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聯合下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國家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要求高等學校取消對教師SCI文章獎勵,樹立正確的科技評價導向。這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精神,堅決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正本溯源、真正解決多年來存在的科研評價導向偏差、盲目崇拜SCI文章的重大舉措。
破除論文崇拜存在阻力
教育部、科技部下達這一文件,就是從源頭上堵住這一漏洞、消除垃圾論文的制度設計。然而,在執行過程中,能不能真正落地,見到成效,很多專家學者還存在疑慮,認為目前執行起來,還會有來自不同方面的阻力。
第一,來自高等學校的教師阻力。長期以來,有的教師一味追逐SCI論文,每年都會獲得大量的真金白銀的績效獎金。由於過去的科技評價制度實行得太久,他們已經成為追逐SCI論文的既得利益者,具有很大的話語權,自然不會主動地放棄SCI崇拜,甚至會在年輕教師的技術職稱晉升中,在科研資源的配置中,繼續堅持過去的做法。這種人的思想不轉彎,兩部委的文件精神就會落空。
第二,來自高等學校層面的阻力。一些高校的辦學者,在國家各種評審的導向下,制定了發表SCI論文的高額獎勵辦法,在教師職稱晉升中,也規定了SCI論文佔據絕對重要位置。兩部委的文件下達後,這些高校的政策需要及時調整。在調整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消極、懈怠。
第三,來自國家有關主管部門的科技政策調整不到位的阻力。主要體現在國家有關部門在學科評估、學位點申報、國家傑青、長江學者、院士等人才項目評審,國家重點實驗室驗收、國家重大招標課題的立項以及項目結項、驗收等等方面。
針對以上可能產生的阻力,關鍵就是看國家有關科技評價指標,能不能及時扭轉過來,真正貫徹落實兩部委的文件精神。
堅決改革科技評價制度
2020年教育部即將開始新一輪學科評估。在即將開始的學位點申報中,在每年都進行的其他國家級人才稱號的評審上,需要及時改革評價標準和評價政策,徹底扭轉追逐SCI的導向問題。
在改變盲目追求SCI論文評價體系的同時,也要清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盲目追求SSCI論文的現象。如果說在自然科學領域,追求SCI論文現象已經不得人心,那麼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把發表SSCI論文作為一個學科、一個人文學者水平高低的評價標準,更缺乏科學性。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的評價體系和標準,被西方的SSCI論文左右,仔細想來,邏輯上都不成立。我們反覆強調要堅持文化自信,然而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用SSCI論文作為評價我國的人文社科研究的標準,要樹立「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理念,建立「中國風格」「中國學派」,該有多難!
不僅是SCI論文、SSCI論文,即便是在人文社科領域,其他過分追求論文的評價體系,也是不科學的,應該藉此機會,真正清理、修正、扭轉。客觀地講,很多所謂的論文,創新點有多少?又有幾個人在看?論文成為了一些學者權力尋租、自娛自樂的遊戲。只有在這些具體的國家政策導向發生根本轉變的背景下,才會徹底改變過去唯SCI論文、唯SSCI論文、唯論文的「頑瘴痼疾」,真正讓兩部委的文件精神落地。
打造中國權威科技期刊
破除SCI論文崇拜,構建科學的科技評價體系,鼓勵我國的基礎理論研究成果,用中文發表在中國主辦的科技期刊上,提高中國科技期刊在世界科技領域的影響力,進而提高中國科技創新力,提高中文在世界的影響力,是未來中國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任務。
過去長期重視SCI論文,重視影響因子的高低。毫無疑問,SCI論文中影響因子高的期刊,都是國際期刊。大部分是英文期刊,其次是德文期刊、法文期刊。我國的科學家在中國境內用中國的實驗室研究的最優秀成果,都爭相發表在影響因子比較高的SCI期刊上,造成惡性循環。中國自己主辦的科技期刊,不要說吸引國外其他國家的優秀成果,就是本土的科研人員,都不願意把最優秀的研究成果投寄給中國自己的科技期刊,中國主辦的科技期刊,永遠沒有辦法發表最優秀的頂級科研成果,那麼中國的科技創新就永遠也不會達到或者領先世界水平。
比如,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國面臨的嚴重社會問題,急需科學研究成果提供解決方案和科學技術支撐。但是,中國的學者研究病毒在中國大面積流行蔓延問題,推出的最新成果卻要用英文發表在國外的《柳葉刀》《新英格蘭醫學》等期刊上,而不是用中文發表在中國主辦的醫學雜誌上。中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全民戰役,需要這樣的研究成果來做決策參考,可是我們不得不再把英文翻譯成中文。這種難道不是一種怪事嗎?可是這種怪事,卻是過去幾十年科技評價政策所大力倡導的。
假如中國的科學家,用自己的母語中文,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學術論文,發表在中國自己主辦的科技期刊上,那麼,中國科技期刊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難道不就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成果嗎?發表這些成果的中國科技期刊,必然會引起世界各國科學家的關注。他們為了引用這些成果,就必須用中文來閱讀,這不是迅速提高中文的世界影響力的最好機會嗎?難道不是最快的提高中國科技在世界的影響力的機遇嗎?
值得慶幸的是,兩部委發布的這一文件,既彰顯了我國科技領域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勇氣和決心,也是堅持文化自信的巨大進步,標誌著我國科技評價政策的逐漸成熟,標誌著我國教育、科技領域,正在落實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要求,既符合國情,又順乎民意,可喜可賀。我們熱切地期盼這一制度真正得到貫徹執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文件上。
我們有理由相信,當代中國的科學家和學者,不會辜負這個新時代,我們能夠打破多年來形成的那種盲目迷信西方、崇拜西方的思維,堅持文化自信,堅持科學的新的評價體系,使中國的科技創新力不斷取得新成就、新進展、新突破,走向世界、領先世界。
(作者系河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此文為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BIAI150090)
《中國教育報》2020年03月02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