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奪科技大數據:高影響因子期刊出現「中國陣營」

2021-01-11 觀察者網

《細胞研究》在國際分子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排名升至第九;創辦僅兩年的《國家科學評論》,首次亮相即進入全球綜合期刊前五;創辦於2013年的《光:科學與應用》已成為國際光學界頂級雜誌……昨天,湯森路透發布2015年度《SCI期刊分析報告》,一批中國自然科學學術期刊表現搶眼。

與10年前的「一潭死水」相比,中國科技期刊如今已在世界科學界發出新啼。

據《文匯報》(記者許琦敏)近日報導,隨著中國科技水平不斷走高,中國科學家需要在國際舞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而中國科技期刊的崛起,正為此搭建起了獲得話語權、鍛造影響力的平臺。更重要的是,優秀科技期刊所吸引、積累的稿件,將形成科技大數據,而誰掌握了科技數據,誰就能在這個時代的科技競爭中勝出。

《細胞研究》


《光:科學與應用》


《國家科學評論》

高影響因子期刊出現「中國陣營」

最新出爐的SCI期刊分析報告涵蓋了來自81個國家和地區的234個大類的11365本期刊。這次,中國科技期刊的表現十分驚豔,高影響因子期刊中出現了「中國陣營」。

自2010年首次進入國際細胞生物學領域發表原創論文核心期刊前10%的行列,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的《細胞研究》繼續高歌猛進,這次以14.812的影響因子,首次超過《細胞-分子細胞》,排名該領域核心期刊第九。與之相隨,《分子植物》《分子細胞生物學報》《細胞與分子免疫》等生物醫學雜誌的影響因子也超過5。

2013年由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創辦的《光:科學與應用》去年獲得了14.6的影響因子,今年雖略有下降,也達到13.6,已穩居光學領域頂級期刊的地位。

最受關注的是《國家科學評論》(NSR),首次亮相即獲得8的高影響因子,進入全球綜合期刊前五名,排名緊隨《美國科學院院刊》。這本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綜述性期刊,創刊目標就是「在世界科學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其編委陣容堪稱豪華———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出任主編,常務副主編為蒲慕明,各學科副主編分別為薛其坤(數理科學)、高松(化學科學)、施一公(生命科學)、周忠和(地球科學)、逯高清(材料科學)、郭雷(信息科學)。兩年來,它發出了不少聲音,例如中國未來如何做科學、科研製度、學術不端如何處理等,引起了國際科學界的關注。這次影響因子達到8,略略超出了編委的估計,也說明它在國際科學界已開始產生影響力。

據《國家科學評論》官方網站介紹,雜誌定位於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中外科學研究的重要成就,深度解讀重大科技事件、重要科技政策,旨在展示世界(尤其是我國)前沿研究和熱點研究的最新進展和代表性成果,引領學科發展,促進學術交流。NSR的報導範圍涵蓋數理科學、化學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等六大領域。除了設立Review (綜述)、Perspective (觀點)等論文類欄目外,還開設了Special Topic (專題報導)及Editorial (社論)、Research Highlight (研究亮點)、Interview (訪談)、Forum (論壇)等觀點、消息類欄目。

NSR由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擔任主編,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蒲慕明擔任常務副主編,薛其坤、高松、施一公、周忠和、逯高清、郭雷分別擔任學科副主編。目前編委會由170名國際知名科學家組成,其中近半數為國際編委(包括4名諾貝爾獎得主)。

相關焦點

  • 影響因子首破20!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實現從2到20的跨越,創下中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同樣出自上海學術出版陣營的《納微快報》和《分子植物》影響因子雙雙突破12;《運動與健康科學》創刊八年即躋身世界體育學期刊第五;《光子學研究》在世界光學期刊中排名第十……事實上,隨著中國科技實力連續十多年的突飛猛進,「打造與中國科技發展水平相當的科技期刊」已成為一股不可抵擋的內生力量,激蕩著中國科技期刊那一潭靜滯多年的湖水。
  • 影響因子首次突破20!科技期刊「中國陣營」崛起
    (均期刊編輯部供圖)  影響因子首次突破20!據科睿唯安最新發布的2020期刊引徵報告(JCR),《細胞研究》,一本誕生於上海的原創科技期刊,以20.507的影響因子,創下中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
  • 影響因子首破20!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圖片來源:《細胞研究》編輯部■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實現從2到20的跨越,創下中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文匯報資料圖片紮根上海深厚的創新土壤,一批「上海原創」科技期刊正通過跨越式發展,在世界一流學術出版陣營中嶄露頭角。根據科睿唯安最新公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CR),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以20.507的影響因子,創下中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 產業·動態丨影響因子首破20!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圖片來源:《細胞研究》編輯部■ 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實現從2到20的跨越,創下中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文匯報資料圖片紮根上海深厚的創新土壤,一批「上海原創」科技期刊正通過跨越式發展,在世界一流學術出版陣營中嶄露頭角。根據科睿唯安最新公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CR),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以20.507的影響因子,創下中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 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 中國科技期刊提升話語權
    這是中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 影響因子是目前國際上通行的一項客觀的期刊評價指標,由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總數計算得出。目前《科學》《自然》《細胞》等知名國際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均在40上下。
  •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創造「中國影響因子首超20」意味著什麼
    《細胞研究》作為一本中國本土辦的英文期刊,能夠用15年時間完成從2到20的跨越,在9000多種SCI期刊中,獲得該學科領域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的影響因子,實屬不易。《細胞研究》的成功突圍足以說明,即使在美英主導的科技期刊領域,中國學術雜誌也有可能進入「高影響力陣營」。加快培育一批與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地位相匹配的世界一流期刊,關鍵在於「兩條腿走路」,即堅持國際化與本土化並重。
  •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創造「中國影響因子首超20」意味著什麼
    《細胞研究》作為一本中國本土辦的英文期刊,能夠用15年時間完成從2到20的跨越,在9000多種SCI期刊中,獲得該學科領域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的影響因子,實屬不易。《細胞研究》的成功突圍足以說明,即使在美英主導的科技期刊領域,中國學術雜誌也有可能進入「高影響力陣營」。
  •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平均影響因子多少?權威數據出爐
    那麼,我國科技期刊的現狀如何?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不久前發布的《2019 中國科技期刊圖書相關指標》顯示,2018 年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的平均影響因子為 0.689。其中,184 種具有 JCR 指標的中國科技期刊平均影響因子為 2.582,位列世界第 6;平均總被引頻次為 2213 次,位列世界第 20。
  • 中國原創學術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破20
    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影響因子為20.507,在Clarivate Analysis(科睿唯安)195種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排名第7,在亞太地區生命科學領域學術期刊中繼續排名第一。
  • 影響因子破20!中國創辦的《細胞研究》成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中國自主創辦的學術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破20。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影響因子為20.507,在Clarivate Analysis(科睿唯安)195種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排名第7,在亞太地區生命科學領域學術期刊中繼續排名第一。
  • 最新SCI影響因子公布 交大期刊表現亮眼
    6月20日,ISI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公布了最新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273本中國期刊被檢索,其中影響因子超過5分的共22本。上海交通大學本次共9種期刊被SCI檢索,其中2種影響因子超過5分,學科分布橫跨醫學、數學、材料學、生物學和工程學。
  • 【中國新聞網】中國自主創辦學術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破20
    這是中國自主創辦的學術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  影響因子是目前國際上通行的一項客觀的期刊評價指標。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總數。  《細胞研究》主編裴鋼30日受訪時表示,該期刊影響因子的突破,是中國基礎研究發展的一個表現,但不能過度量化,「『分』只是外在表現,期刊還是看口碑,要支持真正科研的發展,支持更多原創的工作。」
  •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
    ■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今年,中國共有九種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超過10,「上海原創」期刊佔據1/3    ■
  • 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原標題: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導讀] 這一業務包括了世界知名的科技文獻檢索系統「科學引文索引」(簡稱SCI)以及定期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其中的期刊影響因子是一本學術期刊影響力的重要參考。   這是一個以標準衡量的世界。
  • 中文期刊的影響因子,了解一下?
    然而今年與往年不同的是,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 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和《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從今年開始國內要破「唯SCI至上」了,改為重視「三高」期刊/論文了,而「三高」的第一高就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
  • 期刊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
    綜述類期刊和載文量較小的期刊更容易獲得相對較高的影響因子,因此影響因子很高的期刊並不一定就具有與之相對應的學術影響。 以發表高水平綜述論文為主的期刊更容易獲得較高的影響因子,如果年發表論文數較少的話,這種效應則更為明顯。
  • 2017年SCI影響因子公布,17個中國期刊首次獲得影響因子
    ,來自中國的期刊《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影響因子 9.408,排名綜合類第 6 。   ~ 新獲得影響因子的 17 個中國期刊~   期刊名稱   影響因子   領域   國內主辦單位   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
  • 中國自主創辦學術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破20
    中新網上海6月30日電 (申海鄭瑩瑩)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30日發布消息稱,中國自主創辦學術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破20。這是中國自主創辦的學術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供圖  攝影響因子是目前國際上通行的一項客觀的期刊評價指標。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總數。
  • 《乾旱區科學》(英)CSCD影響因子名列CSCD中國科技期刊前10名
    《乾旱區科學》(英)CSCD影響因子名列CSCD中國科技期刊前10名 2015-12-31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   據《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年第26卷第12刊載,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科學出版社和中國自然資源學會聯合主辦的《乾旱區科學》(英)2014年度CSCD(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影響因子為1.8039,這也是《乾旱區科學》(英)的CSCD影響因子首次被統計公布。
  • 2019年期刊影響因子發布!!!
    2020年6月29日,科睿唯安發布了2019年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