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被237.3億拋售 ASM期刊公開宣稱放棄影響因子

2020-11-26 健康界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

1.SCI被237.3億拋售

7月11日,著名的情報數據提供商湯森路透公司(ThomsonReutersCorp)宣布將智慧財產權業務和科學信息業務(IP&Science)以35.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OnexCorp和霸菱亞洲投資(BaringPrivateEquityAsia)。

這件事之所以對我們中國學者至關重要,因為我們的相關部門甚至科研工作者自己一直推崇的SCI(科學引用指數,ScienceCitationIndex)也就這麼一起被賣了,其他還包括WebofScience、ThomsonInnovation、MarkMonitor、ThomsonCompuMark和ThomsonIPManager等業務。湯森路透的執行長JimSmith在給所有員工的郵件中表示,出售IP&Science業務將「讓我們更專注於全球商業與政策管理交叉方面的業務。

2.ASM發文宣稱放棄影響因子

SCI被賣第二天,美國微生物學會(ASM)官網最新消息:ASM期刊總編和ASM領導層決定,以後將不在ASM期刊網站上公布影響因子(IFs)。其譯文如下:

很多科學家都嘗試著將他們的文章發表在具有高的影響影子的期刊上,儘管使用影響因子來評估發表論文的重要性受到廣泛的譴責,但影響因子仍被廣泛濫用於出版、求職、項目申請和職務晉升等等各種科研環節。

影響因子這種方法有很多問題,首先,期刊的影響因子是期刊水平的度量標準,而不是一篇文章水平的度量標準,將其用於決定一篇文章的影響力是存在統計缺陷的。由於所有期刊的引文是不均勻的,可能少數的文章高引推高了雜誌的影響因子。

此外不論文章還是雜誌,影響力也不等於領域的重要性或前沿性,追求高影響因子會誤導大眾,我們需要關注的是研究成果而不是關注其他更為重要的優先事項。

人們不理性的痴迷於影響因子的原因是複雜的。高影響因子的期刊限制了出版物的數量造成人為的稀缺性觀念,通過限制發文量提高雜誌的質量。不懈追求高影響因子科學出版物是有害的。

這一行為在經濟學中被稱為「公地悲劇」。個人總是自發參與到那些有利於自己但不利於社會大眾的行為中去。

個別科學家因為在高影響因子雜誌上發表文章而獲得不成比例的獎勵回報,於是科學作為一個整體,其價值受到了一種扭曲,結果被高影響因子雜誌延遲發表,甚至導致了不正當或不誠實的工作的產生。

因為許多研究人員以影響因子高低決定選什麼雜誌遞交他們的文章,所以許多期刊將影響因子放在他們的網站上,甚至美國微生物學會(ASM)期刊也不例外。

ASM期刊關注出版進行了嚴格同行評議和學術編輯評估的高質量科學成果。ASM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微生物科學發展。2016年在波士頓ASM微生物的期刊董事會上,首席編輯和ASM領導已經決定不再宣傳ASM期刊的影響因子。

我們的目標是避免造成進一步不恰當的關注影響因子。雖然這個動作本身可能沒有影響根深蒂固的生物科學實踐,但是我們希望效仿其他期刊刪除ASM雜誌網站中的影響因子。

3.影響因子甚至SCI評價科研成果是一種扭曲

目前,很多國家在某些期刊上發表文章與金錢獎勵相掛鈎,就會造成扭曲。把在某些期刊上發表文章與金錢獎勵相掛鈎,就會造成扭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謝克曼認為。2013年,謝克曼與另一位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羅斯曼(JamesRothman)以及德國科學家託馬斯·聚德霍夫(ThomasC.Südhof)共同斬獲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們的研究揭示了細胞如何組織其轉運系統——「囊泡轉運」的奧秘。

在很多人眼裡,謝克曼是個非常有個性的人。2013年12月19日,在參與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一周之後,謝克曼曾在英國《衛報》撰文稱,他所在的實驗室將不會繼續在CNS(《細胞》《自然》《科學》三大期刊)發表文章。他的決定隨即在科學界引起或支持、或質疑的議論。在他看來,科學界存在一個被扭曲的地方就是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它對人們如何評價知識與學問產生了可怕的影響。「影響因子的高低對知識含金量並沒有任何意義。」謝克曼說,「實際上,影響因子是數十年前圖書管理員為了決定其所在機構應該訂閱哪些期刊而設立的,其目的從來不是為了衡量知識價值。」

「國內在衡量科研能力的問題上有個很大的誤區,就是過分倚重SCI論文,這顯然不是我們該走的『正道』。」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教授鍾萬勰表示,對於SCI的過分迷信,表明我國的科研評價體制並不完善,也反映出國內科研人員缺乏「走自己的路」的決心和自信。

鍾萬勰表示,對於科研而言,SCI的確有其價值,但這種價值僅限於參考,了解一些最新學術信息。然而目前,SCI儼然已成為科研的「指揮棒」。「要知道,日本、德國等國家的科研機構,更重視本國著名大學的學位,我們為什麼不能向他們學一學呢?」

4.科研評價應摒棄「懶人做法」

如果科研機構和高校不採用頂級期刊或影響因子作為評價標準,那麼應該如何評估科研成果的價值呢?謝克曼認為,這要根據情況來定。

「研究人員為了評職稱或升級進行考評時,應該設置一個委員會對個人進行評估,委員會可以聚焦閱讀數量有限的申請者的高質量論文。」他舉例說,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就在這樣做,委員會要求申請人遞交自己在一定時期內發表的5篇最重要的論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也在採用這種方法。

他舉例說,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評選時,儘管這是非常高級別的榮譽,每個人幾乎都有二三十年的研究生涯,但他們提交的材料也僅僅是兩頁紙。其中一張紙上簡要說明其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貢獻,另一張紙略微詳細地對細節和亮點做出介紹。不僅對高級科學家如此,對剛邁入科學門檻的青年研究人員也一樣。「當然,在此過程中誠信非常重要,一旦委員會發現陳述與實際不符,就會將候選人除名。」

此外,他建議,對於高校和科研機構來說,評價個人成績還可以引入外部專家,請評審人給出意見和建議,這樣就不是僅僅依賴CNS文章發表情況來評估候選人。

「不幸的是,現在很多人採用了『懶人』的方法。譬如他有3篇論文發表在《自然》,他一定很好,而論文內容究竟是什麼甚至無關緊要,這非常糟糕。」謝克曼說,「人們也許會覺得專家評判存在主觀性,這也是影響因子更加吸引人的原因,那樣看起來似乎更加客觀。但實際上,那些數字在本質上是錯誤的。其本質還是個人在作判斷,很難做到絕對客觀。」

科學網孫教授認為:作為一個獨立的學者,選發表中文和SCI論文應該是自己決定。但是現實是許多中文論文的檔次,在整體上距離SCI十分遙遠。我們都希望將來中文可以成為國際學術交流的主流語言,但這只是夢想。重視SCI,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手段,仍十分需要,但評價學術水平要立足研究內容,不能依靠雜誌級別,但雜誌級別是評價論文很重要的標誌又是顯然的理想標準。最好的評價方法並不是徹底否定SCI或者影響因子,而是應該利用各種指標,建立我們可行的學術同行評價模式才是更好的選擇。


相關焦點

  • sci期刊發表影響因子的計算公式
    科學影響力因子是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編制的《期刊引證報告》(JCR)中的數據.也就是說,在報告年度中,前兩年期刊發表的論文被引用總數除以兩年期刊發表的論文總數.科學影響力因子用于衡量科學期刊的學術水平.作為JCR的重要指標,通常認為它代表期刊的重要性.如何計算科學期刊的影響因子如下:IF(k) = (nk-1+nk-2)/Nk-1+Nk-2IF是影響因子,k是某一年,Nk-1 + Nk-2是該期刊在前一年或兩年中發表的論文數,nk-1和nk
  • 什麼是sci影響因子
    什麼是sci影響因子?sci影響因子是湯森路透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JCR)中的一項數據。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sci影響因子用來衡量sci期刊的學術水平,作為JCR的一個重要指標,通常被認為代表著期刊的重要性。
  • 2019化學類期刊SCI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這個東西對眾多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影響因子,以及的它的意義。
  • sci論文如何分區和影響因子
    發表sci論文有一定的用途時,比如評獎、評職稱等,要滿足相應的評審標準要求,否則會導致發表的sci論文達不到目的。在提出的評審標準要求中,不少人對分區和影響因子一頭霧水,鬧不懂它們怎麼來的。本文就回答下關於sci論文如何分區和影響因子的問題。
  • 2015(2014年度)生物醫學期刊SCI影響因子分析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SCI影響因子公布的日子,各大期刊的排名和分數都產生了變化。本文中谷君選取了生物醫學類中排名前20的期刊,並就他們的變化趨勢進行了整理。梅斯醫學的期刊智能查詢系統已經對影響因子進行了全面更新,有需要的網友可以訪問http://www.medsci.cn/sci/進行查詢。點擊下載期刊助手APP,影響因子隨手可查!
  • sci分區和影響因子有關係嗎
    在發表sci論文時,需要關注sci期刊是哪個分期的,影響因子是多少。因而很多作者比較想知道sci分區和影響因子有沒有關係,哪怕單位要求發表sci論文沒有分區或者影響因子上的要求,內心也要了解這兩者對自己發表論文的影響。那麼,sci分區和影響因子有關係嗎?
  • sci論文影響因子最高多少
    最少得分是0~1分,高的到10分,乃至幾十分,投寄的情況下先向自身的文章內容評定,挑選適合的區段,提升通過率是最必須考慮到的,針對眾多創作者而言IF>1就表達引入率頗高,期刊早已具有非常的學術使用價值了,大家許多創作者發布零點幾的期刊早已很不易了,超過1能夠說十分出色了。
  • 這本影響因子不斷上漲的5分+SCI期刊正在徵稿
    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 Longevity創刊於2008年,是一本非常年輕的期刊,主編是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的珍妮特·巴斯克斯·維瓦爾(Jeannette Vasquez-Vivar),由出版商Hindawi 發布,研究領域為Cell Biology,目前在同領域中排名56/195位,JCR Q2,中科院3區,2019年影響因子5.076.
  • 2018年頂級期刊SCI影響因子公布(生物類)
    2018年最新SCI影響因子(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已於6月23日公布,每年的年度SCI期刊的最新影響因子會在下一年度出來。因此今年公布的影響因子是統計的2018年度sci期刊分析報告。
  • Nature發文,宣布改造影響因子,重塑期刊評價體系!
    Nature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劃:重新塑造影響因子評價體系,讓評價體系多樣化。Nature稱期刊影響因子這種量化從本質上來說,過於簡化,而且甚至在使用過程中還存在被濫用的風險。如果僅僅依靠期刊影響因子來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壞,而不注重這篇文章所帶來的潛在價值和引起的輿論影響,長此以往,這很容易導致一種病態行為。不得不說,期刊影響因子就是這麼一種「病態」量化指標。
  • 2013 年 SCI 影響因子發布
    北京時間7月30日,備受關注的湯森路透《SCI期刊分析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新鮮出爐,該份報告涵蓋82個國家237個大類10927本期刊。
  • SCI 期刊 2019 影響因子預測
    2019 年的影響因子很快就要公布了,根據以往的經驗,大約是 6 月。 據了解,IF 的計算是有公式的,可以根據公開的引文數據在官方公布 IF 之前自己計算出某雜誌的實時 IF,看到隨時間的變化趨勢。 IF 的方法: 這裡小編整理了部分 SCI 雜誌在 2019 的 IF,主要是生物醫學領域的期刊。
  • sci期刊如何判斷級別高低
    sci期刊相比較其他期刊來說,已經處於頂尖的地位。但sci收錄的期刊不止一本,在sci期刊這一圈子內也難免互相比較高低。那麼,sci期刊如何判斷級別高低?分區或影響因子。首先,sci期刊分區判斷級別高低sci期刊分為了四個區,採用的分區標準有兩種。
  • 2019年SCI期刊影響因子預測
    Cell Biology,4.576;Protein & Cell,6.823;【5】對於這281個雜誌而言,發表的Artticle及Review共129996篇文章;發文超過1000篇的雜誌,達到28個雜誌,其中Nature Communications發文最多,達到了7873;其次是PNAS,達到了6448。
  • sci影響因子是高好還是低好?
    sci影響因子是高好還是低好?一般來說學術期刊被引用得越多,影響因子通常越高,也就是說雜誌被關注的越多impact factor 就越高,醫學類好多雜誌如《新英格蘭雜誌》、《柳葉刀》等因為看的人比較多,影響因子有些是很高的,尤其是綜述類雜誌。但是,問題也不是絕對的。
  • sci期刊如何選擇
    投稿發表sci論文,可選擇的sci期刊範圍比較廣。不同的論文,不同的目的,選擇sci期刊的標準是不同的,一旦選錯,很難成功發表,或者發表了不被認可。可見,期刊選擇很重要。那麼,sci期刊如何選擇?首先,確定自身對sci期刊的需求發表的sci論文,可能是用來評職稱、畢業、展示科研成果,也可能是其他。不同的目的,面對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評職稱發表sci論文,sci期刊要達到職稱單位認可的標準,比如幾區、影響因子。作者在選擇sci期刊前,需要確認這些標準是什麼,從而圈定自己可選擇sci期刊的範圍。
  • 2018SCI期刊影響因子新鮮出爐(附全部SCI影響因子)
    276種期刊首次獲得期刊影響因子;為了保證JCR的公正性,20種期刊被警告並且不公布其影響因子,其中14種出於自引原因,6種出於引用堆疊(Citation Stacking),如一組期刊之間通過增加不必要的相互引用提升被引表現。
  • 最新SCI期刊影響因子出爐!
    >正文6月29日,2019年度SCI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出爐。排名第一的仍然是神刊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影響因子達到292.278。2019年度5分以上期刊共有1017本,而2018年度為1006本。
  • SCI期刊影響因子的是與非
    SCI期刊影響因子的是與非大約2月前,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再次把SCI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那麼SCI期刊影響因子自然也難逃被眾人討伐。那麼,什麼是影響因子呢?
  • SCI期刊及影響因子前途未卜,中國科研評價何去何從?
    此文中,作者系統分析了11份影響因子高低不同的期刊,這些期刊65%以上的論文引用數都低於其雜誌的影響因子,其中Science雜誌中低於其影響因子的論文比例最高,為75.5%。Nature為74.8%。PLoS Genetics雜誌中低於其影響因子的論文比例最低,也還有65.3%(表1)。這一數據讓特別關注期刊影響因子的人們大跌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