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和合」理念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0-12-06 求是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於人類歷史發展潮流大勢,總結中國自身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文化傳承,多次強調要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始終崇尚和諧和睦、友好合作。「和合」理念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識,富有極其深刻的哲學思辨與中國智慧,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與民族性格,是新時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基礎與價值支撐。

  人類命運共同體內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需要依靠「和而不同」的思想共識

  從本質上說,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是一種平等自主、相互尊重的良性關係。個人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小組成元素,在整個人類命運共同體運作的過程中起著最基礎性的作用。自然地理條件的不同、社會歷史環境的差異以及語言風俗習慣的差別等等,帶來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文化信仰上的差別,孕育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也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行為方式、實踐認識活動以及思維方式的不同。怎樣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和合共生,主張和而不同。《禮記》云:「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論語》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論,對於維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交往具有獨特的辯證智慧。一方面,和諧並不等於相同事物的簡單疊加,其本身也包含著差異和對立,是多樣性的有機統一。接受差異,是道德觀念上的一種共識,也體現為人與人交往中的寬容與尊重。面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應當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正確理解差異、尊重區別,以消弭隔閡,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另一方面,在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同時,也應當充分尋求不同文化之間的共性特徵,既要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和兼收並蓄的方式進行文化交流與傳播,用文化的同一性聯結吸納文化的差異性,也要搭建文化橋梁、摒棄文化偏見,在潛移默化中構築基於文化理解與認同的新思維,在現實交往與文化傳播中形成尊重包容、和睦共處的價值觀。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習近平總書記在尊重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上,以寬廣的眼界和深刻的思索在更高層面上積極探索不同文明的相處之道。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鑑中共同發展」,「要把『和』、『合』的傳統理念付諸彼此相處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是對不同文明差異性和平等性的生動詮釋,也是實現不同文明之間友好往來的必要條件。只有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上,通過文明對話的形式,各國人民彼此交流借鑑、取長補短,彌合文化差異產生的理念分歧,才能推動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內部人與人之間的真正和諧。

  人類命運共同體內部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需要依賴「天人合一」的綠色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共商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別會議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我們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天人合一」思想作為「和合」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獨特內涵與意義。從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角度看,「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統一體。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提倡「贊天地化育」「天地萬物為一體」,遵循「道法自然」「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認為人與自然萬物皆為同源,天道的自然是人道的根基,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人與自然之間應當是一種相互統一的和諧關係,人作為實踐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但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理應建立在現實的客觀存在之上,並且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要充分尊重客觀現實和規律。「天人合一」思想不僅是傳統中國智慧對於主客體關係的深刻思考,也孕育了中華民族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文化傳統和綠色情懷,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提供了基礎理念。

  面對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和環境問題,人類只有回歸自然,才能走出困境。人類的生存發展離不開完備健康的生態空間,也離不開以自然資源為主體的物質資料,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需要人與自然的協調合作、和諧共生。無論是發達國家,抑或是發展中國家,都需要主動承擔生態環境建設的責任,積極應對全人類共同的生存危機。「天人合一」這一傳統中國智慧無疑為全球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了更好範式。全球生態環境建設需要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三者的高度統一,生產發展是實現生活富裕的條件,生活富裕是生產發展的目的,而良好的生態環境則是實現生產發展和生活富裕所必須依賴的前提和必須堅持的保障,是從根本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天人合一」所強調的正是人與自然有機共生的綠色發展理念,這不僅是基於對自然規律更深層次的把握,更是人類實現永續發展的追求和理想,體現了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化與融合。以自然之道去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是中國「和合」智慧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的新方案。

  立足於全球背景,習近平總書記倡導在世界範圍內要樹立「天人合一」的綠色生態理念,在更高科技水平和意識觀念層面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與可持續發展,在公平、共擔原則基礎上開展應對生態環境變化的國際合作,構建全球生態治理新體系,形成共同商議、共同保護、共同管建的新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將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成果分享,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當前,只有世界各國自覺樹立起「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綠色生態觀,積極推行生態環境變革、建立嚴格長效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充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可持續發展才會成為可能,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才能成為現實。

  人類命運共同體內部不同社會之間的和諧,需要秉承「合作共贏」的價值追求

  當今世界,人類處在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時代。貿易保護、資源封鎖等有礙世界經濟合作的「逆全球化」現象不斷出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大同,和合共生,這些都是中國幾千年文明一直秉持的理念。不能獨善其身,而應該兼濟天下」。面對全球化困境與安全威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合」理念,為解決今天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周易》的「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鹹寧」,強調要達到「太和」境界,賦予作為天下之大道的「和」以普遍的必然性與規律性;《中庸》的「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把「和」作為通達天下之「道」;《論語》的「四海之內,皆兄弟」則蘊含著睦鄰友好、守望相助的美好期許。人類是休戚與共、風雨同舟的命運共同體,戰勝危機的人間正道唯有互相支持、團結合作。協調不同國家之間的關係,必須秉承「協和萬邦」「和衷共濟」的價值理念。堅持對話協商,構建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的夥伴關係,才能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秉持「合作共贏」思想,堅持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引導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才能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秉持「共建共享」觀念,樹立共同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才能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更加有效的多邊機制、更加積極的區域合作,需要的是和平而不是戰爭,合作而不是對抗,共贏而不是「零和」,這才是人類社會和平、進步、發展的永恆主題。

  為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構築持久和平、共同繁榮、普遍安全的和諧世界,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共建「一帶一路」重要倡議。共建「一帶一路」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和助力引擎,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傳統文化理念,是中國理念對世界的貢獻,目的是推動世界經濟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6月18日在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級別視頻會議的書面致辭中所指出的:「我們願同合作夥伴一道,把『一帶一路』打造成團結應對挑戰的合作之路、維護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進經濟社會恢復的復甦之路、釋放發展潛力的增長之路。通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攜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計利當計天下利」。「一帶一路」倡議順應各國要求加快發展的願望,秉承「合作共贏」的價值追求,實現各國戰略對接、優勢互補,用實實在在的行動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實質,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提供了獨具中國智慧的全新範式,必將有力推動不同社會之間和諧共處的最終實現。

  總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戰略思想深刻體現了中國將自身發展同世界發展相統一的全球視野、世界胸懷和大國擔當。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合」理念強調在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戰略思想的過程中,充分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不同社會之間的和諧共生,這一理念為新時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為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者:江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江西師範大學基地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農媛

相關焦點

  • 中華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此世界大變革、大動蕩、大發展的經濟全球化、信息革命的新時代,針對一些近視者、逆潮流而動者、看不到人類未來命運燦爛前景者,中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明世界前景,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化解對人類命運的焦慮和憂患。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原標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應對國際複雜挑戰、著眼於世界前途和人類發展提出的中國方案,不僅彰顯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光輝,也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的中國智慧,在國際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深刻學習領會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亟須系統地闡釋其哲學意義。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於中外傳統命運論的智能創造和卓識開新。融實而和合是打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種智慧,是化解人類生存厄運的一種武器。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一種熱烈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和天下為一家的情懷。「四海之內若一家,故近者不隱其能,遠者不疾其勞,無幽閒隱蔽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天下四海,現代可以理解為全球或者全人類,不論地處多麼邊遠的國家,都能共享安樂。
  • 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在防控疫情過程中所採取的這些戰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及其所取得的舉世公認的成效,以實際行動充分展示了中國攜手各國聯防聯控、對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盡責擔當的大國形象,極大地彰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為詮釋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深刻的啟示。理念共識是前提,人類命運共同體乃共同理念所依。凝聚理念共識是支撐和引領國際合作的基本前提。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原標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加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一步提高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提升我國世界話語權,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重大貢獻。
  •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觀照文學創作
    著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意味著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可以說,「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面高揚的旗幟,引領著新的發展方向。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強烈的天下情懷和理論主張,是孕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基石。《尚書·堯典》記載:「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這是說國家之間應該和諧相處。
  • 汪信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題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至三卷反覆強調和闡述的一個重要外交和全球治理理念,它是為了應對當代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維護和實現全人類的共同利益而提出的中國方案。同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
  • 動機·前景·理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外認知與評價
    從生成動機來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遺產、現實利益的彰顯、責任擔當的體現以及習近平領導風格的展現;從發展前景來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或是切實可行的現實方案,或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或是難以實現的理想藍圖;從邏輯理路來看,要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建設的示範引領作用,妥善處理好世界範圍內各領域的安全問題,建立健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法律機制,提倡樹立多彩、平等、包容、互鑑的文明觀。
  • 全球抗疫凸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性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全球抗疫凸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性□ 陳培永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習近平主席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結合中國抗擊疫情實踐經驗,就加強疫情防控國際合作、穩定世界經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主張,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
  • 胡雪峰喇嘛:以佛教緣起共生理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北京雍和宮住持胡雪峰喇嘛出席論壇並做了題為《尊重包容,和諧共生——以佛教緣起共生理念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的主題發言,鳳凰網佛教摘錄胡雪峰喇嘛發言如下:和平、合作、共贏已成為時代潮流,齊心協力,交流互鑑,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全人類唯一的智慧抉擇。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出努力。
  • 徐孝民: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
    日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黨委書記徐孝民同志撰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一文,收錄於中國言實出版社《人民至上——來自兩會的聲音》「專家建議」部分。文章結合全球疫情防控鬥爭的中國實踐,從理論、歷史、時代三個維度,深入闡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
  • 【平語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照亮人類進步之路
    在國際形勢日趨複雜、風險挑戰和新老矛盾問題交織並存、全球治理體系亟待完善的今天,重溫這篇演講,感悟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意義和獨特價值,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創造性開展工作,努力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書寫時代華章,可謂正當其時,尤為必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上作出的重大判斷。
  • 經典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紐帶
    從這些雕塑的形象裡,人們可以看到這種精神和價值的存在,而這種價值正是我們今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核心。5月5日,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建設得更美好。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寫入《憲法》。
  • 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1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詳盡闡述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的理念和政策主張,反映出新時代中國國際發展合作所取得的實踐成果和進展,闡明了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作的積極貢獻。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真實寫照
    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人類社會正以前所未有的緊密方式聯繫在一起,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人類社會發展必須引入全新的思維方式,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合作開放、互利共贏,凝聚起攜手應對疫情等重大公共危機挑戰的全球共識。
  • 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匯聚全球戰疫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戰勝關乎各國人民安危的疫病,團結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要加強同世界衛生組織溝通交流,同有關國家特別是疫情高發國家在溯源、藥物、疫苗、檢測等方面的科研合作,共享科研數據和信息,共同研究提出應對策略,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戰勝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各國攜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匯聚全球戰疫合力,深化疫情防控國際合作。
  • 「平語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照亮人類進步之路
    在國際形勢日趨複雜、風險挑戰和新老矛盾問題交織並存、全球治理體系亟待完善的今天,重溫這篇演講,感悟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意義和獨特價值,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創造性開展工作,努力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書寫時代華章,可謂正當其時,尤為必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上作出的重大判斷。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這些話語深入人心
    2017年1月,習近平曾在日內瓦萬國宮發表演講,深刻闡述了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得到與會者的高度讚賞。「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是習近平一貫的主張,在不同場合,他多次向世界傳遞「和」的理念,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新華社《學習進行時》今天為您梳理習近平那些深入人心的話語。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創造性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站在人類整體發展的歷史高度思考人類的前途命運,是對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等重大問題的理性思考,體現了世界歷史發展的理論邏輯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實踐邏輯之辯證統一,展現了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深邃的世界眼光與高尚的時代情懷。
  • 中國共產黨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使命、責任和擔當
    特別是在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轉變為世界各國人民共商共建共享美好社會的現實中,中國共產黨發揮引領作用更是尤其重要。黨的十九大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列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並寫入黨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經表決通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既表達了中國將攜手世界各國「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堅定意志和莊嚴承諾,也為中國共產黨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發揮引領作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共產黨是以科學理論武裝起來的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