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flv1.gmw.cn/gmw/videoroot/2020-07-24/1595568261416.mp4
打造有國際影響的醫學期刊 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訪中華醫學會雜誌社副社長劉冰、萬方醫學總經理張秀梅
導語: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大批學術研究者將目光集中在這種「非典型」病毒上,產生了大量學術成果,為全世界的抗擊疫情行動提供科學支撐。處於國內醫學期刊出版與傳播平臺頭部陣營的中華醫學會雜誌社與萬方醫學網,在疫情期間分別刊發傳播國內重要學術成果,成為國內疫情相關學術交流的陣地。
抗疫行動還未結束,關於科學傳播的思考也在不斷深入——如何讓我國的醫學研究成果在全世界範圍內傳播地更廣泛,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我國的醫學智慧?
近日,中華醫學會雜誌社副社長劉冰與北京萬方醫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方醫學」)總經理張秀梅接受記者採訪,介紹了雙方在中華醫學會系列期刊數位化傳播方面的合作實踐與創新。
專病文獻信息知識服務 支撐快速傳播與期刊轉型
記者: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學術論文成為科研人員交流的一個重要的方式,在此期間,萬方醫學做了哪些嘗試去推動文獻數據共享?
張秀梅:疫情一暴發,萬方醫學網立刻組織編輯和技術團隊打造了一個新冠病毒肺炎專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感受很深,數萬臨床醫護人員衝到抗疫一線,其實醫學學術科研以及編輯出版者也在緊鑼密鼓地工作。疫情期間,我們非常明顯地感覺到,論文的撰寫、發表以及傳播的速度都加快了。萬方醫學新冠肺炎專題開設至今,遴選文章將近2000篇,圍繞一種疾病,短時間內產出這麼大規模的學術文獻,也超越了我們的想像。
為突出中醫藥在抗疫中的作用,萬方醫學網在專題中設置中醫藥防治欄目,包含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文獻、中醫方劑專題,同時與國內的醫學期刊、北美及北歐中醫藥發展促進中心聯合,邀請了國內外中醫藥領域的專家為醫護人員及公眾講解中醫藥在新冠肺炎診斷與治療方面的經驗,在新冠肺炎這個專病專題中為廣大用戶不僅提供了文獻,同時提供了知識服務,為醫學期刊的知識服務轉型提供了平臺支持。
記者:雙方如何通過合作,充分發揮數據的優勢,建立更為深度的資料庫?我們知道現在的中華系列雜誌關注更多的是疾病,是否考慮以某一個信號通道通路,或者是一個新的熱點,或者某一種治療方法建立多維、立體的資料庫呢?
劉冰:這個問題非常好,實際上在萬方數據的平臺上,有一個知識的熱點分析,已經能夠挖掘到這些熱點的問題。
我們搭建的新冠肺炎的學術平臺,從疾病流行模式的研究,到診療研究,每一個方向都是非常好的熱點,在這種框架下,以萬方數據分析挖掘的優勢結合我們期刊資源的優勢,會有一個很好的合作開發的局面。
醫學信息知識廣泛傳播 為臨床、科研、教學助力
記者:劉社長能否介紹一下中華醫學會雜誌社與萬方數據的合作,對於科技期刊的數字出版發展的意義和作用是什麼?
劉冰:這些年,我們與萬方數據獨家合作,確實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從最早的單刊網站,到整個資料庫的出版,現在我們又在萬方協作下,打造了自主的資料庫,並且能夠提供部分的知識服務、知識挖掘。從0到1,再到100,這實際上呈現了一個成長的過程,在圖書館、信息學界同行的推動下,我們有了長足的進步。對於期刊來講,數位化、國際化一定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從這個角度來講,雙方會共同努力,在醫學領域全面地推動期刊的展現度和顯示度。
記者:能否請張總介紹一下萬方醫學圍繞著中華醫學會系列期刊資源,形成的產品服務與全國用戶的規模。
張秀梅:圍繞這個合作,十多年來我們不斷創新、發展,一方面是中華醫學會系列雜誌的不斷更新,創新內容、組織和發表體系;萬方則圍繞著技術和服務,構建了全球的文獻信息集成發現系統,使中華醫學會為代表的中文期刊能夠在全球的醫學文獻當中有一席之地,並且與全球的文獻形成連結的網絡體系。
第二是我們自己獨有品牌智慧財產權的臨床診療參考系統,把常見的4000多種疾病,按照國際的ICD-10分類體系,請國內將近4000位三甲醫院的頂級專家來撰寫詞條,專業的醫學編輯審校、出版,形成了大型的網際網路數字出版工程,也就是現在的臨床診療知識庫,這個知識庫不僅包含了西醫的知識體系,我們還把我們傳統中醫藥的知識體系也用類似的方式把知識條目結構化,形成了今天萬方醫學網當中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產品版塊,就是診療參考知識系統,為未來整個臨床醫學走向人工智慧,以及碎片化的文獻信息有機的組織起來,搭建了一個知識框架。
最後就是用我們底層的數據加情報學的工具、方法、模型以及專家智慧的思想體系來幫助我們國家各級各類的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提供參考決策,幫助大健康醫療產業當中的企業拉升學術營銷和服務體系,真正使信息作為情報的尖兵、耳目、參謀,能夠為我們的大健康和醫療產業起到賦能和加持的作用,最終惠及到老百姓的身心健康。
現在我們有近1800家臨床醫院用戶、400多家的醫學院校用戶,我們也積累了線上的將近230萬的臨床醫護人員,在線上在使用我們整個的服務體系。
加強數據共享交互 為學術評價提供有力支撐
記者:通過這種合作,有沒有嘗試從一些方面解決我們現有的科研評價體制的問題?
劉冰:科研評價受到多個層面的關注,科技管理部門也在出臺各種政策措施積極推動。下一步,我們要結合中華醫學會學術專科分會的力量以及科協的力量,加大評價工具的使用,例如把中華醫學系列雜誌發表的發文機構、發文數量的評價,加上學者個人的影響力的評價,多維評價指標結合起來,將來發布一些科研指數,或者一些類似於H指數的個人影響力評價,我想這都是很好地推進學術傳播和學術判斷的評價體系,並且有很大的共同發展的空間。
張秀梅:隨著疫情全球的蔓延和科學研究的逐漸深入,也暴露出來我們在臨床科學研究與學術傳播中新的問題。比如最近的《柳葉刀》刊登的關於新冠肺炎的文章因為大規模的數據問題撤稿。《柳葉刀》是臨床醫學界非常有影響力的權威期刊,可是就在這樣一個權威期刊上,都曝出這樣的問題,我們也在反思,例如新冠病毒肺炎專題收錄的文章,有多少能夠經的住背後科學數據的考究?科學數據為學術理論起到多大的支撐作用?我想這也是我們作為跟學術和臨床離得很近的大數據公司需要肩負的責任,同時也是作為媒體助力和提升我國臨床科學研究水平要去解決的關鍵問題。
培育學術出版生態貢獻中國特色醫學智慧
記者:醫藥健康領域的創新驅動發展離不開學術出版生態圈的培育與支撐,作為國內權威的醫學期刊與資料庫平臺,雙方在學術出版生態圈的建設發展方面有哪些見解?
劉冰:首先是更好地利用已經建立的醫學專家的資源優勢以及期刊累積的資源優勢,同時做好前面提到的評價指標的建設、學者服務工具的建設,利用我們的信息服務,把生態圈撐託起來。
張秀梅:打造一本世界性、頂級醫學期刊,是我們和中華醫學會共同要去面對的一個新時代的問題。我們希望基於全球大數據的情報信息分析,幫助中華醫學會的系列期刊能夠打造出屬於民族的品牌,能夠代表我們中國人的臨床醫學水平,給世界人類健康貢獻中國的臨床方案。
中國是一個中西醫並存、中西藥並用的國家,這次新冠疫情暴發之後,我們的制度優勢、道路優勢、解決方案,以及我們在解決重大疫情過程當中體現出來的學術優勢,其實都給全人類貢獻了我們的智慧。這些智慧如何通過學術的方式反映在學術陣地上,並且打造出我們中國人獨有的學術期刊品牌,我想是我們新時代共同要去破解的一個難題。
結語:
12年合作,中華醫學會雜誌社與萬方數據持續不斷地為廣泛傳播國內醫學信息知識成果而努力。在學術期刊數位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下,雙方今後的合作將以更加豐富、更加規範、更具特色的產品與服務,向全世界傳播與分享我國優秀的醫學研究成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我們中國的方案!
[ 責編:範子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