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爆:明年SCI期刊影響因子計算重大改變

2020-12-03 學術橋

來源: SCIenceOpen


你的期刊有Early Access功能嗎?


科睿唯安日前發布一則消息,其中提到WOS將提供更多關於如何定義Early Access內容的細節,以及如何將其引入到2021 JCR報告中。對於辦刊人來說,這則消息牽動人心。


關於Early Access,科睿唯安在10月份的一篇文章中,這樣講到:


越來越多的期刊在正式收錄之前就已經在網上發表了文章;這通常被稱為「Early Access(中文:網絡首發或優先出版)」版本。根據各家期刊的偏好,這些文章通常也被稱為Articles in Press,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Online First等等。Early Access版本和最終發表的在線版本除了除了在卷、期和頁碼信息不同外,其餘都一樣:即相同的DOI和相同的內容。Early Access的好處是能夠更快地發現和分析學術內容。WOS將在2021年的JCR報告中引入Early Access內容,以更準確地反映Early Access的動態引文情況。


自2017年以來,作為Early Access試點計劃的一部分,Clarivate逐漸接納了以XML格式向其提供Early Access內容的出版商。


何為是Web of Science定義的「Early Access」?


WOS將Early Access定義為在論文最終分配到具體某卷某期版本之前,提前在線發布的版本(We define Early Access as Version of Record content that is published online prior to final assignment in a completed volume/issue)。WOS使用的是「一篇期刊文章的固定版本「。換句話說,這個文章的內容是出版商正式發表的,並和最終分配到卷期裡面的內容完全一致。雖然這個定義是專門針對文章的,但只要符合相同的標準,WOS可以將這個概念更廣泛地應用於任何類型的文件。


符合Early Access的內容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 除了卷/期的最終版本之外,其餘所有內容都不會改變的版本
  • 包括一個不會改變的DOI
  • 包括Early Access出版日期
  • 如果記錄的版本中有引用的參考文獻,請包括在內
  • 不包括卷、期、頁碼或頁碼範圍、最終出版日期
  • 最終以卷/期模式在期刊上發表*


*遵循連續文章出版模式(Continuous Article Publication-CAP)、「build online」模式或僅以印刷形式出版的期刊不符合Early Access索引的條件。


JCR有什麼變化?

WOS採用分階段、前瞻性的方法引入了對2021年JCR報告(2020年數據)的Early Access,以適應在發布時的時間差異。WOS將利用2020年及其後年份的Early Access出版年;對於前幾年,它將使用最後的出版年份。這種方法與先前預期的政策變化一致。


大多數文章的Early Access出版日期與最終出版日期在同一日曆年內。在新的政策下,WOS在JCR中對這些項目的處理不會改變。對於Early Access的少數內容,即Early Access的發布日期與最終發布日期在不同的年份,WOS將只使用Early Access日期。聽起來很難理解,舉個例子:


1. 一篇Early Access出版日期為2020年、最終發表日期為2021年的文章,它帶來的引用將被計入構成2020期刊影響因子的分子,但不會計入2021期刊影響因子的分子。


2. 同樣這篇文章將被計入計算2021年和2022年影響因子的分母,但不會被計入計算2023年影響因子的分母。


3. 相比之下,出版日期為2021年的非Early Access論文引文將被計入2021年影響因子的分子,並計入對2022年JIF和2023年JIF的分母。


2020年期刊影響因子分子將包括以下引文:


  • Early Access論文出版日期在2020年的內容
  • 最終出版年份為2020年和2019年或更早的Early Access內容*
  • 最終出版年份為2020年的非Early Access內容

*這只是2021年JCR報告(2020年數據)的過渡步驟。


2020年期刊影響因子分母將包括以下內容:


  • Early Access的內容將不會計入2020年影響因子分母;
  • 分母將只包括最終出版日期為2018年和2019年的可引用條目。


所以影響因子的計算方式保持不變,還是:

一本期刊在2020年的影響因子是其2018和2019兩年刊載的論文在2020年的被引總數除以該刊在2018和2019這兩年的載文總數(可引論文)


不同的是,2020年的被引總數裡面,加上了Early Access內容的引用。所以,你準備好2020年期刊的影響因子上漲了嗎?


(封面圖片致謝JMIR Publications)


https://clarivate.com/webofsciencegroup/article/the-jcr-reload-and-a-look-ahead-to-the-introduction-of-early-access-content-in-2021/

https://clarivate.com/webofsciencegroup/article/whats-next-for-jcr-defining-early-access/

https://support.jmir.org/hc/en-us/articles/115002020952-What-is-Impact-Factor-misuse-

相關焦點

  • 明年SCI期刊影響因子計算重大改變!
    一篇Early Access出版日期為2020年、最終發表日期為2021年的文章,它帶來的引用將被計入構成2020期刊影響因子的分子,但不會計入2021期刊影響因子的分子。2. 同樣這篇文章將被計入計算2021年和2022年影響因子的分母,但不會被計入計算2023年影響因子的分母。
  • sci期刊發表影響因子的計算公式
    科學影響力因子是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編制的《期刊引證報告》(JCR)中的數據.也就是說,在報告年度中,前兩年期刊發表的論文被引用總數除以兩年期刊發表的論文總數.科學影響力因子用于衡量科學期刊的學術水平.作為JCR的重要指標,通常認為它代表期刊的重要性.如何計算科學期刊的影響因子如下:IF(k) = (nk-1+nk-2)/Nk-1+Nk-2IF是影響因子,k是某一年,Nk-1 + Nk-2是該期刊在前一年或兩年中發表的論文數,nk-1和nk
  • 什麼是sci影響因子
    什麼是sci影響因子?sci影響因子是湯森路透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JCR)中的一項數據。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sci影響因子用來衡量sci期刊的學術水平,作為JCR的一個重要指標,通常被認為代表著期刊的重要性。
  • SCI期刊影響因子計算公式
    SCI論文發表首先要了解要發表期刊的詳細資料,哪主辦的,哪主管的,期刊額影響因子以及複合影響因子等。尤其是核心期刊,因為核心期刊發表的周期長,費用高,所以要更慎重。下面就和醫學全在線一起了解一下SCI期刊的影響因子是怎麼計算的。期刊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表徵期刊影響大小的一項定量指標。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論文的被引比用數,它實際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證該刊前兩年發表論文的次數,與該刊前兩年所發表的全部源論文數之。
  • 這本影響因子不斷上漲的5分+SCI期刊正在徵稿
    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 Longevity創刊於2008年,是一本非常年輕的期刊,主編是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的珍妮特·巴斯克斯·維瓦爾(Jeannette Vasquez-Vivar),由出版商Hindawi 發布,研究領域為Cell Biology,目前在同領域中排名56/195位,JCR Q2,中科院3區,2019年影響因子5.076.
  • 2019化學類期刊SCI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這個東西對眾多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影響因子,以及的它的意義。
  • sci論文影響因子最高多少
    IF=前兩年文章內容引入數/前兩年文章內容收錄數,見到公式計算你應當就一目了然了。高低僅僅一個比率罷了,當然分數越高發布難度係數越高,權威性越高。最少得分是0~1分,高的到10分,乃至幾十分,投寄的情況下先向自身的文章內容評定,挑選適合的區段,提升通過率是最必須考慮到的,針對眾多創作者而言IF>1就表達引入率頗高,期刊早已具有非常的學術使用價值了,大家許多創作者發布零點幾的期刊早已很不易了,超過1能夠說十分出色了。
  • 這本剛剛入選SCI的英文期刊,明年第一個影響因子或超12分
    今天我們來看看:這本剛剛入選SCI的英文期刊,明年第一個影響因子或超12分!
  • SCI 期刊 2019 影響因子預測
    2019 年的影響因子很快就要公布了,根據以往的經驗,大約是 6 月。 據了解,IF 的計算是有公式的,可以根據公開的引文數據在官方公布 IF 之前自己計算出某雜誌的實時 IF,看到隨時間的變化趨勢。 IF 的方法: 這裡小編整理了部分 SCI 雜誌在 2019 的 IF,主要是生物醫學領域的期刊。
  • sci論文如何分區和影響因子
    發表sci論文有一定的用途時,比如評獎、評職稱等,要滿足相應的評審標準要求,否則會導致發表的sci論文達不到目的。在提出的評審標準要求中,不少人對分區和影響因子一頭霧水,鬧不懂它們怎麼來的。本文就回答下關於sci論文如何分區和影響因子的問題。
  • 2015(2014年度)生物醫學期刊SCI影響因子分析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SCI影響因子公布的日子,各大期刊的排名和分數都產生了變化。本文中谷君選取了生物醫學類中排名前20的期刊,並就他們的變化趨勢進行了整理。梅斯醫學的期刊智能查詢系統已經對影響因子進行了全面更新,有需要的網友可以訪問http://www.medsci.cn/sci/進行查詢。點擊下載期刊助手APP,影響因子隨手可查!
  • sci分區和影響因子有關係嗎
    在發表sci論文時,需要關注sci期刊是哪個分期的,影響因子是多少。因而很多作者比較想知道sci分區和影響因子有沒有關係,哪怕單位要求發表sci論文沒有分區或者影響因子上的要求,內心也要了解這兩者對自己發表論文的影響。那麼,sci分區和影響因子有關係嗎?
  • SCI期刊影響因子的是與非
    SCI期刊影響因子的是與非大約2月前,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再次把SCI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那麼SCI期刊影響因子自然也難逃被眾人討伐。那麼,什麼是影響因子呢?
  • 2018年頂級期刊SCI影響因子公布(生物類)
    2018年最新SCI影響因子(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已於6月23日公布,每年的年度SCI期刊的最新影響因子會在下一年度出來。因此今年公布的影響因子是統計的2018年度sci期刊分析報告。
  • 2019年SCI期刊影響因子預測
    Cell Biology,4.576;Protein & Cell,6.823;【5】對於這281個雜誌而言,發表的Artticle及Review共129996篇文章;發文超過1000篇的雜誌,達到28個雜誌,其中Nature Communications發文最多,達到了7873;其次是PNAS,達到了6448。
  • 2018SCI期刊影響因子新鮮出爐(附全部SCI影響因子)
    276種期刊首次獲得期刊影響因子;為了保證JCR的公正性,20種期刊被警告並且不公布其影響因子,其中14種出於自引原因,6種出於引用堆疊(Citation Stacking),如一組期刊之間通過增加不必要的相互引用提升被引表現。
  • Nature旗下的SCI論文期刊,最新影響因子為5.4分
    去年發布的JCR影響因子3.640,2020年6月29日,最新影響因子5.404。2014年1月期刊在Nature官網正式上線發行www.nature.com/hortres,2017年被SCI收錄。2018年5月入選2018年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D類項目,為植物領域唯一入選期刊。2019年11月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領軍類期刊項目,是江蘇和​農業高校唯一的領軍類期刊。
  • 2018年度SCI期刊影響因子最新發布,Nature、Science、Cell三大神刊...
    2018年度SCI期刊影響因子最新發布,Nature、Science、Cell三大神刊排名前列。新智元摘取其中有關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機器人學等領域的期刊並做簡要介紹,希望對讀者選擇投稿期刊、閱讀前沿技術論文有所裨益。 今天,2018年度SCI期刊影響因子正式出爐!
  • 這本卓越期刊是中國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明年繼續20分+
    期刊信息Cell Research(ISSN:1001-0602)創刊於1990年,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現為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入選2019年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領軍類期刊。
  • sci影響因子是高好還是低好?
    sci影響因子是高好還是低好?一般來說學術期刊被引用得越多,影響因子通常越高,也就是說雜誌被關注的越多impact factor 就越高,醫學類好多雜誌如《新英格蘭雜誌》、《柳葉刀》等因為看的人比較多,影響因子有些是很高的,尤其是綜述類雜誌。但是,問題也不是絕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