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研究》雜誌封面。
《分子植物》雜誌封面。(均期刊編輯部供圖)
影響因子首次突破20!據科睿唯安最新發布的2020期刊引徵報告(JCR),《細胞研究》,一本誕生於上海的原創科技期刊,以20.507的影響因子,創下中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
促進中國科技原始創新、推動中國科學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國科學界在全球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高水平科技期刊發揮著重要引領作用。《細胞研究》完成了影響因子從2到20的跨越,探索出一條可複製的辦刊模式,帶動上海乃至中國一批原創學術期刊崛起,成功躋身競爭激烈的國際一流學術出版陣營。
今年,中國共有九種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超過10,「上海原創」期刊佔據其中1/3。「高分」背後,崛起的是一個紮根上海、背靠中國的高水平國際學術交流與展示平臺,也是上海不斷增強的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的體現。
上海「破冰」,打造與中國科技水平相稱的學術期刊
在生命科學領域,影響因子超過5的雜誌一般被公認為「權威學術期刊」,超過10即為「高端」,它們構成了本領域國際學術期刊的主流。
此次,《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達20.507,在科睿唯安195種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排名第七,在亞太地區生命科學領域學術期刊中繼續排名第一。
《細胞研究》主編、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表示,《細胞研究》的成長曆程是中國科學事業成長的縮影,是中國基礎研究壯大的一個表現,也是中國生命科學加速前行的一個體現,「我們真正抓住了一個機會」。
1990年《細胞研究》創刊時,國內學術期刊一片低迷。2001年,《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次過「2」,創下中國創辦、出版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大於2」的歷史紀錄——彼時,對於中國而言,「國際一流學術期刊」似乎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
伴隨中國科研在世紀之交迎來的發展高潮,我國越來越多的優秀論文「出海」,發表於國外頂級期刊。這在為我國科技打出了國際影響力的同時,也發出令人深省的一問:中國何時可以誕生與本國科技水平相稱的本土學術期刊?
2005年,時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的裴鋼接任《細胞研究》主編。當時,上海已成為佔據中國生命科學研究半壁江山的科研重鎮。他決心以《細胞研究》為突破口,打破中國科技學術期刊停滯不前的局面。
2006年,原任美國《細胞》雜誌編輯的李黨生博士應裴鋼之邀,出任《細胞研究》常務副主編,組建起高水平的專業編輯團隊。同時,《細胞研究》啟動與英國自然出版集團合作,在國內科學期刊中率先嘗試「借船出海」。
此後,《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一路上揚:2009年摸高至8.151,首次進入國際細胞生物學領域發表原創論文核心期刊的前10%;2013年影響影子首次破10;2015年達到14.812,躋身世界生命科學領域一流期刊行列。今年,其影響因子更是突破了20,超越了《自然》和《細胞》旗下本領域內的高端子刊。
國際化高水平創新上海「土壤」,孕育國際一流科技期刊
《細胞研究》的成功並非孤例,它開啟了國內優秀科技學術期刊崛起的先河。
另一本上海原創學術期刊《分子植物》繼去年影響因子突破10後,今年更是達到12.084,已經連續四年超過美國植物生物學家學會主辦的《植物細胞》雜誌,居於全球該領域發表原創論文期刊的第二位。
「上海國際化、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底蘊,為孕育國際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了豐沃土壤。」曾在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2012年回國擔任《分子植物》常務副主編,崔曉峰博士深切感受到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對於一流科技期刊培育的「生態效應」:上海高水平科研機構、一流高校雲集,去年上海科研人員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自然》《細胞》上發表論文數量約佔全國30%。
「在上海,學術界和產業界對國際話語權的需求意識都相當明確,而科技期刊是爭奪科技領域國際話語權的重要平臺。」一位科技出版行業資深人士表示,這是科技創新生態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所顯現出的必然需求,「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的提升,離不開國際一流科技期刊」。
擁有國際一流學術期刊,使得中國科學家獲得更快的「發聲平臺」。在崔曉峰看來,影響因子只是評判期刊學術質量的一個外顯的重要指標,更重要的是期刊在全球科學共同體中的良好口碑,這才是真正的國際影響力。
多年堅持高水準辦刊,使得《細胞研究》和《分子植物》在科學家中的口碑連年提升,國際影響力不斷走高。如今,這兩本雜誌的國外論文投稿比例均佔50%左右,稿源來自歐美日等幾十個國家,拒稿率超過80%,已成為國內外同行廣泛認可的高端學術平臺,在國際學術期刊界樹立起了「中國標杆」。
推動科技文化自信,科技期刊產業發展正當其時
獲得國際話語權,對建立中國科技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來,《細胞研究》率先刊發的「概念首創」研究成果不斷增長,對科學家原創成果更具獨立判斷能力。2014年,清華大學俞立教授發現了一種新的細胞器,但當時尚無功能性數據支撐,因此被國際頂級期刊拒稿。《細胞研究》認為這是一項原始創新,大膽予以刊發。五年後,作者拿出了功能性數據。不久前,《細胞研究》發表了一項神經遞質受體在閉合和激活狀態下的不同結構的研究,而《自然》在兩三周後才分別發表了兩篇論文。
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提出了「以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目標」「做精做強一批基礎和傳統優勢領域期刊」的要求。以《細胞研究》《分子植物》為代表的上海原創科技期刊的辦刊模式,正在被國內諸多新創學術期刊複製和借鑑,將帶動更多本土優秀學術期刊的興起。在本年度發布的影響因子中,有九種中國本土期刊超過10,更有大量期刊邁過了影響因子5的門檻。
順應國際期刊開放獲取的潮流,《細胞研究》和《分子植物》近年陸續創辦了全新的開放獲取子刊,不斷探索創新發展模式。崔曉峰表示,作為科技創新生態中的重要一環,上海發展科技期刊產業正當其時,「一本高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期刊,市場估值可以億元計。作為一種知識密度極高的軟實力產業,上海發展科技期刊產業,當是科創中心建設的應有之義」。(記者 許琦敏)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文匯報,僅用於學術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