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國權威科技期刊

2020-12-05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20年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聯合下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國家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要求高等學校取消對教師SCI文章獎勵,樹立正確的科技評價導向。這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精神,堅決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正本溯源、真正解決多年來存在的科研評價導向偏差、盲目崇拜SCI文章的重大舉措。

    破除論文崇拜存在阻力

教育部、科技部下達這一文件,就是從源頭上堵住這一漏洞、消除垃圾論文的制度設計。然而,在執行過程中,能不能真正落地,見到成效,很多專家學者還存在疑慮,認為目前執行起來,還會有來自不同方面的阻力。

第一,來自高等學校的教師阻力。長期以來,有的教師一味追逐SCI論文,每年都會獲得大量的真金白銀的績效獎金。由於過去的科技評價制度實行得太久,他們已經成為追逐SCI論文的既得利益者,具有很大的話語權,自然不會主動地放棄SCI崇拜,甚至會在年輕教師的技術職稱晉升中,在科研資源的配置中,繼續堅持過去的做法。這種人的思想不轉彎,兩部委的文件精神就會落空。

第二,來自高等學校層面的阻力。一些高校的辦學者,在國家各種評審的導向下,制定了發表SCI論文的高額獎勵辦法,在教師職稱晉升中,也規定了SCI論文佔據絕對重要位置。兩部委的文件下達後,這些高校的政策需要及時調整。在調整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消極、懈怠。

第三,來自國家有關主管部門的科技政策調整不到位的阻力。主要體現在國家有關部門在學科評估、學位點申報、國家傑青、長江學者、院士等人才項目評審,國家重點實驗室驗收、國家重大招標課題的立項以及項目結項、驗收等等方面。

針對以上可能產生的阻力,關鍵就是看國家有關科技評價指標,能不能及時扭轉過來,真正貫徹落實兩部委的文件精神。

    堅決改革科技評價制度

2020年教育部即將開始新一輪學科評估。在即將開始的學位點申報中,在每年都進行的其他國家級人才稱號的評審上,需要及時改革評價標準和評價政策,徹底扭轉追逐SCI的導向問題。

在改變盲目追求SCI論文評價體系的同時,也要清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盲目追求SSCI論文的現象。如果說在自然科學領域,追求SCI論文現象已經不得人心,那麼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把發表SSCI論文作為一個學科、一個人文學者水平高低的評價標準,更缺乏科學性。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的評價體系和標準,被西方的SSCI論文左右,仔細想來,邏輯上都不成立。我們反覆強調要堅持文化自信,然而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用SSCI論文作為評價我國的人文社科研究的標準,要樹立「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理念,建立「中國風格」「中國學派」,該有多難!

不僅是SCI論文、SSCI論文,即便是在人文社科領域,其他過分追求論文的評價體系,也是不科學的,應該藉此機會,真正清理、修正、扭轉。客觀地講,很多所謂的論文,創新點有多少?又有幾個人在看?論文成為了一些學者權力尋租、自娛自樂的遊戲。只有在這些具體的國家政策導向發生根本轉變的背景下,才會徹底改變過去唯SCI論文、唯SSCI論文、唯論文的「頑瘴痼疾」,真正讓兩部委的文件精神落地。

    打造中國權威科技期刊

破除SCI論文崇拜,構建科學的科技評價體系,鼓勵我國的基礎理論研究成果,用中文發表在中國主辦的科技期刊上,提高中國科技期刊在世界科技領域的影響力,進而提高中國科技創新力,提高中文在世界的影響力,是未來中國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任務。

過去長期重視SCI論文,重視影響因子的高低。毫無疑問,SCI論文中影響因子高的期刊,都是國際期刊。大部分是英文期刊,其次是德文期刊、法文期刊。我國的科學家在中國境內用中國的實驗室研究的最優秀成果,都爭相發表在影響因子比較高的SCI期刊上,造成惡性循環。中國自己主辦的科技期刊,不要說吸引國外其他國家的優秀成果,就是本土的科研人員,都不願意把最優秀的研究成果投寄給中國自己的科技期刊,中國主辦的科技期刊,永遠沒有辦法發表最優秀的頂級科研成果,那麼中國的科技創新就永遠也不會達到或者領先世界水平。

比如,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國面臨的嚴重社會問題,急需科學研究成果提供解決方案和科學技術支撐。但是,中國的學者研究病毒在中國大面積流行蔓延問題,推出的最新成果卻要用英文發表在國外的《柳葉刀》《新英格蘭醫學》等期刊上,而不是用中文發表在中國主辦的醫學雜誌上。中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全民戰役,需要這樣的研究成果來做決策參考,可是我們不得不再把英文翻譯成中文。這種難道不是一種怪事嗎?可是這種怪事,卻是過去幾十年科技評價政策所大力倡導的。

假如中國的科學家,用自己的母語中文,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學術論文,發表在中國自己主辦的科技期刊上,那麼,中國科技期刊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難道不就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成果嗎?發表這些成果的中國科技期刊,必然會引起世界各國科學家的關注。他們為了引用這些成果,就必須用中文來閱讀,這不是迅速提高中文的世界影響力的最好機會嗎?難道不是最快的提高中國科技在世界的影響力的機遇嗎?

值得慶幸的是,兩部委發布的這一文件,既彰顯了我國科技領域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勇氣和決心,也是堅持文化自信的巨大進步,標誌著我國科技評價政策的逐漸成熟,標誌著我國教育、科技領域,正在落實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要求,既符合國情,又順乎民意,可喜可賀。我們熱切地期盼這一制度真正得到貫徹執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文件上。

我們有理由相信,當代中國的科學家和學者,不會辜負這個新時代,我們能夠打破多年來形成的那種盲目迷信西方、崇拜西方的思維,堅持文化自信,堅持科學的新的評價體系,使中國的科技創新力不斷取得新成就、新進展、新突破,走向世界、領先世界。

(作者系河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此文為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BIAI150090)

《中國教育報》2020年03月02日第5版 

相關焦點

  •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自科版)入選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A+)
    日前,從《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第6版)獲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自科版)被評為電子與通信技術學科的權威學術期刊(A+等級),在該學科學術期刊中排名第7位。《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是由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RCCSE)、武漢大學圖書館、中國科教評價網、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等單位共同研發,根據各學術期刊的5年影響因子、2年影響因子、即年指標、總被引頻次、web即年下載率、基金論文比、二次文獻轉載、專家評審、量效指標JMI、年發文量等指標值進行遴選,是國內主流的七大期刊評價體系之一,現已有2000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在湧現一大批卓越科研成果的同時,著力打造培育了一批中國一流科技期刊,在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道路上,發揮著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有的骨幹引領作用。  「現實是,我國本土科技期刊的發展,與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的目標不相適應,已經成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短板之一。做大、做強我國科技期刊,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國際影響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迫在眉睫。」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高級業務主管徐雁龍表示。  中國科學院擔當新時代科技創新「排頭兵」的同時,在一流科技期刊上也發揮著引領示範作用。
  • 天津科技大學:中國食醋登上國際食品領域權威期刊封面!
    2020年4月30日,我校食品營養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工程學院傳統發酵食品科研團隊以夏婷為第一作者、王敏為通訊作者的有關中國傳統食醋護肝機制的研究論文登上《Food & Function》期刊封面。
  • 中國科學院: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2019年,為貫徹落實《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中國科協等7部門聯合組織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動科技期刊改革發展。本報今起開設「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經驗談」欄目,通過對期刊主編、期刊編輯、院士專家等進行深度訪談,剖析一系列中國科學院的辦刊案例,梳理創新舉措、分享成功經驗,以期為廣大讀者帶來更多的啟示與思考。
  • 中國海洋大學自然科學類學術期刊全部入選中國科協高質量科技期刊...
    中國海洋大學主辦的三種自然科學類學術期刊均入選該目錄,其中,《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英文版)》 位於海洋學T1級期刊之列,《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位於海洋學T2級期刊之列,Marine Life Science & Technology位於海洋學T3級期刊之列。
  •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
    當越來越多優秀科研成果率先在本土期刊發表,必然會增強本土化學術評價體系的國際影響力,這是上海科技期刊發展期待形成的良性循環生態    國際權威機構科睿唯安近期發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顯示,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 中國英文科技期刊推介:Engineering
    「解釋世界」,那麼中國期刊《Engineering》就是「改變世界」。《Engineering》 是中國工程院戰略諮詢中心與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於2015年共同主辦的中英雙語月刊,承載著中國工程院發揮最高學術機構學術引領作用的使命,從創刊開始就定位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綜合性工程類權威期刊。
  • 打造有國際影響的醫學期刊 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近日,中華醫學會雜誌社副社長劉冰與北京萬方醫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方醫學」)總經理張秀梅接受記者採訪,介紹了雙方在中華醫學會系列期刊數位化傳播方面的合作實踐與創新。《柳葉刀》是臨床醫學界非常有影響力的權威期刊,可是就在這樣一個權威期刊上,都曝出這樣的問題,我們也在反思,例如新冠病毒肺炎專題收錄的文章,有多少能夠經的住背後科學數據的考究?科學數據為學術理論起到多大的支撐作用?我想這也是我們作為跟學術和臨床離得很近的大數據公司需要肩負的責任,同時也是作為媒體助力和提升我國臨床科學研究水平要去解決的關鍵問題。
  •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平均影響因子多少?權威數據出爐
    那麼,我國科技期刊的現狀如何?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不久前發布的《2019 中國科技期刊圖書相關指標》顯示,2018 年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的平均影響因子為 0.689。其中,184 種具有 JCR 指標的中國科技期刊平均影響因子為 2.582,位列世界第 6;平均總被引頻次為 2213 次,位列世界第 20。
  • 一文盡覽國內外塗料行業權威期刊
    其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參照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期刊目錄確定;業界公認的國際頂級或重要科技期刊、國內外頂級學術會議由本單位學術委員會結合學科或技術領域選定。從嚴控制論文資助範圍、從緊管理論文發表支出。不允許過度宣傳論文發表情況,不提倡將論文數量、影響因子作為宣傳報導、工作總結、年度報告的重要內容。
  • 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 中國科技期刊提升話語權
    這是中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 影響因子是目前國際上通行的一項客觀的期刊評價指標,由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總數計算得出。目前《科學》《自然》《細胞》等知名國際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均在40上下。
  • 科技期刊「中國陣營」崛起
    上海「破冰」,打造與中國科技水平相稱的學術期刊  在生命科學領域,影響因子超過5的雜誌一般被公認為「權威學術期刊」,超過10即為「高端  1990年《細胞研究》創刊時,國內學術期刊一片低迷。2001年,《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次過「2」,創下中國創辦、出版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大於2」的歷史紀錄——彼時,對於中國而言,「國際一流學術期刊」似乎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
  • Cell Research:打造國際傑出期刊——訪李黨生
    憑藉專業的科學編輯隊伍,Cell Research拓展建立了「綠色通道」和「快速通道」的論文發表渠道,力爭保障中國本土科學家的話語權並吸引國外優秀科學家投稿。此外,其姐妹刊Cell Discovery(《細胞發現》)於2015年4月創刊,二者聯動發展「一本強刊+一本大刊」的創新模式,努力將中國科技期刊出版做大做強。
  • 《Engineering》:建設一流科技期刊 影響力再創新高度—新聞—科學網
    《Engineering》:建設一流科技期刊 影響力再創新高度
  • 中儲智運引日本權威物流學術期刊關注
    近期,日本權威物流學術期刊《LOGI-BIZ》刊登了一篇題為《求貨求車プラットフォーム「中儲智運」》的學術文章,文章深入研究了當前中國網絡物流平臺的發展情況,並認為,目前中國的網絡物流平臺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僅提供車貨信息匹配服務的平臺,另一種則是作為承運人提供實際運輸服務的平臺。
  • 女教授自P成女媧上期刊封面,權威期刊「活潑」些也無妨 | 新京報快評
    據介紹,封面圖中的女媧,不是別人,正是中國化學期刊封面論文的作者,來自江蘇師範大學的化學教授石楓。事實上,石楓學術論文刊登的這本期刊,也不是什麼「野雞」雜誌。資料介紹,「中國化學(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由中國化學會、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主辦,曾經獲得過國家期刊獎(首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科技期刊獎等獎項,是化學領域的權威期刊。而石楓教授也絕非等閒之輩。
  • 2018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自然科學卷-25個期刊被剔除!
    11月1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權威發布了《2018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自然科學卷》。2017年總被引頻次為1381次,影響因子為0.648,從2001年到2017年,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都是在逐步上升的。
  • 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對標世界一流打造與中國科技水平相稱的高端科技期刊用了15年時間,《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實現從2到20的跨越。15年前,李黨生博士辭去美國《細胞》雜誌編輯職務,應《細胞研究》主編裴鋼院士之邀,出任該雜誌的常務副主編。「我們有著同一個夢想:做出一本世界一流的中國學術期刊。」李黨生說。
  • 季華實驗室打造佛山首個高端學術期刊
    佛山迎來首個高端學術期刊!Light是由中科院長春光機所主辦的中國第一本開放獲取的英文國際光學期刊。該刊於2012年3月29日正式創刊。2013年10月被國際權威檢索資料庫SCI收錄;現已被Scopus、Ei、PubMed、DOAJ、CSCD、CSTPCD等國內外資料庫收錄。
  • 中國科技期刊國內外影響力逐步提升
    9月25日,以「合作共贏 賦能未來——共築科技期刊生態圈」為主題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長春圓滿收官。論壇上,學術界、期刊界、企業界及政府管理部門等圍繞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標,凝聚挖掘優質稿源、強化編輯修養共識,追蹤國際領先科研領域發展態勢,推動中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引導中國科技期刊融入創新型國家建設,助力我國由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