%。

目標:一流引領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盧嘉錫便如此強調科技期刊重要性,「對科研工作來講,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龍頭,又是龍尾」。

長久以來,中國科學院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牢牢把握科技期刊跨越發展的戰略機遇,借鑑國內外、院內外集中打造高水平學術期刊群和期刊數字平臺建設的成功經驗,為科技期刊實現跨越式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

但事業未竟,培養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依然任重道遠。

「世界一流期刊是重要的科技戰略資源。在現代社會,開展科學研究離不開科技文獻的支撐作用。」在張知彬看來,中國科學院實力雄厚、學科齊全,擁有眾多國內外著名的學術組織,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條件得天獨厚。要注重綜合考察期刊的實際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認可度、在服務我國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方面的貢獻,推動期刊回歸學術交流的本色,還要強化支持培育一批中文精品期刊。

新時期、新機遇。創新驅動發展,而助推創新驅動始終是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工作體系的核心使命。

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中國科學院將以打造國際頂尖科技期刊為目標,堅持「一手抓規範管理、一手抓改革發展」,實施科技期刊「率先行動」計劃,努力創辦更多國際一流高水平科技期刊和新形態科技期刊,推動中文期刊可持續發展,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科技期刊集群,夯實科技出版引領地位,著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科技出版「航母」。

來源:中國科學報 ( 韓揚眉)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科技創新的風向標和驅動器,科技強國建設離不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支撐。  2019年8月,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強調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實進軍世界科技強國的科技與文化基礎。
  • 聚焦科協十大事件 ▎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新聞—科學網
    《意見》聚焦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癥結,分別從優化學科布局、提升管理水平、提高運營能力、參與國際開放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舉措。 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任勝利認為,培育我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要優化科技期刊與出版結構布局,著力提升科技期刊專業管理能力、科技期刊出版市場運營能力、科技期刊國際競爭能力等,推進我國科技期刊數位化、專業化、集團化、國際化進程。
  • 科學布局,精準著力:談科技期刊的專業化建設
    7月24日,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印發了《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國家創新能力根植於知識創造、匯聚與傳播及其生態環境,科技期刊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直接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
  • 中國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
    中國的科技期刊,應該講好中國的科技故事,服務好中國以及全世界的科研,這是我們肩負的責任和使命。相信只要我們心中有夢,腳下有路,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科技期刊強國夢一定會早日實現!小福團摘編自科技導報文章《對建設植根中國的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的幾點思考 |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專題》,作者為安瑞。
  • 期刊內容標準化促進我國一流科技期刊建設
    如何打造與科技進步相匹配的科技期刊集群,擁有與國際科技期刊出版傳播同頻的能力,是我國科技期刊出版界需要解決的最主要問題。2013年,中國科協聯合財政部、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共同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後續研究和調查結果顯示,受資助的大部分科技期刊影響因子和即年指標等學術影響力指標均有所提升,精準的分類扶持已初現成效。
  • 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對標世界一流打造與中國科技水平相稱的高端科技期刊用了15年時間,《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實現從2到20的跨越。15年前,李黨生博士辭去美國《細胞》雜誌編輯職務,應《細胞研究》主編裴鋼院士之邀,出任該雜誌的常務副主編。「我們有著同一個夢想:做出一本世界一流的中國學術期刊。」李黨生說。
  • 【環球時報】科技航母 懷柔起航
    其中美國的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法國格勒諾布爾科學中心、英國的哈維爾中心,瑞士保羅謝爾研究所等,正是全球「科技航母」中的代表。  現在,在東方,一艘來自中國的「科技航母」,正整裝待發全力起航。它就是中國北京的懷柔科學城。正是因為它的出現,人們才期待世界科技發展的版圖會因此而發生裂變。  2016年年初,懷柔科學城建設納入北京市「十三五」規劃。
  • 【中國科學報】不斷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科院召開全院科技期刊工作視頻會議。中科院黨組書記侯建國出席會議並講話。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呂昭平應邀出席。中科院副院長高鴻鈞主持會議。  會議分析了中科院科技期刊辦刊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研究討論了培育一流期刊和加強規範管理的思路與舉措。與會代表就辦刊工作進行了專題報告和經驗交流。
  • 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文匯報資料圖片紮根上海深厚的創新土壤,一批「上海原創」科技期刊正通過跨越式發展,在世界一流學術出版陣營中嶄露頭角。根據科睿唯安最新公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CR),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以20.507的影響因子,創下中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 楊衛院士:高質量論文流失嚴重,建設一流科技期刊需「四輪驅動」|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專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浙江大學教授、原校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諮詢委員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斷裂力學、細觀與納米力學、力電耦合失效等。
  • 破除「SCI至上」背景下一流科技期刊發展的若干思考
    03 一流科技期刊發展的若干思考 面對《若干意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中國科技期刊如何贏得科研工作者的信任,獲得高水平論文的首發權,培育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呢?
  •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
    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何以被看重?業內人士分析,在當今世界大國競爭中,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科研產出國,研發人員總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國際重要資料庫收錄我國科研論文總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科研實力迅猛提升和科技強國戰略深入實施,為中國加快培育世界一流期刊提供了難得機遇。
  •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過20
    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何以被看重?業內人士分析,在當今世界大國競爭中,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科研產出國,研發人員總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國際重要資料庫收錄我國科研論文總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科研實力迅猛提升和科技強國戰略深入實施,為中國加快培育世界一流期刊提供了難得機遇。
  • 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文匯報資料圖片紮根上海深厚的創新土壤,一批「上海原創」科技期刊正通過跨越式發展,在世界一流學術出版陣營中嶄露頭角。根據科睿唯安最新公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CR),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以20.507的影響因子,創下中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 《Engineering》:建設一流科技期刊 影響力再創新高度—新聞—科學網
    《Engineering》:建設一流科技期刊 影響力再創新高度
  • 12位院士專家發出耕耘科技期刊事業倡議
    科技期刊工作者是學術論文質量的守護者,是高水平科技期刊的建設者,是學風道德的捍衛者。為建立科技期刊工作者誠信體系,築牢學術誠信和出版倫理底線,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我們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發出如下倡議:
  • 中華醫學會雜誌社牽手Wiley 打造世界一流期刊和學術平臺
    12月11日,中華醫學會雜誌社與Wiley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期刊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此次籤約,標誌著中國生物醫藥出版領域最具權威性的中華醫學會雜誌社與科研和教育出版領域的全球領導者Wiley強強聯合,資源共享,攜手推動中國醫學領域一流學術期刊和學術平臺建設。
  • 中國宇航學會召開第七屆理事會第四次會議,會議指出 全面構建世界一流宇航科技社團,著力推動航天強國建設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楊保華、張忠陽、李洪;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惠彬,中國科學院院士胡海巖;航天兩大集團相關部門負責人,所屬二級、三級單位負責人;部分高校負責人出席會議。會議由楊保華主持。
  • 朱邦芬院士:中國必須擁有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領先地位的科技期刊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朱邦芬指出,中文期刊應當在醫學衛生、工程技術、科普等以中國讀者為主的重點領域取得突破,而一些原創性基礎成果,鼓勵通過英文推送到國際科技領域。,在我國科技論文產出穩居世界第二位的背景下,我國中文科技期刊總體發文量卻呈現出下降趨勢,這一現象值得引起眾多期刊人的高度重視。
  • 以優勢學科和知名機構引領建設世界一流期刊和高水平學科刊群,逐步解決「小、散、弱」
    建設世界一流期刊和高水平學科刊群 實現科技期刊強國夢科技期刊是傳播科研成果、交流科學思想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其數量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與一個國家科研實力、科技競爭力和話語權密切相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創辦一批我國主辦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一流期刊刻不容緩,是增強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的迫切需要。中國科技界和期刊界同仁已從多個方面就創辦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發表了很多真知灼見,提出了多條可能的路徑和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