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邦芬院士:中國必須擁有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領先地位的科技期刊

2020-10-29 學術橋

來源:PaperRSS


「中國要進入世界科技強國和創新中心行列,就必須擁有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領先地位的科技期刊。」


朱邦芬


在剛剛落幕的中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小型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朱邦芬指出,中文期刊應當在醫學衛生、工程技術、科普等以中國讀者為主的重點領域取得突破,而一些原創性基礎成果,鼓勵通過英文推送到國際科技領域。


「但不應片面唯影響因子論,原創性越強、越重要的成果,應首先考慮在國內的中英文科技期刊上發表。」



研討會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質量與服務建設」為主題,貫穿前期調研、現場報告、專題討論等形式,從期刊質量建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服務意識及數字出版傳播技術革新等四個方面進行了充分討論。由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主辦,上海交通大學承辦。


今年9月發布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0)》展示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的現狀。截至到2019年,中國的科技期刊的出版總量是4958,出版地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蘇、湖北和四川,以上的5地一共佔總量的53.4%。



中國期刊協會副會長李軍表示,在我國科技論文產出穩居世界第二位的背景下,我國中文科技期刊總體發文量卻呈現出下降趨勢,這一現象值得引起眾多期刊人的高度重視。


丁奎嶺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從個人參與或擔任主編的期刊出發,強調了編委影響力、編輯業務能力、數字平臺應用等對於期刊發展的重要作用,並對高校期刊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


「每一個一流學科不一定要有一流學術期刊,但是一流學術期刊必定依託於一流學科」。



針對我國中英文科技期刊的協同發展策略,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研究中心期刊出版運營總監初景利認為,科技期刊國際化是我國科技競爭力、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可嘗試建立雙語科技期刊資料庫,依託其探索中英文科技期刊共同評價的體系;進一步提高中文科技期刊在國際的顯示度,建立中文和英文科技期刊的長效溝通機制。


張鐵明


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理事長張鐵明以「高校一流科技期刊質量與服務建設的探索與實踐」為題進行了分享。


他認為在培育我國本土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要加強頂層設計,分層次、分類別制定中英文高校期刊的建設目標與規劃;要面向行業、面向全國、面向國際開放辦刊;要依託相關學術出版平臺,探索集約化模式。


本文內容及未標註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號觀點。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與我們聯繫或者請留言通知我們刪除。

來稿和內容合作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

相關焦點

  • 中國科技期刊的「外患內憂」
    視覺中國供圖  □儘管我國科技期刊和國際論文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但質量提升之路仍任重道遠  □這些撤稿事件逐漸讓科技期刊成為大眾媒體的焦點,其所暴露出來的科研誠信問題,也成為科技期刊界的一大挑戰  □真正優秀的論文、具有發現性的成果並不會因為期刊是「中國」的而被人忽略-  在中國科技界,有個令人頗為尷尬的現象屢屢被提及。
  • 朱邦芬院士:和中學生朋友談談世界一流科研人才的成長之道
    朱邦芬院士1948年1月出生於上海市,凝聚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11月20日下午16:00,由朱院士帶來的,以《和中學生朋友談談世界一流科研人才的成長之道》為主題的講座在深中新校區學術報告廳準時開始。
  • 中國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
    因此,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不論是中文刊還是英文刊,我們擁有一批以情懷和堅守默默支持國內期刊發展的科學家,他們一直在努力。植根中國就是我國本土科技期刊得以發展的最大優勢和特色。近年來湧現出很多具有濃鬱「中國風」的科技期刊封面,深受讀者歡迎,也是很好的例子。因此,我國科技期刊肩負著傳承中華文化的獨特使命。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就是國際的,我們可以通過傳承好中華文化來提升辦刊自信。
  • 聚焦:中國科技期刊,離世界第一方陣有多遠
    早在2018年,中共中央就通過了《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我國科技期刊綜合實力躍居世界第一方陣,建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期刊和出版集團,有效引領新興交叉領域科技發展、科技評價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明顯提升,成為世界學術交流和科技文化傳播的重要樞紐。那麼,我國科技期刊目前在什麼水平?如何能讓我國科技期刊躋身世界第一方陣?
  • 清華大學朱邦芬院士工作站落戶深圳中學,強強聯合!
    然後,邵卓博士就院士工作站的工作內容進行了簡要介紹:「朱邦芬院士團隊邀請相關領域專家為深中學子舉辦科普以及科技前沿講座,為深中理科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指導;以院士工作站為紐帶,清華物理係為深中的近代物理創新實驗室的建設提供支持,搭建隧道掃描顯微鏡系統,共同開發實驗課程,對實驗教師進行培訓,為參與課題研究的同學提供指導等。」
  • 科技期刊,離世界第一方陣有多遠
    早在2018年,中共中央就通過了《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我國科技期刊綜合實力躍居世界第一方陣,建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期刊和出版集團,有效引領新興交叉領域科技發展、科技評價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明顯提升,成為世界學術交流和科技文化傳播的重要樞紐。那麼,我國科技期刊目前在什麼水平?如何能讓我國科技期刊躋身世界第一方陣?
  • 清華大學朱邦芬院士榮獲2020年度「傑出教學獎」!
    右三為朱邦芬院士2020年11月20日,第二屆教學大師獎、傑出教學獎和創新創業英才獎頒獎典禮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物理系朱邦芬院士和其他8位高校教師獲得2020年度「傑出教學獎」。教學大師獎和傑出教學獎由教育部支持,由深圳市陳一丹公益慈善基金會與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共同發起設立,旨在表彰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紮根教學一線、在國家戰略性緊缺人才培養方面作出貢獻、具有卓越影響力的高校教師。
  • 清華大學朱邦芬獲2020年度傑出教學獎
    2020年11月20日,由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舉辦的第二屆教學大師獎、傑出教學獎和創新創業英才獎頒獎典禮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校長獲得教學大師獎,北京大學李曉明、清華大學朱邦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華明、吉林大學孫正聿、復旦大學李大潛、中國礦業大學於洪珍、華南理工大學朱長江、四川大學馮小明、西安交通大學鄭南寧等9人獲得傑出教學獎,10位勇攀雙創高峰的「青年創客」獲創新創業英才獎。
  •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中文期刊望「洋」興嘆
    在近日召開的香山科學會議上,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劉忠範院士的一句話引起與會者的共鳴。「我們形成了一個怪圈:期刊水平不高造成論文外流,論文外流造成期刊水平下降。」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鄔書林以化學領域為例,中國作者高被引論文佔全球高被引論文比例為30.42%,但中國期刊高被引論文佔比數只有0.37%。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2019年,為貫徹落實《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中國科協等7部門聯合組織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動科技期刊改革發展。本報今起開設「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經驗談」欄目,通過對期刊主編、期刊編輯、院士專家等進行深度訪談,剖析一系列中國科學院的辦刊案例,梳理創新舉措、分享成功經驗,以期為廣大讀者帶來更多的啟示與思考。
  • 領先就領先美國,國寶級科學家馬偉明院士的傳奇人生!
    中國航母電磁彈射奠基人、中國艦船綜合電力系統奠基人、中國艦船動力與電氣工程首席專家、海軍工程大學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所長、國家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馬偉明,34歲時破格提拔為教授,41歲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中國工程院歷史上最年輕的院士!
  •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
    此外,《運動與健康科學》創刊8年即躋身世界體育學期刊前五,《光子學研究》在世界光學期刊中排名第十,《應用數學和力學》《計算材料學》《中國藥理學報》《轉化神經變性病》等均躋身本學科領域世界前列。    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是國家科技競爭力的重要標誌,處於國內領跑位置的上海科技期刊,在國際學術期刊界樹起了令人矚目的「中國標杆」。
  • 院士說丨袁亞湘院士:科研立足應用,基礎科學研究必須有的放矢
    在日前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強調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並重點闡述了愛國精神和創新精神。近日,人民網強國論壇記者獨家專訪到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並分享他對愛國精神和創新精神的理解。強國論壇:您是如何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加快科技創新的重大戰略意義?
  • 中國科學院: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2019年,為貫徹落實《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中國科協等7部門聯合組織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動科技期刊改革發展。本報今起開設「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經驗談」欄目,通過對期刊主編、期刊編輯、院士專家等進行深度訪談,剖析一系列中國科學院的辦刊案例,梳理創新舉措、分享成功經驗,以期為廣大讀者帶來更多的啟示與思考。
  • 楊衛院士:高質量論文流失嚴重,建設一流科技期刊需「四輪驅動」|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專題
    高質量論文的流失現象嚴重是期刊平臺發展滯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據統計,中國作者所發SCI論文裡,只有不到8%的論文投到了中國SCI科技期刊上,大多數論文是在國外期刊或平臺上發表。這還是有數量級上的差距,必須要經過爆發式的增長,我們的身影才能被國際期刊界的同行看到。此外,在科學期刊編輯中,年輕專業人才流失和缺失需要予以重視。但國際上有評論認為,中國科技期刊的狀況在逐步好轉,原因之一是期刊開始走向市場化,正在吸收一些年輕、專業化的期刊人才。
  • 朱邦芬:遏制學術不端,從認真查處重大案例開始—新聞—科學網
    11月8日,清華大學物理系和高等研究院教授、中科院院士朱邦芬在「中國科學院學部科技倫理研討會」上嚴詞指出。 朱邦芬用兩個「史無前例」描述了當前我國科研誠信的現狀,一是隨著社會整體大環境的急功近利傾向與道德水準滑坡,擁有各種學術頭銜帶來的利益與學術不端行為低風險之間的反差,導致我國科研不端行為的涉及面之廣及嚴重程度史無前例;二是由於國家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網際網路自媒體傳播廣、速度快等特點,人們對科研誠信的關注史無前例。 每個國家都有科研誠信問題,而我國尤為嚴重。
  • 聚焦科協十大事件 ▎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新聞—科學網
    2019年8月,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四部門印發《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並與財政部、中科院、工程院等七部門共同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全面推進科技期刊專業化、數位化、集團化、國際化進程。
  • 世界地圖上的第四個紅點 是上海科技期刊人的自信
    「科學家們公認的世界三大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倫敦、《科學》在華盛頓、《細胞》在波士頓。」《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常務副主編李黨生指著一張世界地圖說,「希望不久後,中國上海能因為《細胞研究》成為地圖上的第四個紅點。」
  • 打造中國權威科技期刊
    打造中國權威科技期刊破除SCI論文崇拜,構建科學的科技評價體系,鼓勵我國的基礎理論研究成果,用中文發表在中國主辦的科技期刊上,提高中國科技期刊在世界科技領域的影響力,進而提高中國科技創新力,提高中文在世界的影響力,是未來中國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任務。過去長期重視SCI論文,重視影響因子的高低。
  • 院士呼籲立法管制嚴重學術不端
    長江日報訊(記者陳潔 通訊員徐偉 王以豪)科研誠信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基石,「當前神州大地百餘所最好的大學正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科研不端不遏制,各類『一流』建設就是空中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