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導讀] 這一業務包括了世界知名的科技文獻檢索系統「科學引文索引」(簡稱SCI)以及定期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其中的期刊影響因子是一本學術期刊影響力的重要參考。
這是一個以標準衡量的世界。既然吃飯都有米其林餐廳評級作為參考,更何況嚴謹的學術科研成果……
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今日視點
新華社記者 張家偉
期刊影響因子長久以來被學術界視為一個重要的科研水平參考指標。在一本影響因子高的期刊發表論文,科研人員的科研能力和成果也更容易獲得認同。然而,部分科學家已對這一指標能否真正反映單篇論文乃至作者學術水平提出質疑,加上每年發布這一指標的湯森路透公司在本月早些時候宣布把相關業務轉售給兩家投資公司,影響因子未來能否繼續維持其「影響力」令人存疑。
廣泛影響
根據湯森路透發布的信息,該公司已同意將旗下智慧財產權與科學業務作價35.5億美元出售給私募股權公司Onex和霸菱亞洲投資。這一業務包括了世界知名的科技文獻檢索系統「科學引文索引」(簡稱SCI)以及定期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其中的期刊影響因子是一本學術期刊影響力的重要參考。
新華社記者就此事諮詢了湯森路透,該公司一位發言人說,這一交易預計今年晚些時候完成,在此之前該公司還會繼續擁有並運營這項業務,「我們將在不影響這項業務開展和質量的前提下完成交易」。
帝國理工學院教授史蒂芬·柯裡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對湯森路透用來計算期刊影響因子所使用的數據是否可靠本來就有一定顧慮,「我不確定湯森路透的這次交易是否產生影響,但這項業務的接盤方如果未來能夠保證這方面的透明度也是一件好事」。
影響因子的計算方法通常是以某一刊物在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除以該刊物前兩年發表論文的總數,得出該刊物當年的影響因子數值。理論上,一種刊物的影響因子越高,影響力越大,所發表論文傳播範圍也更廣。鑑於全球每個科研領域中都有大量專業期刊,如果有一個可靠的指標能告訴研究人員哪個期刊影響力更大,他們就能更高效地選擇在一個高質量平臺上發表科研成果。
但這又引申出一個現象,即許多科研機構、高校甚至學術同行越來越依賴影響因子來評判一篇論文甚至作者本身的科研水平,進而影響他們的職稱評定和獲取科研項目資助等機會。
業內爭議
這種過度依賴影響因子的做法引起不少業內爭議。來自帝國理工學院、皇家學會等科研機構學者以及《自然》《科學》等期刊出版方的高級編輯,合作撰寫了一份報告分析其中弊端,並提出相關改進方案。這篇報告已在近期被分享到一個公開的預印本伺服器上供同行審閱。
報告分析了包括《自然》《科學》在內11份學術期刊在2013年至2014年間所刊發論文被引用次數的分布情況,這些數據也被用來計算2015年相關刊物的影響因子。
報告作者發現,多數論文被引用次數都達不到發表它們的期刊的影響因子數值水平,比如《自然》在這期間所刊發論文中的74.8%在2015年獲得的引用次數就低於這本期刊當年影響因子所顯示的水平,《科學》的情況也類似。報告說,這主要是因為這些期刊中有一小部分論文被引用次數非常高,導致影響因子在均值計算過程中出現偏差。
報告詳細描述了如何更準確地計算出期刊所刊發論文被引用次數的分布狀況,並呼籲各家期刊將這些基礎數據公布出來,減少學術界對影響因子的過度依賴。
史蒂芬·柯裡是報告作者之一,他告訴記者:「我們想強調期刊影響因子的局限性,讓那些評估科研成果水平的人將目光聚焦在論文本身。」他還鼓勵大學等科研機構籤署《關於研究評價的舊金山宣言》,這一宣言就指出學術界不應該過度依賴影響因子。
他說,依賴影響因子來評價一個研究人員以及他所撰寫論文的科研水平是一個「危險的傾向」,這會導致很多問題,包括增加學術造假動機,鼓勵研究人員跟風追逐抓眼球的科研成果以及抑制創新等。
未來趨勢
目前,部分科研期刊出版方已在這方面做出改變。就在湯森路透宣布出售智慧財產權與科學業務沒多久,美國微生物學會就公開表示,將不會在該協會期刊網站上公布影響因子。英國皇家學會以及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旗下的期刊也開始定期公布與論文被引用次數分布狀況相關的數據。
記者就此詢問了《自然》和《柳葉刀》兩家知名期刊的出版方。《自然》表示,他們的網站很快會進行更新,以便公布更廣泛的數據指標,但目前無法提供更多這方面的信息。
《柳葉刀》則說,期刊影響因子是一個「不完美」但被廣泛使用的指標,這份新報告提出的建議與其他一些評估科研質量的新方法都可能在未來成為影響因子以外的新選擇,「我們的編輯會定期探討這方面的話題」。
湯森路透對影響因子的使用則表達了謹慎態度。該公司發言人說,湯森路透建議將期刊影響因子作為評估期刊影響力的一個指標,但「不是唯一指標」。影響因子如果使用恰當,仍是整體反映一本期刊所發表論文被引用狀況的重要指標。「當使用影響因子時,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留意許多影響論文被引用率的現象,包括單篇論文以及不同科研領域論文被引用頻率的變化」。
儘管引來不少爭議,但目前來看影響因子作為一個廣泛使用的指標,未來一段時間還很難被完全取代,畢竟在每年發表的大量論文面前,學術機構和學者本人仍然需要一個全球通行的標準篩選出其中最有價值的文獻來深入閱讀和評估。
柯裡說:「我不認為我們短期內能徹底拋棄影響因子,我們所描述的方法也考慮到這個現實因素,但我希望我們的報告能讓研究人員明白,對一篇論文來說還是應該關注它本身的質量,而不是通過一些期刊參考用的簡化聚合指標對它進行評價。」
(新華社倫敦7月21日電)
(責編:趙竹青、馬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