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2020-11-24 人民網

原標題: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導讀] 這一業務包括了世界知名的科技文獻檢索系統「科學引文索引」(簡稱SCI)以及定期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其中的期刊影響因子是一本學術期刊影響力的重要參考。

  這是一個以標準衡量的世界。既然吃飯都有米其林餐廳評級作為參考,更何況嚴謹的學術科研成果……

  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今日視點

  新華社記者 張家偉

  期刊影響因子長久以來被學術界視為一個重要的科研水平參考指標。在一本影響因子高的期刊發表論文,科研人員的科研能力和成果也更容易獲得認同。然而,部分科學家已對這一指標能否真正反映單篇論文乃至作者學術水平提出質疑,加上每年發布這一指標的湯森路透公司在本月早些時候宣布把相關業務轉售給兩家投資公司,影響因子未來能否繼續維持其「影響力」令人存疑。

  廣泛影響

  根據湯森路透發布的信息,該公司已同意將旗下智慧財產權與科學業務作價35.5億美元出售給私募股權公司Onex和霸菱亞洲投資。這一業務包括了世界知名的科技文獻檢索系統「科學引文索引」(簡稱SCI)以及定期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其中的期刊影響因子是一本學術期刊影響力的重要參考。

  新華社記者就此事諮詢了湯森路透,該公司一位發言人說,這一交易預計今年晚些時候完成,在此之前該公司還會繼續擁有並運營這項業務,「我們將在不影響這項業務開展和質量的前提下完成交易」。

  帝國理工學院教授史蒂芬·柯裡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對湯森路透用來計算期刊影響因子所使用的數據是否可靠本來就有一定顧慮,「我不確定湯森路透的這次交易是否產生影響,但這項業務的接盤方如果未來能夠保證這方面的透明度也是一件好事」。

  影響因子的計算方法通常是以某一刊物在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除以該刊物前兩年發表論文的總數,得出該刊物當年的影響因子數值。理論上,一種刊物的影響因子越高,影響力越大,所發表論文傳播範圍也更廣。鑑於全球每個科研領域中都有大量專業期刊,如果有一個可靠的指標能告訴研究人員哪個期刊影響力更大,他們就能更高效地選擇在一個高質量平臺上發表科研成果。

  但這又引申出一個現象,即許多科研機構、高校甚至學術同行越來越依賴影響因子來評判一篇論文甚至作者本身的科研水平,進而影響他們的職稱評定和獲取科研項目資助等機會。

  業內爭議

  這種過度依賴影響因子的做法引起不少業內爭議。來自帝國理工學院、皇家學會等科研機構學者以及《自然》《科學》等期刊出版方的高級編輯,合作撰寫了一份報告分析其中弊端,並提出相關改進方案。這篇報告已在近期被分享到一個公開的預印本伺服器上供同行審閱。

  報告分析了包括《自然》《科學》在內11份學術期刊在2013年至2014年間所刊發論文被引用次數的分布情況,這些數據也被用來計算2015年相關刊物的影響因子。

  報告作者發現,多數論文被引用次數都達不到發表它們的期刊的影響因子數值水平,比如《自然》在這期間所刊發論文中的74.8%在2015年獲得的引用次數就低於這本期刊當年影響因子所顯示的水平,《科學》的情況也類似。報告說,這主要是因為這些期刊中有一小部分論文被引用次數非常高,導致影響因子在均值計算過程中出現偏差。

  報告詳細描述了如何更準確地計算出期刊所刊發論文被引用次數的分布狀況,並呼籲各家期刊將這些基礎數據公布出來,減少學術界對影響因子的過度依賴。

  史蒂芬·柯裡是報告作者之一,他告訴記者:「我們想強調期刊影響因子的局限性,讓那些評估科研成果水平的人將目光聚焦在論文本身。」他還鼓勵大學等科研機構籤署《關於研究評價的舊金山宣言》,這一宣言就指出學術界不應該過度依賴影響因子。

  他說,依賴影響因子來評價一個研究人員以及他所撰寫論文的科研水平是一個「危險的傾向」,這會導致很多問題,包括增加學術造假動機,鼓勵研究人員跟風追逐抓眼球的科研成果以及抑制創新等。

  未來趨勢

  目前,部分科研期刊出版方已在這方面做出改變。就在湯森路透宣布出售智慧財產權與科學業務沒多久,美國微生物學會就公開表示,將不會在該協會期刊網站上公布影響因子。英國皇家學會以及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旗下的期刊也開始定期公布與論文被引用次數分布狀況相關的數據。

  記者就此詢問了《自然》和《柳葉刀》兩家知名期刊的出版方。《自然》表示,他們的網站很快會進行更新,以便公布更廣泛的數據指標,但目前無法提供更多這方面的信息。

  《柳葉刀》則說,期刊影響因子是一個「不完美」但被廣泛使用的指標,這份新報告提出的建議與其他一些評估科研質量的新方法都可能在未來成為影響因子以外的新選擇,「我們的編輯會定期探討這方面的話題」。

  湯森路透對影響因子的使用則表達了謹慎態度。該公司發言人說,湯森路透建議將期刊影響因子作為評估期刊影響力的一個指標,但「不是唯一指標」。影響因子如果使用恰當,仍是整體反映一本期刊所發表論文被引用狀況的重要指標。「當使用影響因子時,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留意許多影響論文被引用率的現象,包括單篇論文以及不同科研領域論文被引用頻率的變化」。

  儘管引來不少爭議,但目前來看影響因子作為一個廣泛使用的指標,未來一段時間還很難被完全取代,畢竟在每年發表的大量論文面前,學術機構和學者本人仍然需要一個全球通行的標準篩選出其中最有價值的文獻來深入閱讀和評估。

  柯裡說:「我不認為我們短期內能徹底拋棄影響因子,我們所描述的方法也考慮到這個現實因素,但我希望我們的報告能讓研究人員明白,對一篇論文來說還是應該關注它本身的質量,而不是通過一些期刊參考用的簡化聚合指標對它進行評價。」

  (新華社倫敦7月21日電)

(責編:趙竹青、馬麗)

相關焦點

  • 期刊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
    摘 要期刊的影響因子是測度期刊學術影響力的重要定量指標之一,因此,期刊編輯和論文作者難免會對其給予較多的關注。實際上,影響因子的設計和計算中有其不足之處,在使用中是需要了解和留意的。例如,2019年SCI材料科學領域的集合影響因子(Aggregate Impact Factor)為5.274(即將材料科學領域的314種期刊視為同一份期刊來計算影響因子),而數學領域324種期刊的集合影響因子為0.993,兩者相差超過5倍。3.
  • 什麼是sci影響因子
    什麼是sci影響因子?sci影響因子是湯森路透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JCR)中的一項數據。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sci影響因子用來衡量sci期刊的學術水平,作為JCR的一個重要指標,通常被認為代表著期刊的重要性。
  • 什麼是影響因子,期刊影響因子對學術研究的重要性?
    在學術方方面面所產生的影響叫著學術影響,對某個領域你學術專業的理論影響和實踐影響等。學術影響通常體現在影響因子上。影響因子是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中的一項數據。就是某期刊最近所兩年發表的學術論文在這個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這個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這也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所以好多人發表的期刊會刊到綜合影響因子0.0幾,0、1幾,0.2幾,複合影響因子又是幾點幾,你所發表的期刊有沒有影響因子在知網官網也了查旬。
  • 愛思唯爾期刊影響因子提高
    本報訊 《2006年期刊引用報告》顯示,2006年,全球最大的科學、技術及醫學出版商愛思唯爾旗下超過65%的期刊影響因子顯著增長,其中53種期刊影響因子位居相關領域首位。 勵德愛思唯爾中國區董事長梅山說:「期刊影響因子的上升是全體愛思唯爾作者、審稿人和編輯共同努力的結果。
  • 中文期刊的影響因子,了解一下?
    從今年開始國內要破「唯SCI至上」了,改為重視「三高」期刊/論文了,而「三高」的第一高就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 破「唯論文」要求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代表作要求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於1/3。所以我想從今年起,大家對中文期刊佔主流的國內期刊的影響因子,會非常的關注。那麼咱們就來聊一聊中文期刊的影響因子。
  • Wiley期刊的影響因子有所提高
    .於7月11日宣布其被收錄在Thomson ISI® 2011年期刊引用報告(JCR)中的期刊比例實現了連續增長。在其所出版的所有期刊中,Wiley出版物在22種期刊引用報告學科類別中排名第1位,在93種類別中排名前3位,排名前10位共計333次(這一數字在2010年的期刊引用報告中為317次)。 Wiley在50個期刊引用報告學科類別中出版的期刊數量佔據最大份額,總計出版10.9%的期刊與10.7%的文章,獲得了11.4%的被引用次數。
  • 2019年期刊影響因子發布!!!
    2020年6月29日,科睿唯安發布了2019年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 2021期刊影響因子怎麼算?
    知道科研圈的粉絲朋友們迫不及待想要知道最新的SCI預測影響因子,學姐為此整理了393本5分以上的和多本受歡迎的低於5分的期刊的即時影響因子 ,整體說來,很多老牌雜誌「成績不理想」,可喜之處是很多「新起之秀」異軍突起,表現不錯!    看看你關注的雜誌影響因子有什麼變化?
  • SCI期刊影響因子計算公式
    SCI論文發表首先要了解要發表期刊的詳細資料,哪主辦的,哪主管的,期刊額影響因子以及複合影響因子等。尤其是核心期刊,因為核心期刊發表的周期長,費用高,所以要更慎重。下面就和醫學全在線一起了解一下SCI期刊的影響因子是怎麼計算的。期刊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表徵期刊影響大小的一項定量指標。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論文的被引比用數,它實際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證該刊前兩年發表論文的次數,與該刊前兩年所發表的全部源論文數之。
  • SCI被237.3億拋售 ASM期刊公開宣稱放棄影響因子
    2.ASM發文宣稱放棄影響因子SCI被賣第二天,美國微生物學會(ASM)官網最新消息:ASM期刊總編和ASM領導層決定,以後將不在ASM期刊網站上公布影響因子(IFs)。其譯文如下:很多科學家都嘗試著將他們的文章發表在具有高的影響影子的期刊上,儘管使用影響因子來評估發表論文的重要性受到廣泛的譴責,但影響因子仍被廣泛濫用於出版、求職、項目申請和職務晉升等等各種科研環節。影響因子這種方法有很多問題,首先,期刊的影響因子是期刊水平的度量標準,而不是一篇文章水平的度量標準,將其用於決定一篇文章的影響力是存在統計缺陷的。
  • 食品科學類TOPSCI論文期刊,影響因子4分,無版面費
    昨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食品科學類審稿快的期刊(這本4分+國人友好期刊,審稿快,無版面費!),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是:JOURNAL OF CLIMATE。2 刊文量JOURNAL OF CLIMATE的年發文量也較為穩定,去年有所下降,但影響因子仍穩定上升。今年到目前為止(10月21日),該期刊被Web of Science收錄的文章數已經達到了306篇。
  • 期刊影響因子及中科院分區查詢
    影響因子(英文:Impact Factor),簡稱IF,是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
  • sci影響因子是高好還是低好?
    sci影響因子是高好還是低好?一般來說學術期刊被引用得越多,影響因子通常越高,也就是說雜誌被關注的越多impact factor 就越高,醫學類好多雜誌如《新英格蘭雜誌》、《柳葉刀》等因為看的人比較多,影響因子有些是很高的,尤其是綜述類雜誌。但是,問題也不是絕對的。
  • 最新SCI期刊影響因子出爐!
    :TPAMI:17.861TIP:9.34PR:7.196TMM:6.051IJCV:5.698TOG:5.064在CVer後臺回覆:影響因子,即可下載所有SCI論文的影響因子的匯總表格>正文6月29日,2019年度SCI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出爐。
  • 材料科學期刊發布最新的影響因子
    2010年ISI期刊影響因子現已發布,我們很高興地向大家發布部分材料科學、物理學和高分子科學期刊影響因子上漲的喜訊: Advanced Materials的影響因子大漲近30%,達到10.86,再次肯定了本期刊的好品質及其向跨學科材料科學界、化學家、物理學家、生物科學家和工程師提供的服務。
  • 2019化學類期刊SCI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這個東西對眾多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影響因子,以及的它的意義。
  • 期刊的影響因子孰高孰低?
    研究人員常常對期刊影響因子又愛又恨,因為這些影響因子不僅被用來決定要在哪個期刊發表研究論文,還會被用來衡量科學家的價值,並影響到工作、薪水和獎勵等。影響因子是根據技術期刊進行排名的計算,算法是過去兩年中期刊內的論文引用數。例如《自然》期刊的當前影響因子為42.778,表示在過去2年中,《自然》期刊的平均論文引用數為41次。然而這個簡單的數字已經默默地影響了大家發表期刊的選擇,導致很多人單純追求高影響因子,而不考慮該期刊的讀者或風格是否真正適合自己的研究內容。
  • SCI期刊影響因子的是與非
    SCI期刊影響因子的是與非大約2月前,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再次把SCI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那麼SCI期刊影響因子自然也難逃被眾人討伐。那麼,什麼是影響因子呢?
  • 2020化學類期刊影響因子
    來源: 化學加網 舉報   導讀  6月29日,科睿唯安發布2020年度《期刊引證報告
  • 劉雲:迷信「期刊影響因子」給高等教育帶來負面影響
    期刊影響因子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一般來說,一家期刊發表的高質量論文越多,且這些論文的觀點或結論被其他研究者已發表的論文引用的次數越多,影響因子就越高,期刊的影響力越大。 在國際上,《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刊都以高影響因子而著稱,目前影響因子都在30以上,這在學術期刊中是極為罕見的,三大刊也因此被視為國際上最頂尖的自然科學學術期刊,在國際科學界影響力無與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