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研究》在國際分子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排名升至第九;創辦僅兩年的《國家科學評論》,首次亮相即進入全球綜合期刊前五;創辦於2013年的《光:科學與應用》已成為國際光學界頂級雜誌……昨天,湯森路透發布2015年度《SCI期刊分析報告》,一批中國自然科學學術期刊表現搶眼。
與10年前的「一潭死水」相比,中國科技期刊如今已在世界科學界發出新啼。
據《文匯報》(記者許琦敏)近日報導,隨著中國科技水平不斷走高,中國科學家需要在國際舞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而中國科技期刊的崛起,正為此搭建起了獲得話語權、鍛造影響力的平臺。更重要的是,優秀科技期刊所吸引、積累的稿件,將形成科技大數據,而誰掌握了科技數據,誰就能在這個時代的科技競爭中勝出。
《細胞研究》
《光:科學與應用》
《國家科學評論》
高影響因子期刊出現「中國陣營」
最新出爐的SCI期刊分析報告涵蓋了來自81個國家和地區的234個大類的11365本期刊。這次,中國科技期刊的表現十分驚豔,高影響因子期刊中出現了「中國陣營」。
自2010年首次進入國際細胞生物學領域發表原創論文核心期刊前10%的行列,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的《細胞研究》繼續高歌猛進,這次以14.812的影響因子,首次超過《細胞-分子細胞》,排名該領域核心期刊第九。與之相隨,《分子植物》《分子細胞生物學報》《細胞與分子免疫》等生物醫學雜誌的影響因子也超過5。
2013年由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創辦的《光:科學與應用》去年獲得了14.6的影響因子,今年雖略有下降,也達到13.6,已穩居光學領域頂級期刊的地位。
最受關注的是《國家科學評論》(NSR),首次亮相即獲得8的高影響因子,進入全球綜合期刊前五名,排名緊隨《美國科學院院刊》。這本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綜述性期刊,創刊目標就是「在世界科學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其編委陣容堪稱豪華———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出任主編,常務副主編為蒲慕明,各學科副主編分別為薛其坤(數理科學)、高松(化學科學)、施一公(生命科學)、周忠和(地球科學)、逯高清(材料科學)、郭雷(信息科學)。兩年來,它發出了不少聲音,例如中國未來如何做科學、科研製度、學術不端如何處理等,引起了國際科學界的關注。這次影響因子達到8,略略超出了編委的估計,也說明它在國際科學界已開始產生影響力。
據《國家科學評論》官方網站介紹,雜誌定位於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中外科學研究的重要成就,深度解讀重大科技事件、重要科技政策,旨在展示世界(尤其是我國)前沿研究和熱點研究的最新進展和代表性成果,引領學科發展,促進學術交流。NSR的報導範圍涵蓋數理科學、化學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等六大領域。除了設立Review (綜述)、Perspective (觀點)等論文類欄目外,還開設了Special Topic (專題報導)及Editorial (社論)、Research Highlight (研究亮點)、Interview (訪談)、Forum (論壇)等觀點、消息類欄目。
NSR由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擔任主編,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蒲慕明擔任常務副主編,薛其坤、高松、施一公、周忠和、逯高清、郭雷分別擔任學科副主編。目前編委會由170名國際知名科學家組成,其中近半數為國際編委(包括4名諾貝爾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