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期刊影響因子考核科研人員誤人子弟

2021-01-13 生物谷

2016年7月14日/生物谷BIOON/--在衡量期刊水平的眾多指標中,期刊影響因子(Journal Impact Factor, JIF)無意是當中的主要指標,然而,它並不能合適地反映單篇文章的影響---這一常識被文獻計量員(bibliometrician)、期刊 編輯和科研管理人員等反覆地提及到。然而,很多研究人員和研究評估小組繼續將這種錯誤的指標與研究質量等同起來,並以此作為研究人員獲得資金資助、僱傭和晉升的決策手段。

為了強烈地支持拋棄這種誤人子弟的習慣,7份代表性的期刊和2家獨立的科研機構團結在一起,共同發聲反對利用期刊水平指標衡量個人的科學價值。結果就是加拿大蒙特婁大學、英國帝國理工學院、PLoS期刊、eLife期刊 、EMBO期刊、英國皇家學會、Nature期刊和Science期刊本周在生物學預印網站BioRxiv合作發表一篇文章。利用我們自己的眾多期刊,我們提供數據解釋為何沒有一篇文章能夠依據它所發表的期刊的影響因子來進行評價。

這篇合作完成的文章呈現了11份期刊(包括PLoS Biology、PLoS Genetics和PLoS ONE)的頻率曲線圖(即引用分布圖),其中這些期刊的影響因子從小於3到30以上(以2015年計算出來的影響因子)。儘管影響因子存在差異, 但是引用分布圖之間的類似性是顯著的:所有的引用分布圖均為左偏態分布(相比於期刊影響因子,絕大多數文章具有相對較少的引用),而且引用次數相差幾個數量級。然而,最為重要的觀察結果是在期刊引用分布上存在大幅的重疊。 本質上就是,兩篇發表在影響因子差別很大的期刊上的文章很可能具有相同的引用數量。

相同的引用分布

通過發布這些數據,我們希望加強最初是由Stephen Curry提出的行動呼籲,並且鼓勵其他期刊加入進來。本著響應這一行動呼籲的精神,我們在下面呈現出7份PLoS期刊的頻率曲線圖[圖1]。不用說,這些頻率曲線圖沒有令人 吃驚的地方。儘管文章數量存在顯著差異,但是這些期刊的引用分布圖明顯地向左偏移(較低的引用),同時帶有一個長長的向右延伸的尾巴(較高的引用),而這種分布模式因期刊影響因子的使用而被掩蓋了。
 



我們並不是要拒絕期刊之間存在著不同,這是因為它們反映著不同的文章類型、編輯標準、出版範圍和數量。這些差異是顯著的,比如,當考慮投稿PLoS ONE期刊---在該期刊中,文章是基於技術上合理和有強大說服力的報導而不是基於感知到的影響或大眾興趣進行選擇---時。這些標準能夠允許發表小規模的研究,或者那些具有負面的、無效的或不確定性的結果的研究,這可能不能獲得很高的引用率,但是在消除文章發表偏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期刊出版範圍包括具有不同引用習慣和研究專業領域的學科和通常引用率較低的社會科學。而且,鑑於出版數量並不是人為限制的,這些因素就可解釋相對較多的文章具有較少的引用率或根本就未被引用(類似的解釋也適用於分析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的引用分布圖)。這並不意味著PLoS ONE期刊(或者Scientific Reports期刊)就不發表具有高引用次數的文章。

相反地,2013年的一項研究表明PLoS ONE期刊在眾多文獻中具有相對不錯數量的最高引用次數的文章(相對於它發表的文章數量)。在2015年的引用分布圖中,組成PLoS ONE期刊高引用次數尾巴的文章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 。

負面影響

促進我們發起提高認識的動機在於與呼籲的行動相反的是,期刊影響因子仍然是評價科學家們的一種流行的工具。這經常可以歸結於方便、缺乏時間和也沒有適合的替代選擇,但是這也是一種文化問題。濫用期刊影響因子已 變成很多大學和國家評估小組的研究評估方法中的慣例,這就導致一種不合理的激勵制度產生。

對研究人員而言,在選擇一份期刊時,「胸懷大志的」職業晉升和聲譽贏取也不容忽視,即便結果是在投稿時,沿著期刊影響因子梯子向下投,每投一次往下降一級,一次接一次被拒絕發表。這種逐次提交文章的模式不只是對期刊編輯和評審員帶來巨大的負擔,它也在使得研究結果讓更加廣大的科研人員和大眾獲得方面遭受不必要地和不可接受地延遲。更糟糕的是,研究人員感覺有必要改變他們的實驗或分析方法從而使得提交的文章手稿對一種期刊或另一種期刊更有吸 引力。由此造成的深遠影響表現在其他方面---極大地抑制科研人員去開展有風險且耗時的研究項目,發表負面的研究結果,或者開展跨學科研究。這也給科研人員提供強大的動機湧向已經過度擁擠的領域,並且建立一種過度競爭性的系統而越來越不利於研究生和職業早期的研究人員。

行動起來

無法逃避的事實是一篇文章僅當閱讀它時才能夠得到合適地評價。然而,有工具幫助過濾一篇文章可能在科學文獻中的影響範圍,而且不僅是存在於學術研究團隊中。幾種平臺提供文章水平指標(article-level metrics, ALM)評估, 包括PLoS出版商自己的ALM服務(PLoS ALM),該服務提供引用次數和其他關於閱讀總數和社會關注的指標。PLoS ALM所採用的開放軟體Lagotto為文章交叉引用事件追蹤(Crossref's Event Tracker)提供支撐,以便捕捉一系列與任何一種 數字對象標識符(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DOI)相關聯的使用量。

然而,沒有單個指標能夠準確地反映不同的研究成果的不一樣的影響(就像Metric Tide報導和Leiden Manifesto研究指標所指出的那樣)。最終,當專家們深入地了解和依賴他們的同行的評審結果時,科學界需要一種更好的方法來獲取和溝通在經過一段評審時間後針對送審文章的有效性、可靠性、顯著性和質量作出的評審意見。

我們也需要更多精細而又穩健的方法來描述和評估單個研究人員在文章、數據、軟體、研究項目、同行評審和指導學生中作出的眾多不同的貢獻。為了這個目的,PLoS出版商和其他的出版商正開始要求文章作者註冊一個ORCID (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entifier)號碼,並且正在引入CRediT分類法來識別每位作者在一篇文章中作出的貢獻。在歐盟,Science Europe協會剛發布了一篇針對如何評價跨學科研究的報告,包括建議資金資助者針對一系列研究成果而不是依據文章發表記錄來評估研究資金申請者。

這些措施都值得歡迎,但是最終,僅當負責監督研究人員評估的管理機構和組成評審小組的那些人採取積極的步驟改變他們評估科學家的方式時,科研文化才會發生改變。

與此同時,來自提供文章引用分布的期刊編輯和期刊出版商的信息也應是明確的:我們選擇和發表具有各種不同引用次數的文章,而且沒有一篇文章僅通過它發表的期刊的影響因子而能夠得到充分地評估。

作者簡介:這篇特殊的博客帖子是由PLoS期刊執行主編Véronique Kiermer、加拿大蒙特婁大學信息科學副教授Vincent Larivière和PLoS期刊宣傳主任Catriona MacCallum共同撰寫的。

補記:美國微生物學會(ASM)官網最新消息:2016年7月11日,ASM期刊總編和ASM領導層決定,以後將不在ASM期刊網站上公布影響因子(IFs)。影響因子評價系統過分強調高影響因子,這一決定正是為了避免為這一扭曲的系統「推波助瀾」。高影響因子期刊限制刊發論文數量,創造出一種排他性的印象。而且,有些研究人員因為在高影響因子期刊上發表論文而獲得了不恰當的獎勵。這樣的扭曲評價系統損害了科學本身,阻礙了科研工作的交流。

ASM期刊總編和ASM領導層希望,通過從ASM期刊網站上撤除影響因子,遠離這一系統,遠離其對期刊影響因子的過度關注。同時也希望其他期刊能夠追隨ASM的做法。(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參考資料:

【1】Diet and Mobility in the Corded Ware of Central Europe
doi:10.1371/journal.pone.0155083

【2】Measuring up—impact factors do not reflect article citation rates

【3】Positively Negative: A New PLOS ONE Collection focusing on Negative, Null and Inconclusive Results

【4】Differences in Impact Factor Across Fields and Over Time

【5】Are elite journals declining? 

【6】About Lagotto

【7】Crossref Event Data

【8】The Metric Tide: Report of the Independent Review of the Role of Metrics in Research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9】Bibliometrics: The Leiden Manifesto for research metrics

【10】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Impact with Article-Level Metrics (ALMs) 

【11】Requiring ORCID in Publication Workflows: Open Letter 

【12】Author Credit: PLOS & ORCID Update

【13】Career Pathways in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How to Assess the Contributions of Single Authors in Large Teams

【14】CRediT

【15】Data not shown time to distribute some common sense about impact factors

【16】美國微生物學會宣布旗下期刊不再支持影響因子

相關焦點

  • 滾蛋吧,影響因子!出版界聯合發文呼籲影響因子改革
    影響因子的目的是表徵期刊的質量,但是研究人員經常使用這一指標評估單篇文章的質量,甚至在一些情形下,評估它們的作者的研究水平。如今,在今年7月5日,發表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的一篇文章呼籲期刊出版商對期刊影響因子不予重視,而應支持反映一份期刊發表的論文所吸引的引用次數範圍。
  • 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既然吃飯都有米其林餐廳評級作為參考,更何況嚴謹的學術科研成果……   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今日視點   新華社記者 張家偉   期刊影響因子長久以來被學術界視為一個重要的科研水平參考指標。在一本影響因子高的期刊發表論文,科研人員的科研能力和成果也更容易獲得認同。
  • SCI期刊及影響因子前途未卜,中國科研評價何去何從?
    這些消息一出,世人譁然,更為風口浪尖的「影響因子之爭」添了一把火,大有SCI期刊的影響因子將被「拋棄」之勢。筆者藉此機會簡單介紹目前主要的期刊評價指標和對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評價指標,以使大家對目前的科研評價指標及其功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
  • 愛思唯爾期刊影響因子提高
    本報訊 《2006年期刊引用報告》顯示,2006年,全球最大的科學、技術及醫學出版商愛思唯爾旗下超過65%的期刊影響因子顯著增長,其中53種期刊影響因子位居相關領域首位。 勵德愛思唯爾中國區董事長梅山說:「期刊影響因子的上升是全體愛思唯爾作者、審稿人和編輯共同努力的結果。
  • 期刊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
    綜述類期刊和載文量較小的期刊更容易獲得相對較高的影響因子,因此影響因子很高的期刊並不一定就具有與之相對應的學術影響。 以發表高水平綜述論文為主的期刊更容易獲得較高的影響因子,如果年發表論文數較少的話,這種效應則更為明顯。
  • 最新國內科研期刊影響因子排名,國內期刊封面投稿特點,SCI必備
    科研繪圖有針對性投稿,會事半功倍文:KEKE/SCI-HUA.com科畫上一期科畫介紹了國際期刊及影響因子排名,詳情見最新科研期刊影響因子排名,各期刊投稿插圖解讀,SCI收錄神速本期SCI-HUA科畫介紹的是國內SCI期刊及形象因子Top10
  • 劉雲:迷信「期刊影響因子」給高等教育帶來負面影響
    原標題:迷信「期刊影響因子」給高等教育帶來負面影響 編者按 一段時間以來,高校教師為論文所累開始為人詬病,不可否認,以論文發表數量尤其是所發表論文的期刊影響因子來評定教師的職業表現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教師科研能力的提高
  • sci期刊發表影響因子的計算公式
    科學影響力因子用于衡量科學期刊的學術水平.作為JCR的重要指標,通常認為它代表期刊的重要性.如何計算科學期刊的影響因子如下:IF(k) = (nk-1+nk-2)/Nk-1+Nk-2IF是影響因子,k是某一年,Nk-1 + Nk-2是該期刊在前一年或兩年中發表的論文數,nk-1和nk
  • 2019化學類期刊SCI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這個東西對眾多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影響因子,以及的它的意義。
  • 獨家解讀 | 2019 期刊影響因子發布:國產期刊趕英超美(附完整名單...
    昨天,廣受科研股民關注的2018 年 SCI 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終於發布了!學霸菌整理了今年的影響因子,用一句話總結今年的趨勢:牛刊依然牛,國產趕英超美,OA 日子不好過。計算方法是用期刊的 Eigenfactor Score 除以同學科其他期刊 Eigenfactor Score 的平均值,比如某期刊的 Normalized Eigenfactor 為 2,這表示該期刊的影響力兩倍於同學科領域的期刊。影響因子雖重要,切勿迷信影響因子 IF 提出已經一甲子了,改開後引入國內也有三十多年歷史。
  • JCR:愛思唯爾旗下期刊影響因子顯著提高
    :根據《2006年期刊引用報告》(JCR),愛思唯爾旗下超過65%的期刊影響因子在2006年中顯著提高,其中53種期刊影響因子(IF)位居相關領域首位。     此外,愛思唯爾旗下的The  Lancet的影響因子提高了2點,繼續在醫學領域內保持排名第2的位置。細胞期刊社(Cell  Press)旗下兩種期刊——Cancer  Cell和Immunity的影響因子也分別提高了5點和3點。
  • 計算類期刊2020年影響因子一覽
    寫在前面的話期刊影響因子是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的一項數據,即某期刊最近兩年所發表的學術論文在這個報告的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這個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也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學術成果的價值單純用分數衡量固然是非常片面的,這背後的創新、發現與運用和付出的汗水是無價的,在此向所有的科研人員致敬!
  • 學科越不成熟期刊的影響因子越高
    報告針對其收錄的全球學術期刊發表了全面豐富、獨立於期刊出版機構的數據、指標和分析,集中匯總了科研界建立的重要引證關聯。自1976年經美國的科學信息研究所(ISI)推出以來,雖然ISI資產經過多次重組,但無論ISI的股東是誰,發布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CR)基本上沒有間斷過。
  • 2021期刊影響因子怎麼算?
    最近,一份2021年SCI影響影子預測名單悄悄在科研圈流傳,雖然並非「塵埃落定」,但根據影響因子計算公式,所得結果也八九不離十。
  • 2019最新發布 | 心理學領域期刊影響因子
    2019年6月,Web of Science發布了最新的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 2018年頂級學術期刊影響因子預測!
    對於很多科研人員和廣大的學生而言,新一年期刊的影響因子尤為牽動。此外,隨著中國科研實力與發表文章水平的提升,大家也逐漸關注和重視相關期刊的學術影響力。目前,我們已經可以大致估算2018年年中發布相關期刊的影響因子,藉此可以為大家做出一定的參考。
  • 2020年SCI期刊最新影響因子已公布,你關注的SCI期刊影響因子是漲還是跌了呢
    2020年,新一期的SCI期刊影響因子也正式公布。小編曾在以前的推文中說過,基本上每年的SCI期刊影響因子都是在6月份公布。相對來說,今年的公布時間受到疫情影響,要晚了一周時間。閒話也不多說,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按影響因子進行排名後,排名前100的SCI期刊。
  • 期刊影響因子及中科院分區查詢
    影響因子(英文:Impact Factor),簡稱IF,是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
  • 美國微生物學會宣布旗下期刊不再支持影響因子
    美國微生物學會(ASM)官網最新消息:ASM期刊總編和ASM領導層決定,以後將不在ASM期刊網站上公布影響因子(IFs影響因子評價系統過分強調高影響因子,這一決定正是為了避免為這一扭曲的系統「推波助瀾」。高影響因子期刊限制刊發論文數量,創造出一種排他性的印象。而且,有些研究人員因為在高影響因子期刊上發表論文而獲得了不恰當的獎勵。這樣的扭曲評價系統損害了科學本身,阻礙了科研工作的交流。ASM期刊總編和ASM領導層希望,通過從ASM期刊網站上撤除影響因子,遠離這一系統,遠離其對期刊影響因子的過度關注。
  • SCI 期刊 2019 影響因子預測
    2019 年的影響因子很快就要公布了,根據以往的經驗,大約是 6 月。 這一天對科研人員來說就和過年一樣吧~