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影響因子的是與非
大約2月前,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再次把SCI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那麼SCI期刊影響因子自然也難逃被眾人討伐。
那麼,什麼是影響因子呢?
眾人皆知,SCI期刊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項數據,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IF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某個期刊在某個學科、某一年度內的學術水平,也是評價SCI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理論上,似乎IF值越高,代表該SCI期刊的學術水平越高,該期刊發表的論文學術價值也越高。
事實上,IF最初的提出並不是用來評價SCI期刊的學術價值。IF的創造者—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長尤金·加菲爾德(Eugene Garfield)博士就指出,他當時提出IF的目的是僅僅是為了評估和挑選期刊。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JCR憑藉其強大實力,成為全世界各個專業期刊收集最全的引用資料庫,同時JCR長期致力於統計期刊之間引用和被引用的關係,計算IF值,並對按IF值大小對所有收錄期刊進行排序。因此,IF是目前世界上評估期刊唯一的一個綜合性工具。JCR可以清晰告訴讀者:哪些期刊IF最高,哪些最低,從而在側面可以反映出哪些期刊最有影響力,哪些期刊是最熱門。
那麼,IF值是怎麼得來的?
IF值=(某期刊前2年發表文章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總數)/某期刊前2年發表文章總數
舉例說明:
現在計算期刊《SCI時間》在2020的IF值。
那麼2020年為統計當年,前2年依次分別為2018、2019;
已知:2018年該期刊發表文章在2020年被引用數為200,發表文章數為50;2019年該期刊發表文章在2020年被引用數為300,發表文章數為50;
那麼2020年的《SCI時間》F值=(200+300)/(50+50)=5.0
顯然,這不是一個複雜的數學公式,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運算公式。
IF應用這麼年,可以看出IF的確是一個簡便、實用、直觀、可量化的SCI期刊評價工具,以至於國內外科研機構都在使用。既然IF這麼重要,又是怎樣走到如今「人人喊打」的地步呢?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正因為IF的便捷性與可量化的特點,IF在國內應用多年後,其價值演繹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怎麼講?那就是「古有範進中舉亦痴,今有學者視IF如命」!
為什麼?
套用一句古語,我們可以說曰「IF中自有黃金屋,IF中自有顏如玉」。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鐵打的事實。圈內圈外的同學,只要稍稍打聽,或者網上搜搜,便可知曉。總而言之,IF糟點很多,主要表現在:
1、IF被賦予裁判角色。IF引入國內後,在「一刀切」政策的加持下,其絕對的裁判功能愈發明顯。SCI期刊也根據IF值高低被分為了三六九等。食物鏈頂端便是科研狗朝思暮想的「天鵝肉」—世界三大頂級期刊《Cell》、《Nature》與《Science》(三種期刊合稱CNS)。嗯,是的。只要咬上一口,不說錦衣玉食,至少一日三餐少不了的。當然,筆者不可妄論CNS的學術價值,然而IF值低的期刊,其收錄論文的學術價值就一定比CNS系列低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比如:諾貝爾獎獲得者的key papers並不都是CNS系列,不少也都發在IF值較低的期刊上。甚至於屠呦呦的獲獎文章就發在國內的期刊上。僅僅這一點就可以說明IF值並不能真實地體現期刊的學術價值。看來,賦予IF裁判角色要不得。
2、IF被賦予貨幣功能。IF值不僅僅是阿拉伯數字,一旦數字後面帶上貨幣單位,比如「yuan」,更是具有貨幣的價值與流通功能。諸位同學是不是經常看到各用人單位,特別是各個高校的SCI獎勵措施,特別扎眼。大概有這麼一個獎勵公式(並不一定精確,但可以說明問題):SCI獎勵收入=每分單價(300,500,1000,1000…)*IF值。多麼生猛直接的獎勵啊!當然,也有高校採用區間劃分的方式。當然,獎勵方式有很多,不一而足。如果你一不小心中了CNS中的一個,什麼公式可能都要失效了。因為有高校會直接砸五六十萬RMB!好大的磚頭,是不是有被砸暈的感覺。對,就是那種範進中舉般,如痴如癲、幸福滿滿的暈。貨幣有緊縮,也有通脹。現在水多了,IF也貶值了不少……看來,IF用金錢衡量是欠妥的。
3、IF被賦予造星光環。這不是什麼玩笑,看過馬桶臺節目的同學,相信了解什麼是造星。當然,這裡說的是學術明星,不是什麼娛樂明星、流量明星。SCI期刊就如同造星平臺,IF值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了該期刊的「造星能力」。這裡再次拿IF值高的CNS叨叨,只要中一篇,你至少在你的研究領域就炸鍋了,一不小心就可能在全球學術界聞名了,老鐵。一個學術新星冉冉升起,然後名利雙收。此情此景,相信浸淫高校學術圈多年的同學並不陌生。發IF高的文章是可喜可賀的,並不應該具有原罪。但是僅憑IF值高低去評判學者論文的學術價值,實為不妥。我們既要肯定那些發IF高文章的同學,更要去關注那些真正做學術的同學。當然,我們不提倡為了追求曝光度,盲目崇拜高IF的做法,因為有些IF不高的老牌期刊還是具有很強的權威性與專業性的,其學術地位亦不容小覷。
吐槽那麼多,可不僅僅為了吐槽,而是為了正確看待SCI期刊影響因子,回歸到做學術的初心。
怎麼做到?那麼就得回到教育部、科技部聯合發布《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上來。通知裡面提出了若干的意見,詳見官網:l。筆者藉此再絮叨幾條:
其一,就IF本身而言,雖然其計算公式很簡單,似乎IF雖然只和被引次數和論文數直接相關。但必須認識到IF值的影響因素很多,如論文因素(論文出版時間、論文長度、類型及作者數量等)、期刊因素(期刊大小、類型等)一級學科因素(學科熱度、學科期刊數目、引證半衰期等)等等(如果大家感興趣,網上查詢IF的影響因素,有海量參考文章,在此無需贅述)。
其二,IF值高低不能完全反映某個期刊的學術實力與價值;但IF值大小基本可以反映該期刊的熱度。
其三,IF本身僅僅是一個工具而已,其自身有自我完善的內在必要性;而作為使用者,堅持學術初心更為重要(通知裡面講得一目了然,在此亦無需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