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影響因子的是與非

2021-01-12 尚輯SCI論文編輯

SCI期刊影響因子的是與非

大約2月前,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再次把SCI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那麼SCI期刊影響因子自然也難逃被眾人討伐。

那麼,什麼是影響因子呢?

眾人皆知,SCI期刊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項數據,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IF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某個期刊在某個學科、某一年度內的學術水平,也是評價SCI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理論上,似乎IF值越高,代表該SCI期刊的學術水平越高,該期刊發表的論文學術價值也越高。

事實上,IF最初的提出並不是用來評價SCI期刊的學術價值。IF的創造者—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長尤金·加菲爾德(Eugene Garfield)博士就指出,他當時提出IF的目的是僅僅是為了評估和挑選期刊。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JCR憑藉其強大實力,成為全世界各個專業期刊收集最全的引用資料庫,同時JCR長期致力於統計期刊之間引用和被引用的關係,計算IF值,並對按IF值大小對所有收錄期刊進行排序。因此,IF是目前世界上評估期刊唯一的一個綜合性工具。JCR可以清晰告訴讀者:哪些期刊IF最高,哪些最低,從而在側面可以反映出哪些期刊最有影響力,哪些期刊是最熱門。

那麼,IF值是怎麼得來的?

IF值=(某期刊前2年發表文章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總數)/某期刊前2年發表文章總數

舉例說明:

現在計算期刊《SCI時間》在2020的IF值。

那麼2020年為統計當年,前2年依次分別為2018、2019;

已知:2018年該期刊發表文章在2020年被引用數為200,發表文章數為50;2019年該期刊發表文章在2020年被引用數為300,發表文章數為50;

那麼2020年的《SCI時間》F值=(200+300)/(50+50)=5.0

顯然,這不是一個複雜的數學公式,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運算公式。

IF應用這麼年,可以看出IF的確是一個簡便、實用、直觀、可量化的SCI期刊評價工具,以至於國內外科研機構都在使用。既然IF這麼重要,又是怎樣走到如今「人人喊打」的地步呢?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正因為IF的便捷性與可量化的特點,IF在國內應用多年後,其價值演繹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怎麼講?那就是「古有範進中舉亦痴,今有學者視IF如命」!

為什麼?

套用一句古語,我們可以說曰「IF中自有黃金屋,IF中自有顏如玉」。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鐵打的事實。圈內圈外的同學,只要稍稍打聽,或者網上搜搜,便可知曉。總而言之,IF糟點很多,主要表現在:

1、IF被賦予裁判角色。IF引入國內後,在「一刀切」政策的加持下,其絕對的裁判功能愈發明顯。SCI期刊也根據IF值高低被分為了三六九等。食物鏈頂端便是科研狗朝思暮想的「天鵝肉」—世界三大頂級期刊《Cell》、《Nature》與《Science》(三種期刊合稱CNS)。嗯,是的。只要咬上一口,不說錦衣玉食,至少一日三餐少不了的。當然,筆者不可妄論CNS的學術價值,然而IF值低的期刊,其收錄論文的學術價值就一定比CNS系列低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比如:諾貝爾獎獲得者的key papers並不都是CNS系列,不少也都發在IF值較低的期刊上。甚至於屠呦呦的獲獎文章就發在國內的期刊上。僅僅這一點就可以說明IF值並不能真實地體現期刊的學術價值。看來,賦予IF裁判角色要不得。

2、IF被賦予貨幣功能。IF值不僅僅是阿拉伯數字,一旦數字後面帶上貨幣單位,比如「yuan」,更是具有貨幣的價值與流通功能。諸位同學是不是經常看到各用人單位,特別是各個高校的SCI獎勵措施,特別扎眼。大概有這麼一個獎勵公式(並不一定精確,但可以說明問題):SCI獎勵收入=每分單價(300,500,1000,1000…)*IF值。多麼生猛直接的獎勵啊!當然,也有高校採用區間劃分的方式。當然,獎勵方式有很多,不一而足。如果你一不小心中了CNS中的一個,什麼公式可能都要失效了。因為有高校會直接砸五六十萬RMB!好大的磚頭,是不是有被砸暈的感覺。對,就是那種範進中舉般,如痴如癲、幸福滿滿的暈。貨幣有緊縮,也有通脹。現在水多了,IF也貶值了不少……看來,IF用金錢衡量是欠妥的。

3、IF被賦予造星光環。這不是什麼玩笑,看過馬桶臺節目的同學,相信了解什麼是造星。當然,這裡說的是學術明星,不是什麼娛樂明星、流量明星。SCI期刊就如同造星平臺,IF值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了該期刊的「造星能力」。這裡再次拿IF值高的CNS叨叨,只要中一篇,你至少在你的研究領域就炸鍋了,一不小心就可能在全球學術界聞名了,老鐵。一個學術新星冉冉升起,然後名利雙收。此情此景,相信浸淫高校學術圈多年的同學並不陌生。發IF高的文章是可喜可賀的,並不應該具有原罪。但是僅憑IF值高低去評判學者論文的學術價值,實為不妥。我們既要肯定那些發IF高文章的同學,更要去關注那些真正做學術的同學。當然,我們不提倡為了追求曝光度,盲目崇拜高IF的做法,因為有些IF不高的老牌期刊還是具有很強的權威性與專業性的,其學術地位亦不容小覷。

吐槽那麼多,可不僅僅為了吐槽,而是為了正確看待SCI期刊影響因子,回歸到做學術的初心。

怎麼做到?那麼就得回到教育部、科技部聯合發布《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上來。通知裡面提出了若干的意見,詳見官網:l。筆者藉此再絮叨幾條:

其一,就IF本身而言,雖然其計算公式很簡單,似乎IF雖然只和被引次數和論文數直接相關。但必須認識到IF值的影響因素很多,如論文因素(論文出版時間、論文長度、類型及作者數量等)、期刊因素(期刊大小、類型等)一級學科因素(學科熱度、學科期刊數目、引證半衰期等)等等(如果大家感興趣,網上查詢IF的影響因素,有海量參考文章,在此無需贅述)。

其二,IF值高低不能完全反映某個期刊的學術實力與價值;但IF值大小基本可以反映該期刊的熱度。

其三,IF本身僅僅是一個工具而已,其自身有自我完善的內在必要性;而作為使用者,堅持學術初心更為重要(通知裡面講得一目了然,在此亦無需贅述)。

相關焦點

  • sci期刊發表影響因子的計算公式
    科學影響力因子是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編制的《期刊引證報告》(JCR)中的數據.也就是說,在報告年度中,前兩年期刊發表的論文被引用總數除以兩年期刊發表的論文總數.科學影響力因子用于衡量科學期刊的學術水平.作為JCR的重要指標,通常認為它代表期刊的重要性.如何計算科學期刊的影響因子如下:IF(k) = (nk-1+nk-2)/Nk-1+Nk-2IF是影響因子,k是某一年,Nk-1 + Nk-2是該期刊在前一年或兩年中發表的論文數,nk-1和nk
  • 什麼是sci影響因子
    什麼是sci影響因子?sci影響因子是湯森路透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JCR)中的一項數據。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sci影響因子用來衡量sci期刊的學術水平,作為JCR的一個重要指標,通常被認為代表著期刊的重要性。
  • sci論文如何分區和影響因子
    發表sci論文有一定的用途時,比如評獎、評職稱等,要滿足相應的評審標準要求,否則會導致發表的sci論文達不到目的。在提出的評審標準要求中,不少人對分區和影響因子一頭霧水,鬧不懂它們怎麼來的。本文就回答下關於sci論文如何分區和影響因子的問題。
  • 2019化學類期刊SCI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這個東西對眾多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影響因子,以及的它的意義。
  • 2015(2014年度)生物醫學期刊SCI影響因子分析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SCI影響因子公布的日子,各大期刊的排名和分數都產生了變化。本文中谷君選取了生物醫學類中排名前20的期刊,並就他們的變化趨勢進行了整理。梅斯醫學的期刊智能查詢系統已經對影響因子進行了全面更新,有需要的網友可以訪問http://www.medsci.cn/sci/進行查詢。點擊下載期刊助手APP,影響因子隨手可查!
  • sci分區和影響因子有關係嗎
    在發表sci論文時,需要關注sci期刊是哪個分期的,影響因子是多少。因而很多作者比較想知道sci分區和影響因子有沒有關係,哪怕單位要求發表sci論文沒有分區或者影響因子上的要求,內心也要了解這兩者對自己發表論文的影響。那麼,sci分區和影響因子有關係嗎?
  • sci論文影響因子最高多少
    最少得分是0~1分,高的到10分,乃至幾十分,投寄的情況下先向自身的文章內容評定,挑選適合的區段,提升通過率是最必須考慮到的,針對眾多創作者而言IF>1就表達引入率頗高,期刊早已具有非常的學術使用價值了,大家許多創作者發布零點幾的期刊早已很不易了,超過1能夠說十分出色了。
  • 2018年頂級期刊SCI影響因子公布(生物類)
    2018年最新SCI影響因子(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已於6月23日公布,每年的年度SCI期刊的最新影響因子會在下一年度出來。因此今年公布的影響因子是統計的2018年度sci期刊分析報告。
  • 這本影響因子不斷上漲的5分+SCI期刊正在徵稿
    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 Longevity創刊於2008年,是一本非常年輕的期刊,主編是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的珍妮特·巴斯克斯·維瓦爾(Jeannette Vasquez-Vivar),由出版商Hindawi 發布,研究領域為Cell Biology,目前在同領域中排名56/195位,JCR Q2,中科院3區,2019年影響因子5.076.
  • sci影響因子是高好還是低好?
    sci影響因子是高好還是低好?一般來說學術期刊被引用得越多,影響因子通常越高,也就是說雜誌被關注的越多impact factor 就越高,醫學類好多雜誌如《新英格蘭雜誌》、《柳葉刀》等因為看的人比較多,影響因子有些是很高的,尤其是綜述類雜誌。但是,問題也不是絕對的。
  • 怎麼在知網查核心期刊影響因子高,碩士畢業發表
    但是對個人未來發展是很有幫助的,如果您沒有合適的課題,實驗做不完,或者是研究內容多,導師意見不給力,那麼建議您諮詢專業老師的意見,他們也累積了多方位的sci課題研究模式,可提供眾多研究方向的sci整體解決方案,讓您稿件順利發表。中文核心有一部分是SCI收錄的,而科技核心的期刊給收錄的非常少。
  • sci期刊如何判斷級別高低
    sci期刊相比較其他期刊來說,已經處於頂尖的地位。但sci收錄的期刊不止一本,在sci期刊這一圈子內也難免互相比較高低。那麼,sci期刊如何判斷級別高低?分區或影響因子。首先,sci期刊分區判斷級別高低sci期刊分為了四個區,採用的分區標準有兩種。
  • 明年SCI期刊影響因子計算重大改變!
    一篇Early Access出版日期為2020年、最終發表日期為2021年的文章,它帶來的引用將被計入構成2020期刊影響因子的分子,但不會計入2021期刊影響因子的分子。2. 同樣這篇文章將被計入計算2021年和2022年影響因子的分母,但不會被計入計算2023年影響因子的分母。
  • SCI期刊影響因子計算公式
    SCI論文發表首先要了解要發表期刊的詳細資料,哪主辦的,哪主管的,期刊額影響因子以及複合影響因子等。尤其是核心期刊,因為核心期刊發表的周期長,費用高,所以要更慎重。下面就和醫學全在線一起了解一下SCI期刊的影響因子是怎麼計算的。期刊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表徵期刊影響大小的一項定量指標。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論文的被引比用數,它實際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證該刊前兩年發表論文的次數,與該刊前兩年所發表的全部源論文數之。
  • sci期刊如何選擇
    投稿發表sci論文,可選擇的sci期刊範圍比較廣。不同的論文,不同的目的,選擇sci期刊的標準是不同的,一旦選錯,很難成功發表,或者發表了不被認可。可見,期刊選擇很重要。那麼,sci期刊如何選擇?首先,確定自身對sci期刊的需求發表的sci論文,可能是用來評職稱、畢業、展示科研成果,也可能是其他。不同的目的,面對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評職稱發表sci論文,sci期刊要達到職稱單位認可的標準,比如幾區、影響因子。作者在選擇sci期刊前,需要確認這些標準是什麼,從而圈定自己可選擇sci期刊的範圍。
  • 最新SCI期刊影響因子出爐!
    :TPAMI:17.861TIP:9.34PR:7.196TMM:6.051IJCV:5.698TOG:5.064在CVer後臺回覆:影響因子,即可下載所有SCI論文的影響因子的匯總表格>正文6月29日,2019年度SCI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出爐。
  • 2018SCI期刊影響因子新鮮出爐(附全部SCI影響因子)
    276種期刊首次獲得期刊影響因子;為了保證JCR的公正性,20種期刊被警告並且不公布其影響因子,其中14種出於自引原因,6種出於引用堆疊(Citation Stacking),如一組期刊之間通過增加不必要的相互引用提升被引表現。
  • 驚爆:明年SCI期刊影響因子計算重大改變
    一篇Early Access出版日期為2020年、最終發表日期為2021年的文章,它帶來的引用將被計入構成2020期刊影響因子的分子,但不會計入2021期刊影響因子的分子。相比之下,出版日期為2021年的非Early Access論文引文將被計入2021年影響因子的分子,並計入對2022年JIF和2023年JIF的分母。
  • 影響因子一直穩居13分以上的SCI期刊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期刊封面該刊於2012年3月29日創刊,印刷版於2013年開始出版。2013年10月被國際權威檢索資料庫SCI收錄,2014年7月獲得首個影響因子 8.476。
  • 2020年SCI期刊最新影響因子已公布,你關注的SCI期刊影響因子是漲還是跌了呢
    2020年,新一期的SCI期刊影響因子也正式公布。小編曾在以前的推文中說過,基本上每年的SCI期刊影響因子都是在6月份公布。相對來說,今年的公布時間受到疫情影響,要晚了一周時間。閒話也不多說,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按影響因子進行排名後,排名前100的SCI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