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迷信「期刊影響因子」給高等教育帶來負面影響
編者按
一段時間以來,高校教師為論文所累開始為人詬病,不可否認,以論文發表數量尤其是所發表論文的期刊影響因子來評定教師的職業表現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教師科研能力的提高,但是本文作者從不同角度展示出的另一面,卻讓我們看到了一些集體「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力量會影響事物發展的方向,從而讓人們忘記了為何出發。本文有些觀點給「期刊影響因子」在高等教育發展中所起作用以太多的權重,看似有些牽強,然而,這種直白的表述卻道出天機——在高等教育追求發展的道路上,那些看似盲目,實質卻是功利追求的現狀,會成為阻礙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負面力量,這是此文最重要的意義。
現在對高校進行考核,以及很多機構在對高校排名時,均把期刊影響因子作為最重要的評價標準。期刊影響因子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一般來說,一家期刊發表的高質量論文越多,且這些論文的觀點或結論被其他研究者已發表的論文引用的次數越多,影響因子就越高,期刊的影響力越大。
在國際上,《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刊都以高影響因子而著稱,目前影響因子都在30以上,這在學術期刊中是極為罕見的,三大刊也因此被視為國際上最頂尖的自然科學學術期刊,在國際科學界影響力無與倫比。
然而2013年11月9日,2013年度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諾貝爾獎得主蘭迪·韋恩·謝克曼博士卻在英國衛報專欄中發表了題為《〈自然〉〈細胞〉和〈科學〉這類頂級期刊如何損害科學的》文章,呼籲「科學界應該推翻頂級期刊的暴政」。謝克曼認為,現行機制使那些最時髦但不一定是最好的研究獲得了最大回報,這就像豐厚的分紅導致金融業扭曲一樣,一些專業性的獎勵,比如在著名刊物發表論文的權力,扭曲了科研界。
在對頂級期刊的詬病中,謝克曼主要提到了期刊影響因子的負面作用。他認為,影響因子是一種噱頭,這種衡量方法有重大缺陷,引用與質量並不完全相關,「一篇論文被大量引用可能是因為它是好的研究,也可能是因為它吸引眼球,或者是挑釁式的甚至是錯誤的」。
謝克曼認為,頂級期刊喜歡接收那些容易引起噱頭的論文,這導致它們在那些時髦的領域裡堆起了泡沫,並且阻止其他重要的研究。
謝克曼的觀點在國際科學界引起軒然大波。不過,《自然》雜誌母公司自然出版集團大中華區負責人尼克·坎貝爾在接受中國記者採訪時承認,目前科學界確實存在過度依賴期刊聲譽以及影響因子傾向,坎貝爾說,《自然》雜誌同仁也多次表達了對於過度依賴影響因子的擔憂。
《科學》的首席主編麥克努特博士也沒有否認謝克曼博士的觀點,即影響因子的使用已經扭曲了它的原意。麥克努特博士的前任、前首席主編布魯斯·阿爾伯特博士曾籤署關於科研評價的舊金山宣言,該宣言致力於停止使用期刊影響因子來評估一個獨立科學家的工作。
謝克曼博士的質疑與坎貝爾等的回應承認了期刊影響因子對科學界的影響已經走向了反面,表明了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期刊影響因子評價標準的確有重大缺陷。筆者認為,對中國來說,以期刊影響因子為評價標準對高等教育與科技發展也帶來了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老牌理工類大學文科專業過度膨脹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經濟學、金融、管理、法律、新聞等熱門文科專業招生與畢業生數量增加了幾倍乃至十幾倍。但從就業角度講,政府機關、事業單位、銀行、新聞等文科畢業生的主要出路,人才需求量不大,再加上地方政府機構和事業單位精簡力度加大,需求量更是趨減,「國考」錄取率越來越低就是明證。可以說,不少文科專業就業行情已連年滑坡,就業難度越來越大。
就高校而言,文科擴招幅度最大的並不是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老牌文科大學和綜合性大學的老牌文科專業,而是1999年高校擴招之前沒有設置文科專業或文科專業不多的理工類大學,這些老牌理工類大學通過新設立「文科五院」(或五大文科專業)即法學院、管理學院、經濟學院、金融學院、新聞傳媒學院的方式,搖身一變,成為文、理、工、經、管、法齊全的所謂綜合性大學。
對理工類大學來說,熱衷新增設文科院系除了「邁向綜合性大學」這個理想,追逐期刊影響因子評價也是一個重要方面。社科核心期刊數量很龐大,南京大學所屬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所發布的中文社科核心期刊即CSSCI期刊總數多達500多種,其中多數是法律、管理、經濟、金融、傳媒方面的核心期刊,其數量比理工類核心期刊多得多,這意味著相關論文在社科核心期刊上發表的數量更多,被引用的更多,高校在各類社科核心期刊影響因子排名將因此提高,這既能作為高校領導政績考核依據,又有助於提升高校聲望與排名,何樂而不為?因此部分理工類高校不顧自己是科學家與工程師的搖籃,也不顧就業市場的需求,一窩蜂增設這些熱門文科專業,造成教育投資的巨大浪費。
這種浪費一方面表現在文科生上,不少理工類大學認為,文科專業不需要配備昂貴的實驗設備,投入少,見效快,招幾名教師,找幾間教室就可新開一個文科專業,而這樣的平臺其實培養質量根本無法與老牌文科大學與文科專業相比,不少畢業生畢業即失業,國家與家庭的巨大投資均打了水漂。另一方面,這些學校的工科生也成了不同程度的受害者,工科生培養所需實驗設備配置與運轉成本很高,其培養成本是文科生的7至10倍不等,任何一個理工類高校,其教育資源(如資金、設備等)總是有限的,用於培養擴招文科生所耗用教育資源越多,用於培養工科生教育資源就會相應減少,其培養數量與質量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因此,理工類大學片面追求期刊影響因子評價標準,轉型成為文、理、工、經、管、法齊全的所謂綜合性大學與由此帶來的文科生激增現象,未見得是好事,如果這種轉型是以犧牲理工科專業學生培養質量為代價,那更是得不償失了。
專業畸形發展導致教育投資與人才浪費
現在一個流行的說法是「21世紀是生物科學的世紀」,從表象來看,這句話很誘人,而事實上由於各種因素的制約,中國的相關產業發展遲緩,對人才需求很有限,畢業即失業成了常態。
而在科學界與高校,生物科學的確屬於熱點學科,《科學》《自然》兩大綜合性自然科學頂級期刊也格外偏愛生物科學方面的論文。據JCR(《期刊引用報告》)公布的172個學科的平均影響因子排名,位於前10位的學科全部與生物科學相關,排在第一位的免疫學平均影響因子居然達到5.792,相比之下,排在最後的船舶工程類刊物平均影響因子只有0.319。兩者相差18倍之多。
與生物科學類似,計算機學科因為影響因子排名靠前,也受到各高校青睞。
在影響因子的驅動下,許多高校生物學科、計算機等影響因子排名靠前的學科與專業呈現出大躍進式發展,目前,幾乎所有過去沒有相關專業的理工類重點大學都新設了與生物科學、計算機相關的學院或專業,然而相當數量畢業卻陷入無業可就的困境之中。
各大學在追求以影響因子為代表的漂亮科研、漂亮數據的同時,卻忽視了發表論文較少且不容易被引用的學科建設,使這些學科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以平均影響因子最低的船舶工程學科為例,該學科對船舶工業、國防建設、海洋資源開發等領域均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與周邊國家海洋權益鬥爭日趨激烈,航母的自主建設、海洋強國的建立與海洋石油開發,從造船大國升級為造船強國等都凸現了船舶工程學科與專業的極端重要性,這是倍受追捧的生物科學無法相比的。然而,雖然近幾年我國造船業快速發展,但除了上世紀60年代以前就已開設相關專業的幾所院校之外,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幾乎沒有高校新開此專業。
與熱門文科瘋狂擴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家和社會急需的一些傳統工科專業如煤炭、水力、水電、地質、採礦、測繪、鑄造、核技術、鐵道工程、橋梁隧道等這些艱苦工科專業與船舶工程類似,相關刊物平均影響因子均排名很靠後,加之培養成本高,不少理工類高校對這些無名無利的艱苦工科專業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畢業生數量與質量無法滿足社會需求,嚴重影響了這些關係國計民生重要行業的發展。
軍工技術人才培養受到衝擊
軍工產業是一個國家安身立命、強國富民之本,與軍工相關的學科專業,國內出於保密原因,國外出於對華技術封鎖原因,相關學科專業刊物少,發表論文少,被引用量也少,如同船舶工程,相關刊物平均影響因子均排名靠後,但對國防與國家經濟安全重要性卻很突出。
以航空發動機研發為例,航空發動機技術是大國地位的體現,是現代航空技術的戰略制高點,是大國之間綜合國力的比拼與較量,因此各大國在這一領域均不惜血本,投入巨資,開發新一代航空發動機。近年來,在國家高度重視下,我國對航空發動機研發的投入大幅度增加,雖然「不差錢」,但我們航空發動機技術與國外的差距仍不小。究其原因,我們太缺乏像吳大觀這樣的大師級航空發動機頂尖技術專家,目前,航空發動機領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僅5人,人數實在太少。
自主建造航母也是這樣。我國是鋼鐵大國,鋼鐵產能佔世界三分之一,但研製建造航母所需的高端特種鋼材卻大批量依賴進口。衡量一個鋼鐵強國的重要標誌是看特種鋼材佔鋼鐵總量的比重,美國特鋼比重佔22%、日本佔28%、瑞典佔50%,而我國僅佔3%。我國鋼鐵工業是典型的大而不強,其原因也是缺乏一流技術人才。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翁宇慶院士曾說過,我們現在鋼鐵研究隊伍嚴重缺乏後備人才,現在的年輕人都傾向搞金融、經濟,很少有人願意學冶金,搞鋼鐵研究。
與航空發動機、航母特鋼類似,我國在反艦飛彈等軍工技術研究上均因嚴重缺乏頂尖技術人才而困難重重。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與生物類專業大躍進式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校各類軍工專業可以說擴招幅度最小的專業,高校招生不多,考生報考不積極,出現這樣的狀況有著這樣那樣的原因,但影響因子均排名靠後導致學科與專業建設受到教育主管部門與高校不同程度的忽視,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必須建立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科技、工業體系,才能不受制於人,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要在各個領域均衡發展,相應的,技術人才也要在各個領域均衡分布,各個學科專業和領域都需要一定數量技術人才和領軍人物。由此來看,我們考核評價高校不能過於強調期刊影響因子,而是要將學科專業對國民經濟與國防建設的重要性置於影響因子評價標準之上,這樣,我國的高等教育才能均衡發展,才能滿足各個行業對技術人才的需要。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學經濟學院制度經濟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